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袁中道作品(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袁中道作品(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袁中道作品(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袁中道作品(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袁中道作品(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袁中道作品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楮亭记

【明】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蓬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

不利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于白:“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

予日:“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于期目前可作庇阴者

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醒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桥护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缙,可以颔⑥

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此。

②今年更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

槌◎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碧,即限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

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

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且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

世》中''南伯子藜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④醍:

指喝醉神志不清。⑤州卢:指方木。⑥抽洗脸。⑦夥:多。⑧槌:树荫。⑨宥:通“侑”,

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1.选文第2段处填入虚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也B.矣C.哉D.欤

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认为在楮树下纳凉如同穿衣吃饭,不可废止,

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卜面小题。

苏子啸,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学

4,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学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

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

不合,出为杭侔。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承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漉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

遂已七年。子由金风雨联乐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眼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

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三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报生: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提,赴

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就逮台狱,子畸知不免,因自叹

曰:“命途舛簿,遭此茶苦,我死易耳,?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

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过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

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乘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

诸臣章尊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暗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

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僚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籽三年,子畸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喷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以许。

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署,又念子由近

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上阳灵,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弓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B.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C.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D.哲宗立/于瞻以礼部郎召还于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遍/雅道大振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髻年,,的,,曾,指孩童,马陶潜《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的“垂髻”含义相同。

♦••

B.“竺书欧阳永叔”与荷子《劝学》“非利足也,而"千里”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C.“离合之感,从此/矣”与姚鼐《登泰山记》“余处循以入”两句中的“始”字用法相同。

D.“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与《师说》“今其智〃反不能及”两句中的“乃”字用法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自幼聪敏,博学多才。对于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

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事出官,兄弟分离。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七年后才得以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苏氏兄弟得罪权臣,饱受迫害。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

害,直接原因星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于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苏氏兄弟相约终老,憾未成行。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

种原因,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②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桃源

袁中道

己酉春孟,客鼎州,山雨日来,至是霁。予日:“此天所以拚游人也。”遂从上石柜买

舟游桃源。

过槐花提,风飒飒上帆。两岸时有老梅,崇英晃雄。初欲游桃源,好事者渭桃花大开,

景物不用。予曰:“今梅花正开,以一梅抵十桃,不亦可乎!”

十余里过邹溪,渐近桃源县。山欲起而复伏,如马受衔而未即驶,如帆将挂而未印张,

如鸾翔凤翥欲往而尚有待也。又十余旦江浙狭山坡回时有人家竹树频等至自身廷雪涛姓舞宸

荡峰峦漪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由渡口入花源,行乱上中,几迷路。久之,见一门,有斜径可陟,乃花源后户。其上即

瞿童渝鼎池也,梅花五六株,如积雪照耀空谷。时渴极,饮清冷酒数盏,并以酹花。残碑不

可读,遂由宫右小径以达于宫,万山围绕,了无出路。三已斜,急从驰道上行。

至一处,衣桃夹道,下半里许。两山中裂若永巷,内有亭可憩。前有池,流泉铿然,如

玉雪鸣。

时山行七八里,倦极,五内皆热。忽闻泉泻澄潭,心脾顿开,烦火遂降,乃知泉石之能

疗病也。循水脉行,渐涉渐高,凡八九级。其级去下远者,则水若瀑布,忽落地,有声甚怒。

石为水所驳蚀,岐峻深碧,若灵壁英石。又上数百步,左壁有小碑一,为苔蚀,盖古洞也。

洞门为乱草封闭,莫能入。陟级又百步,两山愈狭,上有石池,流泉汹涌,下注欲崩。崖亭

十笏许,据石小饮,欲再穷泉脉,而磴甚危,不可复升。遂寻旧路下,至前夹道天桃处。山

僧日:“过半月,则数里江酣,烁人目晴矣。”予将不能待也。出山口,时有红梅。至水溪

已暮,入舟中,与游侣夜饮投琼,相与大笑。

大约水上看山,惟三峡与花源耳。三峡雄奇,花源夸邃。三峡,马《史》也;花源,班

《汉》也。三峡.子美诗也:花源.母诘诗也。第瞿唐、池颜之胜,常以险夺:而此地一舟

泛泛,无风涛之怖。若以一小楼船载书画,携酒核,邀二三胜友,终日盘检其中,友山客而

侣渔仙,快可知矣。归即于溪浦治看山舟,岁岁来作花源游客,山灵实闻予言!

