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联合体联考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常青联合体联考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常青联合体联考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常青联合体联考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常青联合体联考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青联合体联考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

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4日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

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

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

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

“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

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

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

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

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

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

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

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

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

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弓I”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

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

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

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

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

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

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

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

可是始终不能雅列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

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

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

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

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官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

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黄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

“俗文学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余”以外,在过去

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学

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俗,

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

艺儿。

“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

“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

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

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

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

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

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

不太多。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

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

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

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

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

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

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

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

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

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

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

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

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游记》和《水浒传》

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

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

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

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

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

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

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

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

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

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

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

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

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

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心人”文中是指包括陶渊明在内的雅人士大夫。

B.“皮簧戏”文中是指以音乐为主、戏词粗俗、难以雅化的一

种戏曲。

C.“新雅人"文中是指新时代来自民间又走向民间深受欧化影响

的新知识阶级。

D.“通俗化”文中是指抗战后提出的具有开始转向大众化性质

的文学运动口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奇析疑”与“雅俗共赏”有区别,前者是雅人雅事,后者

是雅人俗人共同之事,二者“赏”的文章可能有所不同。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

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

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

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

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

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

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

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

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

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

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呼一一”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

巴也卧倒了。

“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

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

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一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尽矣。……"

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

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

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

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

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

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

是高屋建飘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

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

大书出现了一一《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

”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

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上坎上便翻了

起来……

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

《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二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

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

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

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

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

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一一《阴符经》正是纵横撑阖的大

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

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

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

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

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

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

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一一

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大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

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

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

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

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

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

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

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

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

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

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

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一围泥锅、剁茅草、

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

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对理想的执着。

B.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

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工

C.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

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

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

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B.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

到了妻子和大嫂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

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

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

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

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

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

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

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

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

轼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桢,又遣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

弑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

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

除提点刑狱。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

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

“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

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

迁左司郎中。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

用。韩偏胄用事,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

不可作也。”便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佻

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

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俯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

亟呼纸书曰:“韩倔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

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孝宗始A爱B其才C以问B周必大E必大无F善语G由此H不见

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授予官职,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中的

“除”意思不同。

B.寻,不久,与“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无》)中“寻”字

意思相同。

C.阙,通“缺二缺少,与“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阙"字的意思不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这里用“社

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被贬永州后,闭门谢客,但是看了杨万里的书法作品后,

对他很欣赏,同意见他。

B.张桢因言论被贬,杨万里上疏皇帝为他抗争,虽没成功,但

其行为得到大家认可。

C.杨万里亲自率领军队去平定来犯的盗贼沈师,得到了孝宗的

认可,进而受到重用。

D.杨万里被皇帝任命为东宫侍读,东宫官僚互相庆贺,认为他

们得到了一个正直的同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2)韩僻胄用事,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

1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杨万里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诚

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工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

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

堂、寄身江湖之意。

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

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

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

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

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比

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2)《荀子•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就会“\锲而不

舍,就会““,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描写社日的

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

忧愤之情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

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

自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

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

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①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

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

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②

,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

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

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

非对所有成员③,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

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

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

这是以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

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

为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

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Q“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

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

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

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准确流

畅,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结合文段内容,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目鱼在刚出生时眼睛均匀地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

分布。但是当比目鱼的身体长到1厘米左右的时候,它一侧的眼睛就

开始往旁边移动了,先是通过头部上缘,然后慢慢地移动到对面的一

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

比目鱼的眼睛的移动与它独特的身体构造有关,比目鱼的头骨和

其他动物不同,不是坚硬的骨头,①-0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

家的时候,比目鱼双眼间的软骨会先被身体吸收,随着软骨的吸收,

眼睛的移动就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构造变得

不同,②__,比目鱼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的,

但是等比目鱼的眼睛移动到同一侧的时候,比目鱼就不再漂浮于海面,

转而在海底活动了。

比目鱼的改变其实是自然选择和自身演化的结果,比目鱼一般是

侧着身子游泳,而且它经常平卧在海底,身上会覆盖一层沙子,为了

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

③而是后天根据环境和生存的需求发生变化的。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分别指出以上各段文字是针对什么问题作出的解答,每句

