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313690229235
37541258623专题二
XX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二
XX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考向预测
考向预测
[考情报告]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H
中国散文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
①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②学生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③考查散文的标题。
命题思想:紧扣考纲,尊重全国卷命题习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
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即《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理解、分
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种能力。②选材上,2017年全国卷三套
试卷只有一套卷考查小说,其余两套考查散文,这是选材上的一大突
破。③散文考查侧重点除了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外,
还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赏析,如对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
理解;对行文结构的分析,如段落的写作意图;对思想感情的评价;
等等。④题目设置二,打破了以往的惯例,由原来的一道5选2的分
析概括类客观选择题,三道问答式主观题变为一道4选1的分析概括
类客观选择题,两道问答式主观题。题目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一一
紧扣文本,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文意或联系文本来阐述。⑤2018年、
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涉及散文考查,考查的都是小说阅
读。2020年新课标卷HI及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的是散文阅读,新高考山东卷散文阅读设两道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
中国散文
于坚《建水记(之四)
》
①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②学生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③考查散文的线索。
知识与技能的梳理
知识与技能的梳理
考点一结构作用分析题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
(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
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
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
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
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
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
的是,组织材料的万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
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
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
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
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
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
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
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
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
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
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
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
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c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
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
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
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
括。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
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
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
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
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
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的道理,这样就从正
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作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C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照应结尾;
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
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
开头,或兼而有之C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信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另外,注意:(1)插入段的作用:与二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
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
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
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
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考点二内容要点概括题
一、概括段(层)意
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
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
段与段之间的关系c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
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
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归纳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
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或中
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
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
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
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
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
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
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
最佳的思考切入点C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
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
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
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
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
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考点三句子丰富含意体会题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
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
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
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
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
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
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
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涵某些深层意义,或
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
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
“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c在
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
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
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
解得差不多了。
三、还原木意,休会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
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
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
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
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
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
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
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
四、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限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
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既要把握本句的
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
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作者蕴涵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
考点四表达技巧赏析题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
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对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
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
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
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
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贝限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
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
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
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
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
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
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
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
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
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
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
调,给人深刻印象C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
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
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
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
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
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
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
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简
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
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
