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必背简答题100道_第1页
教综必背简答题100道_第2页
教综必背简答题100道_第3页
教综必背简答题100道_第4页
教综必背简答题100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①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

展过程。因此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0阶段性。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就会出现某些典型、本质的特征,人在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因此要根据年龄特征

和主要矛盾开展教育工作。

0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同一年龄阶段的

各个发展方面也不一致。因此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使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

影响能够起最大作用。

⑷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表现在

发展水平、裁昉式、构瞬构等所有方面。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的寺点做到

因材施教。

©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来得到部分

的补偿;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互补。因此要对生理或心理机能方面

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信心,长善救失。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

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和可塑

性。

0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

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对环境

的反应是能动的。

0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

规范,并且可以加速个体发展,以及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人的个性,学校教育

对个体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遗传、环境和翔教育对人的发展都有T的影响,但又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主

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和条件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⑶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创设有利环境。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⑶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

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

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潮艮务、为人

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思想;

(2)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3)培养劳动者,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4)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麻与个蝮展的统一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聘标

准;

(5)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6.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D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

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0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

关非认知因素。

0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和自

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宽增强其意志力。

且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

操与文明素养。

0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7.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议依据。

(1)学制的建立,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要求相适应;

(2)学制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并受统治阶级方针、政策的制

约;

⑶人口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背景都对学制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⑷学制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5)学制的建立必须吸收本国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9.简述课程文本的三种表现形式。

Q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了教郛•目的设置、步书页序、课时分配、学年

编制和学周安排。

0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

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6教材。广义的教材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即教料书。

10.简述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与要求。

(1)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⑶强调基础性与适应性;

(4)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⑹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11.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⑶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12.简述德育的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⑶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3.简述德育的疏导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

们积极向上。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⑶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4.简述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

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有针对性;

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5.简述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

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

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⑶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16.简述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

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

致。

(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⑷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17.简述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

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

做到。

18.简述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诩员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初招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

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D坚持正面教育,以科学理论、客观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

育和引导学生;

0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0毂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公约、守则等,并朝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

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19.简述德育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爰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

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

结合起来。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⑶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20.简述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

求发展。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⑶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

前后连贯一致。

21.简述说服教育法的运用要求。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⑶注意时机。

⑷以诚待人。

22.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求。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⑶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3.简述情感陶冶法的运用要求。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⑶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24.简述实践锻炼法的运用要求。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⑶注意检查和坚持。

(4)适当指导。

25.简述品德评价法的运用要求。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

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

的方法。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做到当奖则奖,当罚则罚。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⑶注重宣传与教育。

26.简述自我修养法的运用要求。

自我修养法使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省、自我锻

炼、自我监控等来提高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

(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

(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7.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⑶课外、校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优良品

vIMraS'/•

(5)校会、班会、周会、展会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学习;

(6)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28.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⑶通过教学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

质。

29.简述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间接性与概括性。学生学习的是概括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活动中间接地认

识世界。

0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活动中

存在着师生交往。

0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认识中获得发展。

@引导性与领导性。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

起着主导作用。

0简捷性与高效性。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可以迅i朝效地掌握人类积累的历史经

验。

30.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性规律。

间接性规律是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1)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⑶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31.简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规律。

双边性规律是指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

(1)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促进的,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

最佳效果。

32.简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规律。

发展性规律是指掌掇口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

相互促进的。

(1)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⑶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

(4)在教学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3.简述教学过程的知情意统一的规律。

知情意统一的规律又叫教育性规律,是指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3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Q)有利于经济有效、大范围地培养人才;(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Q)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35.简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

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

育。Q)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⑶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6.简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

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7.简述教学中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D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⑶讲究语言艺术。

38.简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

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和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9.简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启发性原则又叫自觉性原则或启发自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

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40.简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又叫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

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

展。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⑷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41.简述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零和基本能力,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

利用。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⑶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42.简述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3.简述教学的量力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

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

发展。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44.简述教学中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善于提问;

⑶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45.简述教学中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三慎伪以获取

知识的方法。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⑶做好讨论小结。

46.简述教学中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钿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的凡固知识的

方法。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⑶加强辅导;

⑷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7.简述教学中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⑶讲究演示的方法。

48.简述教学中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

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事先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参观;

⑶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49.简述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

的方法。

(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循序渐进,遂步提高;

⑶严格要求。

50.简述教学中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

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

⑶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4)做好实验小结。

51.简述教学中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

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2)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⑶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⑷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52.简述教学中运用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研究法也称探究法、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2)提供必要的条件;

⑶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3.简述

①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与之相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

教学任务的方法。

0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课程的学科性质和教材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有密切的

关系;

0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支持;

0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贯彻客观性原则,做到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

态度客观。

(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态发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调

动师生积极性。

⑶整体性原则。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多方

面的检查评定。

⑷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

设性的改进意见。

55.简述备课的三项工作。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1)认真钻研教材,包括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2)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总体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个体的能力水平、

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班级的一般状况、班纪班风等。

⑶设计合适教法,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使学

生有效掌握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

56.简述上课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

(2)讲授正确内容;

⑶选择合适方法;

(4)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5)表达流畅、板书规范;

(6)组织严密、过渡自然;

(7)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

5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3)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证教育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6)建立学生档案,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7)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58.简述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推动班集体的

发展;

0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带动全班学生实现集体发展

目标;

0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进行,保证教师工作的有序开

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加学生交往互动的机会,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0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这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9.简述教师建立自身威信的途径。

