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1-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1页
《史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1-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2页
《史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1-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3页
《史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1-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4页
《史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1-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学研究》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反映历史真实的主要依据是:A、法律文件B、文物C、学者们的观点D、个人回忆2、以下哪种史学研究方法强调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严密审查和逻辑推理,得出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研究结果?A、考古学方法B、比较史学研究方法C、历史文献学方法D、口述历史法3、关于历史研究的“史料实证”原则,以下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史料实证是指历史研究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基础B、史料实证要求对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辨伪C、史料实证强调历史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D、史料实证要求历史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4、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A、比较研究法B、历史文献分析法C、考古发掘法D、口述历史法5、中国最早的史学著作《史记》是由谁编撰的?A、孔子B、左丘明C、司马迁D、班固6、被称为中国“史学之父”的是哪位历史学家?A、谈迁B、司马迁C、司马光D、宋濂7、下列关于历史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历史事实是固定不变的,研究历史只需从文献中寻找证据即可。B.历史口述资料的可靠性高于书面资料。C.历史研究应该完全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意识。D.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重现历史过程,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8、以下哪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周期律”进行过深入研究?A.鲁迅B.胡适C.梁启超D.章学诚9、关于历史研究方法,下列哪项不是其基本方法?A.文献研究法B.实证研究法C.逻辑推理法D.情感分析法10、在历史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强调“以史实为基础”?A.实证研究法B.比较研究法C.历史分析综合法D.跨学科研究法11、《史记》是由下列哪位作者创作的?A、孔子B、司马迁C、班固D、司马光12、中国史学界认为最早的史书是?A、《左传》B、《春秋》C、《竹书纪年》D、《尚书》13、下列关于史料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物史料包括考古文物和遗迹B.口述史料是指历史人物的谈话记录C.文献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D.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产生于历史进程中的原始资料14、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包括:A.直接考察法B.比较研究法C.统计研究法D.心理学研究法15、题干: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文献研究法B.实地考察法C.实验研究法D.统计研究法16、题干:以下哪种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具价值?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唐律疏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术界普遍认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作者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撰写了大约30年时间。材料二:《史记》共有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中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材料三:《史记》不仅记载了大量历史事实,还提出了许多史学观点,例如“贬损帝王”的史观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此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如项羽、刘邦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问题:(1)请简述《史记》的地位和撰写特点。(2)结合材料三,解释“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史记》中的体现。(3)司马迁的“贬损帝王”的史观为什么会引起后世学者的广泛讨论和争议?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表格为某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作物种植情况表:(表格)问题:1.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演变趋势,并概括其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评价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第三题材料一: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强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主张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材料二:明清时期,随着“考据学”的兴起,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和意义。(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考据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第四题题目:以“历史研究中的选题与方法”为主题,谈谈你对史学研究选题标准的理解及其研究方法的应用。《史学研究》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反映历史真实的主要依据是:A、法律文件B、文物C、学者们的观点D、个人回忆答案:B解析:在史学研究领域,文物作为实物资料,因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主要依据。法律文件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可能存在篡改或误记的情况;学者们的观点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个人回忆受限于记忆的准确性,因此都不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主要依据。2、以下哪种史学研究方法强调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严密审查和逻辑推理,得出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研究结果?A、考古学方法B、比较史学研究方法C、历史文献学方法D、口述历史法答案:C解析:历史文献学方法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核心工作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严密审查和逻辑推理,以揭示历史的真相。考古学方法是通过发掘古文化遗存,研究人类历史;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则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或文化现象来探讨其内在联系;口述历史法则是通过记录和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来了解过去的历史。因此,历史文献学方法更符合题干描述。3、关于历史研究的“史料实证”原则,以下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史料实证是指历史研究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基础B、史料实证要求对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辨伪C、史料实证强调历史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D、史料实证要求历史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答案:C解析:选项A、B和D都正确地描述了史料实证的原则。史料实证确实要求历史研究以可靠的史料为基础,对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辨伪,以及要求历史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而选项C提到“史料实证强调历史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这是不正确的。史料实证强调的是对史料的客观分析和证据支持,而不是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4、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A、比较研究法B、历史文献分析法C、考古发掘法D、口述历史法答案:B解析:在历史学研究中,历史文献分析法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方法。历史文献分析法指的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来获取历史信息和研究历史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历史研究领域,因为它依赖于文字资料,而这些资料往往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比较研究法、考古发掘法和口述历史法虽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它们通常是在历史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辅助的。因此,B项历史文献分析法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方法。5、中国最早的史学著作《史记》是由谁编撰的?A、孔子B、左丘明C、司马迁D、班固答案:C、司马迁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撰。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的历史。6、被称为中国“史学之父”的是哪位历史学家?A、谈迁B、司马迁C、司马光D、宋濂答案:B、司马迁解析: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在史学上的卓越贡献使他被誉为“史学之父”。他的《史记》在中国乃至世界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7、下列关于历史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历史事实是固定不变的,研究历史只需从文献中寻找证据即可。B.历史口述资料的可靠性高于书面资料。C.历史研究应该完全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意识。D.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重现历史过程,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答案:D解析:历史研究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应该重现历史过程,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能够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A、B、C选项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不符合历史研究的原则。