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模块检测卷-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近代史 模块检测卷-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近代史 模块检测卷-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近代史 模块检测卷-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近代史 模块检测卷-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检测卷03中国近代史(16+4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近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庚申夷氛纪略》是清朝中后期一个底层文人对英法联军占据北京期间全过程的记录和评论。从书中看

出他已知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前的霸主是荷兰,懂得英国是通过鸦片贸易和金融讹诈,

再配合军事手段掠夺他国的。而当时大部分在京官员仍然认为英国人是一群野蛮夷狄。由此可推知()

A.中国社会保守落后的现实情况B.西学观念已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D.列强侵华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

中国。从《庚申夷氛纪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英国的实力及其侵略手段有一定的了解,

这表明至少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国际强权的威胁。然而,大部分在京

官员仍然将英国人视为野蛮的夷狄,他们没有意识到英国通过鸦片贸易、金融讹诈和军事手段来实现其侵

略目的的严重性,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对外交政策的落后。由此可推知,第二

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及了大部分在京官员对英国的看法,不能据此推知中

国社会保守落后,排除A项;当时西学观念只是被部分人士接受,“广泛接受”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列

强侵华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是在甲午中国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表为鸦片战争后的部分著作及其相关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全面考查了西藏的情况,对英法等国的情况及从印度、尼泊尔等国入藏的交通作了记述,

《康箱纪行》

揭露了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野心

《朔方备乘》考察北方强国俄罗斯及中俄关系,辨明了中俄边界的模糊问题

《合省国说》对美国以民意为重、总统受宪法约束的制度大加赞赏

《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B.夷夏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题干“《康情纪行》全面考查了西藏的情况,揭露了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

野心;《朔方备乘》考察北方强国俄罗斯及中俄关系;《合省国说》对美国以民意为重、总统受宪法约束的

制度大加赞赏;《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

风土人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反映出夷夏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B项正确;向西方学习已

成为社会共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C

项;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的需要是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B项。

3.1862年初,清政府从驻京旗营中挑选官兵,交由英国军官团在天津训练。后来,清政府又不断增加受训

人数,并合组为两个营和一个炮兵队。所用枪炮,初时主要从英军中借用,不久全部改换为俄国所赠之枪

炮,弹药则从英军购买。这些举措表明清政府()

A.在外来刺激下逐步觉醒B.将洋务活动推向新高度

C.力主构建中外和好局面D.对统治策略作被动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86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并没有主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而是

在面对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对军事训练和装备进行了被动的调整和适应,D项正确;“逐步觉醒”表述不准

确,材料体现的主要是被动应对,排除A项;这些举措并没有将洋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们更多地

是在现有的洋务活动框架内进行,排除B项;清政府只是在进行军事上的训练和装备更换,没有涉及外交

层面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如图漫画中,一个士兵在抽打一个着满清服饰的人说:“喂,你这猪脑袋猪尾巴的老家伙,打开你的店

铺,钥匙交给我!”这一漫画展现了()

A.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复辟B.辛亥革命后发起全国性剪辫运动

C.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着满清服饰的人”、“赔偿两亿两”等信息及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

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D项正确;段祺瑞组成讨逆

军讨伐张勋复辟、辛亥革命后发起全国性剪辫运动都发生在民国时期,与材料中晚清时期时间不符,排除

A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的权益,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

D项。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之洞在督鄂期间聘用了不少外国人,如聘用德国教习指导军事,聘用日本军人

翻译日本军事书籍。在日本游说下,不少日本译员改任军事教习,完全压倒了原有的德国教习,还有人成

为张之洞的“军事幕僚”。这反映了()

A.日本努力扩大对华影响B.湖北洋务从译书转向军事技术

C.战争失败德国退出中国D.中国军事改革从师德转向师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在日本游说下,不少日本译员改任军事教习,完全压倒

了原有的德国教习,还有人成为张之洞的‘军事幕僚”可知,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中国改革之际,

加紧对中国渗透,扩大其影响,A项正确;此时洋务运动已经随着甲午战败结束,且材料中不能仅仅就军

事教习而得出转向军事技术,排除B项;此时德国并没有退出中国,排除C项;仅仅就“不少日本译员改

任军事教习,完全压倒了原有的德国教习”不能得出中国军事改革从师德转向师日的结论,排除D项。故

选A项。

6.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

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祭矩之道”相通。这反映了严复

()

A.思想观念受传统影响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190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严复主张自由,主张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并

且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思想相通,可见,他的思想深受传统影响,A项正确;严复主张维新,反

对封建统治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可知,他主

张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不是保守思想,排除C项;维新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7.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在日本东京建立同盟

