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方案_第1页
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方案_第2页
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方案_第3页
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方案_第4页
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方案TOC\o"1-2"\h\u30856第一章网络平台安全保障概述 3321151.1网络安全形势分析 3285411.2安全保障目标与原则 418801第二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4215182.1安全架构设计 4124772.1.1安全架构原则 549422.1.2安全架构组成 5305102.2安全策略制定 521792.2.1安全策略原则 5160242.2.2安全策略内容 5151772.3安全设备部署 643132.3.1防火墙 6296842.3.2入侵检测系统 628672.3.3安全审计系统 6327542.3.4安全防护软件 6157912.3.5安全管理平台 63637第三章数据安全保护 698203.1数据加密与存储 630533.1.1加密算法选择 6121883.1.2数据存储加密 6276763.1.3数据传输加密 645853.1.4密钥管理 6227313.2数据备份与恢复 6155423.2.1数据备份策略 77483.2.2备份存储介质 7182623.2.3备份存储环境 7118123.2.4数据恢复流程 7128103.3数据访问控制 7164043.3.1用户身份验证 7165593.3.2权限控制 758623.3.3访问审计 7173083.3.4数据脱敏 7187143.3.5访问控制策略 72224第四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 7166204.1安全事件监测 8157854.1.1监测范围与内容 8306744.1.2监测技术与手段 856764.2预警机制建立 8314434.2.1预警指标体系 8233434.2.2预警流程 8263234.3应急预案制定 9303794.3.1应急预案内容 9174174.3.2应急预案实施 926032第五章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987475.1用户身份认证 931595.1.1认证机制 989985.1.2认证流程 95625.1.3认证管理 10205625.2权限分配策略 10253695.2.1权限分类 10139525.2.2权限分配原则 10203625.2.3权限管理 10264615.3访问控制实施 10248315.3.1访问控制策略 10130495.3.2访问控制实施 1114810第六章应用层安全防护 11170126.1应用安全测试 11219856.1.1测试目的 11176926.1.2测试内容 11100736.1.3测试方法 11111426.2安全编码规范 11118446.2.1编码原则 1221536.2.2编码规范 12251706.3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 12115796.3.1防止SQL注入 12198386.3.2防止跨站脚本攻击(XSS) 1222846.3.3防止跨站请求伪造(CSRF) 12257126.3.4数据加密与保护 12166836.3.5访问控制 1221275第七章安全教育与培训 137897.1安全意识培养 13264247.1.1安全意识导入 13118537.1.2持续性安全意识提升 13203527.1.3安全意识考核 13219557.2培训计划制定 13240237.2.1培训对象与内容 13111867.2.2培训方式与周期 13112147.2.3培训效果评估 13232027.3安全知识普及 14153907.3.1知识普及渠道 1470277.3.2知识普及内容 14186977.3.3知识普及效果评估 146327第八章法律法规与合规 14119798.1法律法规梳理 14291608.1.1国家法律法规 1467788.1.2行业规范 1413378.1.3地方性法规 15105068.2合规性检查 1574508.2.1法律法规合规性检查 15162098.2.2行业规范合规性检查 15180838.2.3地方性法规合规性检查 15274518.3法律风险防范 151238.3.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15244638.3.2加强法律培训 15117838.3.3完善合同管理 15263588.3.4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1622741第九章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 16205159.1事件分类与分级 16232059.1.1事件分类 1692929.1.2事件分级 1672979.2应对策略与流程 16169799.2.1应对策略 16152929.2.2应对流程 1731529.3跨部门协作机制 17112259.3.1协作原则 176069.3.2协作流程 1725760第十章安全保障持续改进 171557510.1安全风险评估 172609510.1.1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17240010.1.2风险等级划分与应对措施 172638110.1.3风险评估结果应用 171881110.2安全策略优化 183008010.2.1完善安全策略 182622910.2.2安全策略培训与宣传 181017110.2.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 18355810.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182717110.3.1完善安全组织架构 181718510.3.2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182488210.3.3技术防护措施优化 183002910.3.4安全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182912610.3.5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8第一章网络平台安全保障概述1.1网络安全形势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载体。但是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国家安全、公民隐私和企业利益带来了严重威胁。以下是当前网络安全形势的分析:(1)网络攻击手段日益翻新。黑客利用漏洞、病毒、木马等多种手段,对网络平台进行攻击,窃取信息、破坏系统,给平台运营带来极大风险。(2)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盗窃等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秩序。(3)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许多网络用户对网络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钓鱼、欺诈等手段的侵害。(4)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监管漏洞和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1.2安全保障目标与原则(1)安全保障目标(1)保证网络平台正常运行,保障用户数据和信息安全。(2)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网络攻击和安全风险。(3)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4)提升用户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2)安全保障原则(1)预防为主,强化风险防控。在网络平台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提前发觉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2)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企业、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共同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保障体系。(3)科技创新,提升防护能力。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防护水平。(4)依法治理,规范行为。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5)强化教育,提升安全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用户网络安全意识。第二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2.1安全架构设计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架构。