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319B2304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学分316学时48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课程简介(300字左右):《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及控制、遗传与变异、生态分布与作用、传染与预防、分类与鉴定等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医药、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前沿与热点问题。《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了解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等,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重要实验技术及其原理,具有基本的从事本学科教学及其研究的能力。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运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微生物相关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分离鉴定、代谢分析、功能筛选等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验证或加以解决。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资料阅读、收集能力和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协作精神,能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5.通过中英双语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微物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追踪本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并助力其考研及研究生阶段学习。课程目标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指标点1.2H毕业要求指标点1.4H毕业要求指标点1.5H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指标点2.1M毕业要求指标点2.2H毕业要求指标点2.3HH毕业要求指标点2.4MH毕业要求4毕业要求指标点4.1H毕业要求指标点4.2HH毕业要求5毕业要求指标点5.2MH毕业要求7毕业要求指标点7.1H毕业要求指标点7.2H毕业要求指标点7.3M毕业要求8毕业要求指标点8.1H毕业要求指标点8.2H毕业要求9毕业要求指标点9.1H毕业要求指标点9.2H毕业要求10毕业要求指标点10.1MM毕业要求指标点10.2MM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1.绪论及展望课程目标1、2微生物与人类的重要关系,微生物概念及主要分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显微镜和显微技术,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微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类群;讲述微生物的共性和特点;讲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能对将来的微生物学学科方向的发展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力目标:掌握研究微生物的显微技术及其原理,树立起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有益于对将来的考研和工作方向的确定。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3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探索精神、使命担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微生物的概念讲述中,通过汉字与英文的对比,突出中华文字的高效与优秀;在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主要脉络中,突出中华民族的重大发现与应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讲解微生物学应用前景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探知未来的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2.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1、2、4、5细菌细胞染色方法;细菌的形态、一般构造及特殊构造与其功能;放线菌、蓝细菌的形态及繁殖方式,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的特点;古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胞构造,酵母菌、霉菌的分布形态、结构及繁殖;蕈菌的典型构造及繁殖。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生菌等原核微生物以及酵母菌、霉菌、蕈菌等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一般及特殊构造与其功能,以及它们的繁殖方式;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构造及其生长繁殖特性;区分微生物不同群体的特点、作用和危害。能力目标:对肉眼看不到其个体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在脑海中显现出各自的特点;掌握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以及繁殖方式;掌握研究微生物的细胞染色方法及其原理。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12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探索精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由十四世纪(一百年间)在欧洲暴发的黑死病导致欧洲总人口约四分之三的死亡事件,引导学生分析黑死病(鼠疫)在欧洲暴发及其后被控制的主要原因,讲述中国明王朝的先进文化对欧洲重大影响的多方证据,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进而引出本单元优先学习的内容是细菌的形态、构造、主要特征及功能等。3.病毒和亚病毒因子课程目标1、2、4、5人类历史上和21世纪的病毒传染病;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病毒的分类,病毒的主要类群及繁殖方式,病毒的群体;病毒研究的基本方法;亚病毒因子;病毒的应用。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病毒的特点和分类,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以及亚病毒的种类特点;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对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能力目标:通过对病毒、亚病毒世界的描述,能够增强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求兴趣,能够提出问题并去搜寻答案。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5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探索精神、使命担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由DNA病毒(包括天花病毒)的基因组比较稳定特征,讲述中国宋朝医家发明的痘浆法、痘衣法(实质是减毒疫苗)来预防烈性传染病—天花;而由RNA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冠状病毒)高变异的特征,中医在古代及当代则主要采用合理的中药组方,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自愈力等来治疗由RNA病毒引起的多种疾病。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传承中华优秀医学文化的使命担当。9.微生物的命名、分类和鉴定课程目标1、2、3、5通用分类单元;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力目标:运用传统的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1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课程目标1、2、3、4、5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的跨膜输送,培养基选用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培养基的种类。知识目标:从宏观的生命世界的相通性,明白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同时也能区别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了解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查找文献和实验摸索,学会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在实验室里配置各种常用培养基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35.