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谊,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者,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国为首矣,岂敢忘子战?”周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诮也。”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今弃笾豆茵席,颜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官者也,而弃之;颜色黎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者也,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壁而盟。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我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大酒,酒甜,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冻人赋乎?”舟之侨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娇,顷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①,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道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遇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节选自《说苑•复恩》)[注]①耆干:干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B.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C.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D.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蕃”有“保障”的意思。蕃援,在这里指保障援助,与《爱莲说》中“可爱者甚蕃”的“蕃”字意思不同。B.“数”,多次。“数引”是多次指引。“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同义。C.“当”,意为“当得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字意思相同。D.“笾豆”是古代的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也作为盛祭品的礼器。这里指路上装食物的器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对臣下有三种等级的赏赐,辅助他成就仁德的,颁上赏,为他排忧解难的,授予三等赏赐。B.陶叔狐曾跟晋文公流亡,晋文公行“三赏”都没有轮到陶叔狐,于是陶叔狐心有不满,到咎犯处请辞。C.咎犯见晋文公入国后就抛弃旧物,轻视操劳服役的人,就哭着进言,希望文公不要蔽士,文公接受了建议。D.舟之侨通过诗赋使晋文公醒悟,但晋文公要给他赏赐的时候,舟之侨又选择离去不接受,文公接受了建议。(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②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5)周内史评价“文公其霸乎”,结合材料,概括晋文公能称霸的理由。2.(甲)先生讳萧客,字仲林,别字古农,吴县布衣也。先生生五岁,父幕游粤西不归。母颜授以四子书、五经,夜则课以《文选》及唐宋人诗古文。年十五,通五经,即知气理空言无补经术思读汉唐注疏家贫不能蓄书有苕溪书棚徐姓识先生一日诣书棚借《左传注瑞》巨月读毕归其书,徐姓讶其速,曰:“子读之熟矣乎?”曰:“然。”徐手翻一帙,使先生背诵,终卷无误。徐大骇曰:“子奇人也!”赠以《十三经注疏》《十七史》《说文解字》《玉篇》《广韵》。于是闭户肄经史,博览群书。性癖古籍,闻有异书,必徒步往借,虽仆仆五六十里,不以为劳也。以郭璞注《尔雅》用旧注而掩其名,谓之“攘善无耻”,乃采注疏及《太平御览》诸书中犍为舍人、孙炎、李巡旧注而为之释。书未成,先成《注雅别钞》八卷,专攻陆佃《新义》《埤雅》及罗愿《尔雅翼》之误,兼及蔡卞《毛诗名物解》。沈宗伯德潜见其书,折节下交。吴县朱丈文游,藏书之富甲于吴门,延先生教读。馆于滋兰堂中,得遍读四部之书。又尝阅《道藏》于元妙观,阅《佛藏》于南禅寺。居恒手一编弗辍,日不足,则继之以夜,于是目力亏损,不见一物。有人传以坐暗室中,目蒙蓝布,存想北斗七宿。一年之后,目虽能视,然读书但能读大字本而已。直隶总督方恪敏公观承,闻其名,延至保定,修《畿辅水利志》。闲游京师,与朱学士笥河先生、纪文达公昀、胡文恪公高望相友善,咸谓其学在深宁、亭林之间。因目疾复作,举歙震以代。遂南归,以经术教授乡里,闭目口授,生徒极盛。是时江震沧孝廉名筠者,亦以目疾教读,时人皆称为盲先生。乾隆年间,诏开四库馆,征四方名彦充校雠之任,有人以山阴童钰及先生名达于金坛。因一诸生、一布衣,格于例,不果荐。先生贫病交攻,再娶无子,卒年四十有七。(节选自《国朝汉学师承记•余古农先生》)(乙)邵曾可,字子唯,性孝友恺悌,少爱书画,一日读孟子“伯夷,圣之清者也”句,忽有悟,悉弃去,一志于学。姚江书院初立时,人颇迂笑之,曾可厉色曰:“不如是,便虚度此生。”遂往学。其初以主敬为宗,自师孝咸之后,专守良知。尝曰:“于今乃知知之不可以已。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不尔,日用跬步,鲜不贸贸者矣。”孝威病,晨走十余里叩床下问疾,不食而返。如是月余,亦病。同侪共推为笃行之士焉。卒年五十有一,曾可子贞显,贞显子廷采,世其学。(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即知气理空言/无补经术/思读汉唐注疏/家贫不能蓄书/有苕溪书棚徐姓识先生/一日/诣书棚借《左传注疏》/匝月读毕/B.即知气理空言/无补经术/思读汉唐注疏/家贫不能蓄书/有苕溪书棚徐姓/识先生一日/诣书棚借《左传注疏》匝月/读毕/C.即知气理/空言无补经术/思读汉唐注疏/家贫不能蓄书/有苕溪书棚徐姓/识先生一日/诣书棚借《左传注疏》/匝月读毕/D.即知气理/空言无补经术/思读汉唐注疏/家贫不能蓄书/有苕溪书棚徐姓识先生/一日/诣书棚借《左传注疏》匝月/读毕/(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收录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也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一把重要的钥匙。B.专攻,专门研究,与《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中的“专攻”含义相同,这里指对陆佃等人著作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C.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屈从于别人,此处表达的是沈德潜读完《注雅别钞》后对余古农的敬佩之情。D.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常见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尤为兴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古农先生五岁时,父亲到粤西去做幕府,从此再没有回来,他的母亲颜氏悉心培养,倾力教授,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功底。B.余氏的经学造诣名重一时,得到了达官、学者和藏书家等的推崇,可惜时乖运蹇,不仅布衣终身,而且贫病交加,令人唏嘘。C.甲文以时间为线索,追述了学者余古农先生坎坷而又励志的一生,语言典雅明丽,内容安排详略得当,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D.乙文记叙了邵曾可人生中的几件小事,寥寥数语,即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并且生动展现了其精神品质的某些侧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性癖古籍,闻有异书,必徒步往借,虽仆仆五六十里,不以为劳也。②直隶总督方恪敏公观承,闻其名,延至保定,修《畿辅水利志》。