(D培养自身良好道德品质,从人格上赢得学生尊重,这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

条件;

0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等优秀心理品质;

0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引起学生的好感;

@重视第一次见面,争取从各方面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理解和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鼓励者、促进者。

60.简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热爰学生,对学生充满爰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公平对待学生;

⑷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沟通与交往的策略技巧,善于与学生交往;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影响力,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爰戴。

61注意的品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数量

多少。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

长短。

⑶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⑷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

活动上。

6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善于运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尽量避免和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物。

学校教室位置的选择,教室内的布置,教室的光线、空气、课桌椅的高度,

学生座位的安排等。

②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

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突出重点,重要处进行强调,加强语气。

直观、生动、形象、有趣、表情、手势的配合。提问方式多样,音调抑扬顿挫。

(2)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和知识经验

教师在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可以增加新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

又不能摆脱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

从外部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地维持注意。

6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2)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各种分心刺激作斗争,不飒于学生的要求,是既严格又

适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⑶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4)把智力活动和识记操作结合起来。

64.知觉的品质。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直

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

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⑶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

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⑷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

持相对不变。

65.遵循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CD根据感知觉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

地感知;

0根据感知觉的差异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

的差别显著。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

容中突出出来;

⑶根据感知觉的活动律,即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

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

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

析器参加活动。

66.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高水平的知觉;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作有关观察对象的知识准备;

⑶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4)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5)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整理观察资料,巩固观察结果。

(6)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观察训练,养成观察习F贯。

67.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规律)。

⑴对识记的任务和活动性质的依赖。

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有利于调动一个人的识记积极性和针对性。

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的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2)对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的依赖。

①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

多,呈现出材料数量与识记效率成负相关的趋势。

②一般来说,直观形象的材料的识记效果比抽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识记视觉

材料比听觉材料效果要好等

⑶识记对不同分析器的依赖

当多种感官作用活动时,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就建立了许多通道联系,大大提高

了识记效果。

⑷主体的知识、经验、意识倾向、情绪状态以及个性特性

一般来说,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好;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识记效率低。

(5)良好的识记方法

以唧为郭出的意义识记比棚戒识记的效果好得多。意义识记在全面性、精确性

和巩固性等方面,都要比机械识记优越得多。

68.影响遗忘的因素

(1)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表明,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引不起人的兴趣、不符合人的需要

的东西,易被遗忘。

(2)材料的性质

一般来说,抽象材料比形象材料遗忘快,无意义材料比意义材料遗忘快。

⑶学习程度

研究表明,经过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没有经过过度学习的材料遗忘得慢。一般过度

学习量在50%(即达到原来学习程度的150%)左右效果最佳。

⑷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条件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越快;识记材料越小,遗忘越慢。

(5)材料的序列位置

一般地说,材料的首尾易记住,中间易遗忘。

(6)学习方法

分散学习识记的材料比集中学习识记的材料遗忘得慢;试图回忆的材料比单纯反

复阅读识记的材料遗忘得慢;视觉识记的材料比听觉识记的材料遗忘得慢。

69.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⑶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⑷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70.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一般情况,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⑶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

好。

⑷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记忆术

(7)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其次,要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71.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创造想象的规律)。

(1)实践要求与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⑶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⑷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

(6)灵感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水平、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

界观等)

72.再造想象的培养。

(1)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⑶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3.创造想象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记忆发展学生的空间

想象能力;

⑷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74.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⑶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⑷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7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⑶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76.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⑶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⑸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77.情绪状态的分类。

⑴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①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帮助人们克服困难,保持身心健康;

②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意志消沉,悲观绝望,无法正常工作和交往,甚至导致

一些身心疾病。

⑵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①激情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并有所创造

②激情的消极作用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使人的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

受到限制片空制自己的能力减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

⑶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对某

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①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险,克服困难。

②消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正常处事能力水平大幅度下降。

78.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⑷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79.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

(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⑶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⑷针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80.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⑶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⑷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8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区别

①知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结晶,是认知经验

的概括;

②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是活动方式的概括;

③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顺利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

水平的概括。

(2)联系

①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②能力又是掌SB口识、技能的前提,能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掌SB口识、技能的快慢、深

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只有当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

程度,通过广泛的迁移和应用,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8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2)环境

①产前环境;②早期经验(早期环境的作用)

⑶教育: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⑷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实

践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5)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83.能力的培养。

⑴优生优育,注意给孩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营养;

(2)适时进行早期教育;(3)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能力;(4)

社会实践;

(5)因材施教;

(6)主观努力。

84.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用纪律、规则约束行为,培养他们

自我克制的能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以及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②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

教育,培养他们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③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作出反

应,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放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

点。④对抑郁质的学生,要对其多关心、蹙户,不宣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

厉批评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⑶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85.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较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联系

①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②性格和气质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第一,气质使性格带上某种气

质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到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性格可

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86.能力与性格的关系。

(1)区别

性格与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两个不同侧面。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能否进行,这

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

样进行

⑵联系

①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水平,具备良好性

格的学生能力发展较快,不良性格的学生能力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优良

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能力的某种缺陷,不良的性格特征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促使相应性格特征随之发展。

87.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⑶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⑷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8.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成败的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改进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

的目的。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⑶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归因训练首先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的归因意向:其次重要的在于归因过程,通过这种

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念;再次要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教师要对学生不

正确、消极的归因进行心理辅导。(习得性无助: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

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89.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分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得到成功

感,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①从直接途径考虑: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