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农业种植模式创新TOC\o"1-2"\h\u25904第一章精准农业概述 2181891.1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292281.2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 330586第二章精准种植模式的理论基础 4100762.1精准种植的概念与内涵 473912.1.1精准种植的定义 4250372.1.2精准种植的内涵 4173602.2精准种植模式的关键技术 4265772.2.1信息采集技术 4185252.2.2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42512.2.3智能决策技术 5185712.2.4自动化实施技术 5238242.3精准种植模式的效益分析 5244682.3.1产量效益 5211852.3.2品质效益 562052.3.3资源利用效益 5320522.3.4经济效益 5140142.3.5社会效益 530398第三章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5161503.1土壤质量监测技术 588263.2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66973.3土壤质量改善措施 617322第四章作物生长监测与调控 663964.1作物生长监测技术 7227844.2作物生长调控方法 7326954.3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79021第五章精准灌溉技术 8199345.1精准灌溉的定义与原理 8147975.1.1定义 8287265.1.2原理 8259325.2精准灌溉系统设计 8266945.2.1系统组成 8304825.2.2系统设计要点 920995.3精准灌溉技术的实施与优化 9200225.3.1实施步骤 9148945.3.2优化策略 932175第六章精准施肥技术 962986.1精准施肥的定义与原理 9257266.1.1定义 910456.1.2原理 9204736.2精准施肥技术体系 1038426.2.1土壤养分检测技术 10168256.2.2作物需肥规律研究 1046906.2.3施肥决策系统 10321876.2.4肥料施用技术 1075756.3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0273076.3.1应用领域 10175756.3.2推广措施 1023931第七章精准病虫害防治 1180237.1精准病虫害防治技术 11293577.1.1病虫害监测技术 11133377.1.2病虫害识别技术 11273907.1.3病虫害防治技术 1132027.2精准病虫害防治策略 11282417.2.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1273917.2.2信息共享,协同防治 11284307.2.3科学用药,绿色防治 1149397.3精准病虫害防治的实施与评估 11310497.3.1实施步骤 11254347.3.2评估方法 11216267.3.3评估指标 1210452第八章精准农业机械化 12213818.1精准农业机械化的意义与现状 12162288.2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 12200638.3精准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129817第九章精准农业信息化 13229409.1精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 13287809.1.1内涵 13132229.1.2目标 13180929.2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 13236619.2.1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13163529.2.2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 14132629.3精准农业信息化的实施与推广 1461139.3.1实施策略 1471749.3.2推广措施 1428332第十章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141866710.1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 141364210.2精准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52707710.3精准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5第一章精准农业概述1.1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精准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的核心在于获取农田空间变异信息,针对不同区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管理策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精准农业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精准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成熟。(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精准农业涉及的领域包括设施农业、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等多个方面,产业规模逐年增长。(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高度重视精准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1.2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与传统农业相比,精准农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技术含量高。精准农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2)管理精细。精准农业根据农田空间变异信息,制定个性化管理策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生态环境友好。精准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生产效率高。精准农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5)产品质量优良。精准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6)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农业正逐步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精准种植模式的理论基础2.1精准种植的概念与内涵2.1.1精准种植的定义精准种植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环境、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实现作物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2.1.2精准种植的内涵精准种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物品种选择:根据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2)播种时间与密度: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和密度。(3)施肥管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4)灌溉管理:根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规律、气候条件等因素,实现科学灌溉。(5)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2.2精准种植模式的关键技术2.2.1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是精准种植的基础,主要包括地面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2.2.2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精准种植的核心,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模型构建等方法。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为制定种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2.3智能决策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是精准种植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智能决策技术,可以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处理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2.2.4自动化实施技术自动化实施技术是精准种植的保障,主要包括自动化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设备和技术。通过自动化实施技术,可以提高种植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2.3精准种植模式的效益分析2.3.1产量效益精准种植模式通过优化作物品种、播种时间、施肥管理等因素,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据统计,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精准种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10%以上。2.3.2品质效益精准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科学管理,可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2.3.3资源利用效益精准种植模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通过科学灌溉,可以降低水资源消耗。2.3.4经济效益精准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精准种植可以提高农民收入20%以上。2.3.5社会效益精准种植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精准种植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三章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3.1土壤质量监测技术土壤质量监测是精准农业种植模式创新的基础工作,其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物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指标的测定。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为精准施肥、灌溉等提供依据。