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对月寓怀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①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②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③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天上”二句,据说赵匡胤未登极时,曾拿《咏月》诗歌给徐铉看,徐铉读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时,认为飞腾之兆已显。②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③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贾诗表达的是之情,白诗表达的是之情。(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诗中“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极言十五月光皎洁充盈之态。B.贾诗第三句写得气势惊人,一个“捧”字写出了天上圆月洒落月辉的骄矜高贵。C.白诗标题限定了环境,突出“望”的动作,表现其在特定环境引发的人生感慨。D.白诗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八月十五在京城的曲江杏园参加朝廷宴请,赏月饮酒。(3)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运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定风波五代•阎选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片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注]:阎选,人称阎处士,一生未做过官。(1)以下对这首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词写景从远到近,上阙从江水写到游鱼、飞鸟、炊烟,下阙细绘近景,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清寂、悲凉之感。B.词的上阙,帆影片片,游鱼历历,空中白鸥翱翔,芦花深处隐隐传来渔歌,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渔舟唱晚图。C.词的下阙,草木“萧萧”,草满径荒,风停雨歇,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写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怀。D.词的下阕描绘了渔村从傍晚到入夜的画面,一片恬静安宁,洋溢着欢乐平和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前人认为,“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江红•蓦雨初收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②。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云泉约,指与美丽的景色相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六句写傍晚泊船情景。暮雨暂歇,夜幕降临,泊船江边,江水平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阵阵苇风带来凉意。B.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桐江波静、蓼草疏淡、船载灯火是静景,舟船帆落、渔人飞艇是动景,这里的动反衬出环境的静。C.下片中“桐江好”,回叙旅途所见,以“好”字涵盖桐江之美,从烟、波、山着笔,言简义丰,极为传神。D.下片中的“归去来”化用了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王粲,字仲宜,所作《从军行》有“从军有苦乐”一句。柳永以此典作结,隐含哪些“苦乐”?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5.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2)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送春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速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2)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谢公①宅李白青山②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注]①谢公:谢朓(464—499),南齐诗人,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梁武帝称:“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②青山:在安徽当涂县城东南。据记载,谢朓曾在青山之巅建造别墅,李白死后葬在青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作从时间和空间起笔,写出了天色将晚,青山上的谢朓宅院一片寂静冷清。B.李白眼前的谢朓宅院已经荒废了,庭院里衰草遍地,井台上长着厚厚的苔藓。C.清风缓缓地吹着,不时吹皱泉水,吹低衰草露出石头,使谢朓宅院充满闲趣。D.诗作以对仗、衬托等手法,融浓情于写景状物之中,写出李白对谢朓的思慕。(2)颔联中的“虚”字历来为人称道,根据诗意理解此处“虚”字的多种含意。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天孙①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②,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③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注】①天孙:这里代指主考官。②病鲤暴鳃:传说黄河龙门下游,有大鱼云集,跃过龙门者化为龙,跃不过者则点额暴鳃。③骯髒:高亢刚直的样子。④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七月初七阮咸看到北阮晒出华丽的衣服,他家贫也晒出粗布服装,并自嘲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蒲松龄科考失败以后写给同时落第的同乡王如水的,其主旨和《聊斋志异》中讽刺科举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B.词中“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一句充满悲愤,直斥主考官人老昏聩,埋没人才。C.这首词多用典故,如抱玉卞和、鱼跃龙门、未能免俗等,其中飞鸿一跃冲天,表达了作者虽然科考失败,但仍豪气不减的壮志。D.这首词言辞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入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2)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人①,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墟曲,乡村偏僻。