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革命缘起西方B.中国变革任重道远

C.中西政治一脉相承D.国际友人大力协助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此之前中国处于封建专制统治

之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革命只能在国外组织,说明中国变革任重道远,B项正确;西方殖民侵略促进了

中国革命的进程,但不能就此说明中国革命缘起西方,排除A项;中国实现君主专制,西方有着民主传统,

二者政治大相径庭,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遭受西方殖民侵略,没有国际友人给予大力援助,排除D项。

故选B项。

8.章炳麟在《膏兰室札记》中以西方自然科学为思想资源对诸子学说有诸多发挥,如他将《庄子》中所言

“青宁”定义为微生物,“青宁生程”是指微生物聚合而成生命,“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体现了

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演化过程。章炳麟旨在()

A.论证西学中源说宣扬维新B.推动西方自然科学的传播

C.激发民众反抗意识的觉醒D.强调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近代中国西方科技得到一定程度传播且受到一定程度认可,

章炳麟以西方自然科学为思想资源对诸子学说有诸多诠释,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其目的是说明民族文化

的优势,即西方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体现,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强调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D项正

确;材料中章炳麟用西学阐发诸子学说,没有提出改旧法推行新政的维新主张,排除A项;章炳麟意在树

立文化自信抵御外侮而非传播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项;章炳麟的言论意在激发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而非激发民众反抗意识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

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

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1915年以前,包括戊戌变

法和辛亥革命,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A项正确:虽然“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不能说

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排除B项;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实业救国无关,排除C项;“自由、

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为民主观念没有社会基础,而是因为“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

中”,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世纪20年代,大兴车行聘请2名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在自制部分零

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关键部件组装自行车,畅销市场。这说明()

A.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B.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崛起

C.近代民族工业基础薄弱D.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材料中大兴车行主要依靠聘请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来组装自行车,

润大车行虽然自制部分零件,但也需要配以进口关键部件,这都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在技术、零部件等方

面对外国的依赖,反映出民族工业基础薄弱,C项正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排除

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自行车组装,不能体现重工业崛起,排除B项;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在当时远未形成,

排除D项。故选C项。

11.1926年7月前,国民党在广东大量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并提出“规定最高租额及最低谷价”等意

见。7月以后,国民党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转向湖南、湖北地区。这一政策变化()

A.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发展B.有效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C.背弃了新三民主义原则D.缘于近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1926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26年7月前,国民党在广东大量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国民党将组织农民

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转向湖南、湖北地区”及所学可知,1926年7月北伐战争发生后,国民党将组

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由广东转向湖南、湖北地区,这适应了国民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A项

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包括当时四大阶级,范围并没有得到扩大,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新

三民主义,该政策并未背离其原则,排除C项;近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2.1927年10月1日,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强调,“依两湖农民暴动的形势,某几县的农民可握

得某几县的政权,以发展各地的农民暴动”。11月18日,《中央通告第16号》明确提出,要尽量发动农民

暴动的游击战争,建立“固定的革命区域”的苏维埃政权。这些言论()

A.助推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B.对大革命失败原因进行反思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D.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1927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罗亦农认识到“固定的革命区域”和发动农民革命的重要性,结合1927

年的相关史实可知,这些观点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有益探索,之后不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革

命逐步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A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材料中罗亦农认

识到依托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排除B项;之前党内错误不是左倾而是右倾,而且在八七会议

上已经得到纠正,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历

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毛泽东思想萌芽于五四运动后,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1932年,我国将“纪念日和国耻痛史”“中华民国开国史”“不平等条约”等重要内容编入小学社会课程标准:

1936年又增加了“我国历代疆土的变迁和现状”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编写()

A.构建了国家课程标难体系B.推送了边疆史地的研究

C.体现了民族危机的紧迫性D.培育了国民的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32年和1936年将这些内容编入小学社会课程标

准,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对于民族危机的认识和紧迫感。通过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国家遭受的屈辱历史,包

括不平等条约和领土的丧失,旨在唤起民众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增强民族凝聚力,并激励年轻一代为国

家的复兴和抵抗外来侵略而奋斗。这样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身份,C项正确;“构

建了国家课程标的体系”是手段,不是其措施的本质目的,排除A项;“推送了边疆史地的研究”主要体现

“我国历代疆土的变迁和现状”的部分材料,排除B项;材料主旨“民族危机的紧迫性”,而“培育了国民

的社会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1937年7月,中共机关刊物上刊登了董必武的时事评论:“中共所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固非孙中山先生

所签订,而中华苏维埃的基本政策实未超过扶助工农的范围。”这一思想()

A.折射出民主革命纲领的调整B.意在重塑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C.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中共领导层重申了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存在的