化学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测定。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对于指导科学施肥、防止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的测定。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的生物活性,对于评估土壤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3.2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等级划分的过程。目前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数法,通过构建土壤质量指数(SQI)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可能存在评价结果不够精确的问题。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三是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土壤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但可能忽视一些次要因素。3.3土壤质量改善措施针对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优化施肥结构,实行精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加强土壤污染治理,防止土壤污染。对已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降低污染物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加强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为精准农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及时发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第四章作物生长监测与调控4.1作物生长监测技术作物生长监测是精准农业种植模式创新中的重要环节,其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多种手段,对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其优势在于获取信息范围广泛、速度快、成本低,但受天气条件限制较大。地面传感器技术则通过土壤、气象、植物生理等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各项指标。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但监测范围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如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从而实现对作物生长状态的监测。这种技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4.2作物生长调控方法作物生长调控方法主要包括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水分管理通过合理灌溉,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精准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养分管理通过合理施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精准施肥技术可以减少肥料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的重要措施。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其应用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状态,提高产量和品质。4.3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物生长模型是精准农业种植模式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其建立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物生长模型的构建。通过收集大量的作物生长数据,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反映作物生长规律的数学模型。二是模型验证与优化。通过实地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优化。三是模型应用。将作物生长模型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指导农民进行精准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四是模型更新与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物生产条件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作物生长模型,以适应新的生产需求。第五章精准灌溉技术5.1精准灌溉的定义与原理5.1.1定义精准灌溉是一种基于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通过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以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提高作物产量的灌溉技术。5.1.2原理精准灌溉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监测: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和气象条件,为灌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需水规律分析: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土壤类型和气象条件,分析作物需水规律,确定灌溉策略。(3)灌溉决策: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需水规律分析,制定灌溉方案,包括灌溉水量、灌溉时间和灌溉方式。(4)智能控制:通过灌溉控制器、电磁阀等设备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保证灌溉过程的精确执行。5.2精准灌溉系统设计5.2.1系统组成精准灌溉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数据采集器等。(2)灌溉控制器:负责接收数据采集设备传输的数据,根据灌溉决策制定灌溉方案,并控制灌溉设备执行。(3)灌溉设备:包括电磁阀、水泵、管道等,用于实现灌溉过程。(4)监控与管理系统:用于实时监控灌溉系统运行状态,分析灌溉效果,优化灌溉策略。5.2.2系统设计要点(1)根据作物类型和生长周期,合理布置土壤水分传感器,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2)选择合适的气象站设备,实时监测气象条件,为灌溉决策提供依据。(3)设计合理的灌溉策略,保证灌溉水量的精确控制。(4)采用可靠的灌溉控制器和设备,保证灌溉系统的稳定运行。5.3精准灌溉技术的实施与优化5.3.1实施步骤(1)数据采集: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和气象条件。(2)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灌溉策略。(3)灌溉执行:根据灌溉策略,通过灌溉控制器和设备实现灌溉过程。(4)效果评估:分析灌溉效果,评估灌溉策略的合理性。5.3.2优化策略(1)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类型,调整灌溉策略,实现个性化灌溉。(2)结合气象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水量,提前制定灌溉计划。(3)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效率。(4)加强灌溉设备维护与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第六章精准施肥技术6.1精准施肥的定义与原理6.1.1定义精准施肥是指在充分了解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施肥过程进行精确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供需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施肥技术。6.1.2原理精准施肥技术基于以下原理:(1)土壤养分平衡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决定了作物的生长状况,通过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使土壤养分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2)作物需肥规律原理: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有差异。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调整施肥时间和施肥量。(3)生态环境影响原理:施肥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过量施肥会导致环境污染。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合理控制施肥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2精准施肥技术体系6.2.1土壤养分检测技术土壤养分检测技术是精准施肥的基础,主要包括土壤取样、养分含量检测和分析评价等环节。通过检测土壤养分含量,为制定施肥方案提供依据。6.2.2作物需肥规律研究作物需肥规律研究包括作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量、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特点等。通过对作物需肥规律的研究,为制定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6.2.3施肥决策系统施肥决策系统是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作物需肥规律和生态环境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为用户提供施肥建议和指导的一种系统。施肥决策系统能够帮助农民实现精准施肥。6.2.4肥料施用技术肥料施用技术包括肥料种类选择、施肥方法、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等。采用科学的肥料施用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6.3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6.3.1应用领域精准施肥技术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等农业生产领域,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6.3.2推广措施(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精准施肥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应用效果。