(5)乙文中的“笃行”一词意为“德行纯厚”,这种品质在余古农和邵曾可二位先生身上都有体现,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说明。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曰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义。’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作①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我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②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选自《新序•节士》)[注]①作:通迮,匆忙、仓促。②徐:诸侯国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B.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C.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D.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子,在这里指的是吴王的小儿子。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B.“嫡”,嫡出。古代宗法制度下正妻生的孩子是嫡出,和“庶”相对。在家族继承的过程中,嫡子拥有优先权。C.“干”意为干谒、拜见。“谁敢干君”的意思是您作为国君的继承人,高高在上,谁能够轻易地拜见您。D.“徐人嘉而歌之曰”的“嘉”是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嘉”同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札在吴王的几个儿子中最贤能,吴王死后,他的几位兄长守丧结束,就要立他为国君,但季札推辞不接受。B.为了让季札当国君,遏就与兄弟约好不传位给儿子,而是要兄弟相传,并且他们向上天祷告希望祸及自身。C.公子光认为吴王僚是庶出,不配当国君,按照先君之命,理应让季札当国君,于是公子光策划刺杀吴王僚。D.徐君想要季札的宝剑,季札虽明白,但要出使中原大国,当时没把宝剑送给徐君,后来才有挂剑的美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②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5)文中称季札“最小而贤”,请简要概括季札的形象。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武德初,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以三事谏。其一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须顺四时。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献鹞雏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卢牟子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赍。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所少,岂此物乎?”其二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其三曰:“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盘石永固维城矣”高祖览之,悦,赐帛百匹,遂拜为侍书御史。高祖即位,以舞胡①安叱奴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复才如子野②,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乃解朝衣露体而击之。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生法服而为伶人衣也。’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高祖竟不能从。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长对曰:“陛下畋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有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每优容之。前后匡谏讽刺,多所弘益。(节选自《大唐新语•极谏》有删改)【注】①舞胡:以歌舞为职业的胡人。②子野: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盘石永固/维城矣B.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原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盘石永固/维城矣C.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盘石/永固维城矣D.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盘石/永固维城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辟”“除”“察”“拔”等也都有授予官职之意,但有细微差别。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管礼仪之制和贡举之法等。C.稽首,是古代地位同等者的相见礼,行礼时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头亦至地。D.“幸当陪侍”中的“幸”是“有幸”之意,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伏伽向高祖谏言三条——搜猎要应时、勿耽于逸乐、积极挑选贤才,高祖欣然接受,并封赏了孙伏伽。B.高祖指责苏长归顺太迟,苏长以“逐鹿”为喻,指出其他逐鹿者既已敛手,得鹿者就不应对其心怀愤恨,追究罪责。C.苏长善于讽谏:畋猎高陵时,以时间过短、难以尽兴反讽高祖贪乐误政;侍宴披香殿时,又以置身隋宫的感觉暗讽高祖铺张奢靡。D.面对不同谏言,高祖或坦然接受,或愤然拒绝,或虽内心不满却宽容对待,这体现了他处事的智慧和性格的复杂性。(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②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5)李纲劝阻高祖任用“舞胡”为官,谏言有理有据,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甲乙两文中的“秦伯”和“智伯”的“伯”意义相同,都是爵位。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B.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C.乙文中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D.乙文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5)甲乙两文都有进行言语上的辩说劝告,相比于乙文的不采纳,甲文的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师,试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的原因。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张同敞传张同敞,湖广江陵人,曾祖居正,相神宗有声。敞,崇祯间荫补中书舍人。至十七年,闯贼李自成陷北京,怀宗殉难,贼索朝官甚急,文武逼降者多。敞藏入宫牙牌匿民间,潜出城徒步南归。及永历帝龙飞端州,敌陷粤东,上留大学士瞿式耜守粤西,驾幸武岗,趣敞入朝。丁亥八月,寇陷武岗,上狩粤西。敞为乱兵所掠,避入黔地。时黔、粤隔绝,人情汹扰,数月不闻行在消息。川、黔士绅议立荣、韩二藩。敞与钱邦芑及郑逢元、杨乔然力争其不可,众议乃沮。戊子,敞从间道赴行在,升詹事府正詹事。时寇数道攻粤,留守瞿式耜疏荐敞知兵,得士心。上命以兵部左侍郎,经略楚、粤兵马。时兵弱饷匮,敞身在行间,分甘苦,以忠义激励将士,人人自奋。每接战,敞即以死誓。及庚寅冬,敞督开国公赵印选、卫国公胡一青连营于桂林之小榕江。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见敞至,喜曰:“我守臣不容他适,子军中总督,自宜行。天下事尚可为,子勉之!”