统一性,这反映出在民族矛盾上升时期,中共希望再一次促成国共合作的愿景,B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的

调整,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排除C项;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集中全力领导和开展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5.1942年5月,罗斯福写信询问麦克阿瑟,日本是否将继续对印度和锡兰作战,是否会全面进攻澳大利

亚和新西兰。麦克阿瑟作了否定回答,认为“菲律宾陷落和缅甸陷落之后,日本只能腾出两个师”用于作战。

麦克阿瑟的这一判断是建立在()

A.日本战略资源的极端贫乏B.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占据战略优势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

年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坚持全国抗战已有五年,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军

队,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认识到中国战场是抵抗日军的主力,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B项正确;日

本战略资源贫乏这是现实,但它对中国扩大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实行“以战养战”,排除A项;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建立未能阻止日本的进攻,排除C项;1942年5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还处于战略守势,排

除D项。故选B项。

16.1948年底,冀中九地委从地委抽调29名、县区抽调122名干部,负责人皖接管芜湖当涂地区,这些干

部既有负责军事、党务、工农青妇等工作的干部,也有财政、银行、通讯等专业人才。这体现出()

A.党的干部制度趋于完善B.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

C.民主革命事业顺利推进D.安徽地区建设人才缺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48年底(中国)。材料中提及从冀中地区抽调专业人才南下,其目的在于服务安徽解放后的建设,

这也体现出当时革命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选调干部的专业性和南下所需,并未提及党的组织建

设,排除A项;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从冀

中地区抽调专业人才南下,其目的在于服务安徽解放后的建设,并不能据此断定安徽地区建设人才缺乏,

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从唐太宗开始,唐代就遵循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

唐代外国人的来华与留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唐朝贺、奏事、进贡等使臣;入质或入充侍卫的外

国蕃王子弟、酋长;慕中华之风而归附或流寓中土者;来唐传教的僧侣;来唐贸易的商胡。外国使臣由鸿

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唐朝对寓居或定居中国

的外国人不排斥,不歧视,他们几乎享有同唐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参加科举、

做官为将、殖产、娶妻妾,政府也保证外商的经济权益不受侵犯。

——摘编自田廷柱《唐代外国人来华与留居述略》

材料二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

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据统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各国商民共计9755人,及

至1902年,各国旅华人数已达19119人。为了规避和减少因游历而产生的纠纷和交涉,清政府要求入境游

历者“必须请领护照为之限制”,“无照者不准前往也,发照之权,专属之领事官,签照之权,专属之地方

官无护照之外国人不得到中国内地游历。1880年,在中德《续修条约》中,中国政府首次以条约的形式

取得了对无照洋人的经济制裁权,这对那些无照擅闯中国内地的洋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除此之外,

清政府还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其实施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促使近代中国以愈益主动、

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

----摘编自付超《晚清对赴华内地游历外人的管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外国人来华的原因及唐代对外国人管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加强对赴华内地游历外国人的管理的背景;对晚清政府的

管理进行评价。(8分)

【答案】(1)原因:唐朝安定统一、政治开明;统治者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处于领先

地位;经济发达,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特点: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外国人享有与唐人几乎同等的权利。

(2)背景:晚清国门洞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国门;西学东渐;清廷外交从朝贡体系向近代条

约体系的转变;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外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游历、经商、传教等特权;在中

外交往过程中中外纠纷增多。

评价:有利于规范在华游历的外国人;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

促进清廷外交的近代化;没有突破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藩篱。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代就遵循着‘中

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可知,统治者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一

“来唐朝贺、奏事、进贡等使臣;入质或入充侍卫的外国蕃王子弟、酋长”可知,唐朝安定统一、政治开

明;根据材料一“慕中华之风而归附或流寓中土者”可知,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一

“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可知,经济发达,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一“外国使臣

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可知,对外交通发达。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外国使臣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

管理来华外商。”可知,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寓居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不排斥,不歧视,

他们几乎享有同唐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可知,外国人享有与唐人几乎同等的权利。

(2)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晚清时期,随着中

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可知,可以从晚清国门洞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打

开中国国门;根据材料二“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可知,西学东

渐以及外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游历、经商、传教等特权;根据材料二“在中德《续修条约》中,

中国政府首次以条约的形式取得了对无照洋人的经济制裁权,这对那些无照擅闯中国内地的洋人起到了一

定的警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外交从朝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根据材料二“除此之外,

清政府还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与“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

的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及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中外纠纷增多。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无照者不准前往也,发照之权,专属之领事官,签照之权,专属之地方官”可知,

有利于规范在华游历的外国人;根据材料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各国商民共计9755人,及至1902