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课程目标1、2、3、4、5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联系,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知识目标:能够区分微生物不同代谢类型的特点;对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生物固氮、肽聚糖、次生代谢物的作用和要素能够描述准确;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方式、特点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能够对微生物发酵相关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验证或加以解决。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66.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课程目标1、2、3、5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方法;有害微生物的传染,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微生物生长进行测定;掌握有害微生物传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的基本概念与知识。能力目标:能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注意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学会在生活、生产及试验过程中,对有害微生物进行预防、控制的方法和操作。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5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课程目标1、2、3、4、5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描述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以及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概念、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在基因工程试验、生产过程中,学会具体的操作和方法,学会遇到问题查找文献与资料,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88.微生物的生态课程目标1、4、5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描述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目标:能将书本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和生产中。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3展板制作、展示、评分课程目标1、4、5微生物学课程中的疑点,或难点、重点的新进展,或微生物学领域的其他最新进展等。知识目标:解决微生物学课程中的疑点,巩固点、重点,或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等;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英语文献、资料的阅读、收集、归纳、总结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精神,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至5人协作,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制作展板,课堂展示与答辩,评分;2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占总成绩比例)1.绪论与展望课程目标1、2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1)课堂表现(占总成绩10%)①平时出勤(5%)本项满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主动请假但理由牵强者,一次扣10分;主动请假且理由正当者,一次扣5分;②课堂互动(5%)本项满分100分计,表现优秀者75-100分,良好者50-75分,中等者25-50分,表现差的为0-25分。(2)课后作业含展板制作等(占总成绩30%)①课堂学习笔记(10%)本项满分100分计,每周课后1小时内整理并拍照上交;9小时内上交的,每次扣2分;超过9小时后上交的,每次扣4分;超过24小时后上交的,每次扣6分;及时上交者,评分详见下表4.2。学习笔记中应包括本人在当天课堂互动表现中的如实记录。②课后作业含在线测试(10%)各单元课后作业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或实验设计题等,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③展板制作、展示等(10%)微生物学知识的疑点或难点、重点的新进展,或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等。(3)期末考试(60%)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卷面总分为100分,占总成绩60%。2.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1、2、4、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3.病毒和亚病毒课程目标1、2、4、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课程目标1、2、3、4、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5.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课程目标1、2、3、4、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6.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课程目标1、2、3、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7.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程目标1、2、3、4、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8.微生物的生态课程目标1、4、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9.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课程目标1、2、3、5课后作业(含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含出勤)和期末闭卷考试表4.1平时课堂表现评分标准(以满分100计)评价指标(100分)优(90-100)良(70-89)中(50-69)差(0-49)积极程度(50分)积极、踊跃老师鼓励后积极、踊跃老师鼓励后积极度不高消极回答正确程度(50分)正确无误,分析合理,结论有效。基本正确,分析比较合理,结论有效错误较多,经老师提醒后仍然分析有误,结论无效答不对题表4.2学习笔记的每周次评分标准(每周次为6.25分,共16周次)评价指标5.1至6.25分3.1至5.0分1.5至3分0.2至1.4分章节知识点全(3.8—4.1)较全(2—3.7)不全(1.1—2)很少(0.2—1.1)教师授课其他重点知识突出(0.7—1.1)较突出(0.5—0.7)不突出(0.2—0.5)很少(0.1—0.5)字迹清楚程度清楚(0.6—1.05)基本清楚(0.5—0.6)潦草(0.2—0.5)很潦草(0)表4.3单次作业评分标准(以满分100计)评价指标(100分)优(90-100)良(70-89)中(50-69)差(0-49)作业完成进度(20分)提前完成按时完成延时完成未完成概念清晰程度(30分)75%以上概念清晰50%以上概念清晰25%以上概念清晰不清晰正确性和结论有效性(50分)分析合理、全面,计算无误,结论有效分析较合理、全面,计算错误少,结论较有效分析基本合理,计算有较大的错误,结论基本有效存在严重错误五、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课程目标考核环节(评价依据)期望值平均得分达成度计算课程目标1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考核环节3考核环节3期望值C1=c1=考核环节3实际平均得分课程目标2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考核环节3考核环节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文化传媒内容制作合同
- 2024年大型活动保障车辆租赁合同
- 2024年上海房屋装修工程分包合同
- 2024年廉洁承诺函:双方诚信自律协议
- 教育工作者主要先进事迹(5篇)
- 中学生读书演讲稿
- 2024年度质量控制合同:MLB棒球帽正品知识分享
- 2024年工程监测与检测合同
- 2024室内外演唱会舞台安全检测合同
- 2024年国际商贸合同的科学与艺术
- GB/T 17879-2023齿轮磨削后表面回火的化学浸蚀检验
- 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要求
- FDS火灾模拟技术
- 新版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样本
- 小学国防教育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 人员缺岗应急预案方案
-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
- 钢丝绳使用规范标准
-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年版)实施细则
- 全国际多式联运合同 (中英文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