敞笑曰:“公能为朝廷死,敞独不能乎?何相待之薄也!”遂取酒共饮,坐而待之。次日,敌人入城,执敞与式耜见孔有德,两人不跪,敞尤大骂。有德命部下捶辱之,敞骂愈厉。有德命拘二人于城北一小室中,命左右说之降,劝谕百端,式耜但大哭,敞则毒骂。暇则两人赋诗自矢,并刺敌人。有德愤甚,命折敞右臂,仍谈笑赋诗不绝。两人幽囚唱和者四十余日,诗各数十章。敌见两人困愈久、苦愈甚,而志愈坚、气愈烈,知终不可辱。至闰十一月十八日,乃杀之。金堡时为僧,致书于孔有德,乃殓瞿、张两公尸,葬于白鹤山下。上闻敞死痛悼,累日不食,望而祭之,赠陵江伯。(选自《明季南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B.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C.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D.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封建官僚队伍。B.行在,文中以皇帝巡行所在地代指皇帝,与《过秦论》以“七庙”代指国家用法相同。C.间道,文中指“偏僻的小路”,“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同。D.自矢,文中指“自己拿出箭”,“矢”与《伶官传序》中“请其矢”的“矢”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同敞出身于官宦世家,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诸多朝臣被迫投降,张同敞隐藏身份潜逃南归,永历帝即位后要求他重新入朝为官。B.皇帝巡行粤西,黔地消息隔绝,黔、川两地士绅商议独立设置两藩,在黔地躲避乱兵的张同敞与郑逢元等人据理力争,但无法阻止。C.粤地军情紧急,留守瞿式耜向皇帝推荐张同敞,说他通晓军事且深得人心,于是张同敞从正詹事一职调任为兵部左侍郎,带兵打仗。D.张同敞与瞿式耜共同被捕,在被孔有德拘禁期间,两人或骂或哭,相互赋诗唱和,四十余日后被杀害,僧人金堡出面安葬了两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守臣不容他适,子军中总督,自宜行。天下事尚可为,子勉之!②上闻敞死痛悼,累日不食,望而祭之,赠陵江伯。(5)郭沫若在《赞张同敞》中用“江陵忠烈张”来评价张同敞,请简要概述张同敞的“忠烈”之处。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字都是介词,但意思不同,分别是“从”与“比”。B.金就砺则利砺:指磨刀石。利:锋利。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马拉车一天的行程。舍:停止,止息。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与“其仪一兮”中的用法相同。(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B.第二段中作者先论证了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然后又论证了后天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论证过程逻辑性很强。C.对比论证是本文重要的论证方法。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如“蚓”和“蟹”的对比;有时先反后正,如“骐骥”和“驽马”的对比。D.本文中作者善于取喻生活,这不仅让文章说理散发出浓厚的生活味道,而且起到了化具体为抽象的艺术效果,使说理变得通俗易懂。(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问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苇,喻指小船,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中的“一苇”的用法一样。B.斗牛,斗宿和牛宿,星宿名,古人把某些星的组合称作宿,用来说明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C.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屈原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恐美人之迟暮”。D.曹孟德,指曹操,古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关联,曹操和苏轼的名和字之间都是意义相近。(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B.月出于东山之上师不必贤于弟子C.侣鱼虾而友麋鹿则群聚而笑之D.知不可乎骤得生乎吾前(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情景,描绘了赤壁的清风明月与天光水色,极写泛舟畅游之乐。B.选文以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直接描写箫声的凄婉哀怨,由此使文气跌宕,感情由乐入悲。C.针对客生发的感慨,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辩证阐释,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选文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形成了呼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敞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B.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C.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D.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代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B.四境,指四方疆界,文中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C.“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相同。D.“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明出使与秦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B.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C.韩王不听公仲明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发动军队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韩国大败。D.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却最终落了个军队被俘,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太相信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②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5)公仲明劝说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其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B.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C.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D.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B.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的意思不同。C.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指颜率谦称周国。D.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D.