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需要着重掌握课标规定的23篇,对于其中的文言实

词、文言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等重点内容进行反复记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一《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一一《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一《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J一一《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一《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一《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一《雍也》

子曰:“低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J——《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一一《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J一一《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一《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一《子张》

【内容梳理】

作者作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二)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

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

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

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

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

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J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

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

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J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

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

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

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J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

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重点实词

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不亦君子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传不习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逾:越过,超过;矩: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饭:吃;疏食:粗粮)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

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四)重点虚词

【语气词】

1、乎------相当于“吗”

2、矣一一相当于“了”

3、也一一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4、焉一一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

【介词】

1、于:

(1)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于我如浮云)

(3)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而:

“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转折一一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1)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表并列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

表承接(顺承):然后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表承接)

④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表修饰

①曲肱而枕之(表修饰)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二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并且)

②温故而知新(然后)

③学而不思则罔(但是)

④人不知而不愠(却)

2、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①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人)

(七)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①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②习:古义:复习;温习今义: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①日:古义:每天今义:一天

②三: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

(八)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九)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阅读训练】

[2020,包头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雍也》)

④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J(《子张》)

[乙]①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J(《卫灵公》)

②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张》)

③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J(《里仁》)

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⑤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J《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有朋自远方来()

(2)博学而笃志()

(3)即之也温()

(4)君子喻于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找出乙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

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4、阅读乙文④⑤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解析:

1、(1)志同道合的人(2)坚定

(3)接近(4)了解,明白

2、(1)只是学习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

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3、第①章。此章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4、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

作非为。

[乙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J

《卫灵公》)

②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形象变化:远远望去庄重威严,接近他

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义正词严。”《子张》)

③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J《里仁》)

④孔子说:“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里仁》)

⑤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

非为J(《卫灵公》)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

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

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

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

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

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

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

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被召回

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刺史。

之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和州(今属安徽)刺史。本文写于他

担任和州刺史期间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文章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文言实词

斯是陋室(斯:这)

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素琴:弹琴)

(五)文言虚词

①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六)一词多义

①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是)

②当是时(是:代词,这)

①有仙则名(名:动词,出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往来

①往来无白丁(往来: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往来: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七)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2、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3、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A)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九)文言句式

1、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阅读训练】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苴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素: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3分)

答: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

解析:

1.(1)名:出名。(2)素:不加修饰。

2.(1)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

累。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4.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

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隙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

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

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

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

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

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

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

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

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本文选自《周敦颐集》。

周敦颐酷爱莲花,曾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盛夏之

际,他常漫步池畔,欣赏着清香缕缕、随风摇曳的莲花,口诵《爱莲

说》。

文学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

发作者的感想。

文章主旨

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

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

正直的品德。

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多)

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洗)

4、不蔓不枝(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5、亭亭净植(竖立)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以为)

8、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到)

9、宜乎众矣(应该)

(六)重点虚词

1、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七)一词多义

1、鲜

①陶后鲜有闻(鲜:读xidn,少)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读xiin,鲜艳)

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2、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

芬)

(十)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

省略介词“于”)

3、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阅读训练】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②不蔓不枝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④陶后鲤有闻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3分)

解析:

(1)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枝:枝枝节节

但是,却

(4)少;很少(答对一个1分,共4分)

2、(1)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2)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重要词语错一个扣1分,判

断句式没名翻译出来扣1分,每句2分,共4分)

3、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答出志向

或情感可得2分,全部答对3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曳铁专巴,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

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

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

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

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

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

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

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

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

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

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

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

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

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

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

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

判断吗?

(二)作品简介

纪啊(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现河北献县)人,清代

文学家、学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礼部

尚书、侍读学士。国获罪遣戍乌鲁木齐,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

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

记》为短篇志怪小说,以记述孤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三)文学常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

兼有

“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

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

地做出判断。

(五)重点实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把:拖。

6、是非木柿:是:这;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六)重点虚词

1、之

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②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③求之地中(代词,指石兽)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七)通假字

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A)一词多义

①如是再啮(动词,像)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

①僧募金重修(读ch6ng,重新)

②乃石性坚重(读zhd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九)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

科。)3、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五官之一,用来听

声音。)4、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十)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H-一)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②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倒装句

①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即“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

②当求之于上流。即“当于上流求之工

3、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阅读训练】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

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的《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

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

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瀛③并匿穴中,

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

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

奴之无验也,互喽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

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

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

之,国入于汉;陈暮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c由

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暝,通“眠②陂薮(beiso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③媪,乱麻绳。④喽(sha),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分)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解析;

1、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

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

现象。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

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

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

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

共2分。写法、作用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

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

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告诉我们天下

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是可以根据

常理主观地推断的,乙文的雁奴在人们点燃火把时都开始大声的报警

之后,反复几次之后雁群不再相信雁奴失去了警觉性,而雁奴害怕大

家去啄它,也不敢叫了,导致雁群都被捉住的故事,讽喻只看表面现

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两文都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人

