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5.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6.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二、初解“知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好语气词“哉乎”“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4.读懂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在小组里说说课文大意。课堂检测,相机解决关键字词:方、志、绝、复、足。三、研读“知音”。1.教师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2.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研读。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4.教师小结: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所感所想,钟子期都能迅速地听懂并大加赞叹,这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吗?不,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四、深悟“知音”。1.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深悟“知音”:①联系上下文想象:钟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②联系上下文思考:“破”“绝”“终身不复”这些词语表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教师小结: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煎熬着伯牙,最后他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既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又体现了古人的高尚情操。五、回味“知音”。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阅读P104拓展资料,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六、课堂小结。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正确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知音的崇高敬意,全班再次齐读文章,再次感受那份令我们感动的相知。书戴嵩画牛教学目标:1.会写“轴、曝”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5.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二、检查预习,破题入文1.学生背诵课文,落实读音和节奏2.讨论标题的停顿与意思:书——题写,此处的“牛”是一幅画,因此可以加书名号,那么标题就可以加标点为:书戴嵩画《牛》。但不能在“书”后面加逗号,因为“书”不能独立出来,它必须和后面的名词结构在一起而构成完整的意思。3.简介“题跋”这种文体——指题写在书本、图画、碑帖上的文字。一般写在前头的叫“题”,写在后边的叫“跋”,现在一般统称为“题跋”。这种文字通常篇幅短小,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短文,一般要做到“言简义丰”。4.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三、疏通文句,字字落实1.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准备用对句的游戏形式巩固和检验2.用对句游戏逐句落实翻译,突出关键词,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所宝、尤、锦囊玉轴、曝、拊掌、乃、谬、然、奴、婢重点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重点补充讲解处a、所宝以百数——“以”介词,用。“以百数”就是“数以百计”,也就是“用百这个量级的数字来计算”,本句可直译为“他所珍藏的宝贝要用百来计数”,因此本句的翻译应该是“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件。”b、常以自随——“以”介词,把。这句省略了一个“之”,补充后则为“常以之自随”,用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整理一下就是“常以之随自”,那么直译就是“常常把它带在自己身边”。c、“尤所爱”何以见得?联系上下文可见:戴嵩有宝贝几百件,然而唯独这一件用锦缎做成画囊,用玉做成画轴,可见珍爱之甚。此外,还常常将这幅画带在身边,更见其珍爱。d、“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当中的“奴、婢”儿子如何准确解释?联系前后文,“奴”对应的是“耕”,因此不应该随意翻译为“奴隶”,而应该翻译成“农民”或“农夫”;“婢”对应的是“织”,因此不应该随便翻译为“婢女”,而应该翻译成“织女”。四、探问关键,深入理解1.设问:这篇跋文是苏轼观赏过唐代画家戴嵩的《牛》图之后写下的。而据现代所见到的戴嵩的《斗牛图》,当中并没有画错,所以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苏轼根据民间传说加工出来的。那么,我们必须要问一问,苏轼在观画后不去点评画的技法水平,而写了这样的两个人之间的故事,用意何在?引导——古典短文有人物出现的,往往会将主旨寄托在人物身上,因此,我们先识人。2.识身份A、杜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做官的人B、牧童——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的小孩3.识言行A、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谬矣(可见率真大胆)他的笑是“嘲笑”“情不自禁地笑”“鄙视、批判地笑”,可见其胸有成竹却也胸无城府,面对错误和荒唐,不由自主地显露其真性情。由此我们可以评价,这是一个富有生活经验,率真大胆的牧童。B、杜处士——笑而然之。首先联系前文,好书画、锦囊玉轴、以自随、曝(可见珍爱之甚,不知观赏过多少遍,但从来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然而作为一个有学问,有身份的人,面对一个可以说是无知的小孩子的批评甚至嘲笑,他的没有生气或是恼羞成怒,态度却是“笑而然之”,他的“笑”可以是尴尬的笑,也可以是恍然大悟的笑,还可以是赞赏的笑。联系“然之”这一说,可见杜处士从善如流,虚心大度接受批评的性格。4.识主旨由以上二人的言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A、牧童——面对谬误要大胆指出,要敢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而不迷信权势。B、杜处士——面对他人正确的意见建议,要虚心接受,而不能固执己见。5.再深究文末所用的古语如何理解?看起来与这个关于画的故事没有关系啊?引用古语是“借笔”之法,乃是用大家所熟知的名言警句帮助自己说理,使之更令人信服。此处用以类比,点明要尊重规律,向实践经验学习(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五、再读课文,领悟主题。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