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更集中地揭示题旨C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
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
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
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
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
人称也用,但很少C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
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
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
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
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2.描写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
的一种。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
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
一重点。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一一视觉、听觉、味觉、臭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一一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一一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
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3.议论、抒情和说明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对主旨的揭示,有时放在中间的议论兼有过
渡、引出主旨的作用。对于抒情,要分清是作者的情感还是作品中人
物的情感,抒情句往往点明了主旨,如果在开头,则有奠定基调的作
用;如果在结尾,则点明主旨、升华主题。说明只是在散文中对事物
作出解释、说明而已,散文考查中一般不涉及。
事实上,上述五种表达方式多是综合运用的,且多用于较大的段
落,尤其是全文。
四、掌握语言艺术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
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
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
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
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
用及押韵等。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
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可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
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考点五散文形象欣赏题
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方法
1.基本概念
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
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
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
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
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
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
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
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分析方法
(1)掌握人物形象分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
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
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所以,掌握人物形象的分类,
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
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
活中平凡之人等。
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
贬不一之人等。
④从写作目的上分,有追念亡人、激励后人、引人深思、博人同
情等。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
等特点
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
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不同的两
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
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
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②散文中作者经常会
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
概括。
二、认识散文中的物象,掌握其分析方法
1.基本概念
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
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
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
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
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2.分析方法
(1)抓住散文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场合
①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描写对象,分析物象就是
分析这些景观。景观是写景散文的主角和灵魂,它在使文章血肉丰满
的同时,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所以,分析写景散文中的物象,妥始
终将其与作者的情感结合起来。
②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一般以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文章围绕着某一具体事物
展示。这一事物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物象。状物散文的层次非常清楚,
往往会从物象的外观、特性、用途等说起,然后发散到其所代表的精
神、品质、价值观等。作者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事物的木身意义
仅仅是一个引子,其抽象意义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分析这类物象时
一定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③偶感散文
情缘物起,有一些偶感散文,虽然文章主要是在抒发某种情感或
思考,但引发这种情感或思考的,却是具体事物。有时,我们也需要
分析这类散文中的物象,那么此刻的物象则是下文的情感或思考的触
发点。从内容上说,物象可能是文章情感或思考的一个例证;从结构
上说,物象往往起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
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
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c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
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以“红砖”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内
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
等。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
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
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
的相似点。
考点六文本意蕴探究题
一、掌握探究的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
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
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
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
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
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
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
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
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
1.因形悟神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
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
2.见微知著法
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
丰富而深刻的意蕴C
3.内引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
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
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
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
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
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
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一一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
想到它的对立面一一呼唤或追求。
精题集训
(70分钟)
精题集训
(70分钟)
经典训练题
经典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的慰藉
我爱音乐,不同类型的音乐。二胡的凄美、洞萧的阴柔、萨克斯
的婉转以及钢琴的浪漫,都会时不时令我小小地激动一番。
音乐是典雅的,也是世俗的。
至雅者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某一年辞旧迎新之际,我坐在电
视机前欣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不由自主地和着经
典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击掌高歌。那时,我和音乐分不清谁主宰谁,
谁感染谁,以至于许多年以后,都还有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至俗者莫过于纤夫拉纤时的号子。但是,它形式上的简单却难以
掩盖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发之于肺腑,又融之于滚滚汗水。它
不需要情绪的渲染,也不需要乐手的加工,吼出了喉咙就是泣血之作。
它或许了无新意,单纯得如一泓清泉,但带给人的是喷涌而出的希望,
是永不止息的精神c它或许只是在表达一种原始的情结,又或许只是
在宣泄一种莫名的躁动,但有这些就已经足够了,足以让我们在它的
激荡中肃然起敬。
在音乐声中,我们听到了《高山流水》的迂回往复,感受到了《十
面埋伏》的紧张激烈,体会到了《阳关三叠》的跌宕起伏。在音乐声
中,我们认识了千年前的伯牙、子期,为他们的灵犀相通而惊叹,为
世间的知音难觅而唏嘘。知音、知音,当在易水河畔相寻。昔荆轲刺
秦王,临行前,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助行,
抱定必死之心的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去兮不复还”,该是人间最凄美、最悲壮、最义无反顾的绝唱吧。
相比于旅人的悲苦,诗人的雄奇,乐手自古都是矜持的,矜持到
在历史的书页里难以找到他们的名字。除了那位擅吹箪篥,擅奏羯鼓,
也长于作曲的李龟年。他在自己创作的《渭川曲》中生,又在王维创
作的《伊州歌》中死,他将一切都献给了盛唐的宏大与风流。杜甫“落
花时节又逢君”,该是欣喜于李龟年的音乐吧。所幸在历史的长河中,
谁都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只有音乐,只有深入人们灵魂深处的音乐,
才能经久不衰。比如《诗经》,比如乐府,比如宋词,比如元曲,比
如一切可以唱、可以和的文学与艺术。
我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音乐,尤其是那种抒情柔和的音乐,也
常在漫长的旅途中戴着耳机、闭着双眼循环往复地听同一段音乐。我
想用音乐使自己短暂地与这个世界没有丝毫接触。在悠然的乐曲声中,
浮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空茫状态。这时,
音乐便宛如阳光,滤去了生活中如浮云遮面般的尘埃,平日庸庸碌碌
中深藏着的各种各样的“小我”仿佛就摆在了眼前,你可以看到它的
丑陋,也可以发现它的无奈;你会为之羞愧,也会为之悲凉。罢了,
罢了,就将这一切都忘却吧,只要有音乐,一切还是会变得美好。
此时心情突然好了起来。平日里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的畏怯,
以及由此产生的或强烈或微弱或突兀或慢受积累的屈辱感,都已经灰
飞烟灭,还有比这更值得拥抱的快乐吗?随着旋律,和着节奏,轻哼
几声,突然发现自己眼睛里不经意间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不知道为什
么,眼睛和内心一样容易潮湿,还是去向音乐问问答案吧。
音乐说,那是因为它让我们的心灵在至纯至净的空间自由地颤动。
这是它给我们的最温暖的慰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淋漓尽致
地展示了音乐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
B.作者通过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纤夫号子的描写,让读者懂
得了音乐虽有雅俗之别,却没有高下之分。
C.相比于那些可以深入人们灵魂深处的音乐,乐手自古以来都
矜持到在史书中无法找到他们的名字。
D.作者在文中如数家珍般列举出多种乐器和多首乐曲的名称,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不是空洞地阐发音乐的作用,而是通过情境还原等方式,
