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点归纳与解题策略(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点归纳与解题策略(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点归纳与解题策略(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点归纳与解题策略(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点归纳与解题策略(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PAGEPAGE1专题07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稳态考点二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三)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四)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三体液调节(一)激素调节的过程与激素的种类(二)激素调节的过程考点四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二)特别性免疫(三)免疫失调(四)免疫学的应用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常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2.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中物质交换示意图[易错提示](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2)体内液体≠体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体液。1.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2个“认清”(1)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2)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2.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原因(1)实质:组织液总量增加。(2)原因:渗透压失衡,即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子大量进入组织液。具体原因如下图所示:(1)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小肠绒毛壁、循环系统运输组织处的毛细血管(2)O2O2呼吸道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组织液(3)CO2排出体外与O(4)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易错提示]人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结构一个器官:皮肤。四个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考点二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各组织间的关系(2)五类中枢项目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中枢位置脊髓的胸、腰段脑干、脊髓骶段占据优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机体处于安静状态兴奋时的作用促进瞳孔、支气管扩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抑制胃肠蠕动促进瞳孔、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促进胃肠蠕动联系(1)一般内脏器官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作用,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2)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3)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易错提示]反射正常进行必需的两个条件(1)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若反射弧结构不完整,进行人为刺激时,尽管能够引起效应器的活动,但不属于反射。(2)适宜的刺激: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的刺激,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3.膜电位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4.结合膜电位变化规律分析曲线图(1)施加刺激之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2)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3)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4)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5)de段:Na+—K+泵活动加强,细胞排[易错提示](1)由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跨膜移动的K+和Na+的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K+(2)静息电位≠零电位。静息电位时,膜外的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内的阳离子浓度,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而不是零电位。用电表测量时一般表现为负电位。5.突触类型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连在一起,即有两种常见的类型(如图所示)。(1)A类型为轴突—细胞体型,图示:。(2)B类型为轴突—树突型,图示:。6.神经递质7.传递的过程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形式(或变化)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双向传导单向传递[易错提示]同一神经递质可能使一些神经元兴奋,而使另一些神经元抑制,这可能与神经递质受体有关,如乙酰胆碱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对心肌细胞则是抑制的,两种不同效果的产生是由于心肌细胞上的受体和骨骼肌细胞上的受体的性质不同。9.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图甲)甲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2)在神经元之间(图乙)乙①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10.“两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11.内脏活动分级调节示意图12.图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如果没有大脑皮层对其他神经中枢的调控,机体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2)在一定条件下,大脑皮层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如极度惊吓时会出现尿失禁等。13.常见的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生理或病理现象参与(损伤)的神经中枢考试专心答题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W区(高级中枢)聋哑人学习舞蹈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某同学跑步时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植物人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高位截瘫脊髓受到损伤,其他部位正常考点三体液调节1.不同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及相应受体位置(1)固醇类: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2)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3)多肽和蛋白质类:如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2.常见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3.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常用的方法(1)常用实验方法①切除法:切除相应腺体。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②饲喂法:在饲料中添加激素。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不能用饲喂法。③注射法:向动物体内注射某激素。适用于各种激素。(2)实验案例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a.饲喂法b.切除法和注射法②验证胰岛素的功能——注射法4.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5.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激素靶器官或靶细胞TRH垂体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垂体、下丘脑及其他组织细胞6.不同激素间的相互关系7.动物激素、酶、神经递质的比较项目动物激素酶神经递质化学本质蛋白质类或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蛋白质或RNA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产生部位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神经元作用调节机体生理过程催化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部位靶器官、靶细胞细胞内、外突触后膜作用后去向失活数量和性质不变被降解或回收共同点与相应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8.体温调节的过程(1)神经调节的过程①寒冷环境下的反射弧(字母表示)②炎热环境下的反射弧(字母表示)(2)体液调节的过程①下丘脑c分泌TRH→垂体分泌TSH→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②肾上腺f分泌的肾上腺素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9.水平衡调节过程分析(1)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①神经调节(反射弧)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②体液调节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①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②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储存在垂体中,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10.无机盐平衡调节过程图解(以Na+11.调节类型(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的调节属于甲类型,即(2)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的调节属于丙类型,即1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1)地位: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2)主要作用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升降,维持水盐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多种激素进而作用于其他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如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④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考点四免疫调节1.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的区别项目抗原抗体细胞因子概念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蛋白质多肽或蛋白质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与抗原结合,为清除抗原做准备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举例天花病毒、癌细胞抗毒素、凝集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1)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2)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等清除。3.“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4.明确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5.二次免疫及其特点(1)二次免疫的特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2)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B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项目过敏反应体液免疫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反应时机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抗体分布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下列人体的生理过程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催化DNA转录为RNAB.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C.