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鲁教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31/29/wKhkGWc0JJCAbj93AAIOuGniSQI411.jpg)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鲁教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31/29/wKhkGWc0JJCAbj93AAIOuGniSQI4112.jpg)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鲁教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31/29/wKhkGWc0JJCAbj93AAIOuGniSQI4113.jpg)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鲁教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31/29/wKhkGWc0JJCAbj93AAIOuGniSQI4114.jpg)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鲁教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31/29/wKhkGWc0JJCAbj93AAIOuGniSQI4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淮河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皖北与江淮之间的分界线,而长江则是皖南与江淮的分界线。读图,完成1~2题。1.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的主要缘由是()A.淮河南北植被差异明显B.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C.淮河源头位于秦岭山脉D.自然地理分异指标显著2.明清时期,皖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皖北,主要是()A.长江水运比淮河发达 B.山地物产比平原丰富C.两地气候差异明显 D.皖南种植业更发达1.D2.A[第1题,由于植被分布具有过渡性,淮河南北植被差异并不明显,A错误;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但与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没有关系,B错误;淮河源头位于桐柏山,且淮河源头位置与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没有关系,C错误;由于1月0℃等温线、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大致与淮河吻合,自然地理分异指标显著,因此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D正确。第2题,南方多山,明清时期,水运是该地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长江水运比淮河发达,故皖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皖北,A正确;山地物产比平原丰富不是主要因素;两地气候有差异,但并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缘由;皖南多山区,种植业没有平原发达。](2024·广东肇庆模拟)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缘由主要是()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4.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C.防潮 D.保温5.陕南民居注意排水,陕北民居注意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3.B4.B5.C[第3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4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第5题,陕南注意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意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其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2024·成都市七中三诊)台湾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据此完成6~8题。6.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A.地震 B.风害C.暴雨 D.风暴潮7.兰屿岛地下屋的突出优点类似于()A.蒙古族蒙古包 B.傣族竹楼C.福建土楼 D.陕西窑洞8.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阴暗潮湿 B.提高冬季室温C.加热所需食品 D.驱逐侵扰蚊虫6.B7.D8.A[第6题,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创建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才智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所以兰屿岛地下屋是为了躲避台风而建。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兰屿岛地下屋既可以躲避台风,又能够冬暖夏凉,类似于陕西窑洞。蒙古包是为了便于迁徙,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傣族竹楼是为了防潮湿,适应当地的湿热环境;土楼是为了家族团聚,又能防卫外敌的建筑方式。第8题,由材料可知,地下屋一半建在地面以下,室内建有火堂,可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特点。该地纬度低,冬季气温不会很低;加热食品没有必要配备特地的火堂;火堂没有特别的味道,不会驱逐蚊虫。](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顶尖安排)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竹编灯笼是用自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非常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据此完成9~11题。9.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暖和潮湿 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袤10.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透光性 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 D.增加美观度11.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A.材料成本较低 B.剪断裁弯简单C.不行回收再利用 D.运用寿命较长9.C10.B11.D[第9题,由“竹编灯笼”“用自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可推断竹林资源丰富是莆田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第10题,灯笼内用蜡烛发光,须要灯笼具有防风雨功能;油纸不透水,油纸糊裱后,风也不易进入灯笼内部,则主要目的是防风防雨。第11题,铁丝比竹制品更耐用,所以铁丝灯笼运用寿命长,但成本较高,不易剪裁弯曲且做工难度较大,同时铁丝可回收。]二、综合题12.(2024·河北张家口11月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台湾岛位于东海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属于东海),与福建省隔海相望;东濒太平洋。岛上风景秀丽,素有“亚洲自然植物园”的美誉。下图为台湾岛地形与河流分布图。(1)依据地形特征说明台湾岛东部与西部河流水系的不同特点。(2)推断台湾岛河流共同的水文特点,并阐释缘由。(3)从气候与地形角度,分析台湾岛享有“亚洲自然植物园”美誉的缘由。[解析]第(1)题,可从流向、流域面积、流程、水系形态、支流多少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整体来看,台湾岛水系呈放射状,东部与西部河流分布差别较大;岛屿西部河流较多,大致自东向西流入台湾海峡,流程较长,流域面积较大;岛屿东部河流较少,大致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流程较短,流域面积较小。第(2)题,可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位、流速、水能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台湾岛河流共同的水文特点,并联系气候、地形、地质、植被等因素阐释缘由。台湾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且季节改变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河流流量大,有夏汛,水位季节改变大;台湾岛内山脉纵贯岛屿南北,山地相对高度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台湾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旁边,山地断层裂隙发育,风化碎屑物质多,易被流水侵蚀搬运,因此河流含沙量较大。第(3)题,台湾岛享有“亚洲自然植物园”的美誉,说明岛内地理环境困难多样,植物种类多。从气候角度分析,读图可知,台湾岛纬度较低,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丰富,有利于植物生长;从地形方面分析,台湾岛内山脉高大且纵贯南北,地形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有利于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答案](1)河流以中心山脉为主要分水岭,呈放射状流入东西海疆(西部河流流入台湾海峡,东部河流干脆流入太平洋);台湾岛山脉主要位于岛屿中东部,因而西部河流流程较长,流域面积较大,数量较多,东部则相反。(2)一是径流量季节改变大。台湾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沛,冬季降水较少。二是河流流速快。台湾岛山地海拔高,平原地势低平,河流上游到下游落差大,流速快。三是含沙量大。尽管台湾岛植被覆盖较好,但因山地断层裂隙发育,风化碎屑物质多,雨季大量汇入河流,河流含沙量大。(3)台湾岛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条件优越;台湾岛沿海为地势平缓的平原,中部为高大山脉,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困难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因而享有“亚洲自然植物园”的美誉。13.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图1)和法国示意图(图2)。图1图2材料二20世纪90年头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觉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非常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公顷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材料三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地点海拔/m1月均温/℃7月均温/℃1月降水量/mm7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年日照时数/hR2012.620.754.160.6824.51975.3Q1111-8.423.31.242.2193.72975.7(1)分析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缘由。(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3)假如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R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而Q地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贺兰山旁边。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缘由: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位于沿海,Q地位于内陆。第(2)题,有利条件主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对本地区来说,大量引水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