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呈现】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
U),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U)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a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诵读点拨】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
贵君轻”主张,认为“人性本善”,被后人尊为“亚圣”。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了言行的部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同为儒家经典。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
取熊掌。生命,是我所需要的;道义,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
生命而去求得“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
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
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
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
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菜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
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了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
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
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本性。
【句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开篇设喻,将“鱼”和“熊掌”
比作“生”和“义”,生动地说明了对待生和义的区别。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类比的方法,提出“舍生取义”
的观点,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
论证,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原行不义。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反面论证,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指出如果人只是贪生怕死,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反面举例论证,有的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财产,恰恰是丧失“本心”的表现。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先前,从前。
二、一词多义
而:
⑴尔而与之(而,表修饰)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
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为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介词,表示原因,为了)
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为,介词,为了后为,动词,做、接受)
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做)
得:
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获得,动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动词)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四、古今异义
1、则凡可切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由晕则生而有不用也
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3、一孽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五、特殊句式
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判断标志
2、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为”后省略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省略宾语“施舍”,全语省略了
主语“有的人”
【主题】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
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赏析】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
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
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
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作者认为: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
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
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
为也?”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
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
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
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
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
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
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
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
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
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
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
说服力。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O
2.在孟子看来,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3.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o
5.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o
6.孟子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o
7.孟子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孟子说人人都说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9.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文中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者也。
11.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
死者。
1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6.“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7.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且。
二、阅读理解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故不为苟程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B[解析]根据平时积累和语境答题,注意本题的几个词语都是一词多义。
A项,给/通“欤”,语气助词;B项,这样;C项,取得/通“德”,感激;D项,为了/采用。
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C[解析]A"得"通“德",B"辟”通"僻”D“乡”为“向”。故选C。
3.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B[解析]ACD分析正确。B根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所倡导
的重“义”之心,并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而是人皆有之,只不过是贤者能始终保持这种本心罢了。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接着先正面再反面分析论
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
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三、中考阅读试题集萃
(-)(2019.遂宁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
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①?何故怀瑾握
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目:“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
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蟆⑤乎?”乃作《怀沙》之
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醵: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蟾(hud):
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草得也(2)破发行吟泽畔
(3)所欲有甚于生着(4)遂自投汨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2分)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
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4分)
答: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
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
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
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
“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
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
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
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2)蹴尔而与之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文章第一段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5.患一祸患,灾难蹴一用脚踢乡一通“向”,从前已一停止
6.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其
实”;D项分别译为“却”、“就”)
7.(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
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
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8.(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
意2点即可,2分)。
(三)贵阳市(09贵州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多人弗受;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
则不野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
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蹴:辩:已:
10.翻译:此之谓失其本心。
1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答:9.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己,停止,放弃。(4分)
10.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11.举例义生(3分)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四)安徽省(0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故不为苞得也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理有甚于死者恶:⑷留取丹心照汪宣汗青: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5.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答:13.(4分)⑴苟且。(2)假如,假使。(3)厌恶。(4)史册。(各占1分)
14.(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穿。(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
心)。
15.(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五)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
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
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蹴cu):踩踏。(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
“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本心):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
A.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B.万钟于我何加焉!力口:益处。
C.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D.是亦不可以己乎?己:太。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
A.【甲】文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个反问句式也流露出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崇拜。
B.【乙】文中“乞人不屑”的事例生动地表现了在“生”和“义”不可同时得到时,乞人把“义”看得
比“生”更为珍贵。
C.【甲】文中认为“仁”“礼”“义”是大丈夫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最先说出
来。
D.【乙】文中作者认为人只有保留“本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
所不接纳的事。
(5)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答:(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
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据此断
句为: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BC.正确。D.有误,句意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己:停止。
(3)①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②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4)A【解析】BCD.正确。A.有误,甲文讨论的是“何为大丈夫”的问题,“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
观点”“也流露出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崇拜”表述错误。景春提出观点后,对景春的观点,孟子用“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进行直接反驳,再确立自己的观点,属于先破后立。孟子则认
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
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流露出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挖苦和嘲讽。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灯具行业的新材料创新应用考核试卷
- 畜牧饲料成分与营养价值分析考核试卷
- 海洋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考核试卷
- 拍卖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趋势考核试卷
- 灌溉技术对灌溉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考核试卷
- 广播发射机用rf信号发射器考核试卷
- 生物质能源在制药工业的替代研究考核试卷
- 河北省定州名校2025届高三年级下学期四调考试数学试题
- 玉石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考核试卷
- 汽车租赁服务投标方案
-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表
- 物业服务费用收支情况明细表
- 梅克尔憩室护理查房课件
- 六年级数学下册《连等式》专项练习
- 办公室防火制度
- 好书推荐读书分享名著导读童年PPT
- 无锡诺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及销售放射性药物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计算机视觉40例从入门到深度学习OpenCV Python
- 铁路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单选、多选、判断)
- 07FK02 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