8、以下哪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周期律”进行过深入研究?A.鲁迅B.胡适C.梁启超D.章学诚答案:C解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性,提出了“历史周期律”的观点。鲁迅、胡适和章学诚在历史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但与“历史周期律”的研究关系不大。9、关于历史研究方法,下列哪项不是其基本方法?A.文献研究法B.实证研究法C.逻辑推理法D.情感分析法答案:D解析: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逻辑推理法。情感分析法并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它更多地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10、在历史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强调“以史实为基础”?A.实证研究法B.比较研究法C.历史分析综合法D.跨学科研究法答案:D解析: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分析综合法都强调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来揭示历史现象的规律。而跨学科研究法则强调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它并不特别强调以史实为基础。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11、《史记》是由下列哪位作者创作的?A、孔子B、司马迁C、班固D、司马光答案:B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12、中国史学界认为最早的史书是?A、《左传》B、《春秋》C、《竹书纪年》D、《尚书》答案:D解析:《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主要记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政治文件和君臣对话,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13、下列关于史料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物史料包括考古文物和遗迹B.口述史料是指历史人物的谈话记录C.文献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D.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产生于历史进程中的原始资料答案:B解析:B选项中的“口述史料是指历史人物的谈话记录”是不正确的。口述史料通常是指历史人物口头的讲述或历史事件的目击者的证言,而不是单纯的谈话记录。谈话记录只是口述史料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选项A、C、D的描述是正确的。14、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包括:A.直接考察法B.比较研究法C.统计研究法D.心理学研究法答案:D解析:D选项中的“心理学研究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常包括直接考察法(如实地考察、考古发掘)、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或现象)、统计研究法(通过数据统计来分析历史现象)等。心理学研究法更多地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与史学研究的直接性和历史性特点不太相符。15、题干: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文献研究法B.实地考察法C.实验研究法D.统计研究法答案:C解析:实验研究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而史学研究主要依靠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实地考察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因此实验研究法不属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6、题干:以下哪种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具价值?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唐律疏议》答案:D解析:《唐律疏议》是中国唐代的一部法典,详细记载了唐代的政治法律制度,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史记》和《汉书》主要记录了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资治通鉴》则是一部综合性历史著作,虽然也涉及政治制度,但不如《唐律疏议》具有针对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术界普遍认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作者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撰写了大约30年时间。材料二:《史记》共有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中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材料三:《史记》不仅记载了大量历史事实,还提出了许多史学观点,例如“贬损帝王”的史观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此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如项羽、刘邦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问题:(1)请简述《史记》的地位和撰写特点。(2)结合材料三,解释“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史记》中的体现。(3)司马迁的“贬损帝王”的史观为什么会引起后世学者的广泛讨论和争议?答案:(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撰写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熟。撰写特点包括voluminousscales(篇幅宏大)、细节丰富(记载详实)以及开创性的体例(纪传体)。(2)“经世致用”的思想指的是通过研究和理解历史,可以用来指导现实治理和社会发展,即旨在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人物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司马迁在书中对当时的政策和政治提出了一些建议。此外,《史记》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也启发后人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如何吸收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3)司马迁的“贬损帝王”的史观会引起争议,主要是因为:1.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朝代和地域对帝王的评价标准区别较大。2.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其评价往往牵涉到政治、道德、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评价。3.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同时期人们对帝王的评价受到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一些帝王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较高,贬损他们可能会引起宗教或政治上的争议。4.后世帝王的好感:部分历史人物曾在后世被尊为明君或者圣人,贬损他们可能被认为是对先辈的不敬,从而引发争议。解析:(1)本小题考查《史记》的地位和撰写特点。《史记》不仅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后世编年史乘的基础,其使用纪传体形式记录历史,为西汉之后的史书树立了典范。(2)“经世致用”的题意在于指出《史记》中的历史记载和思考对于现实社会的实际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司马迁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来反映现实问题,体现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3)本小题考查司马迁“贬损帝王”史观引发争议的原因,不仅要解释这一观点的具体含义,还要指出潜在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的影响。通过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史观的多样性及其影响。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表格为某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作物种植情况表:(表格)问题:1.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演变趋势,并概括其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评价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演变趋势:从单一粮食作物种植向多元化种植发展,作物产量逐渐增加。历史背景: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广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方法,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2.特点: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产出丰富。影响: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生活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分析表格中作物种植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从单一粮食作物向多元化种植发展,产量也逐渐提高。这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改善、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的历史背景。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分析历史背景,并评价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表述准确。第三题材料一: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强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主张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材料二:明清时期,随着“考据学”的兴起,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和意义。(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考据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目的:《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义:一方面,《资治通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另一方面,它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原因:明清时期“考据学”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古籍的需求增加;②程朱理学的束缚,使得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学术,寻求新的研究方法;③科举制度的影响,使得学者们更加注重经世致用,考据学成为应对科举考试的重要手段。影响:明清时期“考据学”的兴起,推动了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发展,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同时,考据学的过分注重文字训诂,有时忽视了历史的本质,对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明清时期“考据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对于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