年,各国旅华人数已达19119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根据材料二“其实施

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促使近代中国以愈益主动、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可知,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主权并且有利于促进清廷外交的近代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突破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藩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新生的资产阶级面临着较西方先贤远为复杂的局面。它在发展近代民族主义的同

时,不仅要反对国内的封建主义,而且更主要的是要反对外来的帝国主义。但它所借用的西学武器却是一

柄双刃剑,在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和破坏固有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认同因之便

有被削弱的危险。这与自己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它在借重西学批判传统的同时,又

不能不强调传统,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并兴,不仅是社会文

化功能使然,而且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必然选择。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既难以摆脱具有千年传统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又无法避免西方

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带来的冲击。但不得不加以正视的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是在西方军事、政治及文

化等多重冲击下得以型塑的。尽管它有着千年传统的民族观念内蕴其中,但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

族国家”建构的。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迁特点曾被许纪霖概括为:“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

为以西方为核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诚

然,这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内行革命亦即“反帝反封”的过程中与激进

主义思潮互为维结,确乎展示了其所具有的异常明显的效用。

——摘编自杨毓团《从“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到“新天下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武器却是一柄双刃剑”的含义,举例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如何

借重西学批判,又尽力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6分)

【答案】(1)含义: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冲击了文化传统,削弱了民族的文化认同。举例:资产阶级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借用西方的民权观念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民族主

义,要求“恢复中华”。

(2)影响: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

容易导致封闭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是含义,根据材料一“在推动反封

建斗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和破坏固有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认同因之便有被削弱的危险”可知,

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冲击了文化传统,削弱了民族的文化认同。第二小问是举例,结合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等来说明。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尽管它有着千年传统的民族观念内蕴其

中,但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可知,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据材料二“以

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核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

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可知,容易导致封闭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据材料二“这一基于‘民族国家'

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可知,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结合所学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

聚力的角度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八”妇女节的部分纪念活动的主题。

时间主题

我们女子要取得政治的平等,不但要使平民阶级的妇女能参政,而且要使妇女群众参加

1927年3月8日

一切政治斗争。因为现在的政权还在买办军阀的把持之下!

1933年3月8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劳动妇女和一切劳苦群众解放的唯一出路。

我们要加紧把全国妇女组织起来,要扩大和巩固已有的组织来负担起现阶段的艰苦工

1938年3月8日

作,配合起全国的抗战力量为未来的新中国而奋斗!

打破数千年来在观念上及社会制度度和习惯上的封建束缚,使妇女能更好发挥她们的力

1947年3月8日

量,支援爱国战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参加解放区的各种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规划和组织下举行了形式多样的“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

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主要以发表公开演讲、表彰先进妇女模范以及组织行业妇女集会等形式展开。各地

还举办联欢会、游园大会和有关妇女科学知识的展览会。影院播放《赵一曼》《刘胡兰》等有关先进模范

妇女英勇事迹的影片。《人民日报》刊发相关文章,对各行各业有突出表现的模范妇女事迹进行报道。通

过这些纪念活动,广大妇女怀揣着“谁说女子不如男”、争做“半边天”的豪情壮志,充分发挥自身特

长,投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中。

——摘编自李宏韬、陈秋兰《纪念与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三八”妇女节纪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呼应时代要求的。(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的意义。(6分)

【答案】(1)说明:1927年,将争取女子政治平等同国民大革命打倒军阀的革命潮流相结合;1933年,倡

导劳动妇女解放,呼应了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时代要求;1938年,以把全国妇女组织起

来为主题,与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时代要求相呼应;1947年,以把妇女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

支援爱国战争为主题,与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时代发展潮流相呼应。

(2)意义: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强化了妇女对中共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推动妇女投身于

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

【解析】(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说明:由材料中“1927年3月8日”及

“我们女子要取得政治的平等,……因为现在的政权还在买办军阀的把持之下”和所学可知,1927年,将

争取女子政治平等同国民大革命打倒军阀的革命潮流相结合;由“1933年3月8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

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劳动妇女和一切劳苦群众解放的唯一出路”和所学可知,1933年,倡导劳动妇女解放,

呼应了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时代要求;由“1938年3月8日”及“我们要加紧把全国妇女

组织起来,……配合起全国的抗战力量为未来的新中国而奋斗”和所学可知,1938年,以把全国妇女组织

起来为主题,与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时代要求相呼应;由“1947年3月8日”及“……使妇女能更

好发挥她们的力量,支援爱国战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参加解放区的各种建设”和所学可知,1947年

,以把妇女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支援爱国战争为主题,与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

命任务的时代发展潮流相呼应。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意义:由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