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学期我们学习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当下

智能化时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取代了人的部分工作,传

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请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的阅历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

合体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4日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

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

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

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

“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

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

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

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

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

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

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

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

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

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

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

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

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

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

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

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

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

可是始终不能雅列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二词变为曲,

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

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

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

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官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

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黄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

“俗文学”。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余”以外,在过

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

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

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

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

“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

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

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

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

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

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

不太多。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

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

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

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

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

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

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

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

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

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

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

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

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游记》和《水浒传》

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

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

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

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

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

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

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

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

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

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

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

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

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

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心人”文中是指包括陶渊明在内的雅人士大夫。

B.“皮簧戏”文中是指以音乐为主、戏词粗俗、难以雅化的一种

戏曲。

C.“新雅人”文中是指新时代来自民间又走向民间深受欧化影

响的新知识阶级。

D.“通俗化"文中是指抗战后提出的具有开始转向大众化性质的

文学运动口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奇析疑”与“雅俗共赏”有区别,前者是雅人雅事,后者

是雅人俗人共同之事,二者“赏”的文章可能有所不同。

B.词和曲都来自民间,都可“雅俗共赏“,后来也都渐渐雅化或

文人化,但始终词不能雅到诗、曲不能雅到词的地位。

C.无论“雅俗共赏”还是“以俗为雅”“俗不伤雅”中,都是以

“雅”为主的,俗雅的交锋后,文言、雅言的传统并未改变丝毫。

D.作为“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和《水浒传》写出了人

之常情,表现出的那种快感、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不好懂黄山谷率先提出并实践“以俗为雅”的口号,走上

“雅俗共赏”的路,但又说“以故为新”则让路曲折起来。

B.俗讲、说书、平话、杂剧和戏文等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

“俗文学”,“俗”却总能“不伤雅”,没地位却总能“雅俗共赏”。

C.词曲中的文辞被文人雅化,但最终却没能达到诗的地位,原

因就在于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音乐性太重使文人不能完成雅化。

D.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新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新文化,新文

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一知识阶级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4.宋朝诗词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具体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

概括。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的原因是什么?请结

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C3.C

4.①提出“以俗为雅”主张,点化俗语成为诗句;②苏轼等众

多名家雅士积极实践,回向俗话,用来自民间的词进行创作;③另一

方面,俗士也积极学习、享受、蜕变,渐渐适应雅化的传统,新旧(俗

雅)打成一片。

5.①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句,语言来自

民间,接近白话,做到了“做诗如说话”,明白晓畅;②“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句所抒发的情感是人之常情,表达出了人

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③从音乐角度,“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适于配合音乐,既使人看到江水的汹涌奔腾,又体现

风流人物的卓牵气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是指新时代来自无间……的新知识阶级"不正确,从原文“包

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看,这些新雅人并不是全部来自民间。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文言、雅言的传统并未改变丝毫”不正确,从原文“传统多

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看,选项“未改变丝

亳”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中明确说“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可见选项

“黄山谷率先……实践’以俗为雅'的口号”不正确。

B.”俗'却总能'不伤雅'”不正确,原文是“大体上却'俗不

伤雅“总能”和“大体上”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D.“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不正确,原文是“新时代……

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选项张冠李戴,表述成“新文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

多俗语成为诗句”可知,提出“以俗为雅”主张,点化俗语成为诗句;

②由“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

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

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

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可知,

苏轼等众多名家雅士积极实践,回向俗话,用来自民间的词进行创作;

③由“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

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

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

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可知,另一方面,俗士也积

极学习、享受、蜕变,渐渐适应雅化的传统,新旧(俗雅)打成一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内容的能力。

①原文“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雅化

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

俗共赏’的“,可见要想做到“雅俗共赏",首先需要让“俗人”能够

看得懂,因此当时的宋词“做诗如说话”,而且词是来自民间的,语

言接近白话。再看苏轼的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等句,“乱石”“穿”“拍岸”“卷”等词都很通俗易懂,语言来自民间,