(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述写归居田园的生活场景,罕、寡、掩、绝四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远离官场世俗烦扰后,内心宁静而又超然的感受。B.中间四句写诗人与邻里乡人过往交接,富有生活气息;“墟曲”“披草”,与前面“野外”“穷巷”照应得浑然天成,不落痕迹。C.“我土日已广”句,同教材课文《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遥相呼应,体现了组诗之间的紧密关联性。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生活,平淡舒缓,诗人常常担心严寒霜霰会伤害到自己的桑麻,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2)金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歌时说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①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②。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③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④之。之子于归,百两将⑤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诗经•召南•鹊巢》[注]①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②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③两:通“辆”。④方:并,比,此指占据。⑤将:送。(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桃夭》巧用怒放的桃花比喻娇媚的新娘,写出了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既写景又写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B.《桃夭》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赞美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C.《鹊巢》这首诗以华丽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容貌,却也能从热闹的婚典场面中想象到新娘的美丽。D.两首诗中“之子于归”一句都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而另一位主角新郎则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2)《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作品多具有音乐性,如《无衣》《蒹葭》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在《桃夭》和《鹊巢》中任选一首,试赏析其音乐之美。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房兵曹胡马诗①[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2)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②招魂:《楚辞》中作品,屈原所作。③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写景,着眼于视觉,以黄昏灯火衬托郁闷心理,以“来去云”暗喻词人仕途漂泊不定的状态。B.“鹧鸪声”两句,前句绘声,后句叙事,以鹧鸪的欢啼烘托词人“潇湘逢故人”的欣喜,“逢故人”则妙应标题。C.“挥羽扇”三句追叙往昔抗金军旅生涯,仅仅十一字,就塑造出了词人自己英气勃发、纵横杀敌的儒将形象。D.“憔悴”点出如今的苍老模样,“儒冠”借代书生身份,一个“误”字,语调低沉,感情凑恰,充溢不平之气。(2)简要分析下阕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①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②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注】①塞上:指巫山。②故园:此处当指长安。③砧:捣衣石。(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用“凋伤”、“萧森”描绘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B.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与《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都摹写长江汹涌之势,构建雄壮的意境。C.颈联与颔联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由描写景物转入抒发感情。D.尾联中的“砧”,意指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它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常用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①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阳关曲•中秋月②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①素娥:嫦娥。②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诗中的“转”字有转化、转变之意,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B.苏词中的“转”字有转动、移动之意,形容月亮在天空中无声轻移,不仅赋予其神奇的动感,还暗示了月亮之圆。C.晏诗开篇两句实写,将自己与天上的明月联系到一起,后两句虚写,借助想象,虚实相应,尽显诗歌古典之美。D.苏词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溢”字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月亮冰清玉洁的美感。(2)两首诗歌都写“中秋月”,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逢小寒食,诗人却行船羁留异乡,“强饮”不仅说老弱之躯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B.“鹖冠”,借用隐者鹖冠子的典故,点明诗人此时去官离朝、穷愁潦倒的境遇,刻画一个失落孤寂的形象。C.“天上坐”“雾中看”,小舟随江水起伏,犹如坐在云间,透过薄雾依稀看到岸边百花盛开,诗人乐在其中。D.全诗多角度写景,最后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符合诗人暮年苍茫沉郁的诗风。(2)分析“蝶”“鸥”两个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2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对月寓怀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①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②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③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天上”二句,据说赵匡胤未登极时,曾拿《咏月》诗歌给徐铉看,徐铉读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时,认为飞腾之兆已显。