以下是安全架构设计的具体内容:2.1.1安全架构原则本网络平台在安全架构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与可用性并重:保证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影响正常业务运行。(2)防御与恢复相结合:采取主动防御与被动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3)分级保护:根据系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级保护。(4)动态调整:根据安全威胁的发展变化,动态调整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2.1.2安全架构组成本网络平台的安全架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物理安全:保证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安全。(2)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3)网络安全: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网络攻击。(4)系统安全:保护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的安全。(5)应用安全: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防止恶意代码和漏洞攻击。(6)安全管理:对安全策略、安全设备、安全事件等进行统一管理。2.2安全策略制定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有效运行,本网络平台制定了以下安全策略:2.2.1安全策略原则(1)安全策略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安全策略应与业务发展同步,适应性强。(3)安全策略应遵循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2.2.2安全策略内容(1)访问控制策略:对用户权限进行严格控制,实现最小权限原则。(2)加密策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3)安全审计策略:对关键操作进行审计,及时发觉异常行为。(4)备份与恢复策略: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安全。(5)安全更新策略:定期更新安全补丁,提高系统安全性。2.3安全设备部署为了实现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本网络平台进行了以下安全设备的部署:2.3.1防火墙部署防火墙,实现对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隔离,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2.3.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报警异常行为。2.3.3安全审计系统部署安全审计系统,对关键操作进行审计,保证系统安全。2.3.4安全防护软件在服务器和客户端部署安全防护软件,防止恶意代码和漏洞攻击。2.3.5安全管理平台部署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安全策略、安全设备、安全事件等的统一管理。第三章数据安全保护3.1数据加密与存储为实现数据安全保护,本网络平台将采取以下数据加密与存储措施:3.1.1加密算法选择本平台将采用国际公认的加密算法,如AES(高级加密标准)或RSA等,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3.1.2数据存储加密对存储在服务器上的用户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数据泄露。加密后的数据将以密文形式存储,保证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安全性。3.1.3数据传输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SSL(安全套接字层)或TLS(传输层安全)等加密协议,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篡改和伪造。3.1.4密钥管理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系统,对加密密钥进行安全存储、定期更换和备份,保证密钥的安全性。3.2数据备份与恢复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平台将实施以下数据备份与恢复措施:3.2.1数据备份策略制定定期备份策略,对重要数据进行定时备份,包括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备份频率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程度进行合理设置。3.2.2备份存储介质选择安全可靠的备份存储介质,如硬盘、光盘或云存储等,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3.2.3备份存储环境在备份存储环境中,采取物理安全措施,如防火、防盗、防潮等,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存储。3.2.4数据恢复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恢复流程,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数据,减少损失。3.3数据访问控制为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本平台将实施以下数据访问控制措施:3.3.1用户身份验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动态令牌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3.3.2权限控制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设定不同级别的数据访问权限,实现数据的精细化管理。3.3.3访问审计对用户访问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定期审计,发觉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3.3.4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导致隐私泄露。3.3.5访问控制策略制定访问控制策略,对用户访问行为进行限制,如访问时间、访问频率等,保证数据安全。第四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4.1安全事件监测4.1.1监测范围与内容本网络平台的安全事件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系统漏洞监测:对平台系统的软件、硬件及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觉并修复已知漏洞。(2)非法访问监测:实时监测非法访问行为,包括但不限于IP地址、访问路径、访问频率等。(3)异常行为监测: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发觉异常行为,如登录失败次数过多、访问敏感信息等。(4)恶意代码监测:定期对平台系统进行恶意代码扫描,发觉并清除恶意代码。4.1.2监测技术与手段本网络平台采用以下技术与手段进行安全事件监测:(1)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分析网络流量、日志等信息,发觉并报警异常行为。(2)安全审计系统:对平台系统进行实时审计,记录用户操作行为,便于后续分析和追踪。(3)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系统:整合各类安全数据,实现实时监控、报警和事件分析。4.2预警机制建立4.2.1预警指标体系本网络平台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攻击预警:根据攻击类型、攻击频率、攻击强度等指标进行预警。(2)漏洞预警:根据漏洞等级、影响范围、修复时间等指标进行预警。(3)异常行为预警:根据用户行为数据,如登录失败次数、访问敏感信息次数等指标进行预警。4.2.2预警流程本网络平台预警流程如下:(1)数据收集:收集平台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产生的安全数据。(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预警指标。(3)预警分析:根据预警指标,分析平台安全状况,确定预警等级。(4)预警发布:将预警信息发布给相关责任人,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3应急预案制定4.3.1应急预案内容本网络平台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应急组织架构: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包括应急指挥部、应急小组等。