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乙卷地区高考语文模拟卷 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全国乙卷地区高考语文模拟卷 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全国乙卷地区高考语文模拟卷 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全国乙卷地区高考语文模拟卷 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全国乙卷地区高考语文模拟卷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全国乙卷反思巩固提升模拟卷(预备2024年全国乙卷地

区学生适用)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3页,2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难度:适中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1小题,共3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中为主调,必须要“中和”,

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

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

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

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

《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

慰。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

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讲究“团圆之趣”

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摘编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材料二: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

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

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

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

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

保持某种敬畏。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

承居'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

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

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

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

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

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

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

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

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

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

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

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

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

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三家在思想体系的诸多逻辑节点上具有不同的理

念,在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见解,也决

定了它们对爱、德、贤、圣等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摘编自冯立鳌《儒法墨观念差异的根源》)

材料三: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由于人们片面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

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

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

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种

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

醒。我们认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

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摘编自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反映世袭贵族阶层的理念,守护家族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尊崇祖制礼仪,强调平等仁

爱。

B.墨家维护他人利益,主张节用,倡导非攻,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

奉。

C.法家认为人有利己之心,治国应诱以利益,施以权术,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遵循法

规。

D.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中为主调,“中和”、不走极端

的美学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

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B.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理念,也使其各自成长

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

C.儒家为传承贵族阶层的家族利益,墨家为表达对兼爱的推崇,都提倡崇拜先圣,而法家为保

证君主的权势反对崇拜先圣。

D.儒、墨、法三家不仅在道德观、圣人观、人才观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对爱、德、

贤、圣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赵孟^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

B.赵孟^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怛之所在。

C.“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

不如此。

D.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述思路。

5.儒家思想可能为解决三大矛盾提供什么“智慧”?阅读三则材料,结合你对儒家思想的了

解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叵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

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

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

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

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普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

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

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层不暇食,仲尼终

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

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

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

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

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

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娟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

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

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

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

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

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

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

的,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

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

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

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

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

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

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

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蜡然不动.“每临大事有

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

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已与成己的辩证工夫。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

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

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

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

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

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

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

“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

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

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

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

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

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

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

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爰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

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

来没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

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

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

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

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

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

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

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

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

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

无畏气概。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

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

精神形成的过程。

8.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健全的腿

萧红

“‘人民革命军‘在哪里?”二里半突然问起赵三。这使赵三想:“二里半当了走狗吧?”

赵三没告诉二里半。二里半又去问青山。青山说:“你不要问,再等几天跟着我走好了!”

二里半急迫得好像他就要跑到革命军去。青山长声告诉他:“革命军在磐石,你去

得了吗?我看你一点胆量也没有,杀一只羊都不能够。”接着他故意羞辱他似的:“你的山羊还好

啊?”

二里半生气了,他的白眼球立刻多过黑眼球,他的热情立刻在心里结成冰。

二里半吃饱饭,好像一切都有希望。他没生气,照例自己笑起来。他感到满意,离

开了青山家,在小道不断地抽他的烟火,天色茫茫的并不引起他悲哀,蛤蟆在小河道一声声哇叫。

河边的小树随了风在骚闹,他踏着往日自己的菜田,他振动着往日的心波。菜田连根菜也不生长。

那边人家的老太太和小孩们载起暮色来在田上匍匐。他们相遇在地端,二里半说:

“你们在掘地吗?地下可有宝物?若有我也蹲下掘吧!”

一个很小的孩子发出脆声:“拾麦穗呀!"孩子似乎是快乐,老祖母在那边已叹息

T:“有宝物?……我的老天爷?孩子饿得乱叫,领他们来拾几粒麦穗,回家给他们做干粮吃。”

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人家的篱墙没有狗儿吠叫。

天更黑了!黑得和帐幕紧逼住人脸。最小的孩子,走几步,就抱住祖母的大腿,他

不住地嚷着:“奶奶,我的筐满了,我提不动呀!”

祖母为他提筐,拉着他。那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卫队似的跑在前面。到家,祖母点灯

看时,满筐蒿草,蒿草从筐沿要流出来,而没有麦穗,祖母打着孩子的头笑了:“这都是你拾的麦

穗吗?”祖母把笑脸转换成哀伤的脸,她想:“孩子还不能认识麦穗,难为了孩子!”

五月节,虽然是夏天,却像吹起秋风来。二星半熄了灯,雄壮着从屋檐出现,他提

起切菜刀,在墙角,在羊棚,就是院外杨树下,他也搜遍。他要使自己无牵无挂,好像非立刻杀死

老羊不可。

这是二里半临行的前夜。

老羊呜叫着回来,胡子间挂了野草,在栏棚处擦得栅栏响。二里半手中的刀,举得

比头还高,他朝向栏杆走去。

菜刀飞出去,喳啦地砍倒了小树。

老羊走过来,在他的腿间搔痒。二里半许久许久地摸抚羊头,他十分羞愧,好像耶

稣教徒一般向羊祷告。

清早他像对羊说话,在羊棚喃喃了一阵,关好羊栏,羊在栏中吃草。

五月节,晴明的蓝空。老赵三看这不像个五月节样:麦子没长起来,嗅不到麦香,

家家门前没挂纸葫芦。他想这一切是变了!变得这样快!去年的五月节,清清明明似的,就在眼前

似的,孩子们不是捕蝴蝶吗?他不是喝酒吗?