②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③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贾诗表达的是渴求功名之情,白诗表达的是思乡怀人之情。(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贾诗中“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极言十五月光皎洁充盈之态。B.贾诗第三句写得气势惊人,一个“捧”字写出了天上圆月洒落月辉的骄矜高贵。C.白诗标题限定了环境,突出“望”的动作,表现其在特定环境引发的人生感慨。D.白诗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八月十五在京城的曲江杏园参加朝廷宴请,赏月饮酒。(3)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运用。【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渴求功名;思乡怀人(2)D(3)①时空对比。往年的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中秋却是被贬到湓江边;②景色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欢快,今之愁苦。④身份对比。原本是京官,如今是贬谪之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主要是对比,首先到诗歌中找出对比的双发,然后分析双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解答】(1)先看贾雨村的诗歌。“三五便团圆”是说自己逢到好时机,“晴光护玉栏”是说自己展露才华,“天下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想象自己展现才华后所引起的轰动,由此可以看出贾雨村日夜都在盼望“飞黄腾达”的好时机,表达对功名的渴求。再看白居易的诗歌。诗歌前四句今昔对比,后四句抒情。从“东南见月几回圆”可以看到,他在江州已经有几年了,从中也能看到白居易还是在江州。他还是像去年一样处在苦闷之中,还是像去年一样思念他的故乡和亲人。流露出思乡怀人之感。(2)D.“首联写……去年……”错误,从“东南见月几回圆”可以看出,首句说的“昔年”不能理解为“去年”。故选D。(3)如“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是时空的对比,首联是说“昔年八月十五夜”,自己在曲江池畔的杏园边赏月,而“今年八月十五夜”却是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其中暗含情感、景色以及身份的对比,昔日身在京城,自己是京官,而现在自己被贬谪在这湓浦江口,已经成为贬谪之人,这是身份的比较;昔日身在京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曲江是京城长安的风景胜地,也是唐代的皇家御园,杏园在曲江边,朝廷经常在杏园举办宴庆活动,此处是繁华而热闹的,而现在自己在这冷清的湓浦江口,是冷清的;昔日在繁华的曲江杏园赏月饮酒,他的心情无疑是欢畅的,而现在被贬谪在外,身居冷清之地,心情自然是哀伤的,这是情感的对比。答案:(1)渴求功名;思乡怀人(2)D(3)①时空对比。往年的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中秋却是被贬到湓江边;②景色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欢快,今之愁苦。④身份对比。原本是京官,如今是贬谪之人。译文:以往八月十五日的明月之夜,我在曲江池畔的杏园边赏月。今年同样是八月十五明月夜,我已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向西北望去哪里是我的故乡,身在东南月亮已经圆了几次。昨晚的风吹了一夜无人领会,今夜月光还和去年一样清凉。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前四句是对比,后四句是抒情。诗人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此诗用词直白,通俗易懂。【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定风波五代•阎选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片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注]:阎选,人称阎处士,一生未做过官。(1)以下对这首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整首词写景从远到近,上阙从江水写到游鱼、飞鸟、炊烟,下阙细绘近景,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清寂、悲凉之感。B.词的上阙,帆影片片,游鱼历历,空中白鸥翱翔,芦花深处隐隐传来渔歌,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渔舟唱晚图。C.词的下阙,草木“萧萧”,草满径荒,风停雨歇,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写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怀。D.词的下阕描绘了渔村从傍晚到入夜的画面,一片恬静安宁,洋溢着欢乐平和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前人认为,“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D(2)①本词以写景为主,但是景中有人,在“烟袅”“渔歌”中“人”已经若隐若现;②渔舟归来,停泊港湾,渔人纷纷散去。看似平和欢乐的晚归,却透着“人去堂空”的寂寥与感伤;③“人去”之后的“萧萧”,凉月,清露,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内心无限感怀。【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词的下阕并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而是新雨之后的秋夜,月悬于天,银光清幽。萧条竹径上莎草呈出一片新绿,孤零零的露珠凝落在荷叶上,让人感伤。再加上阎选一生未做官。作为布衣更多的是对渔村美的真实的感受。故选D。(2)词的上片词人选取了“江水”“白鸟”“枫叶”“芦花”“征帆”等意象,描绘了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成双成对的白鸟从渡口那边飞起。此时,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的萧索的秋景。下片词人选取“凉月”“清露”等意象,描绘了渔舟归来,停泊港湾,渔人纷纷散去后的景象,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寥与感伤。可见,本词以写景为主,但是景中有人,全词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诗人的无限感怀。答案:(1)D(2)①本词以写景为主,但是景中有人,在“烟袅”“渔歌”中“人”已经若隐若现;②渔舟归来,停泊港湾,渔人纷纷散去。看似平和欢乐的晚归,却透着“人去堂空”的寂寥与感伤;③“人去”之后的“萧萧”,凉月,清露,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内心无限感怀。译文: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渡口那边飞起了成双成对的白鸟。