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_第1页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_第2页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_第3页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_第4页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

(-)送别诗

送别诗

送别之因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送别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诗人状态别友人、被友人送别、与家人恋人分别

诗歌内容长苧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

常见意象地点:长亭、南浦、古道、路口

时间:傍晚、月、月夜

物象:方早、晚风、柳、笛声、夕阳、远山、酒

诗歌情感依依不舍、劝勉祝福、前途担忧、借题发挥(如坦诚心志)

表达技巧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比喻拟人等

1、常见情感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屈必西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Zn.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入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勒勉。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

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

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

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2、常用技巧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

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直接抒情

别茶大⑴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晡⑵,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

【注】⑴董大:名不详。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

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嘎(xun):太阳黯淡

无光。嚏,即晡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参考】最后两句,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益公?&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

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喟,更与何人说?

【参考】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

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参考】刘长卿《别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

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⑨MN4、比喻

柳梢青-送卢梅坡

[宋]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参考】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一词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

影只的孤独之感,漂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表明他的心会像

飞尘一样紧紧跟随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像明月一样出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

惜别之情。

【真题训练】

2017年高考

广陵赠别(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深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两个B.三个C.四个I).五个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含蓄委婉B.雄起瑰丽C.而亢豪放D.明快俊逸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答题参考】

12.(1分)C

13.(2分)D评分说明:选D给2分,选C给1分。

14.(5分)答案示例:本诗前两软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

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直打胸臆),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

洒脱的情怀。评分说明:“怎样抒写"3';“临别情感"2'。

2021年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虞美人

[北宋]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杏。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灭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

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1分)

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

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5分)

【答撅参考】

12.(1分)C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

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

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

转,真切感人。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2019奉贤一模

送钱子入京唐李顺

夜梦还京北,乡心恨捣衣。朝逢入秦使,走马唤君归。

驿路清霜下,关门黄叶稀。还家应信宿①,看子速如飞

注:①信宿:表示两夜

虚实相生,拓宽意蕴/意境、深化感情

14.诗中“-------”意象常常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月U故乡的惆怅情结。(1分)

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京北”和“他乡”作匕,表现诗人和钱子的飘零之苦。

B.颔联以动作描写突出了京城来使催促钱子返归的匆忙急迫。

C.颈联连用4个意向,融情于景,以想象之笔营造萧瑟意境。

D.全诗围绕“送”字,友人远去而驻足良久,情感凄婉哀伤。

16.本诗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4分)

14.(1分)捣衣15.(3分)A

16.(4分)尾联借人映己,写的是朋友的归程时间和朋友纵马如飞、归心似箭,实际上蕴含的是自己对家乡

的思念和不能归家的调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019徐汇区一模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宋)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注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注)桂:古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2.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1分)

A.游学B.宦游C.交游D.游

13.对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2分)

A.从对方着笔B.比喻新颖贴切

C.以落花写离情I).以西江梦点题

14.后六句不抒离情而写别意,结合内容作赏析。(5分)

(三)8分

12.B

13.C

14.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

与鸟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句句用喻,

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

2019金山一模

贼平①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二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诗歌的对仗和内容看,本诗是一首以送别为内容的五言律诗。

B.一二两句交代诗人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

C.三四两句寄托诗人的悲苦,与“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D.五六两句从友人的角度落笔,真实描写了乱离之后的慌乱场景。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B.清新流畅C.刚劲凝练D.凄苦悲凉

15.明代诗人徐用吾评价本诗的最后两句:“观其结句,犹不免有悲伤之意,其与《诗经》‘鸿雁于

飞,哀鸣嗷嗷',同一用意。”清从手法角度,联系全诗内容进行赏析。(4分)

三、8分

13.(2分)D14.(2分)D

15.(4分)结尾两句运用借景抒情(或以哀景衬哀情、虚写)的手法(1分),想象友人北归途中只有

飞禽和衰败的野草相伴着友人的悲苦愁颜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担忧和悲伤之情,也写出了安

史之乱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2分),这与《诗经》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借鸿雁哀鸣来

抒发流民内心的悲伤和对统治阶级的怨愤是同一用意。(1分)