是行也,以春孟廿二日丙午发舟,至廿六日辛亥返棹。游侣为龙君超、王吉人、郝公度

也。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条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

/海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B.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渝

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C.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

涌I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D.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

/海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景物不研(美丽)泼万顷之茫然(越过)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像蜡烛一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

B.并以用花(以酒酒地,以示凭吊)余承其能行古道(赞许)

六艺经传皆鸿习之(通晓)绛皓喙色,而皆若偻(杂)

C.不桃夹道(茂盛的样子)酹酒临江,横果赋诗(长矛)

浩浩乎如日虚御风(乘)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D.予侬不能待也(怨恨)浪遢飞舟(阻止)

弦弦掩抑声声墨(思念)我欲用之梦吴越(依据)

II.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中道从上石柜雇船,经过槐花堤,再过十•余里的邹溪到达桃源县,由桃花渡上岸,

从后门进入桃花源。

B.桃花源山势崎岖,山道曲折,袁中道等人差点迷路,可见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

记述是有现实基础的,

C.袁中道没找到桃花源的源头,没能进入被乱草封闭的桃花洞,也没有能看到漫山的

桃花.,所以心里非常失落。

D.袁中道认为水上看山的佳处只有桃花源和三峡,三峡像《史记》和杜甫的诗,桃花

源像《汉书》和王维的诗。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

①己酉春孟,客鼎州,山雨日来,至是霁。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3.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于是饮酒乐甚.”袁中道在《游桃源记》中说“快可知矣」'两人

在游览中获得的快乐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I.C2.A3.C4.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

的角度而言,木质较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

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岂惟宥之口?”意思是“难道不应该感谢它吗?此句兼有反问和感叹语气。

A.表陈述、判断等语气;

B.表陈述语气;

C.表反问、感叹等语气;

D.表疑问语气。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所以在亭旁种植它”错误。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

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

C.“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错。结合文本内容“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

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桃柏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

药,可以染缗,可以领面,其用亦甚夥''分析可知,运用典故是说楮木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

用,它也有自己的价值.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桥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缗,可以领

面;其用亦甚夥”分析可知,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

角度而言,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诗人认可楮树的普通和平凡,以树喻人,指出并非

人人都是经世治国的大才,普通人也有用武之地。

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袁中道一生以自适为宗,却又被功名所牵绊。他的人生旅程

既饱含着心酸的失意,也充满着对成功的期待。楮非不材,人也必定不完全以功名论英雄,

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译文:

金粟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靠近水的地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得很茂盛。

我想在那里建一个小亭子以供纳凉,有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有材用的树,最好把它砍

去,种上松柏。”我说:“松柏长得很慢,需要很久才会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又有人

建议说:“种上桃李。"我回答说:“桃李成荫,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

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爽凉的。楮树虽然不能有大材用,但

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有材用和无材用之间。如果

认为它有材用,它却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如果认为它尢材用,它的皮却可以做纸,结的果

实可以用药,也可染丝织品,可以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轶作《宥老楮诗》,大概

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待在前面的堂屋就像火烤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

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很密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在亭子

周围种上竹子,亭子上盖上箸叶,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移,隐藏于茂密的树

林,枝叶间小鸟因为热而鸣叫着,沉闷的气氛就像是在深山老林里一样。这些日子以来,在

楮树下纳凉就像第衣吃饭,未曾有一天停包,甚爰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

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应该感谢它吗?那么就

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以之为我这座亭子的名字。

5.B6.C7.B8.(I)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

把诗交给了皇上。

(2)(子瞻)考虑到临近暮年的境况,不想兄弟两人分隔两地生活,于是决定从长江逆流而

上到汴州,在陈留走陆路到许州“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哲宗继位,子瞻以礼部郎的身份被召回京城,子由跟着升任侍从,兄弟聚会,朋友聚