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用短桨划着小船回到长着兰草的水边,人就这样离去了。小路上的竹林被风吹得不断作响,路上长满了青色的莎草。到了深夜,风停了,雨也停了。月亮照在寒冷的天上,露珠一颗颗滚入荷叶里面。赏析:江水沉沉,白鸟双飞,枫叶芦花,征帆渐远。“人去”之后,惟见园荷滴露,冷月照人,莎满荒径,凄凉冷落。晚清著名文学家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注:“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在陆则莎满径荒,在水则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殆有感于王根,樊重之家,一朝零落,人去堂空,作者如燕子归来凭吊耶?”这首词着意描绘了萧索的秋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诗人的无限感怀。【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江红•蓦雨初收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②。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云泉约,指与美丽的景色相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六句写傍晚泊船情景。暮雨暂歇,夜幕降临,泊船江边,江水平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阵阵苇风带来凉意。B.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桐江波静、蓼草疏淡、船载灯火是静景,舟船帆落、渔人飞艇是动景,这里的动反衬出环境的静。C.下片中“桐江好”,回叙旅途所见,以“好”字涵盖桐江之美,从烟、波、山着笔,言简义丰,极为传神。D.下片中的“归去来”化用了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王粲,字仲宜,所作《从军行》有“从军有苦乐”一句。柳永以此典作结,隐含哪些“苦乐”?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B.“舟船帆落”是静景,“船载灯火”是动景。(2)乐景:“乐”渔人归家之乐,美丽的江景。苦情:①怀乡思归之情,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反衬出词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凄苦(乐景写哀情);②渴望归隐的感叹,化用诗句“归去来”“仲宣吟”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舟船帆落”是静景,“船载灯火”是动景。(2)关于此词中所蕴含的“苦乐”,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是乐景,词中“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描写了江上的风景优美,江水碧绿,犹如被染过一样;而山势挺拔,犹如被刀削过。从中可以看出对江景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长川静、征帆夜落”“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可以看出,此时夜幕降临,渔船降下船帆,点上灯火,满载一天所得向家的方向驶去,表达了渔人的归家之乐。其次是在苦情方面,词中描写了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作者通过将自己生活与渔人生活对比想到了自己此时的境遇,发出了“当此念回程,伤漂泊”的感叹,反衬出词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怀乡思归之情。而在下阕中“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中,化用三国王璨和晋朝陶潜的典故,对自己如今宦途不畅感到悲愤,所以生出对游宦生活的厌倦之情,发出了渴望归隐的感叹。答案:(1)B(2)乐景:“乐”渔人归家之乐,美丽的江景。苦情:①怀乡思归之情,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反衬出词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凄苦(乐景写哀情);②渴望归隐的感叹,化用诗句“归去来”“仲宣吟”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厌倦。译文: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澄静寂静,远行的舟船在夜幕下船停帆落。江中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淡漠;秋风吹拂芦苇,秋色萧萧,秋声索索。夜渐深渐黑,有多少渔家驾着小舟,匆匆赶回到村落中;江上的点点渔火,闪烁夜空里,映照江水中,在浓浓的夜色中向前飞行。渔船如飞“归村落”的景状,感染了远行在外的行客,令他思念起回家的路程,向往起家庭生活的温馨与乐趣,对这种漂泊生涯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忧伤。桐江醉人丽景扫尽昨夜忧愁。江上晨烟广漠,迷蒙如幻;江中碧波似染,江水绿如蓝;两岸峰峦如削,绿树凝滴翠,翠色欲上船;船过严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又见鱼跃船边。辛苦跋涉,游宦天涯,自己能干成什么事尼?醒悟,敬从先贤,学习陶潜,还是回去吧,况是早有此愿。归去把,还是王仲宣的《从军行》说得好,漂泊宦游太苦了。赏析:词作开始写傍晚泊船情景。词人写道:“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长川”就是桐江,在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帆”代之船。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暮雨刚停,桐江一片寂静,停着来来往往的船只。接着承接写道:“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蓼”即“水蓼”,“苇”即芦苇。这两种植物都于秋天繁盛开花,所以,这里也就暗示了时间是萧瑟的秋天。意思是说,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这里,词人静态地描写了雨后的秋夜,为词作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抒情氛围。接着词人以特写的镜头,在夜幕时分的江面为背景,写了渔人归舟的情景。手法上有静态转入动态。词人写道:“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几许”即多少之意。“短艇”即小船。意思是说,(天更加黑了)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黑暗中向前飞行。其中的前一句中的“飞”字,不但表现出归舟之快,而且也表现出渔人喜悦的心情。后一句中的“尽载灯火”用得很妙,点出归舟时天空已经很黑暗,不得不点起灯火照明。面对着这一切景象,词人触景生情。所以,词人写道:“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行客”即词人自指。“回程”指由原路回去。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词人看到渔人家庭的欢乐生活,愧疚自己为了功名不能与家人团聚,面对如此情景,回家的想法油然而生,为自己漂泊天涯伤感不已。下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首先写道:“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首先。