2019闵行一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送孙十尉温县

钱起

飞花落絮满河桥(写景渲染),千里伤心(直抒胸臆)送客遥。

不惜芸香①染黄绶②,惟怜鸿羽下青霄。

云衢有志终聚首③,吏道无媒且折腰(勉励)。

急管繁弦催一醉(宴饮),颓阳不驻引征镰。(不愿离别不得不离别)

【注】①芸香:指书香。②黄绶:黄色的印带,用来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

③嘤首:抬头,指意气风发。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飞花落絮”点明了送别的时令。

B.“千里”写出孙十赴任路途遥远。

C.“急管繁弦”写音乐演奏的杂乱。

D.“征械”指纵马踏上赴任的路程。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o(2分)

A.流丽含蓄B.豪迈雄奇C.清新明快D.深沉婉转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三)(8分)

12.(2分)C(反映的是主观恃绪的急迫)13.(2分)D(2分)A(1分)

14.(4分)首句描摹暮春之景来渲染离别的情绪,(1分)第二句以“伤心”二字直抒胸臆,写

送别的难舍;(1分)三四句以借代手法感叹孙十的怀才不遇(空有才华却志向不得伸展)(带

有为其不平之意);(1分)五六句直接表达勉励和劝慰之情;(1分)最后两句写乐声的急迫和

夕阳落下,表现不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情;(1分)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深沉的离别

之情。(1分)【任答一点得1分】

2019长宁一模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洗。为问关止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智,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2.下列关于木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14.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三)8分

12.D(2分)13.B(2分)

14.(4分)答案示例:

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

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

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

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

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

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

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2020宝山区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赠韦记室黯别①[南朝梁]何逊

故人傥②送别,停车一水东。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

无因生羽翼,千里暂排空③。

【注】①韦黯•,诗人的朋友,曾任记室。②傥,同“倘二③排空:冲向天空。

12.下列诗句中与画线句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1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2分)

A.第五六句连续发问,倾诉衷肠。

B.第五六句今昔对比,强化情感。

C.第七八句以乐衬哀,倍感温暖。

D.第七八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4.结合全诗,赏析结尾两句诗句的表达效果。(5分)

(三)(8分)

12.A(1分)

13.C(2分)

14.示例:

诗歌开头写友人作别,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次写离别之后孤独之苦,寄托思念之情,

结尾两句发挥想象,希望自己能够振翅高飞,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能够相聚的心愿,

然而客观上自己无法生出翅膀凌空高飞,更增添不得见面的愁苦之情,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抒发情感热

烈深沉,又想象独特,引人遐想。(5分)

2020金山区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送崔融(唐)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①远从征。

祖帐②连河阙咒军麾④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⑤扫,秋风古北⑥平。

[注]①书记:崔融为节度使学书记之官。②祖帐:为送别设的酒宴帷帐。③河阙:河,黄河。阙,宫殿。

指京城。④军麾:军旗。⑤烟尘:这里指战事。⑥古北:指北方边境。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1分)

A.《诗余选集》B.《乐府诗选》C.《古诗菁华》D.《律诗集粹》

13.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含蓄委婉B.清新流畅C.刚劲凝练D.凄清悲凉

14.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请结合本诗的内容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1分)D

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首联交代送别的原因,颔联实写送别的场景,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

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连”和“动”分别体现了热烈隆重的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或出征和送行

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与本题无关,可删)。颈联和尾联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

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友人稳坐军中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

秋风劲吹之口传来平定的捷报。通过虚实结合,写出了送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

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达到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虚实内容的分析各2分,效果1分)

附:

2020松江区二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T4题。(8分)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唐)曹松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12.这首律诗共有儿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13.根据你的理解,本诗最适用于下列哪一种情境()。(2分)

A,给独自踏上异乡的朋友的宽慰之赠言。

B.给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赠别寄语。

C.表达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达的祝福。

D.与友人分别后传递对友人不舍的思念。

14.若要评选出本作品中的写景佳联,你会推选哪一联,并说明理由。(5分)

12.B

13.D

14.示例一:第二联最佳。作者描写了一幅拟想友人舟行水上的画面;平静的水面倒映山的倩影,汲水扰乱

了水的平静,感觉山在摇动;扬帆航行,不觉船动,反觉江岸在行走;从水动疑山动,船行觉岸行的心理

感觉呈现了景物的流动感;不从送行人眼见之景着笔,反从想象之景描绘,虚境拓宽了诗的意境;以离别

之速衬难舍之情,抒发了对友人一路的牵挂与想念;画面有灵动之美,景中含情,富有感染力。

示例二:第三联最佳。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

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云”

