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教育科举类
1.下列有关历朝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土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
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
D.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
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2.下面是关于明清科举的论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九经”,解释:必须以朱盛《四书集注》为准。
B.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考
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C.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于各地举行,因为是在春天举行,所以被称为春闱。会试考
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鲁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
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起源之地.
B.“国学”:即古时国家设立的学校。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
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古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铳都曾任过
国子监祭酒。
D.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
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即是后者。
4.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春闱(闱,
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5。
元。
B.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
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C.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
甲第。
D.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弥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
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
出身''的称号。
5.下列文化常识不对的一项是()
A.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土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B.明朝时,科举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内
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
C.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解元、
会元、状元,称为“连中三元
D.南宋至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等录取,获得前三等的考生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
探花。
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是秦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校”是夏代学校的名称,是当时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C.“司业”是古代学官名,隋朝时于国子监置,为监内副长官,相当「现在的大学副校长,
协助祭酒,主管儒学训导之政。
D.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
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以官职。察举的主
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
B.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
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
茂才.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有国子祭酒、博士、提学、学政、
教授、教谕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0
A.《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为官署名,征召官员和臣民上书都由公
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2人,后便以"公车''石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科举制度中,“进士”是指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一“同进士出身”的称
号。
C.童生试是科考中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
取者为生员,入官学。生员分廉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
试的资格。
D.会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一般
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
行,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殿试。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后废除秀才科,秀才
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B.“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成
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
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政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
被世族大家垄断,称为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的一种方式。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
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
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
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利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
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
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晋代以后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子学”,北齐改名国子寺,隋炀帝时
改为国子监。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
典的最高学府。
C.“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D.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其名始于西周,西晋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国子学与
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都是最高学府。
12.对下列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B.【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
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诗)为主,小学尤以书、
诗为主。
C.【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
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由身的京官担任。
D.【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卬、金
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1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乂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
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选,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选拔武官的考试。
B.夏,党项人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在宋朝西方,宋人称方为“西夏
C.笏,古代臣子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也可以包
括在太学,即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B.“乡试”因其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考后发布正、
副榜,正榜第一名称为“解元”。
C.“进士及第”是赐给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录取的一甲三个人的称号,这三
人经过三年的学习就可被授予官职。
D.“疏”是一种议论文体,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文章,即上给皇帝的奏章,
也称“奏疏”或“奏议”。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嘉庆,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此后我国古代典籍
除用干支纪年等纪年法外,还用年号纪年。
B.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具备做官资格,
可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C.学政,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大都由朝廷从中央选派进士出身者到地方担任,
俗称学台。
D.庠,古代学校的一种称谓。取其“教养教导”“培养教化”之意。周代称“序”,商代称“庠”,
后来用“庠序”统称学校。
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
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玉”,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
地者,亲友要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实在无法归葬本土的也要在灵柩上写明籍贯,表明不
忘故土。
18.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有误的是()
A.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此为科举制力始。
B.唐代设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秀才科为常设。
C.明清经义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D.明清应试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19.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
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
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宅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A.乡试一一举人会试一一贡士殿试一—进士院试——-秀才
B.院试一—秀才乡试一一举人本试一贡士殿试一-进士
C.会试一一贡士殿试一一进士院试一一秀才乡试一-举人
D.殿试一一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一一举人会试----贡士
20.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笫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宜。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错误。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
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或“春闱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于各地举行“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是“会试在礼部举行”,不
是在“各地举行”。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A.“鲁国的高等学府”表述错误,应为“齐国的最高学府工
故选Ao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春闱”错,应是秋闱。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
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前三等”有误,应为前三名。
故选D。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占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f是秦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错误。“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故选Ao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西汉”应为“东汉”。
故选C。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会试……一股在八月举行,故乂称,秋闱'”错。“秋闱”指的是乡试,在八月举行。凡中乡
试者均可参加次年二月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可见会试应改是“春闱
故选D。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力称“错误。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
试及第者之称。
故选C。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错误「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
定的一种文体。
故选C。
II.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错误,“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
故选C。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小学尤以书、诗为主”错误。正确的是: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饲料中间体化学品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速标签打印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汽车座椅加热通风线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条形码库存管理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生物基电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农场畜牧管理软件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印刷级热敏纸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担保函保证合同
- 2025监控售后维修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范文
- 如何提高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
- 危化品运输安全紧急救援与处理
- Unit-3-Reading-and-thinking课文详解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高数(大一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 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
- 婚介公司红娘管理制度
- 煤矿电气试验规程
- JCT796-2013 回弹仪评定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的方法
- 物业客服培训课件PPT模板
- 火力发电厂节能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 华为携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创建世界一流展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