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D.丙酮酸的分解答案:B[解析]选B。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催化DNA转录为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A项不符合题意;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的过程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符合题意;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发生在红细胞中,C项不符合题意;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质基质或者线粒体中),D项不符合题意。2.“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的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答案:B[解析]选B。血浆中的物质可直接进入组织液,A正确;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大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C正确;长时间大量出汗,既丢失水分也丢失盐,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D正确。3.右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是,经过,并最终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液,淋巴结等淋巴器官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4.下图曲线为某人进行1min全速跑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B段增加的乳酸是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B.细胞产生的乳酸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C.BC段乳酸浓度下降的原因是乳酸在血浆中被氧化分解D.AC过程中血浆pH可维持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AB段乳酸浓度上升,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浆中,A正确;细胞产生的乳酸为代谢产物,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B正确;BC段乳酸浓度下降的原因是乳酸在血浆中与缓冲物质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错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故AC过程中血浆Ph可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5.下表为某人的尿液、原尿和血浆经化验后得到的主要数据:成分a液/%b液/%c液/%蛋白质微量80葡萄糖0.100.100无机盐0.750.721.25尿素0.030.031.80尿酸0.0040.0040.05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液是血浆,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c液中没有葡萄糖的原因是原尿经过肾小管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全部被重吸收C.因为c液中尿素和尿酸的含量多于a液和b液,所以c液是尿液D.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往往会引起蛋白尿答案:C[解析]选C。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被肾小球过滤的,所以原尿和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故b液为血浆。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重吸收,故尿液中没有葡萄糖,由此判断a液为原尿,c液为尿液。尿液中的尿素、尿酸含量并非多于血浆和原尿,而是它们的浓度较高。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往往会引起蛋白尿。6.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高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选D。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据题图结果可知,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B正确;据题图可知,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据题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7.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B.寒冷时手脚冰冷,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答案:B[解析]选B。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冷但体温还是正常的,故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错误;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C正确;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正确。8.第二届“武汉国际马拉松赛”在大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比赛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直接排出体外B.有运动员因淋雨而赛后感冒,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C.雨水可以直接通过皮肤渗入人体内环境,给缺水的运动员及时补充水分D.一名高素质的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选B。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内环境才能排出体外,A项错误;有运动员因淋雨而赛后感冒,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B项正确;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项错误;一名高素质的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项错误。9.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B.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人组织液减少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D.高原反应的产生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无关答案:A[解析]选A。高原反应是由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人发生水肿时,水分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B错误;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外界环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因为缺氧,机体的无氧呼吸可能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高原反应的产生,D错误。10.组成人体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转氨酶可以催化转氨基反应:将一种α-氨基酸a的氨基转移到一种酮酸b上,产生另外一种α-氨基酸c和另外一种酮酸dA.a、c是内环境的重要组分,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B.健康人的血液中检测不到转氨酶及酮酸b和dC.验血前的几天内不必禁止大量饮酒,因为饮酒不会干扰体检结果D.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答案:D[解析]选D。c是在人体内合成的,属于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健康人体内也有衰老、凋亡细胞,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释放出少量转氨酶,B错误;大量饮酒会损伤机体细胞,特别是肝细胞,使血液中转氨酶的含量大大升高,从而干扰检测结果,C错误;血液中含有各种代谢物质,其含量通常维持在一定范围,故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D正确。11.下表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1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142.05.02.501.50103.36.016.0②147.04.01.251.00114.07.51.0③10.0140.02.5010.3525.0-47.0A.③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B.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选C。K+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因为③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所以③为细胞内液,A正确。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故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导致②组织液增多,B正确。CO2的产生场所在线粒体内,要扩散到血浆至少要穿过线粒体膜(2层)、组织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故至少是5层磷脂双分子层,即10层磷脂分子层,C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中填字母,“”上填文字)(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a、d、e、f分别表示;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用图中数字表示),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3)某人饮入大量的食醋后(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内存在着。答案:(1)2/3;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2)④e→d→c→f→g[g]组织细胞。(3)不会[d]缓冲对。考点二神经调节1.右图为小鼠T型迷宫学习模型。实验时打开电刺激,并将小鼠放入“开始臂”中,经过连续数天的反复操作后,发现小鼠进入A端次数的百分比由45%增加到95%。下列属于小鼠由该实验建立的条件反射是()A.在“开始臂”中向前走 B.进入迷宫后选择走向A端C.进入迷宫后选择走向B端 D.闻到食物的香气后走向A端答案:B[解析]选B。实验时打开电刺激,并将小鼠放入“开始臂”中,经过连续数天的反复操作后,发现小鼠进入A端次数的百分比由45%增加到95%,说明经过多次训练,小鼠进入T型迷宫后,选择走向有食物的A端,B正确。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④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答案:C[解析]选C。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可能是神经纤维所处溶液中Na+浓度低,故甲—④;图乙虚线没有波动,不能形成动作电位,说明处理后Na+3.下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区是Na+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答案:A[解析]选A。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题图中丁区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K+外流所致,A错误;乙区电位为内正外负,则乙区为兴奋部位,甲区、丙区和丁区都有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因此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B、D正确;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4.下图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离子运输的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B.④途径的发生使膜内离子浓度高于膜外C.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为内正外负答案:A[解析]选A。由题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项正确;无论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时,膜外Na+(即图中)的浓度始终高于膜内,B项错误;正常情况下,K+(即图中)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C项错误;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D项错误。5.在t1、t2、t3A.t1时刻的刺激甲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大小可能位于-65∼-55C.一定条件下的刺激甲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D.t4∼t5时间段,细胞K+答案:C[解析]选C。t1时刻的刺激甲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值以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增加K+外流量,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B错误;由题图可知,t1、t2两次强度相同的刺激甲由于相隔时间较长而无法累加,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刺激甲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则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t4~t5时间段内,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6.