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②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5)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报同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君子曰:“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B.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C.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D.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台榭。此处泛指楼台等。B.凫雁,野鸭与大雁,亦指鸭、鹅,如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C.簠簋,两种盛黍稷稻粱的礼器,亦借指筵席。《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D.瑟,古代弦乐器,有五十根弦,如李商隐的诗中就有“锦瑟无端五十弦”。古今“瑟”是一样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饿死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德行;晏子却举例证明景公德行十分明显,用意在于讽刺他。B.晏子从正反两方面劝说景公,只要他能够将恩惠施于百姓,公心对待全国,那么就会成为汤、武一样的圣君。C.听说国君到了,司马穰苴穿着铠甲手持兵器站在门口,且拒绝陪景公喝酒听乐,表明他品行端正公忠体国。D.景公大臣中既有良师益友,又有苟且取乐之人;两种人都用,所以他做不了圣贤君主,只是让他没有亡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②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5)《论语•季氏篇》中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生前有马四千匹,说明他治理国家是有成绩的,但百姓们觉得他没有可以称颂的德行。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蓨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幸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禳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节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纳言,古代官职名,主出纳王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B.三军,我国古代指步、车、骑三种兵种,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通称。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后者则多指帝王宠信臣下。D.禳,祭祀名,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祈求福祥,祛除灾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之术延长自己的寿命,却失败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朝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②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5)高颎辅佐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居功至伟,被后人称为“真宰相”,是难得的人才,那么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是否遇到过两难抉择呢?请找出来一处。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䌽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先尹监护。葬日,赐绢五百匹。(节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B.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C.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D.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帝否决。(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5)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节选自韩愈《原道》)(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B.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C.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D.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B.传,主要是指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也称传。C.《春秋》,“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D.昆弟,指兄和弟,常以喻亲密友爱。《汉书•邹阳传》有言:“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端即四心,它是四德的萌芽状态,孟子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表明四端也是人先天带来的,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观点。B.原道指的是探求道之本源,这个“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不同,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由尧舜禹一直传到孟子,之后便彻底失传了。C.孟子希望能够扩充、发扬四心,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这与韩愈“传”中所表述的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理是一致的。D.韩愈发出了攘斥佛老的强烈呼声,嫉佛如仇火一样的激情,短句、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急促有力,遒劲奇峭,气势旺盛。(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5)韩愈《原道》最后一段从哪几方面来论述先王之道?请简要概括。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中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路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乘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抵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B.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C.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D.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西方用兵”的“用”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用”意义相同。B.“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项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C.枢密使,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是管理军国要政的重要官职。