(2)应急响应流程: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报告、应急评估、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等环节。(3)应急资源保障:保证应急资源充足,包括人员、设备、技术支持等。(4)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3.2应急预案实施本网络平台应急预案实施要求如下:(1)应急预案启动:在发生安全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应急响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组织应急力量,开展应急响应工作。(3)应急结束:在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理,恢复正常运行后,结束应急响应。(4)总结与改进: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不断优化应急预案。第五章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5.1用户身份认证5.1.1认证机制为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本平台将采用多因素认证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名密码、动态验证码、生物识别技术等。用户在登录、操作敏感数据和执行关键操作时,需通过多因素认证,保证身份真实性。5.1.2认证流程用户在进行身份认证时,需按照以下流程操作:(1)输入用户名和密码;(2)平台发送动态验证码至用户绑定的手机或邮箱;(3)用户输入动态验证码;(4)平台验证用户身份,若认证通过,则允许用户进行后续操作。5.1.3认证管理平台管理员负责对用户身份认证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1)审核用户注册信息;(2)管理用户认证方式;(3)监控异常登录行为;(4)定期更新认证策略。5.2权限分配策略5.2.1权限分类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平台将权限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权限:包括登录、查看数据、搜索等基本操作;(2)功能权限:包括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3)管理权限: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操作;(4)特殊权限:包括数据导出、数据恢复等敏感操作。5.2.2权限分配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根据用户职责和需求,仅分配必要的权限;(2)权限分离原则:不同权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避免权限过于集中;(3)动态调整原则:根据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适时调整权限分配。5.2.3权限管理平台管理员负责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1)制定权限分配策略;(2)分配和调整用户权限;(3)监控权限使用情况;(4)定期审计权限分配。5.3访问控制实施5.3.1访问控制策略为保证平台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行,本平台采用以下访问控制策略:(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角色分配权限,实现不同角色访问不同资源的控制;(2)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根据用户属性、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3)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根据预设规则对用户访问行为进行控制。5.3.2访问控制实施(1)用户登录时,平台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信息进行访问控制;(2)用户在操作敏感数据和执行关键操作时,平台根据用户权限进行实时控制;(3)管理员可通过监控日志,实时了解用户访问行为,发觉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4)平台定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评估和优化,以提高访问控制效果。第六章应用层安全防护6.1应用安全测试6.1.1测试目的为保证应用系统在上线前达到预期的安全功能,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特开展应用安全测试。测试旨在识别和修复应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6.1.2测试内容(1)功能测试:检查应用系统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无逻辑漏洞。(2)界面测试:检查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是否符合设计规范,避免界面漏洞。(3)功能测试:检测应用系统的承载能力、响应速度等功能指标,保证系统稳定运行。(4)安全测试:针对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测,包括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6.1.3测试方法(1)自动化测试: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功能、功能和安全测试。(2)人工测试:针对复杂场景和特殊需求,采用人工测试方法进行补充。6.2安全编码规范6.2.1编码原则为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遵循以下编码原则:(1)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保证代码仅具有必要的权限。(2)使用安全的编码实践,如避免明文存储敏感信息、使用参数化查询等。(3)对输入进行有效性验证,防止非法数据进入系统。(4)保证代码的健壮性,避免内存溢出、空指针异常等错误。6.2.2编码规范(1)遵循编程语言的官方编码规范。(2)对关键代码进行注释,便于理解和维护。(3)使用版本控制系统,保证代码的可追溯性。(4)定期对代码进行审查,发觉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6.3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6.3.1防止SQL注入(1)使用参数化查询,避免拼接SQL语句。(2)对用户输入进行有效性验证,过滤非法字符。(3)使用预编译SQL语句,提高查询效率。6.3.2防止跨站脚本攻击(XSS)(1)对用户输入进行编码,避免脚本注入。(2)设置ContentSecurityPolicy(CSP)策略,限制资源加载和执行。(3)使用HTTPOnly和Secure标志,保护Cookie安全。6.3.3防止跨站请求伪造(CSRF)(1)使用验证码、Token等手段,增加请求的合法性验证。(2)设置SameSite属性,限制第三方网站的请求。(3)对敏感操作进行二次确认,降低风险。6.3.4数据加密与保护(1)使用协议,加密传输数据。(2)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如用户密码、个人信息等。(3)采用安全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6.3.5访问控制(1)设置合理的用户角色和权限,实现最小权限原则。(2)对关键操作进行审计,保证操作的可追溯性。(3)定期审查用户权限,避免权限滥用。第七章安全教育与培训7.1安全意识培养为实现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目标,本节旨在阐述如何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保证每位员工都能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7.1.1安全意识导入(1)制定安全意识导入计划,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培训。(2)通过宣传材料、视频教程等形式,向员工普及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7.1.2持续性安全意识提升(1)定期组织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宣传周等。(2)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网络安全活动,提升安全意识。7.1.3安全意识考核(1)制定安全意识考核标准,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2)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再次培训,保证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升。