李青山的身子经过他,他扮成“小工”模样,赤足卷起裤口,他说给赵三:“我走

了!城里有人候着,我就要去……”

青山没提到五月节。

二里半远远跛脚奔来,他青色马一样的脸孔,好像带着笑容。他说:“你在这里坐

着,我看你快要朽在这根木头上,……”

二里半回头看时,被关在栏中的老羊,居然随在身后,立刻他的脸更拖长起来:“这

条老羊……替我养着吧!赵三哥!你活一天替我养一天吧!……”

二里半的手,在羊毛上惜别,他流泪的手,最后一刻摸着羊毛。

他快走,跟上前面李青山去。身后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

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遥。羊声在

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

的嘶鸣。一九三四年九月九日

注:《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

故事,共十七章。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

的日常生活。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沦陷后,广大农民悲惨的生活状

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本文选自《生死场》第十七章,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乡村的生活情景,这里的人们愚昧、麻木,这里闭塞、荒

蛮,人们没有文化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绰号或代名词。如:二里半、老赵三、

麻面婆、王婆、罗圈腿、李二婶等。

B.文中几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着重要作用,如二里半「乞完饭回家路上看到的乡村景物,烘托

了二里半此时惨淡、苦痛、矛盾的复杂心情。

C.文中画线部分描绘了一幅凄凉死寂、毫无生机的农村图景,也暗示了当时民不聊生、暗无天

日的社会环境,情与景交融。

D.小说中老祖母领着孩子们拣麦穗的画面令人动容,幼小的孩子还不认识麦穗,捡了一笙蒿草,

这个小插曲呈现出一种“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10.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写道:“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

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结合这句话

分析二里半这个人物形象,

11.小说以二里半与山羊诀别作结束,小说自始至终也没有说明过山羊究竟给二里半带去了

哪些现实利益,那么二里半养的山羊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19.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天。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渔事责成

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

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通往从之。其居处被

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遵

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

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质其里人,日:“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

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熊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

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

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

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救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

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遵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

将何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

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

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

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①,孟子不取于陵仲子咒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

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

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王穷

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

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

初四日。

【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②于陵仲

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谡我忘物之思遗:馈赠

B.予退而原其里人质:问询

C.君仕虽不速乐天逮:及,达到

D.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谢:辞去(官职)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间面往从之吾尝终日回思矣

B.熊粥之不给凌万顷之茫然

C.夫又将何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D.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王曰:“若是其甚与?”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15.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表现苏氏兄弟对李简夫持褒扬态度的一组是

①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

②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

③浮沉里闾,不避劳辱

④信乎,其似乐天也

⑤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

⑥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

而无所与游。

B.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

C.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死而无憾。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②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18.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司?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海云四敛

【南宋】张孝祥0

海云四敛,太清楼.极目一天秋色。明月飞来云雾尽,城郭山川历历。良夜悠悠,西风袅

袅,银汉冰轮侧。云霓三弄,广寒宫殿长笛。

偏照紫府瑶台,香笼玉座,翠霭迷南北。天上人间凝望处,应有乘风归客。露滴金盘,凉

生玉宇,满地新霜白。壶中清赏,画檐高挂虚碧。

【注释】①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徼和县乌

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

表作家之一。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酣眠”和“小睡”来拟写月光流照的情态,本词上片所写的月照之

态正与“小睡”相符。

B.本词中的“城郭山川历历”与崔飘《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都是写景物清晰可辨,但

所借助的光照条件各不相同。

C.词人的想象驰骋天地,上片结尾虚写广寒宫内三弄笛音,良夜添意趣;下片结尾实写楼檐斜逸浮

于天际,句中有画意。

D.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与词人《念奴娇・过洞庭》中所写的“表里俱澄澈”相类,且不单写景,也是

词人理想人格的外显。

20.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

21.请指出词人借笔下之景表现了怎样的胸怀和情致?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感叹人生短促、个体渺小,他夸张地把人比作天地间的小飞虫和大海里

的一粒米:",

(2)董解元《西厢记》中有“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的佳句,而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两句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等。

五、语言文字应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保

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又

名“皮人戏”,在腾冲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腾冲皮影戏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开始雕刻前,需要先进行浆皮、压皮、晾晒、

打磨等环节,让牛皮变得坚韧透亮,再将画好的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封

神演义》里的神兽谁也没见过,但刘永周可以根据书里的描述,将它们画出来,并制作成

①的皮影。”腾冲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说。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

也②O他对台词③,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

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纸漏。他唱腔高亢瞭亮,表演《杨

家将》里的杨六郎哭灵,刘永周一出“悲腔”唱哭了台下观众。

据统计,腾冲皮影戏的剧目约有三四百出,尤以三国、封神、水浒,西游等连台本

戏居多。有着“土电影”之称的皮影戏,曾是农村百姓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一声声唱腔

里,皮影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地根植进他们心中。

23.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5.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

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

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C.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D.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

虞区的e游小镇招徒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来了,踏青、赏春和尝春成为生活的亮色,挖蒲公英也成了人们一年一度的保

留节目,很多乌鲁木齐市民会到山野间采摘。蒲公英虽常见却有大用,

①:它可以凉拌、炒食或作汤品,也可搭配绿茶、甘草、蜂蜜等调成

一杯降暑的蒲公英茶,还可以做清热解毒药物。我国古代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蒲

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