和“雁”的意象有所寓意,而“离”与“入”两字体现了景物从此地到彼地的空间转换,以离别之速衬难

舍之情•;画面富有层次,看似平常,实则别有趣味,匠心独运。

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选出句子不得分,选第二联或第三联最多5分,选第四联最

多4分,选第一联最多2分。)

21旬行二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橘。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

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口。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邈天涯海角,魂梦亦凄

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2.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2分)

A.狂B.香C.长D.快

13.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雄浑旷达B.清新飘逸C.清幽郁结D.洗练自然

14.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12.(2分)B

13.(2分)C

14.(4分)(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

焰”“马蹄”“斜阳”等景物。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

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

情景(4)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入,表达了离别的不舍。(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

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1、2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21虹口二模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陈]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禹亭已散入。林寒正下叶,钓晚欲妆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③。

【注】①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牝省一带。③城城门,此指作者所

在之城。

12.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o(1分)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2分)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

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

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

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

14.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12.(1分)C13.(2分)I)

14.(5分)答案示例:

首先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

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

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

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

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

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

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说明:4层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情感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

21松江二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_________(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醪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12.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D(1分)

A.踏莎行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

13.疝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4.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儿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5分)

12.(1分)D

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

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

鸾”和“修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

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评

分标准:1点2分,给满5分为止)

21长宇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送李将军赴定州①(唐)郎士元

双旌②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孽悲绝溪,烽戍隔长河。

莫斯阴山③路,天骄④已请和。

[注]①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题一作“送彭将军”。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此处取其一。②双旌:唐

代节度使出行时的仪仗。③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④天

骄:汉时以此称匈奴。

12.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o(2分)

A,送别诗B.边塞诗C.记行诗D.咏史诗

1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形象鲜明,气势雄壮。

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

C,颈联视听结合,意象寥廓。

D.全诗虚实相生,用字简洁。

14.“莫断阴山路”又有版本作“想到阴山北",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请结合整首诗,从内容角度

说说你的理由。(4分)

12.A(2分选B得1分)

13.B(2分)

14.答案示例1:“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

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而尾联用“莫断阴山路”,则有劝诫的意味,劝诫李将

军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一味杀伤敌人,使诗意更进一层,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

愿望。若用“想到阴山北”则延续了此前赞颂祝愿的思路,无此反跌之效。(4分)

答案示例2:“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

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尾联若接着写“想到阴山北”,只是直接延续此前语意,

诗意较平。“莫断阴山路”不宜接写对胜利的祝愿,而是说故人已请和所以请放敌军一条生路,以此

来表达必胜的信心和祝愿,更显委婉,更有风致。(4分)

评分说明:选择“想到阴山北”也可以,根据理由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甲】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

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2.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

A.化用典故B.虚实相生C.借景抒情D.托物言志

13.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

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

下一句的“人己远”。

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洎染了

一种苍凉的气氛。

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

难测的感觉。

14.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12.D13.D

14.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

“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

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

【12题详解】

本题考直:学生鉴货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甲诗中“劳歌”源于《晋书》,化用典故。

B.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为虚写;“日落”“满天风雨”为实写。

C.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满天风雨”借景抒情;乙诗”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借景抒情。

故选Do

【13题详解】

本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错误,“梅花发”不属于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是隆

冬时分的典型物候。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是探究鉴赏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

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

甲诗笫四句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

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

直抒别情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乙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

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

句直接点出“离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

【唐】刘长卿

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亲。

落日孤舟去,.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

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空。

【注】①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谛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

附现代文⑤■⑦段:

⑤至于中西之间,受民族文化影响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看法的例子就更多了。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

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

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

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

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

⑥曾有研究表明,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

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

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

是荒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

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另外,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

界,有较强的主观性,解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

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

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

⑦为了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古诗时打破认知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中国诗人运用色彩营造的诗境,不少

翻译者会根据读者的审美心理,决定是否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改译。例如汉代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青

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美国诗人EzraPound就将其译为“blue(蓝)",因为和"green

(绿)”相比,“blue”所蕴含的忧郁和沮丧之意,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思妇的寂寞哀怨。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