集,把酒言欢赏心适情,正道大振。

“子由”为“相继为侍从”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

“弟兄聚首”“友朋凑集”结构致,分别成句,排除A。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意:老年人和儿童。

B.给予/到达。句意:写信给欧阳永叔(欧阳修)/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C.动词,开始/时间词,做状语,最初,一开始。句意:分离聚首的无常之感,从此开始了/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

D.是/竟然,去句意:就是最终不能够见我子由一面啊,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

人。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理解错误,原文是“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

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由此可知是子由大为感

伤,子瞻却安慰他不必悲伤。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于是;“赋”,写;“遗”,交给:“遂以上”,省略句,“遂以(之)上”。

(2)“庶几”,差不多,临近:“溯”,逆流而上;“陆行”,走陆路。

参考译文:

苏子瞻(苏轼),聪明早熟。喜欢读书,亲手抄写过的经书和史书都普遍通晓。每抄完

一本书就变换一种字体,因此书法变得精巧。幼年,就有议论著述。父亲是苏明允(苏洵),

认为他非常出色。

二十岁那年,(子骑)陪着父亲,带着弟弟子由(苏辙)来到成都,拜访张安道。张安

道非常倾慕器重他,写信给欧阳永叔(欧阳修)。欧阳永叔看了明允和子瞻、子由的文章,

非常-喜爱,极力推举引荐,于是(明允等三人)声名鹊起“明允去世以后,子瞻做判官令■院,

与王介甫(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京城出任杭州的副职。从这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

分离聚首的无常之感,从此开始了。

(子瞻)在杭州任职三年没有调动。改任彭城知州后,与子由约定在这州濮州之间相会,

相伴到彭城,住在逍遥堂.到这时兄弟一别,已经过去七年。子由想到兄弟久别重逢,二人

共处一室互相倾诉离别之若,内心就有不尽的离合无常之感。子瞻却认为兄弟为做官在外漂

泊分别的时间短,以后退博歇息在一起的日子会很长,不必悲伤难过。但是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更深了。子由住了一百多天就离开了。

(子瞻)调任湖州知州,这年,议论朝政的人(即御史)认为(子瞻的)到任谢表是毁

谤皇帝的,同时摘录了(子弹)往常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朝廷派遣中使

追捕子畸,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几百首,名

叫“诗词清单”,(子啸由此)被逮捕到御史台监狱。子需知道自己灾祸难免,于是自我感

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我于由一面啊!'’于是

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诗文非常怜

惜子瞻,从此决意对他宽大免罪。恰逢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

于是(将子畸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

哲宗继位,子瞻以礼部郎的身份被召回京城,子由跟着升任侍从,兄弟聚会,朋友聚集,

把酒言欢赏心适情,正道大振。然而元丰诸臣章惇等人也在朝。子由上书揭发他们所干的奸

恶事实,章惇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子瞻被贬到五岭以南,子由贬到筋州。苏门四学士也相继

全部离开(京城)。掌权的人还说罪过大处罚轻,又把子瞻贬到僧州,把子由贬到雷州,兄

弟二人从此没有来往。

元籽三年,子喷北回中原,子由也从雷州回到许州。开始,子瞻已经在阳羡定居,子由

来信催促他回许州。(子眠)考虑到临近暮年的境况,不想兄弟两人分隔两地生活,于是决

定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汴州,在陈留走陆路到许州。正赶上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

用度也很窘迫,不忍连累他。于是(子眠)又返回阳羡.回到以前住的地方。不久,病情严

重,几天以后就去世了。子由听说(子瞻)去世,悲伤悼念痛不欲生。

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9.D10.CII.C12.①己酉年早春,我客居鼎州,在山雨濠濠的日子出发,

