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地方标准PAGEPAGE7鲜食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标准名称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任务来源2023年9月12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计划编号为2023-2-103号。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参加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县种植业发展中心、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临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临泉县滑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临泉县农品汇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标准起草人序号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1迟元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50560351632赵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177551075113姚传云寿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58564138074鲍颖寿县农技推广中心副站长农艺师180750218875高翠平临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高级农艺师138662652576谷勋婷临泉县滑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191655833737徐阿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37392265688何艳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650400659戚仁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395517294110汪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3647411311陶守义临泉县农品汇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经理/1515581399912王全华蒙城县种植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制情况1、编制过程简介2023年9月12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计划编号为2023-2-103)被批准立项。随即成立了标准制订小组,成员有:迟元凯、赵伟、姚传云、戚仁德等。标准制定过程:2023年我们向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制定申请后,就开始了标准制定的准备工作,按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初步确定了规程制定计划、制定方法和步骤。2023年9月,申请被批准立项后,起草小组系统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同时查阅了鲜食甘薯栽培、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等有关的技术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并根据各实施地区及单位的研究示范成果,确定了标准的指标设置和各项指标要求,并于2023年12月完成了标准的初步制定;随后,又进一步征集不同单位起草人员的意见,对文稿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2024年4月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初稿。2024年4月至8月,我们继续对相关的技术在不同地区进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4年9月,将征求意见稿(初稿)通过邮件发送至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5家单位的有关专家征求意见,截至2024年9月24日,共征集到5家单位的7条意见,经起草小组协商,全部采纳,并形成了本标准网络征求意见稿。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甘薯产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其中,位于皖北平原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地是安徽省主要的甘薯种植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甘薯营养保健功能的重新认识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变,鲜食甘薯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鲜食型甘薯消费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全省鲜食甘薯的消费比例在30%左右。由于防治不当、连年种植、不科学引种与留种等原因,病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根腐病、病毒病和蔓割病、甘薯蛴螬等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已成为影响鲜食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影响鲜食甘薯产业发展,尤其是甘薯黑斑病危害后的病薯产生的甘薯黑疱霉酮等有毒物质对人畜有毒害作用,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同时,病虫害发生加重也使得农药用量加大,农药使用不规范,甚至乱用药、滥用药的现象频发,病虫抗药性上升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亟需制定科学的技术规程对鲜食甘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进行指导、规范,进一步提高种植户、农技人员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保障鲜食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3、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3.1标准编制原则在编制本标准时,坚持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科学性的原则。3.1.1实用性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甘薯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特点,规定了鲜食甘薯生产上主要病虫害防控策略、防控对象的绿色防控措施,便于不同的单位实际应用。3.1.2规范性本标准以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为准则。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组织标准的起草工作。标准文本的编排采用中国标准编写模板TCS2010版进行编排,确保标准的起草编排的规范性。3.1.3先进性生产技术规程的先进性是关系到标准推广和应用前景。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和采纳同行专家的意见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吸收国内外标准中的合理、适宜的内容,保证内容和条款的先进性。3.1.4科学性标准起草过程中,不仅总结了主持单位在鲜食甘薯病虫害方面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且参考了河南农业大学、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的研究进展,以及鲜食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文献资料和防控实践,以确保防控方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3.2编制依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安徽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引用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本标准遵循现行的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规定。4、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主要条款:本文件确立了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规程,由鲜食甘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防控对象、防控原则及品种选择、育苗期防治、田间管理等章节构成,其中“种薯处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防防治”是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参数:“种薯处理”中的“育苗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稀释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稀释液,浸种薯10分钟。或在排种薯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均匀地喷洒苗床防治;使用51℃-54℃的温水浸种10min-15min”主要来自各地的生产经验,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多年。“农业防治”中的“合理轮作,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度,宜选择禾本科作物”等措施主要来源于各地的实际经验,已被公认为行之有效,也是业内及当地生产实际应用或全国其它省市同行认可的。“物理防治”中的“采用性诱剂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金龟子等害虫;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和烟粉虱等害虫”的方法经过了各地的检验,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杀虫灯亦有国家标准,诱杀防虫的方法经过了各地的检验,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释放天敌”中的“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薯麦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保护田间赤眼蜂、姬蜂、茧蜂、金小蜂、步甲和隐翅虫等天敌昆虫”的措施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也经过了多年的应用验证;性诱剂是经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的产品;“生物药剂”是安全高效且绿色的防控药剂,经过了多年的应用验证。“化学防治”中推荐的各种农药亦均为农业农村部在甘薯上正式登记的产品,不仅其使用方法和效果均已在安徽各地得到验证,而且这些药剂在甘薯上的安全间隔期均已明确,并已通过农药标签在农业农村备案,同时也有相关文献报道。应用验证情况: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已在合肥、阜阳等鲜食甘薯主产区应用多年,结果表明是可行的。据不完全统计,至2023年底,该规程的主要技术已在全省累计示范推广上万亩次,取得了理想的防控效果。5、标准中如果涉及专利,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说明无6、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无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共征集了河南农业大学、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5家单位的有关专家的7条修改意见,全部采纳。8、作为推荐性标准或者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国内外尚无鲜食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本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指导鲜食甘薯病虫害的科学、绿色防控有直接意义。同时,本标准不涉及高难的技术,亦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和设备,当地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