D.“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彦博司空职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人槛车中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以不实之言诬陷彦博,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4)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5)根据文章第二、第三段内容,概括文彦博与王安石产生矛盾的原因。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谊,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者,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国为首矣,岂敢忘子战?”周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诮也。”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今弃笾豆茵席,颜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官者也,而弃之;颜色黎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者也,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壁而盟。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我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大酒,酒甜,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冻人赋乎?”舟之侨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娇,顷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①,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道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遇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节选自《说苑•复恩》)[注]①耆干:干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B.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C.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D.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蕃”有“保障”的意思。蕃援,在这里指保障援助,与《爱莲说》中“可爱者甚蕃”的“蕃”字意思不同。B.“数”,多次。“数引”是多次指引。“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同义。C.“当”,意为“当得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字意思相同。D.“笾豆”是古代的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也作为盛祭品的礼器。这里指路上装食物的器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对臣下有三种等级的赏赐,辅助他成就仁德的,颁上赏,为他排忧解难的,授予三等赏赐。B.陶叔狐曾跟晋文公流亡,晋文公行“三赏”都没有轮到陶叔狐,于是陶叔狐心有不满,到咎犯处请辞。C.咎犯见晋文公入国后就抛弃旧物,轻视操劳服役的人,就哭着进言,希望文公不要蔽士,文公接受了建议。D.舟之侨通过诗赋使晋文公醒悟,但晋文公要给他赏赐的时候,舟之侨又选择离去不接受,文公接受了建议。(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②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5)周内史评价“文公其霸乎”,结合材料,概括晋文公能称霸的理由。【考点】历史事件;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C(2)C(3)B(4)①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虢国跟从他。②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5)①重视德行。②善于纳谏。③封赏有度。【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中夜”指“半夜”,修饰“哭”,要连在一起,排除AB;“何也”指“为什么”,要单独成句,排除D。译文:咎犯听到这个命令,在半夜里痛哭。晋文公说:“我出逃也有十九年了,如今即将回国,您不高兴反而痛哭,是为什么呢?难道您不希望我回国吗?”故选:C。(2)C.“含义相同”有误,“人君当神器之重”意思是“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当”是“主持、掌管”的意思。故选:C。(3)B.“于是陶叔狐心有不满,到咎犯处请辞”分析有误,从原文“陶叔狐见咎犯曰……子试为我言之君”来看,陶叔狐并没有向咎犯请辞,而是请咎犯把自己的情况下向晋文公说明。故选:B。(4)①亡:逃跑;去:离开;从:跟从。译文: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虢国跟从他。②廉者:廉洁的人;言尽:话说尽;名至:得到名声。译文: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5)文中晋文公回到晋国,颁行了三等赏赐都没有轮到陶叔狐,后来咎犯替陶叔狐向晋文公说起此事,晋文公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认为在劳苦功绩的人当中,陶叔狐这个人当然是为首的。这件事说明他善于纳谏,封赏有度。文中叙述到“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晋文公将那高明的大贤,道德品行完备,能用道义使他专注,用仁爱来劝说他,改变他的品行,显扬他的名声,使他成为德才优异的人列为上赏,说明他重视德行。答案:(1)C(2)C(3)B(4)①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虢国跟从他。②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5)①重视德行。②善于纳谏。③封赏有度。参考译文:晋文公逃亡在外时,陶叔狐跟随他。晋文公回到晋国,颁行了三等赏赐都没有轮到陶叔狐。陶叔狐拜见咎犯说:“我跟随国君逃亡有十三年,容颜憔悴黢黑,手脚都磨起老茧。如今国君回国,颁行了三等赏赐都没有轮到我,想来是国君忘掉我了吗?还是因为我有大的过错吗?请您不妨为我向国君说一说。”咎犯便向晋文公说了这件事,晋文公说:“唉,我怎么能忘了这个人呢?那高明的大贤,道德品行完备,能用道义使我专注,用仁爱来劝说我,改变我的品行,显扬我的名声,使我成为德才优异的人,我为这种人颁行上等的赏赐。用礼义来约束我,用正义来劝诚我,保障我援助我,使我不做错事的人,多次指引我登门向贤人请教的人,我为这种人颁行第二等赏赐。那勇敢强壮善于御敌,危难在前就奋身上前,危难在后就留后排解,使我从患难中解脱的人,我为这种人颁行第三等赏赐。况且您难道不知道吗?为人殉死不如保护人的性命,跟人逃亡不如保存那人的国家。三次行赏之后,其次就是有劳苦功绩的人了。那有劳苦功绩的人当中,陶叔狐这个人当然是为首的了!我岂能忘了他呢?”东周内史叔兴知道这件事后说:“晋文公将会称霸了!从前先王将德行摆在首位,而将勇力放在其后,文公应该可以承当这样的评价吧!”《诗经》上说‘遵循礼法绝不逾越’,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啊!”晋文公进入晋国,到达黄河边,命令拋弃竹食木盘、垫席之类的器物,让脸色青黑、手脚长满了老茧的人走在后面。咎犯听到这个命令,在半夜里痛哭。晋文公说:“我出逃也有十九年了,如今即将回国,您不高兴反而痛哭,是为什么呢?难道您不希望我回国吗?”咎犯回答说:“竹筐、木盘、垫席之类,是居处常用的物品,您却要拋弃它;脸色青黑、手脚长满老茧的人,那是操劳服役的人,您却让他们都走在后边。我听说国君埋没(《汉语大辞典》“蔽”有“隐覆,埋没”义项)士人,就得不到(“取”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