用音乐本身的魅力感染读者。
B.音乐本是抽象的事物,但作者借助大量的比喻,化抽象为具
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C.作者通过回顾自己欣赏中外音乐的经历,表达对音乐的喜爱,
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D.篇末采用拟人手法写音乐解答了“我”的困感,说明在作者
心目中,音乐可以滋润、慰藉心灵。
3.请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4分)
4.作者在文中展示了音乐的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回答。(6分)
高频易错题
高频易错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如“烟”
冯骥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c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
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
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
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
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他对我说:“你的
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
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
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
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
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
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
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二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
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但生
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
叫真理甘拜下风。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
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
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
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c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
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
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
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
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
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
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抽得够凶。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
光”,后来专抽“恒大、”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
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C如
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
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
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我们全抽
烟。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
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c全
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
上,又是一支烟。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
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至于架上的书,历史
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
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
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
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并庆幸自己
巳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
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
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
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
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
种英国名牌烟“红光”。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
我马上买了一盒。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
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
生动,很贴近。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
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
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
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时候医生就提醒“我”长大了不要抽烟。后来“我”步入
艰难的社会,因生活所迫抽上了烟。
B.对于烟民来说,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
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
C.电视片中的一位作家,一边深思一边抽烟,“我”会哑然失笑,
“我”不认可这样的状态。
D.“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
这是“我”历经磨难后的感悟。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叙事为主,也有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
用使文章引人入胜,
B.文章以时间为序,节奏舒缓,质方、无华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
生活沧桑和人生故事。
C.作者由“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类比联想到“今人以为作
家的写作离不开烟”。
D.作者回忆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抽烟的往事,比喻修辞贴
切,神态描写细致,
7.你对“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句话
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8.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精准预测题
精准预测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
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
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
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一一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
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
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
地铁站来了,蟋蟀呵,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
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
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
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
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
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苴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域内。它们感知城市
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
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
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
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久居城市的猫
和老鼠,已谙熟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则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能在车
水马龙的世界里熟练穿梭,并为自己谋得餐食、住所和安抚。直到它
们在地铁站台里听到了不属于地铁站的蟋蟀的鸣叫。
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
餐的人,在溪边敝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
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
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
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
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一一猫和
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
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一一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一一奏
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个演奏会一一它摩擦翅膀,
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
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
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
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
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
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一一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
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
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绻,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
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
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
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
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
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
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
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
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
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
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
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
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
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
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
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
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
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
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蝉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
手电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注意到与人类一样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飞禽走兽、花草树
木,通过追问它们的生活境况,展现了其宽广的视界和关怀众生生存
境遇的仁慈之心。
B.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
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
他们生活的过往。
C.蟋蟀是乡村的精灵,它之所以要返回故土,是因为秋天已近,
寒冬将至,它知道自己的寿数将尽,想要落叶归根,回到自己出生、
成长的乡村去。
D.文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文中的蟋蟀象征那些由家乡来到
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