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当它们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为(1)分段分析图甲中电位变化情况:①A点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②BC段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③CE段时,K+通道打开,相应离子以(2)K+外流和Na。(3)当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和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4)图乙中,②区域表示(填“兴奋”或“未兴奋”)区。兴奋会向(填标号)方向传导。兴奋传导方向与(填“膜内”或“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答案:(1)①静息电位K+②动作电位Na+③协助扩散。(2)都属于协助扩散。需要借助通道蛋白。(3)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将使静息电位增大,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4)兴奋①③膜内7.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答案:A[解析]选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正确。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b点位于突触前膜,刺激b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点位于突触后膜,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错误。图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错误。8.短时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选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题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不进入突触后膜内,D9.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C.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的兴奋产生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答案:C[解析]选C。乙神经元兴奋,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A错误;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的兴奋产生,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10.图1为某突触结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图1结构浸泡箭毒(一种毒素)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a为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C.刺激一段时间后才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兴奋在突触部位存在信号形式的转换D.箭毒可能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答案:A[解析]选A。结合图2可知,图1接受刺激后,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故a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不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错误;产生兴奋时,Na+内流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恢复静息状态时,Na+—K+泵运输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11.下图为某同学在医院取手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刺激图甲中的④处,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该变化是由引起的。(2)刺激图甲中的①处,可以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③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填写图丙中的数字)释放,作用于(填写图丙中的数字),所以兴奋具有的特点。(3)如果利用图甲所示的神经结构及相关仪器,验证第(2)小题中兴奋传递的特点,请你简述实验思路及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答案:(1)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Na+内流(2)46单向传递(3)刺激图甲中的②处,观察B的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④处,观察A的指针是否偏转。刺激②处,B的指针发生偏转,刺激④处,A的指针不发生偏转。12.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平时,膀胱壁肌肉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不会引起排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成年人“憋尿”时,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B.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C.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D.膀胱充盈时引起反射并最终完成排尿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选C。成年人“憋尿”时,大脑皮层通过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脊髓排尿中枢内的d神经元抑制,此时会引起位于d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导致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增大,A错误;e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会传到大脑皮层,不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B错误;a、b之间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而导致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因此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正确;膀胱充盈时引起反射并最终完成排尿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13.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A、B两种受体,A受体还是Cl-通道,被GABA激活后导致通道开放,Cl-内流(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图中神经元X和Y分别是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C.推测B受体具有调节GABA释放量的作用D.GABA与A受体结合导致Cl-答案:D[解析]选D。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图中神经元X和Y分别是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B正确;推测GABA与B受体结合后,可调节GABA释放量,C正确;GABA与A受体结合导致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14.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B.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发挥其功能,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会出现痉挛现象D.肉毒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答案:C[解析]选C。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肌肉不能收缩,表现为肌肉松弛,C错误;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若肉毒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会导致Ca2+无法内流,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考点三体液调节1.常见的糖尿病有1型和2型两种:前者是胰岛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后者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可能是由胰岛素受体受损而引起的。科研人员利用糖尿病模式动物对药物X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模式动物患的是1型糖尿病B.该药物X可能使机体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增加C.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有效降低该模式动物的血糖浓度D.该模式动物体内血浆胰岛素含量可能低于正常值答案:B[解析]选B。据题图可知,患病组血浆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组,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正常组,说明该模式动物的胰岛素受体异常,患2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A、C错误;据题图可知,治疗组血浆胰岛素含量与正常组胰岛素含量几乎相等,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患病组,说明该药物可能增加了胰岛素受体的数量,B正确;该模式动物患2型糖尿病,结合图1可知,该模式动物体内血浆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值,D错误。2.下图是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a.在肌肉、肝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的实现A.零项 B.一项 C.两项 D.三项答案:C[解析]选C。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向,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抑制血糖的来源,即抑制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b错误,d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源,即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正确。3.下图是血糖调节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低血糖状态时,通过①→②→③使血糖恢复正常,主要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B.高血糖状态时,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等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二者的作用相同D.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答案:A[解析]选A。低血糖状态时,通过①过程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②过程作用于肝脏,使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高血糖状态时,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等,B错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作用相反,C错误;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D错误。4.下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糖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慢B.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C.C点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低于B点D.C点时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答案:D[解析]选D。C点时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而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相对较慢,A错误;B点后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C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高于B点,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C错误,D正确。5.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B.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C.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D.如果该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答案:D[解析]选D。