到这里时雨过天晴。

②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13.苏轼:暂

时投脱被贬的痛苦,陶醉于赤壁美景的快乐。

袁中道:亲近自然,书画怡情,友情相睦,张扬性灵。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过了十多里地,江面逐渐变得狭窄,山坡上时不时出现几户人家,翠竹绿树耕比罗

列。到了白马江,雪白波涛汹涌澎湃,震荡着山峦,冲刷着草木,这就是所谓的“白马浪光

天”了。

"山坡间’'意思是山坡上,与前面“江渐狭”连接语意不通,故应在“山''前断开,排除BC,

“骈罗”指树骈比罗列,因此“竹树”是主语,“骈罗”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A.“烛”,名词作动词,照亮。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通”,全都,普遍。句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D.“恨'遗憾。句意:我遗憾不能一直待到那时候。

“思”,深沉的情思。句意: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深沉的情思。

故选Co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心里非常失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出山口,时有红梅。至水溪已暮,入舟中,与游侣

夜饮投琼,相与大笑”“友山客而侣渔仙,快可知矣”可知,作者此行感到非常快乐。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春孟”,即孟春,早春;“客”,客居:“霁”,雨过天晴。

②“句读”,句子停顿:“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通“否”。

13.本题考杳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赤壁赋》中,苏轼被贬黄州,本应感到痛苦,而他却在欣赏美景及与友人的论辩中感受到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乂何羡乎”的人生哲理,从而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陶醉于赤壁美景。所以,苏轼的快乐是

摆脱消极心态,沉浸于美景的快乐。

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提及其他背景,而只是在文末说“若以一小楼船载书画,携酒核,邀二

三胜友,终日盘桓其中,友山客而侣渔仙,快可知矣。归即于澧浦治看山舟,岁岁来作花源

游客,山灵实闻予言这里的快乐,是亲近自然,有半画等高雅艺术相随,有志同道合的

好友的乐趣,而这也与袁中道代表的公安派主张“性灵”的思想相合。

参考译文:

己两年的初春,我客居鼎州,在山雨漠漠的日子出发,到这里时雨过天晴。我说:“这

是上天给我这个游人的恩赐啊!”于是我从上石柜买了船去游览桃源。

经过槐花堤的时候,飒飒的风雨吹响船帆。两岸时不时会出现几株老梅花树,盛开的梅

花迎风摇摆,在阳光下闪原。我最开始想要游览桃源时,有好事者说这里桃花还没开,风景

不到最美丽的时候。我说:“现在梅花正在开放,用一株梅花来抵十株桃花,不也可以吗?”

船行十多里,经过邹溪,逐渐接近桃源县了。两岸群山想要隆起却又马上低伏下去,就

像马匹接受衔铁却还没开始奔肥,像船帆已经挂起却还没完全张开,像鸾鸟盘旋,凤凤高飞,

想要去往远方却还在等待中。又过了十多里地,江面逐渐变得狭窄,山坡上时不时出现几户

人家,翠竹绿树骄比罗列。到了白马江,雪白波涛汹涌澎湃,震荡着山峦,冲刷着草木,这

就是所谓的“白马浪光大”了。

从渡口进到桃花源,我步行在乱山中,几乎要迷路。过了很久,见到一道山门,有一条

歪斜的小路可以攀陟,是桃花源的后门。它上面就是传说中瞿童飞升的渝鼎池。这里有五六

株梅花,雪白的就像积雪照根在空阔的山谷中。这时候,我感到非常渴,就喝了几盏冷酒,

并用酒浇地祭集鲜花。(这里有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认,于是我从

万寿宫右边的小路抵达了万寿宫。这里万山围绕,没有出路。(不久)日头已经西斜,我急

忙沿着大路往上走。

到了一个地方,鲜艳的桃花遍布在道路两边,大约有半里长左右。两山中间,有道裂缝,

就像永巷一样,里面有一座亭子可供歇息。前面有小池,泉水流下,悦耳动听,就像融雪的

声音。

这时我已经在山上走了七八里路,非常疲倦,感觉五脏六腑都很热。这是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