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课标学习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一个前提:新航路的开辟双向交流: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三大物种:美洲食物物种中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大的物种,一是玉米,二是马铃薯,三是甘薯三大因素:影响物种交流进展的因素,一是政治形势,二是经济状况,三是交通条件四大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商贸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外传概况(1)背景:新航路开辟。(2)物种:玉米、eq\o(□,\s\up1(1))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3)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2.外传物种欧洲亚洲玉米①从16世纪中叶起在eq\o(□,\s\up1(2))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②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eq\o(□,\s\up1(3))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①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eq\o(□,\s\up1(4))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eq\o(□,\s\up1(5))鸦片战争前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①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eq\o(□,\s\up1(6))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eq\o(□,\s\up1(7))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eq\o(□,\s\up1(8))番椒”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播概况(1)背景: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2)物种(3)影响:小麦和eq\o(□,\s\up1(9))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2.粮食推广(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2)水稻:由eq\o(□,\s\up1(10))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3.禽畜推广(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eq\o(□,\s\up1(11))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改变了人们的eq\o(□,\s\up1(12))饮食习惯①eq\o(□,\s\up1(13))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①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eq\o(□,\s\up1(14))商品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1)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3)中国明清时期引进的玉米、eq\o(□,\s\up1(15))甘薯等美洲作物,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导致了水土流失。(1)[阅读教材P8图文]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思考:结合马铃薯传入欧洲后用途的变化,说明这幅图所反映的状况。提示:马铃薯传入欧洲后,由最初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到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此图反映了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后,由备受质疑到逐渐被人们熟知的状况。(2)[阅读教材P9图文]《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思考:“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本草纲目》);“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包谷。”(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据此说明两著作分别描述了什么。两图反映了什么?提示:《本草纲目》具体描述了玉米的来源和形状;《植物名实图考》介绍了玉米的种植区域。两图反映了美洲的作物逐渐传入中国,并且被国人熟知的过程。明朝时期,玉米、马铃薯、甘薯传入中国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适应性强;明朝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推动。(1)[阅读教材P10地图]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思考: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提示: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2)[阅读教材P11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思考:“咖啡与咖啡馆”的传播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提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亚作物和饮食习惯也传入美洲,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是在全球航路开辟的背景下,欧洲主导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阅读教材P12史料阅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思考:据史料,我们应如何认识新物种传播的影响?提示:一方面可以解决粮食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促进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带来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等。“餐桌革命”明朝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些现象被称作“餐桌革命”。食物物种的交流甘薯在欧洲传播缓慢,不及马铃薯普及。在中国传播快且种植普遍。原因在于欧洲和中国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认识上的差异。主题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背景和特点视角一食物物种交流的背景史料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史料反映了玉米在世界各地的引种;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思考: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玉米传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提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视角二物种交流的特点史料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史料反映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提示: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特点丰富性种类繁多,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欧洲殖民者发挥了主导作用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促进全球联系的加强渐进性传入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逐步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多向性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都有物种交流,还存在反向传播,如番茄经欧洲改良后又传回美洲主题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视角一食物物种传入中国的特点史料下表为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学名别名原产地传入途径玉米番麦、御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甘薯番薯、金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洋番薯、荷兰薯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中国台湾,再传入大陆史料体现了玉米、甘薯和马铃薯三种作物的学名、别名、原产地及传入中国的途径;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提示: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别名中大多带“番”字;主要由海路传入中国。视角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史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两者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概变为农田。——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史料反映了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思考:有研究者认为“小小的甘薯,却剧烈地改变中国历史”。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明代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后,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强而迅速普及,引发传统粮食结构的重大变化,甚至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食物革命。但是当时的流民为了生存进山种甘薯,毁林开辟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1)粮食作物的交流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人口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市场的形成。(2)动物交流改变了动力和食物来源;促进了工具器物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3)人口交流使人口扩张和混血人种出现;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美洲种植园得到发展;导致非洲长期落后。(4)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引发权力更迭和印第安文明衰落;促使医学发展。(5)文化交流利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史学文化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殖民文化兴起。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2023·福建漳州模拟)16世纪初,马铃薯在欧洲并不受人们的欢迎,欧洲人认为马铃薯来自美洲,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到1815年马铃薯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下列事件中与材料有关的是(A)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C.圈地运动 D.宗教改革运动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后被广泛种植,A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初的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B项;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大规模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的活动,与马铃薯种植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D项。2.(2023·福建三明四地四校期中联考)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物种进行了双向的传播和交流。以下关于番茄传播的史实正确的是(C)A.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B.最早由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回到欧洲C.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D.明朝万历年间作为食用蔬菜在中国广泛种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茄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作为观赏植物带到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为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故选C项;16世纪末,番茄是被作为观赏植物在欧洲推广的,排除A项;番茄最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非葡萄牙人,排除B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才开始作为食用蔬菜进行种植,排除D项。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3.(2024·山东鄄城一中月考)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D)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解析:据题干可知,马推动了美洲原住民变成游牧民族,“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使美洲形成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即美洲人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故选D项;“改变了人口结构”不符合史实,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是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排除A项;“美国”不符合时空,美国诞生于1776年,排除B项;仅从材料看不出人地矛盾问题,排除C项。4.(2024·广西八校第一次联考)新航路开辟之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B)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B.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D.黑人奴隶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传入美洲的西非水稻成为当地的经济基础,说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故选B项;材料意在强调西非水稻传入美洲的影响,并非黑人奴隶来到美洲的影响,引发北美的族群变化,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信息是西非水稻的传入对美洲的影响而非欧亚作物,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种植园经济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经济掠夺的方式,造成当地的贫穷和落后,这一现象与材料“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不符,排除D项。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5.(2024·吉林四平一中月考)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