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合成肝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血糖浓度会降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A正确;饥饿时肝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B正确;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随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C正确;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故A处胰岛素含量应低于B处,D错误。6.下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往往是由吃了过咸的食物、缺乏饮水或体内失水过多造成的B.下丘脑细胞既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也能分泌多种激素C.摄水主要是通过饮水实现的,排水主要是通过尿液和汗液的形式实现的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选D。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减少或无机盐增多时,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所以既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又能分泌多种激素,B项正确;摄水的主要途径是饮水,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和排汗,C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以减少尿量的排出,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它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增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分泌减少,D项错误。7.某同学参加一场篮球比赛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被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B.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被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C.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D.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答案:C[解析]选C。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被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不合理;出汗时,增加散热,体温保持稳定,此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B不合理;口渴是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的结果,此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C合理;出汗后体温保持稳定、热觉感受器受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不合理。8.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看出,BAT细胞内的能促进UCP-(2)寒冷刺激下一方面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该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是。此过程还会使BAT细胞中cAMP增加,在其作用下,部分脂肪分解,其产物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3)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ATP的合成是在完成的,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的通透性,消除H+浓度梯度,无法合成ATP(4)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和,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答案:(1)甲状腺激素和cAMP(2)神经递质(或去甲肾上腺素)反射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3)线粒体内膜热能(4)神经调节和体液(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脂肪分解增加ATP合成减少9.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通过C→D→E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选D。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反射弧使效应器(如皮肤)作出反应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C正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有神经、激素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10.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GLUT-4(1)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一方面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另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2)据图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有(多选)。a.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b.含GLUT-4c.GLUT-d.信号传导过程受阻(3)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但由于胰岛素水平,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4)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被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将形成糖尿。试分析SGLT-2抑制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原理:答案:(1)摄取(2)bcd(3)高于正常值胰岛B(4)SGLT-2[解析]由题图可知,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了葡萄糖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即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不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a不符合题意;含GLUT-4的囊泡移动受阻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b符合题意;GLUT-4基因表达不足也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c符合题意;信号传导过程受阻直接导致胰岛素不起作用,根据题意可知,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人的血糖浓度正常,靠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维持。由此说明胰岛B细胞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故胰岛B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被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将形成糖尿。SGLT-考点四免疫调节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在机体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D.第三道防线承担起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答案:C[解析]选C。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B错误;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正确;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B)A.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B.人体的尿液以其较低的pH和冲洗作用使得大多数病原体无法在尿道中生存,这种免疫方式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巨噬细胞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D.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抗体、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并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答案:B[解析]选B。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人体的尿液以其较低的pH和冲洗作用使得大多数病原体无法在尿道中生存,这种免疫方式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巨噬细胞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的功能,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抗体(浆细胞产生)、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溶菌酶等,不一定都由免疫细胞产生,D错误。3.下图为巨噬细胞中溶酶体发挥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D.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形成吞噬体,可以避免细菌内的有毒物质对细胞造成伤害答案:C[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细菌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吞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细菌的过程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范畴,C错误;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形成吞噬体,可防止细菌内的有毒物质对细胞造成伤害,D正确。4.下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对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均需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 B.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C.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D.浆细胞同时合成、分泌这两种物质答案:D[解析]选D。受体和抗体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A正确;受体和抗体均具有专一性,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B正确;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C正确;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由B细胞产生,而浆细胞只合成、分泌抗体,D错误。5.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吞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B.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参与处理病原体C.乙为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D.丙物质是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答案:C[解析]选C。吞噬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A正确;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水解酶,可以处理病原体,B正确;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是糖蛋白,不是抗体,C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后增殖分化,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6.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所示的免疫反应(X为有关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B.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X物质,X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细胞毒性T细胞成熟于胸腺,它可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出现坏死答案:D[解析]选D。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会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会变短,A正确;X是靶细胞膜上的抗原决定簇,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它可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为细胞凋亡,D错误。7.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