(2)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精准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3)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农民对精准施肥技术的认识,增强其应用能力。(4)优化肥料产业布局:鼓励肥料企业研发生产高效、环保的肥料产品,满足精准施肥需求。(5)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建立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七章精准病虫害防治7.1精准病虫害防治技术7.1.1病虫害监测技术精准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是病虫害监测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等,对病虫害发生、发展、传播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1.2病虫害识别技术病虫害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形态学识别、分子生物学识别和人工智能识别等。通过对病虫害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为精准防治提供保障。7.1.3病虫害防治技术精准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7.2精准病虫害防治策略7.2.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把控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作物抗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7.2.2信息共享,协同防治建立病虫害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同防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7.2.3科学用药,绿色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推广绿色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7.3精准病虫害防治的实施与评估7.3.1实施步骤精准病虫害防治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病虫害监测、病虫害识别、防治方案制定、防治措施实施和防治效果评估。7.3.2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主要依据病虫害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和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估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防治效果进行量化评价。7.3.3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包括防治效果、防治成本、生态环境影响、农民满意度等方面。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和评估,为精准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精准病虫害防治技术、策略和实施与评估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精准农业机械化8.1精准农业机械化的意义与现状精准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确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我国精准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但在部分地区和领域,仍存在机械化水平不高、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8.2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感知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智能执行技术等。智能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手段,实现对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智能决策技术根据监测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智能执行技术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作业。8.3精准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我国在精准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播种设备: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种子播种的精确控制,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作物产量。(2)智能施肥设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实现精确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3)智能植保设备:利用无人机、无人车等载体,搭载喷雾、喷粉等设备,实现病虫害的精准防治。(4)智能收割设备: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作物收割的自动化作业,提高收割效率。(5)智能仓储设备: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仓储的自动化管理,降低损耗。我国还积极研发多功能、一体化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环节的需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准农业机械化设备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九章精准农业信息化9.1精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9.1.1内涵精准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信息化将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9.1.2目标精准农业信息化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益。(2)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3)保护生态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4)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以信息化为手段,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9.2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9.2.1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1)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2)物联网技术:将农田、设施、设备等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3)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农业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4)云计算技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5)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获取农业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便捷性。9.2.2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农田、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通信、网络等软件设施。(2)农业信息化平台:提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等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3)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农业市场、农业服务等各类应用系统。(4)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具备农业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为精准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9.3精准农业信息化的实施与推广9.3.1实施策略(1)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2)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3)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农业数据的集成和共享。(4)开展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推广成熟技术和模式。(5)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能力。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费协议书范本
- 聘请医师合同协议
- 矿山服务合同协议
- 活动规则合同协议
- 煤炉购销合同协议
- 牵线搭桥合同协议
- 牌照转让协议书范本
- 街景亮化合同协议
- 拼装劳务合同协议
- 桥梁付款合同协议
- 预应力锚索支护施工方案方案
- GMP自检计划与自检报告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联培训)
- 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工程-第五章
- ISO9001-2015质量手册和全套程序文件
- 申请结婚报告表实用文档
-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题库与答案
- YY/T 1492-2016心肺转流系统表面涂层产品通用要求
- YS/T 1028.3-2015磷酸铁锂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磷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称量法
- JJF 1104-2003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
- 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