7.2培训计划制定为保证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本节将详细介绍如何制定网络安全培训计划。7.2.1培训对象与内容(1)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员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2)培训内容涵盖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操作规范等。7.2.2培训方式与周期(1)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员工的培训需求。(2)设定固定的培训周期,保证员工能够持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知识。7.2.3培训效果评估(1)设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与评估。(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7.3安全知识普及本节主要阐述如何通过网络平台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养。7.3.1知识普及渠道(1)利用企业内部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网络安全知识。(2)鼓励员工分享网络安全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7.3.2知识普及内容(1)涵盖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网络安全防护技巧、网络安全案例分析等。(2)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让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络安全知识。7.3.3知识普及效果评估(1)设立知识普及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知识普及策略,保证网络安全知识得到有效传播。第八章法律法规与合规8.1法律法规梳理为保证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本节将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梳理。8.1.1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网络安全责任和义务,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2)《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规定了数据安全的基本制度,数据安全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数据安全监督管理措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和删除等环节进行了规范。8.1.2行业规范(1)《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评估规范》:规定了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的评估方法和要求。(2)《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明确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流程和内容。8.1.3地方性法规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各地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的法规,如《北京市网络安全条例》等。8.2合规性检查为保证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施合规,需进行以下合规性检查:8.2.1法律法规合规性检查(1)检查网络平台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检查网络平台的数据处理和保护措施是否符合《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8.2.2行业规范合规性检查(1)检查网络平台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评估规范》的要求。(2)检查网络平台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否符合《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的规定。8.2.3地方性法规合规性检查(1)检查网络平台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是否符合地方性法规的要求。(2)检查网络平台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与地方性法规相抵触。8.3法律风险防范为降低网络平台在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以下措施应当得到重视:8.3.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1)制定网络安全管理手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操作规程。(2)建立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8.3.2加强法律培训(1)对网络平台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2)定期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增强员工的安全防护能力。8.3.3完善合同管理(1)加强与第三方合作方的合同管理,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和义务。(2)对合同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保证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8.3.4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1)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提高网络平台的防护能力。(2)定期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九章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9.1事件分类与分级9.1.1事件分类网络安全事件根据其性质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类:(1)数据泄露事件:涉及用户个人信息、企业核心数据等敏感信息的泄露。(2)网络攻击事件:包括恶意代码攻击、DDoS攻击、Web应用攻击等。(3)系统故障事件:因硬件、软件或网络故障导致业务中断。(4)网络诈骗事件:利用网络进行的各类诈骗活动。(5)其他网络安全事件:无法归入以上类别的网络安全事件。9.1.2事件分级网络安全事件根据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一级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影响、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2)二级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可能导致一定社会影响、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3)三级事件:影响范围有限,可能导致较小社会影响、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4)四级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可能导致轻微社会影响、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9.2应对策略与流程9.2.1应对策略(1)预防为主,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2)快速响应,及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降低损失。(3)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提高应对能力。(4)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网络安全水平。9.2.2应对流程(1)事件发觉与报告:发觉网络安全事件后,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2)事件评估:对事件进行初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