现实意义。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在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
台人流的脚步声,与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在大城市M活的它们……也略带迷茫吗?”以连问的形式表
现地铁站里蟋蟀的鸣叫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引出下文《时
代广场的蟋蟀》中蟋蟀的故事。
C.文章有意将名利这类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与蟋蟀感
到不快乐、想念故土放在一起,是为了突出蟋蟀与人类的不同,引发
人们对追求名利的生活的反思。
D.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与
城市生活的局促、单调、繁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作者对城乡
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
1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2.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却花费大量笔墨写《时代广场的
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
的姿态呈现的时刻C
②目光摩拳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
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
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
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
的丰富浩大的谱系C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
古诗词铿锵布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
所占据。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骤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
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
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
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成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
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
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
北大漠戈壁之上。
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
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
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
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
感受八方习俗。
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
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
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
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
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
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
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
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
具备了符号的功能C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
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
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
者精神文化的蕴积0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
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
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①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
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
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②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
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休:“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妒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
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涌潮,莲叶田
田。
③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
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
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
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
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
戍楼寒,梦长安”……
④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
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
魂中存在的元素。
四
①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
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
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
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
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
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②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
幻化成一个个泉眼c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
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③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④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
13.对文本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部分第二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图上圆点大的地名”
比作“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地名在地图上
虽小如圆点,在现实中却包罗万象、丰富浩大的特点。
B.第一部分第三段列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名,入诗的
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
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寒意),通过诗词使单
调抽象的地名变得生动形象。
C.第二部分第一段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歌让地名变
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结构严谨,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结尾与之照应,但有所
升华,这“不竭涌流的泉水”仅指“诗歌一代代地传诵
14.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
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
和“死亡”的意味C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
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
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
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15.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
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4分)
16.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温馨提
示:可从“用词”“修辞”“句式”“风格”4个方面作答,答出3个
方面即可得满分。)(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
1.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C.“乐手自古
以来都矜持到在史书中无法找到他们的名字”曲解文意,由原文第6
段可知,乐手是“矜持到历史的书页里难以找到他们的名字“,而不
是“无法找到他们的名字”,盛唐时期的李龟年便是少有的青史留名
的乐手。故选Co
2.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大量的比喻”说法有误。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并没有大量使用比
喻修辞,只在个别段落出现了少量的比喻句。故选B。
3.
【参考答案】①画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②将音乐比作阳光,
将生活中的不如意比作尘埃,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比作浮云遮面,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音乐所具有的让人走出因不如意
而产生的阴霾的积极作用,或该句还揭示了人之所以感到不如意,往
往是因为内心存有丑陋、狭隘的东西,而听音乐可以起到净化、陶冶
心灵的作用或抒发了作者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
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应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
面考虑,通读画线向可知,此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把音乐比喻成阳光,
把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比喻成“滤去了生活中如浮云遮面般的尘埃”,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同时说音乐让“各种各样的‘小
我‘仿佛就摆在了眼前”,让人能看清楚自己内心,揭示了人产生负
面情绪的原因,而音乐能够让人忘记这一切,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净
化作用,流露出作者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4.
【参考答案】①典雅的音乐可以给人余音绕梁的美妙感受;②粗
犷的音乐可以给人巨大的精神鼓舞;③古典精品乐曲可以让人认识古
人,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④抒情柔和的音乐可以慰藉心灵,让浮躁
的心境得以平静,净化陶冶情操。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作者通过叙
述自己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的经历,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音乐给人们带
来的不同感受,起到的不同的陶冶作用,结合文章具休内容,分类别
分析作答即可。“至雅者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和音乐分不清谁
主宰谁,谁感染谁,以至于许多年以后,都还有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可见,古典音乐能让人有余音绕梁的美妙感受;“至俗者莫过于纤夫
拉纤时的号子。但是,它形式上的简单却难以掩盖其震撼人心的力
量……带给人的是喷涌而出的希望,是永不止息的精神”可见,粗犷
的音乐带给人希望与奋进的精神;“在音乐声中,我们听到了《高山
流水》的迂回往复,感受到了《十面埋伏》的紧张激烈,体会到了《阳
关三叠》的跌宕起伏。在音乐声中,我们认识了千年前的伯牙、子期,
为他们的灵犀相通而惊叹,为世间的知音难觅而唏嘘”可见,古典音
乐能让我们认识到古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精神。“那种抒情柔
和的音乐……浮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空茫
状态。这时,音乐便宛如阳光,滤去了生活中如浮云遮面般的尘埃……
可见,抒情音乐能让人心情平静,洗涤心灵,陶冶情操。
5.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能
力。B.“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
乐,少了烦恼”错误。原文第六七段说“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
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
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
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可见选项曲
解了文意。故选B。
6.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神态描写细致”错误。原文倒数第五段说“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
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
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
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可见无神
态描写,只有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故选D。
7.