接近白话,做到了“做诗如说话”,明白晓畅;

②原文”……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俗

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

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

人情上的交点",可见要想“雅俗共赏”,就要表达人之常情。而苏词

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句感慨自己华发早生,抒

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

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所抒发的情感是人之常情,表达出了人们心中郁

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③原文“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

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从音乐角度,“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适于配合音乐,既使人看到江水的

汹涌奔腾,又体现风流人物的卓牵气概。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

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

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

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

了主意一一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

己。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

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

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

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

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

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

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

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

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

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

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

巴也卧倒了。

“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

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

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一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尽矣。……”

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

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

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

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

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

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

是高屋建银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

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

大书出现了一一《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

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

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

来……

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

《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

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

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

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

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

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一一《阴符经》正是纵横撑阖的大

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

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

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

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

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

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

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一一

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

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

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

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

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

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

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

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

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

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

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

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过程一一围泥锅、剁茅草、反

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

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对理想的执着。

B.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

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C.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

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

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

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B.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

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杰的炎凉。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

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

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

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

观之二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

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7.B

8.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

归平静;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忠犬的待遇和忠诚,衬托苏秦的善

良和对理想的坚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情节结构上:添加忠犬救

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③主

题表现上:“忠犬”象征着苏秦对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

的理解。暗示文章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错。根据文章第二段“他

就打定了主意”以及后文内,容可知,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

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

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错,主要原因分析错误。根据“住进草庐,

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

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烦躁急迫的原因是没有意识

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1-2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3-7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

第三层1072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

第四层8-9、13-22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最终大彻大悟

的过程。

文章这四个部分,都与苏秦“再造”的过程有关。总结归纳后,

可以把苏秦“再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章—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来,被亲人嘲

笑导致温情的梦幻破裂而决定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据此可概括为:梦幻破裂,离家苦修。

第二阶段: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克服重重

困难终于重新结庐成功。然后顿悟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学

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

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

建毓、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这之后他的内心便不再烦躁、急迫。

据此可概括为:修筑草庐,重归平静。

第三阶段:文章8-22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反复苦读,历经生死,

终于大彻大悟的过程。

据此可概括为: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第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大黄对苏秦不离不弃,陪他一起盖草

庐,读书等,而苏秦对大黄也很好,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增加

忠犬陪伴的环节,以忠犬所受到的待遇“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

饼一块酱肉”来从侧面说明了苏秦内心的善良;以忠犬的待遇和忠诚,

衬托苏秦的善良和对理想的坚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第二,情节结构上:增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如"大黄'呜'

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

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

内”,写大黄机敏又忠诚地救助主人,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

一层奇幻的色彩。

第三,主题表现上: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

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增加忠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

“忠”象征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

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

尝胆,终于大彻大悟。所以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

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

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日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

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

轼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械,又遣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

弑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

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

除提点刑狱。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

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日:

“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

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

迁左司郎中。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

用。韩偏胄用事,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

不可作也。"傀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佻

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匡也,凡邸吏之报

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傀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

亟呼纸书日:“韩僻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

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孝宗始A爱B其才C以问B周必大E必大无F善语G由此H不见

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中的

“除”意思不同。

B.寻,不久,与“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无》)中“寻”字

的意思相同。

C.阙,通“缺,缺少,与“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阙”字的意思不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这里用“社

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被贬永州后,闭门谢客,但是看了杨万里的书法作品后,

对他很欣赏,同意见他。

B.张桢因言论被贬,杨万里上疏皇帝为他抗争,虽没成功,但

其行为得到大家认可。

C.杨万里亲自率领军队去平定来犯的盗贼沈师,得到了孝宗的

认可,进而受到重用。

D.杨万里被皇帝任命为东宫侍读,东宫官僚互相庆贺,认为他

们得到了一个正直的同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2)韩僻胄用事,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

1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杨万里为什么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