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1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2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3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4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胃炎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肝硬化

第五节原发性肝癌

第六节肝性脑病

第七节急性胰腺炎

第八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第九节肠结核

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一节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第一节概述

消化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消化器官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包括食管、胃、肠、肝、胆和胰腺等。

鼻腔—二.

一、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1.食管

食管全长25cm,是连接咽和胃的通道。

功能:将食物和唾液等送入胃内。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暂时储存食物以及通过胃蠕动和分泌胃液将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并将食糜缓慢推进至十二

指肠。

胃内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胃粘膜

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胃壁:

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

胃劫膜

黏膜层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

(1)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原一最终转变为胃蛋白酶。

(2)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盐酸:

①保持胃内酸性环境,激活胃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②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③使小肠内为酸性环境,有利于铁和钙吸收。

内因子:有助于维生素BlZ吸收

Y4K

(3)黏液细胞:

分泌碱性黏液,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使胃黏膜表面呈中性或偏碱状态,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4)促胃液素细胞(G细胞):

位于幽门部,可分泌促胃液素,刺激壁细胞和主细胞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

3.小肠

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

十二指肠:

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段,呈形弯曲并包绕胰头。

球部是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降部有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和胰管汇合或分别开口于此处,胆汁和胰液由此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主要生理功能:消化和吸收食物

4.大肠

由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组成。

主要功能

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②大肠内的细菌可对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起到分解作用并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

③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5.肝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1)生成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重要作用。

(2)参与物质代谢:

是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合成代谢最主要的场所。

(3)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

(4)灭活: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

肝功能减退时一激素灭活减少一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

胆道系统

始于肝细胞间的毛细胆管一集合成小叶间胆管一汇合成左右肝管一汇合成肝总管一与胆囊管汇合成胆

总管一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6.胰腺

胰腺既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

(1)胰腺内分泌功能一主要是胰岛组织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利于降低血糖。

(2)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一主要分泌胰液

①胰液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②胰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很高一中和胃酸一使肠黏膜免受酸的侵蚀。

二、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1.恶心、呕吐

2.腹痛

3.腹泻

4.呕血及黑便

5.黄疸

1.恶心、呕吐

急性胃炎:恶心、呕吐,并伴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幽门梗阻:常在餐后出现呕吐,呕吐隔宿食伴有酸臭味

急性胰腺炎:呕吐伴上腹部疼痛。

结局:剧烈频繁呕吐一胃液大量丢失一脱水、低钠、低钾、代谢性碱中毒,长期呕吐可导致营养不良。

2.腹痛

按起病急缓,腹痛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1)急性腹痛:

脏器炎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

脏器破裂、穿孔:肝破裂、脾破裂、胃十二指肠穿孔等;

空腔脏器扭转、梗死:肠粘连、肿瘤等引起的肠梗阻

(2)慢性腹痛:

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

腹痛特点:

实质脏器病变:腹痛多呈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

空腔脏器病变:呈阵发性绞痛。

急性腹膜炎:可表现为全腹疼痛,并伴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部体征。

3.腹泻

机制:①肠黏膜炎症、溃疡

②肠蠕动亢进,肠道对水溶性物质吸收障碍

③胃肠道内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抑制。

根据起病急缓: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食入乳类蛋白可使腹泻加重。

急性胃肠炎:常有不洁饮食病史。

4.呕血及黑便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但黑便不一定伴呕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出血一最常见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黏膜出血及胃癌出血。

5.黄疸

是指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最常见)、黏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一肝细胞性黄疸

胆道炎症、结石、肿瘤等一胆汁淤积性黄疸

第二节胃炎

胃炎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和糜烂等一过性改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

(1)急性幽门螺杆菌(即)感染。

(2)其他病原体:大肠杆菌、肠道病毒等感染。

2.急性应激:如重要脏器衰竭、大手术、休克等。

3.药物

阿司匹林等非留体抗炎药(NSAID)

酒精、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和铁剂等。

4.物理

进食过冷、过热、粗糙食物及暴饮暴食等。

5.胆汁反流

(三)辅助检查

1.纤维胃镜检查一确诊

急诊胃镜:

在急性大出血24〜48小时内进行,

可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变程度并可采取镜下直视止血。

2.粪便检查

大便隐血试验可为阳性。

拓展: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一提示每日出血量5ml以上

黑便一提示每日出血量50〜70nli以上

二、慢性胃炎:

指各种病因所致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部位分类:

(1)慢性浅表性胃炎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主因

(2)慢性萎缩性胃炎:

①多灶萎缩性胃炎一以胃窦为主一B型胃炎一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②自身免疫性胃炎一主要位于胃体部一A型胃炎一由自身免疫引起。

也门括为凯丁0角切迹

AHW

胃拈膜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

2.自身免疫病人血中可检测出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

因内因子破坏一维生素儿减少一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3.饮食和环境因素

4.十二指肠液反流

5.其他因素

吸烟、酗酒、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等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三)辅助检查

L胃镜及活组织检查一确诊方法

2.幽门螺杆菌检查

3.血清学检查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血清促胃液素含量下降,壁细胞抗体滴度低;

自身免疫性胃炎血清促胃液素含量明显增高,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均可测得。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

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所以叫消化性溃

疡。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DU)一多见

好发于青壮年

胃溃疡(GU)

好发于中老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病因

(二)非一体抗炎药(NSAID)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四)其他因素

吸烟;急性应激;

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遗传因素。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一确诊的首选

2.X线锁餐检查

发现龛影是诊断溃疡的直接证据,对溃疡有确诊价值;

3.幽门螺杆菌检查一常规检查项目

4.胃液分析

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分泌过多。

5.大便隐血试验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常有少量渗血,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第四节肝硬化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病三部曲:

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

肝硬化

是由于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造成肝细胞坏死、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

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

并发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我国--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国外——酒精中毒居多。

1.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多见。

2.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3.工业毒物或药物

4.胆汁淤积

5.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6.遗传和代谢障碍

7.营养障碍

8.血吸虫病

9.免疫紊乱

10.其他:营养障碍、血吸虫病等。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失代偿期一-贫血。

脾功能亢进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2.肝功能检查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增高明显。

白蛋白降低,Y-球蛋白增高,A/G比例倒置。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免疫功能检查

血清IgG、IgA均可增高,一般以IgG增高最为显著。

4.食管X线钢餐检查

可见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呈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裳增宽,胃底静脉曲张时可见

菊花样充盈缺损。

5.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有假小叶形成,可确诊为肝硬化。

第五节原发性肝癌

慢性肝炎m腌

肝病三部曲:

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

2.肝硬化

3.黄曲霉毒素

4.饮用水污染

5.其他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硒缺乏、遗传因素、嗜酒也

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转移途径:

肝内血行转移--最早、最常见。

肝外血行转移最常见转移到睡,其次为肾上腺、骨、肾、脑。

三、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甲胎蛋白(AFP)

是早期诊断肝癌的最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对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二)超声检查

可显示直径为1cm以上的肿瘤。

(三)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

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可显示直径1cm以上的肿瘤。

(四)X线肝血管造影

能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癌结节,阳性率为87%,结合AFP检查常用于诊断小肝癌。

(五)其他检查:放射性核素肝显像、磁共振显像(MRI)、肝穿刺活检、剖腹探查。

第六节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以总

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图肝性脑病机制图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①肝硬化--最常见

②门体分流手术

③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或药物所致的急性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妊娠急性脂肪肝等。

(二)诱发因素

①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

上消化道出血一蛋白质分解一肠内产氨增多

②高蛋白质饮食

③大量排钾利尿和腹腔放液

代谢性碱中毒一促使NH:、通过血-脑屏障

④不恰当使用安眠药、镇静药号

⑤其他:便秘、感染、外科手术、尿毒症等

(三)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4.Y-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

复合体学说

图肝性脑病机制图

三、辅助检查

1.血氨一升高

2.脑电图

二、三期病人,脑电图明显异常。

典型的改变:节律变慢,出现8波。

3.诱发电位

4.心理智能测验

第七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学性炎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胆石症与胆道疾病胆道结石、炎症或胆道蛔虫均引起急性胰腺炎,其中以胆石症最为常见。

2.胰管梗阻。

3.大量酗酒和暴饮暴食。

4.其他急性传染病、外伤、手术、某些药物、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均与胰腺炎的发病有关。

分型:

①急性水肿型:

多见,常呈自限性,数天内可自愈。

②出血坏死型:

病情较重,易并发休克、腹膜炎、继发感染等,死亡率高。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三、辅助检查

1.血清淀粉酶测定一确诊

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即可确诊。

2.尿液淀粉酶测定

3.血清脂肪酶测定

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上升,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有诊断价值。

4.影像学检查

5.其他

血液检查常见白细胞总数增多。

胰源性胸、腹水检查淀粉酶浓度明显增高。

重症病例血糖升高,血钙降低,尿糖阳性。

第八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

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的出血。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主要临床表现: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消化性溃疡--最常见

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③其他:急性胃黏膜损害、胃癌、食管炎、胃炎、血液病及尿毒症等。

ul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