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年秋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试卷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手工技艺高超”表述程度过重,排除A项;礼制常常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原始社会,经济发展不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材料反映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周王代表国家占有土地,B项正确;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下的土地归以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各级贵族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排除C项;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诸侯列国‘遂相吞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彻底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 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正确;材料无关体现实现统一的信息,排除A;民族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C表述错误,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6.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地点燕明刀(燕国货币)甘丹刀(邯郸铸造)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平首尖足布(赵国货币)圜钱(秦、魏货币)凌源√√√√庄河√√√√√朝阳√√√√营口√√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辽宁地区出现了秦国和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反映出当时一些诸侯国间有商业往来,即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商贸联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货币使用状况的混乱,排除A项;战国时期,东北地区出现不同诸侯国的货币,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齐国和楚国,只能说明区域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7.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A.重视农业 B.控制人民 C.君主专制 D.奖励军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以看出商鞅主张多种粟,多耕织,国家就会富强,体现的是商鞅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控制人民、君主专制以及奖励军功,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8.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他在参考、吸取各家学派观点,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该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可知,该思想家主张“礼法并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C项正确;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9.《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紫(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该书认为上古社会无君无臣。人们凿井用来饮水,靠种田来填饱肚子。太阳出来就去干活,太阳落了就回家休息。无所束缚,无所牵挂。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因此材料的大意与道家思想最接近,B项正确;儒家强调等级秩序,法家主张君主对臣民的控制,墨家尚贤,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10.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两男丁以上而不分户者,倍其赋。”该措施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通过重税使大家庭析分成为小家庭,从而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户口数和征税对象,并不是为了践行“小国寡民”,故选D,排除A;商鞅的措施有利于形成小农家庭,并非扶植新兴地主,排除B;题意与军功授爵无关,排除C。11.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旨在()A.规范官吏行政 B.保护国家财产 C.严格控制民众 D.树立法律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法律规定,隐匿国家粮草、田赋的行为,是盗窃罪,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与盗窃犯同罪,目的在于督促官员严格执法,规范官吏行政,A项正确;保护国家财产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官员行为规范,并非着眼于严格控制民众,排除C项;仅此一项规定,不足以树立法律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
12.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A.整顿社会风俗 B.统一制作规范 C.巩固国家统一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度量衡不属于社会风俗,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目的,排除B项;度量衡与经济活动等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3.秦统一后,秦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秦政府这些举措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 B.法律体系的完备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驰道交通的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征调了大量人口充实关中地区及西北边疆,以巩固秦王朝的统治,而这一举措得以实现的根源是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国家对社会管控能力更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秦政府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而不是因为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人们主动进行人口迁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律”,更无法体现出秦代法律体系完备,排除B项;“驰道交通的发达”只是促使秦代人口迁移的辅助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独尊儒术 B.实行中外朝制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均输平准【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示反映的封国人口远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远多于中央辖郡等信息来看,说明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排除A项;实行中外朝制主要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推行均输平准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排除D项。15.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室橡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宣帝朝5★★★★★元帝朝2★★成帝朝5★★★★★哀帝朝5★★★★★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体现了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与丞相出身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丞相的来源包括外戚宗室、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没有涉及世家大族,不能得知此时世家大族是否逐渐兴起,排除C项;专制皇权的强化体现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出身,没有涉及丞相权力的削弱,不能得知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不适应时代发展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受道家思想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利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就是抑制商业,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项;汉武帝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受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7.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B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故答案为B项;汉赋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乐府诗语言朴实自然,文字活泼,排除A项;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排除C项;《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D项。19.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东晋几个大族轮流执政为背景材料,考查东晋士族专权,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材料中“几个大族轮流执政”表明,东晋时期,国家大权被高门士族执掌,士族专权现象严重,C项正确;材料与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门阀内斗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权力削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结合所学可知,这必然会使得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生产等方面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从而加强交融,①正确;西晋末年,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②正确;契丹族是在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兴起的,与题干时间不符,③错误;到南宋时期,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①②,故本题选A项。21.古代中国墓砖画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所示两幅是魏晋时嘉峪关出土的墓砖画,它们反映出魏晋的时代特征是()A.经济繁荣 B.政权并立 C.民族融合 D.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胡人采用了汉人的农耕,而汉人吃着胡人的烧烤,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加强,C项正确;吃烧烤不能反映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民族的融合,看不出政权并立,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农耕、社会生活有关,没有体现战争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22.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B.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连通南北,沟通了南北经济,从而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这是隋朝修建大运河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是为了沟通南北,和加强北部边防无关,排除A项;隋朝二世而亡,而且修建大运河加重了百姓负担,并没有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排除C项;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3.唐人陈陶《陇西行》中对文成公主赞誉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A.密切了汉藏的文化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治理C.增进了汉藏的贸易往来 D.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A正确;材料中文成公主入藏时,吐蕃和唐王朝是平等的政权,B说法错误;和亲是民族交融的手段,而不是贸易往来,C错误;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自汉代就有,故D说法错误。24.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五代十国【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在属地内拥有任免官吏、世袭统治的特点,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故选B;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为首的叛乱,排除A;朋党之争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排除C;五代十国局面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答案】(1)特点:分布范围广;主要沿河流分布;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两点即可)(2)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意两点,答其他属于民本思想也可得分)背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于南北各地,且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同时呈现出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主要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得以发展,从而引发了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等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1)特征:受封对象多样,以姬姓贵族为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以血缘为基础,层层分授,等级森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答出三点即可)(2)主要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特征:由材料图1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因此受封对象多样,以姬姓贵族为主;从图2中的等级序列可以看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层层分授,等级森严;结合所学知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2)主要措施:结合材料“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材料“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可知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意义:结合材料“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由材料“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技巧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0篇)
- 激励员工简单发言稿(10篇范例)
- 酒店主管的年度工作计划5篇
- 驾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演讲稿励志故事500字左右(32篇)
- 台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一模)英语试卷
- 筛分服务合同
- 档案管理工作细则
- 门诊护士实习心得总结范文5篇
- 婚礼庆典音响租赁合同模板
- 三年发展规划表
- 公司会议签到表模板
- 美术五年级上册人美版 第15课 造型别致的椅子(课件)(11张PPT)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
- TS16949推行计划
- 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2页
- 2009年勒流街道小学即席作文竞赛获奖结果(精)
- 三年级地方课程半岛工程和温州大桥教材
- 人民医院便民惠民措施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 用友华表伙伴商务手册.
- 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