“桐江好”。词人用的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典故。“漠漠”即迷漫的样子。“严陵”即严子陵。严子陵是刘秀的同学。刘秀想请他做官,他最终还是辞去,隐居于富春山下。这几句是写词人一早醒来,看见船沿桐江而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其中的“鹭飞鱼跃”,不但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而且引发词人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所以,词人写道:“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区区”即微小。“底事”即何事。“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意思就是说,游宦生涯既是如此,一生总是一事无成,与其这样,不如归隐于云山泉石。“云泉约”就是隐退山林的愿望。“云泉”即是隐士所居之处。正因为这样,词人最后写道:“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仲宣”即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仕刘表,后归曹操),曾作《从军行》。这里的“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词人借此代指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词作结尾以词人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不但意蕴深刻,而且得读者以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了词作的审美效果。在艺术上,首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强词作的含蓄性。再次,言简意赅,形象鲜明。【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B(2)为了迎接新社,农人们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了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词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想象内容进行赏析,回答问题。【解答】(1)B.“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描绘了果实丰盈、稻子成熟、水禽肥美的丰收景象。(2)这句话是说村民们早已酿好了酒等着迎接春社祭祀,远处传来几声砧声,暮色霞光渐渐暗淡。前一句写村民们酿酒迎春社祭祀土地神的热闹场景,后一句写出春社祭祀完毕,村民们忙于农活,而只有远处几声砧声传来,诗人院落笼罩在宁静的余晖之中,前句的热闹与后句的宁静形成对比反差,既反映出农民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心境,更以诗人“村居”的宁静祥和来反衬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答案:(1)B(2)为了迎接新社,农人们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了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译文: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因为雨水多,果实成熟、禽鸟肥美。酿造新酒祭祀,在暮色中捣衣。在牛背上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赏析: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才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为了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数声牛上笛”“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2)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C(2)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解答】(1)C.“让河水奔流”错误,“贯索挽河流”意思是绳索拉住了河流,使河流不再流动。故选C。(2)“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意思是:参与拔河的壮士们如果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先要明白拔河比赛有胜有负,应当全力以赴,争取胜利。这两句体现了体育“磨炼志向”“全力争胜”的精神。“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两句写拔河壮士齐声呐喊,声音可与高山相齐,他们一起努力,发出的壮气能使河水腾起波浪。这两句写出了拔河者齐心协力的效果,体现了体育“团结拼搏”的精神。答案:(1)C(2)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送春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速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2)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C(2)①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逝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②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③无家可日的亡国遗孤之悲。④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1)D.“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误。一是并非写“江南”;二是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景象,而是“萧条、衰败”景象。故选:D。(2)上片前三句以“春,汝归欤”发问,写出春天像一个要归家的行客,即将远去,表明了诗人的伤春之情。“江南正是堪怜”一句,结合注释“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可知,词人内心充斥着国家灭亡的悲伤,“但满眼杨花化白毡”,表面上言春色已尽,实际上在词人眼中,这如同大地披丧服,处处寄寓着作者为故国沦亡的哀悼之情。答案:(1)C(2)①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逝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②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③无家可日的亡国遗孤之悲。④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译文:春光,你要回去了吗?风雨遮蔽了江面,烟尘昏暗了蓝天。况且,雁门关险塞阻隔,龙沙堆空旷迷茫。东边将吴会接连,西边与秦川相衔。芳草连绵,掩遮了津渡;落英缤纷,遮蔽在道前。请在蓬莱、方壶般的神仙境界中小住一百年。江南如此美景,问您是为了什么,不在此稍微流连?江南,正叫人惜怜。只见漫漫杨花,化为白毡,无边地伸延。