明白道理。借事说理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

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的从中

悟出深刻的道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C。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J

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

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天阳都遮蔽了。假如不是正

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

通航。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

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

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

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

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

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他撰写的《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

理著作。

(三)文章主旨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略:完全;阙:同“缺”,空隙、缺口)

2、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3、不见曦月(曦: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陵:山陵)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

6、或王命急宣(宣:宣布,传达)

7、有时朝发白帝(朝:早晨)

8、暮到江陵(暮:傍晚)

9、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

10、不以疾也(疾:快)

11、则素湍绿潭(湍:急流)

12、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端多生怪柏(绝:极;<:山峰)

14、清荣峻茂(荣:茂盛)

15、每至晴初霜旦(霜:降霜;旦:早晨)

16、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

17、属引凄异(属:连续;弓I:延长)

18、空谷传响(响:回声)

19、哀转久绝(转:同“喈”,婉转;绝:消失)

(五)重点虚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2、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3、其间千二百里(其:这)

4、虽乘奔御风(虽:即使)

5、或王命急宣(宣:宣布,传达)

6、不以疾也(不以:不如)

7、则素湍绿潭(则:表轻微转折,可不译)

8、良多趣味(良:甚;很)

9、故渔者歌曰(故:所以)

(六)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中断)

(七)一词多义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介词)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连词)

2、至

①至于夏水襄陵(表示另提一件事,连词)

②每至晴初霜旦(到,动词)

3、属

①属引凄异(连接,动词)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名词)

4、绝

①绝堪多生怪柏(极,副词)

②哀转久绝(消失,动词)

(A)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2、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夏水襄陵。(襄:古义:升到高处。今义:帮助)

5、良多趣味。(良:古义:甚,很。今义:好)

(九)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形容词作名词,流势急的河水。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响:形容词作名词,回声)

4、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5、清荣峻茂。(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

“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十)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省略定语“三峡”)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省略主语“两岸”)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省略主语“(水)清(树)荣(山)峻(草)

茂”)

【阅读训练】

[2020•重庆市B卷]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J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

(3)沿溯阻绝(4)虽乘奔御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

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

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

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

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

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链接材料】

潮漱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港漱大如牛,瞿塘不可留;谕漱

大如梭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葩(ydn)漱(yd))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

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u)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

一。③(噗(fU))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解析:1、(1)同“缺”(空隙,缺口)

(2)冲上(漫上)

(3)逆流而上

(4)飞奔的马

2、(1)(2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3、(3分)B(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

4、(4分)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2分);选文第①段表现三

峡秋景的肃杀,凄异(2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

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文章主旨

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

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

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晓雾:早晨的雾;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五)重点虚词

1、山川之美(之:的)

2、实是欲界之仙都(实:确实,的确。是:这)

3、自康乐以来(自:从)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没有。者:.....的人)

(六)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七)古今异义

1、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4、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A)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阅读训练】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避暑

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庄: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

壬子以春,四时之胜胥览焉。每泛舟至文津阁,山容水意,皆出天然,

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幕,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

其尤异者,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蜀,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

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出宫墙才数步,即鬃鬃滋蔓矣。

岂非天生嘉卉,以待宸游哉!

(节选自纪的《阅微草堂笔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B.晓雾将歇歇:消散

C.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

D.其尤异者异:骇异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

5、甲、乙两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解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D,异:奇怪

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

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

4、首先,两文中的景色都很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次,两

文都突出景物像来自仙境,超凡脱俗。

5.甲文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不愿出仕做官的思想观点;

乙文借对自然景物的宫墙内外不同的景象,委婉地表达出想逃离皇宫

的情感。

[乙参考译文]

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共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

申年的秋天,已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四季的风景都游赏过了。

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

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阴晴朝暮,千态万状,即使一

只鸟一朵花,也可以写入画图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坡连谷的

细草,都是绿茸茸的像地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出来似

的,没有一棵长短不齐的,园丁称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庄围墙

才几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

木,等待皇上来游玩吗?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宋代著名文学

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一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

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

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

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若菜纵横

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

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重点实词

1、念无与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子里)

3、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水中藻、苓交横(藻、衿:均为水生植物)

(五)重点虚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耳:罢了)

(六)一词多义

1、与

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①遂至承天寺c(于是)

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3、至

①遂至承天寺c(到)

②寡助之至。(极点)

4、寻

①寻张怀民。(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

5、空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

(七)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4、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5、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6、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八)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九)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

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起判断作用)

【阅读训练】

[2020•云南]【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c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

啜醯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醵(chudli):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盖竹柏影也盖:()

(4)皆可以饱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

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

解析:

1、(2分)(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

(3)盖:大概是(4)饱:吃饱(使……饱,让……饱)

2、(4分)(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2分)

3、(3分)

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

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

光的澄澈明亮(1分),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

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谷(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1分),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

澈(2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

分)。

4、(3分)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1

分)(如学生引用“月色入户”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