【参考答案】①父亲抽了一辈子烟,从年轻到“文革”到晚年,
烟陪伴了父亲一生,蕴含着父亲一生的故事,见证了父亲的生命历程。
②“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开始被迫抽烟;后来创作时,抽得也凶;
再到戒烟,告别糟糕的状态。烟蕴含着“我”的人生故事,也见证了
“我”的生活和人生的变化。③烟参与了烟民们的生活和人生苦乐,
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深层含义,
有修辞的话指出来C此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意即在文中找出相关的
信息,给句是概括的理论,在文中找出现象、例子即可。相关句子为:
“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个人”指典型代表,
文中指“作者”“父亲”“烟民们”,另外要抓住关键词语“人生的故
事”,指生活的经历。这句话是作者关于烟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例如: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
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
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
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
纸烟。……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
很费力,才把烟扔掉",可见烟伴随了父亲的一生,关键人生经历都
与烟有关。“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于是,我便硬着头皮
开始了抽烟的生涯C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
余。……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
可见“我”抽烟的经历与人生阶段布关,见证了“我”的生活和人生
的变化。“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拍,疲乏时抽……我们误以
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
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
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
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可见烟参与了烟民们的生活和
人生苦乐。
8.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②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
情。③表达了对生活残酷性的认识,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思想情感的能力。从结尾部
分“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c这
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
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
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
生命的一部分“,可见“我”在父亲离开后对父亲的理解,父亲已经
离开多年,“我”依然会情不自禁地给父亲买他生前最挚爱的烟,是
睹物思人的情绪表现,其间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c从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
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
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
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
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
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
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中可见生活的残酷
性,它驱使“我”做了不想做,危害健康的事情。“看来个人的烟史
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
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
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
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
细节和种种的滋味”这些是作者对烟及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并
庆幸自己巳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去年我去北欧,在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
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
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回津
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
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这真是
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休,在父亲活着
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
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可见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
三、
9.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的能力。C.“是因为秋天已近,寒冬将至,它知道自己的寿数将尽,
想要落叶归根,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乡村去”错误,原因不完整。
由文章中的“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
天的到来感到疲倦……想念小溪和柳树“,可见厌倦城市生活、想念
故土也是蟋蟀返回故土的重要原因。故选C。
10.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
力。D.“暗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错误。文章并没有表
现出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从文章整体看,作者并没有厚此薄
彼,只是想提醒现代人:别忘了自然。故选D。
11.
【参考答案】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沉
醉于蟋蟀柴斯特演奏的音乐之中的情形,突出了柴斯特奏乐技能之高,
也暗示了自然对城市里的人的吸引力。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
有意以“傍晚的草原“比喻安静的时代广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以医学研究为背景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报告
- 创意办公家具的材质与工艺探索
- 产业升级对公业务市场调研与行业趋势预测
- 以读书为媒建立紧密的家长与孩子关系
- 优化沟通策略提升客户满意度
- 2025独家销售权合同范文
- 企业制度范例大全【职员管理篇】
- 2024年干燥设备:热风炉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4年扩散膜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农业生产智能化与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 GB/T 13586-2006铝及铝合金废料
- 钢结构设计计算书
- 人民法院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
- 2023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参考答案(通用版)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esson13-14课件
- 2023年惠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红外线治疗仪
- DB3302T 1124-2021 使用危险化学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范
- 葡萄糖无氧氧化课件
- 计算机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审核审批表
- 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生物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