看见兔葵燕麦,长满在华清宫里;黄蜂粉蝶,缠绕在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可回。您又有何处可归?途中徘徊不已,携去了珍贵的七宝鞭,清风回旋,寄去一声珍重的属托。两地相念,泪落涟涟。赏析:词题为“送春”,词人感叹春色、春事,实际上是借以哀伤宋朝故国的沦亡,全词即围绕这一题意展开。词人从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将春天可能走的方向一一呈现:北有险关挡道,南有旷漠阻隔,东至江浙,西到八百里秦川,到处都是芳草遮渡口,飞花塞道路,春想归去,却无家可归。所幸的是还有一个蓬壶仙岛,可以小居百年。那么,既然四处无路,词人为何冒出一句“小为蓬壶借百年”呢?原来,这一句正是喻指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处江南一隅的上百年历史。通过此句隐喻,整首词借伤春、送春、问春来寄托哀悼北宋南迁,终致南宋灭亡的主旨便愈见清晰。之后,“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的问春,也就有了着落。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置北方失地于不顾,肯定是认为“江南好”。但是,既然“江南好”,缘何仅寄居百年就匆匆离去了呢?这“问夫君”,字面上看是女子问丈夫,但这“君”,实际上正是指南宋的最高统治者。词人深责南宋当政者不思进取,全无志气,自甘沉溺江南l临安这个洞天福地,最终致江南国土尽失。“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一问,问得尖锐、深刻而又满怀沉痛和哀伤。“看“字引领的四句,描述南宋宫廷如今长满野草,蜜蜂和蝴蝶在昔日的帝王台上飞舞。故国何以如此,词人没有正面作答,但在字里行间却埋藏着词人那颗被压抑的对故国眷念的赤子爱国之心。在这颗跳动的赤诚之心上,既淤积着痛恨宋朝君臣无能的愤懑,又弥漫着个人无能为力的痛楚。情已至此,词人干脆抛开前面的比兴象征,直接宣泄自己迷茫彷徨的忧伤:“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春色已尽,国运到头。词人犹豫徘徊感到前途渺茫,即使握有七彩珍宝做的马鞭又能怎样,难道还能使时光倒流?春天重回,国运复振?一切都晚了,一切复兴赵宋王朝的梦想都是枉然。全词在“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三句后戛然而止。国家虽已败亡,但词人仍眷恋于故国不愿离去。在一声珍重的问候中,将词人对故国的眷恋融会其中,真是语短情长,令人回味。【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谢公①宅李白青山②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注]①谢公:谢朓(464—499),南齐诗人,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梁武帝称:“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②青山:在安徽当涂县城东南。据记载,谢朓曾在青山之巅建造别墅,李白死后葬在青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作从时间和空间起笔,写出了天色将晚,青山上的谢朓宅院一片寂静冷清。B.李白眼前的谢朓宅院已经荒废了,庭院里衰草遍地,井台上长着厚厚的苔藓。C.清风缓缓地吹着,不时吹皱泉水,吹低衰草露出石头,使谢朓宅院充满闲趣。D.诗作以对仗、衬托等手法,融浓情于写景状物之中,写出李白对谢朓的思慕。(2)颔联中的“虚”字历来为人称道,根据诗意理解此处“虚”字的多种含意。【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C(2)①指池中月影;②指院落荒废,无人观赏,让诗人感到凄凉;③隐含着诗人自己内心的惆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使谢朓宅院充满闲趣”错误。清风吹低衰草露出石头,比喻谢朓虽去但其风韵犹存,更是表达诗人对他的思念。故选C。(2)“池中虚月白”,池塘水月空灵虚白。指池中月影,写月色倒映朦朦胧胧的。月色迷人却只是“虚幻”,谢朓的故居犹在,人却不在,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抒发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哀叹,也表达了对谢朓的思念之情。借月色虚映,比喻自己的处境,怕自己的处境结局会像谢朓一样,联想到自己的命途多舛,不免惆怅。答案:(1)C(2)①指池中月影;②指院落荒废,无人观赏,让诗人感到凄凉;③隐含着诗人自己内心的惆怅。译文:夕阳西下,青山暮色一片,谢公旧宅,人去楼空,寂寞难耐。竹丛无人,池塘水月空灵虚白。庭院荒芜,杂草丛生,废弃的井栏长满苍苔。唯有清风,悠闲自在,不时从岩石中的清泉上飘拂而来。【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天孙①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②,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③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注】①天孙:这里代指主考官。②病鲤暴鳃:传说黄河龙门下游,有大鱼云集,跃过龙门者化为龙,跃不过者则点额暴鳃。③骯髒:高亢刚直的样子。④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七月初七阮咸看到北阮晒出华丽的衣服,他家贫也晒出粗布服装,并自嘲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是蒲松龄科考失败以后写给同时落第的同乡王如水的,其主旨和《聊斋志异》中讽刺科举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B.词中“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一句充满悲愤,直斥主考官人老昏聩,埋没人才。C.这首词多用典故,如抱玉卞和、鱼跃龙门、未能免俗等,其中飞鸿一跃冲天,表达了作者虽然科考失败,但仍豪气不减的壮志。D.这首词言辞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入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2)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C(2)①表达出作者对主考官贤愚不分、头脑糊涂的痛恨;②表明自己和王如水科场失意的郁愤难平;③作者虽痛恨科举,并写出“憎命文章难恃”的愤激反语,但从“未能免俗”看出,作者依然要为科举而努力的矛盾、无奈心情。【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解答】(1)C.“其中飞鸿一跃冲天”错误,“飞鸿铩羽”指的是羽毛摧落,不能奋飞,喻指自己科考失败;“豪气不减”错误,“将从何处说起?”一句说明作者科场失意,名落孙山,悲从中来,无比低落。故选C。(2)开头两句“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中“老矣”“颠倒”等词直斥主考官人老昏愦,不能衡文,优劣颠倒,埋没人才,表达了作者对主考官不分贤愚、糊涂昏庸的痛恨;“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几句写乡试发榜,作者借用卞和抱玉而哭、病鲤暴腮、飞鸿铩羽等典故来写科场失意,“同吊寒江水”表明自己和同乡王如水同病相怜,借此表达出对科场失意的愤懑与不满;“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两句写主考官象是眼睛模糊、迂腐而不明事理的冬烘先生,他们哪能识别文章的优劣?难道文章真的能妨碍命运的通达?作者憎恨难以通过科考来改变命运;“未能免俗”意思是自己不能摆脱读书、做举业的生活,因而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答案:(1)C(2)①表达出作者对主考官贤愚不分、头脑糊涂的痛恨;②表明自己和王如水科场失意的郁愤难平;③作者虽痛恨科举,并写出“憎命文章难恃”的愤激反语,但从“未能免俗”看出,作者依然要为科举而努力的矛盾、无奈心情。【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人①,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墟曲,乡村偏僻。(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前四句述写归居田园的生活场景,罕、寡、掩、绝四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远离官场世俗烦扰后,内心宁静而又超然的感受。B.中间四句写诗人与邻里乡人过往交接,富有生活气息;“墟曲”“披草”,与前面“野外”“穷巷”照应得浑然天成,不落痕迹。C.“我土日已广”句,同教材课文《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遥相呼应,体现了组诗之间的紧密关联性。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生活,平淡舒缓,诗人常常担心严寒霜霰会伤害到自己的桑麻,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2)金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歌时说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考点】山水田园;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形象.【答案】(1)D(2)①从内容来看,野外、穷巷、荆扉、墟曲、桑麻等都是田园自然风物,宁静、清新,不饰雕琢,却又超凡脱俗。②从语言上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率真,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个“日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③从表达的情感上看,诗人不慕名利繁华,归居田园,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如“罕人事”“寡轮鞅”两句,可以看出远离世俗的烦扰;“掩荆扉”“绝尘想”,写出了内心的自得、安宁。④从表达艺术上看,对照、化用等手法,不落痕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如“寡轮鞅”没有达官来访,同乡下人“共来往”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桑麻日已长”的欣喜,同“零落同草莽”的担心对比鲜明;“穷巷”让人想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虚室”句,又显然与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心斋”境界相关,等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特色的评价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错,可以说他返璞归真,真正远离污浊的官场了。故选:D。(2)金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歌时说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诗人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首先,从诗歌意象来看,作者选取入诗的野外、穷巷、荆扉、墟曲、桑麻等都是田园自然风物,宁静、清新,不饰雕琢,却又超凡脱俗。由此反复强调乡居的清新,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其次,从语言上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率真。如“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再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个“日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再次,从表达的情感上看,诗人不慕名利繁华,归居田园,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如“罕人事”“寡轮鞅”两句,可以看出远离世俗的烦扰;“掩荆扉”“绝尘想”,写出了内心的自得、安宁。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繁冗的仕途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的情景,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最后从表达艺术技巧上看,对照、化用等手法,不落痕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如“寡轮鞅”没有达官来访,同乡下人“共来往”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桑麻日已长”的欣喜,同“零落同草莽”的担心对比鲜明;“穷巷”让人想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虚室”句,又显然与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心斋”境界相。表达技巧纯熟、自然地运用,让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描绘的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答案:(1)D(2)①从内容来看,野外、穷巷、荆扉、墟曲、桑麻等都是田园自然风物,宁静、清新,不饰雕琢,却又超凡脱俗。②从语言上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率真,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个“日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③从表达的情感上看,诗人不慕名利繁华,归居田园,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如“罕人事”“寡轮鞅”两句,可以看出远离世俗的烦扰;“掩荆扉”“绝尘想”,写出了内心的自得、安宁。④从表达艺术上看,对照、化用等手法,不落痕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如“寡轮鞅”没有达官来访,同乡下人“共来往”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桑麻日已长”的欣喜,同“零落同草莽”的担心对比鲜明;“穷巷”让人想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虚室”句,又显然与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心斋”境界相关,等等。译文: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赏析: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①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②。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③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④之。之子于归,百两将⑤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诗经•召南•鹊巢》[注]①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②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③两:通“辆”。④方:并,比,此指占据。⑤将:送。(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桃夭》巧用怒放的桃花比喻娇媚的新娘,写出了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既写景又写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B.《桃夭》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赞美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C.《鹊巢》这首诗以华丽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容貌,却也能从热闹的婚典场面中想象到新娘的美丽。D.两首诗中“之子于归”一句都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而另一位主角新郎则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2)《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作品多具有音乐性,如《无衣》《蒹葭》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在《桃夭》和《鹊巢》中任选一首,试赏析其音乐之美。【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答案】(1)C(2)以《鹊巢》为例:①诗歌每章四句,每两句构成一个拍子。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②采用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方式。每章字数、句数完全相等,除有几个字“居”“方”“盈”,“御”“将”“成”变化外,其余语句都重复,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③隔句押韵,第一章“居”“御”相押,第二章“方”“将”相押,第三章“盈”“成”相押,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④每章以“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添韵律感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音乐之美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任选一首,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华丽的语言”错。《鹊巢》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故选:C。(2)首先,《鹊巢》的音乐美体现在句式和节奏上。每章有四句,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且每两句一拍,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其次,《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艺术手法上。每章都是四句,每句四字,每章十六字,这样,字数和句数完全相等,只有几个字“居”“方”“盈”,“御”“将”“成”变化外,其余语句都重复,全诗采用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方式,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再次,《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押韵上。诗中隔句押韵,如“维鸠居之”中的“居”和“百两御之”中的“御”相押,“维鸠方之”中的“方”和“百两将之”中的“将”相押,“维鸠盈之”中的“盈”和“百两成之”中的“成”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最后,《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词语运用上。从“居之”“御之”,“方之”“将之”,“盈之”“成之”分析,每章都把“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添韵律感的作用。分析《桃夭》亦可以从句式、节奏、艺术手法、押韵、词语运用等方面分析,两首诗歌以上各方面类似,故可借鉴《鹊巢》来分析《桃夭》。答案:(1)C(2)以《鹊巢》为例:①诗歌每章四句,每两句构成一个拍子。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②采用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方式。每章字数、句数完全相等,除有几个字“居”“方”“盈”,“御”“将”“成”变化外,其余语句都重复,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③隔句押韵,第一章“居”“御”相押,第二章“方”“将”相押,第三章“盈”“成”相押,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④每章以“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添韵律感的作用。译文:第一首: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第二首: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喜鹊筑成巢,鳲鸠占有它。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喜鹊筑成巢,鳲鸠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赏析:第一首: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新型能源发电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 DB4116T 040-2023 黄花菜采收保鲜技术规程
- DB4114T 218-2023 规模肉牛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规范
- 2024年新农村土地租赁协议
- 2024年房屋租赁协议:让租住更简单
- 2024年批发市场西瓜采购协议
- 2024年度餐饮公司与食材供应商采购合同
- 2024年收购双方保密合同
- 2024年房产买卖合同公证
- 2024互联网企业广告投放与媒体采购合同
- 车身喷漆部件用量参考标准表
- 食品安全管理员任命书范文
- 完整版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 防腐油漆施工工艺
- 南方S82T操作手册
- 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结算书
- [精品]台湾地区零售药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焙烧炉烟气换热器的设计方案
- 血浆置换及临床的应用业内特制
- 雨蝶(李翊君)原版正谱钢琴谱五线谱乐谱.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