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能力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6分)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xù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篷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rěn无比的生的意志。在这样一个巨人面前,还有谁不在内心深处顶礼一番?(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含xù()
坚rěn()
深邃()(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凝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文段中画线句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蓄
忍
suì
(2)篷勃
蓬勃
(3)端庄;庄重
(4)在这样一个巨人面前,谁都会在内心深处顶礼一番。【解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如“邃”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蓄”“忍”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蓬勃”就是双音节词语。如“蓬”“篷”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3)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凝重”的语境义是端庄;庄重。也就是在文章中的意思。(4)考查句式变换。“还有谁不在内心深处顶礼一番?”是个反问句,要求改为陈述句。把否定副词变成“都”,把问号去掉即可。变为“谁都会在内心深处顶礼一番”。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他带病参加班里的劳动活动,这种行为可歌可泣。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C.在大学里,我们有幸观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影视剧。D.这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A项,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属于大词小用。故选A。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B.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C.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D.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无论领导还是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纪守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病句原因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等。A.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B.“整整两个小时”和“左右”前后矛盾,应删除“左右”;C.缺少主语,应删除“通过”或“使”;故选D。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②他为核物理研究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62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③有一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④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A.③⑤①②④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③⑤① D.③⑤②①④【答案】D【解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起,提出论点。⑤②举出邓稼先的实例证明,①④谈人们对邓稼先了解、传颂及怀念,因此选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的主人公是闻一多,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D.《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答案】D【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D项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6.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受传统文化熏染,中华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让我们一起走进以“传承·梦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4分)(1)请阅读下面文字,运用对联知识,根据画线句子内容,补充下联,使之成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宝藏,异彩纷呈,历久弥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展现永久魅力,增添时代风采。要让经典国学引领我们在新时代茁壮成长,助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梦想。上联:传统文化展魅力添风采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校刊《新蕾报》准备以“致敬英雄人物”为主题出一期专刊,请仿照栏目一、栏目三,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栏目一:英雄故事最励志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三:英雄歌曲最响亮栏目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经典国学引成长圆梦想
英雄电影最感人
英雄形象最高大【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和活动栏目的设计能力。对联的补写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本题注意根据画线句子内容来补写下联。栏目的设计要与活动主题相关。示例:英雄电影最感人英雄形象最高大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①“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轮明月道不尽王维的淡泊心境,身处林中的王维在《竹里馆》中以②“_______,_______”的诗句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4分)【答案】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的“柳、情、照”等字词容易写错。二、古诗文阅读(18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5分)逢入京使岑参①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①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作于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籍一职的途中。8.下列句中的“望”与“故园东望路漫漫”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2分)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9.《逢入京使》中诗人的感情是流动变化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答案】8.A
9.①《逢入京使》前两句写出诗人因思乡而生的浓浓悲伤,东望故园,其路漫漫,泪流不止。②后两句写诗人显得欣慰、高兴了一些,因为路上巧遇熟人去往长安,手边虽然没带纸笔,但也能相托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思乡之情得以寄托,心里稍得安心。【解析】8.考查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其中的“望”写的是遥望家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望”,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情感;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望”,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望”,表达的是诗人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的爱国情怀;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叙写的是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表达了诗人眺望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故选A。9.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写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写诗人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寄寓了诗人对亲人的一片深情。从其情感来看,初是对家乡、对亲人无限思念辛酸和凄凉,但遇“入京使者”,让使都捎口信给亲人,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思乡之情得以寄托,心里又是感到欣慰和愉悦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二)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3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②,唯傅修期耳。”选自《北史·傅永传》)注:①让:责备。②露布:檄文、捷报类军旅文书。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3)请洪仲()
(4)永乃发愤读书()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12.【甲】【乙】两文中的“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13.【甲】【乙】两文都是谈学习的,读后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两点)(2分)【答案】10.
推托;
粗略地阅读;
请教;
于是,就
11.(1)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但是(他)不会回复(信)。
12.他们两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武人、武夫);都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义);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学有所成。
13.开卷有益;勤于学习;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后,只要刻苦努力,就能够有所成就等。(写出两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1)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2)句意:只是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3)句意:就请教洪仲。请:请教。(4)句意: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乃:于是,就。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重点词有:(1)士:读书人;三日:几天;即:就;更:另外,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2)与之书:寄给他一封信;答:回复。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仔细阅读两文,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乙文“上马能击贼”可以看出,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甲文“蒙乃始就学”,乙文“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结果都有了惊人的长进。13.本题考查得到的启示。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多读书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开拓视野,陶冶身心;要虚心和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发现自身不足后及时改正。【点睛】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三、现代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一)①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③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④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⑥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⑦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⑧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二)①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②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③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④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⑤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溘:kè,忽然,突然)长逝,享年93岁。(来源:人民日报
喻思南)14.请你根据两则短文的内容,分别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2分)15.文段(一)作者引用了郭永怀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16.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完成任务。(4分)(1)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2)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沉”字意蕴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17.郭永怀和于敏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2分)【答案】14.(一)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二)于敏解千险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的中国“氢弹之父”)(意思符合即可)
15.引用郭永怀的原话,可增加作品真实性和感染力。文中两次引用,一处是强调中国是自己的祖国,是要随时回国的;一处是宽慰妻子知识都在脑袋里,不用担心。两处原话引用,更好地突出郭永怀的赤诚的爱国热情。(意思对即可)
16.(1)运用比喻,将“道路”比作“搓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强调了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于敏这些科研人员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沉”本义是指“隐没在某处”,在这里指于敏在氢弹研究中隐姓埋名默默耕耘、谦逊执着,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由衷地赞美与敬佩之情。(意思对即可)
17.①郭永怀和于敏身上均具有对科学研究执着精神:郭永怀研究十几年,于敏研究28年;②两人均有爱国精神:郭永怀在国庆前夕执意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于敏隐姓埋名,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填补氢弹研究的空白,做出巨大贡献。【解析】14.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小标题要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两篇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因此小标题必须有人名和主要事迹。文段(一)的主人公是郭永怀,事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回到新中国。根据第④段中“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第⑤段中“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据此可概括小标为: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或郭永怀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成果。文段(二)的主人公是于敏。根据第①段中“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和第②③④段描述的具体困难,可概括标题为:于敏解千险造氢弹;或:隐姓埋名28年的中国“氢弹之父”。15.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段(一)中,两处引用主人公郭永怀的原话。因为这是人物传记,是真实的,所以引用主人公的话能增加作品的真实性,令读者从主人公的话里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第③段中“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表明了郭永怀的爱情情怀,强调他随时要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第⑥段中,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烧掉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安慰妻子:“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这是对妻子的宽慰,也表现了郭永怀对祖国的一腔赤诚。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16.(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道路冻得像搓板”,将“道路”比作“搓板”,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如果只出示“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读者较难有直观的感受,因此“道路冻得像搓板”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表现了于敏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科研人员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为国为国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沉”本义是物体下陷,沉没。这里指于敏为了研究和制造氢弹,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主动隐姓埋名,默默耕耘,潜心于科研事业中。于敏的“沉”,是真正地抛弃了名利,甘愿于无人知处坚韧执着、谦逊无私地耕耘奉献着,对抛头露面的场合极不适应。“沉”字也表现了作者对以于敏为代表的科学们的赞美与敬佩之情。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段(一)第①段中“郭永怀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第⑤段中“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和第⑥段中“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可知郭永怀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根据文段(二)第①段中“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第③段中“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可知,于敏身上也具有对科学研究执着精神;根据文段(一)第②段“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第④段中“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等可知,郭永怀有非常强烈的爱国精神。根据文段(二)第①段中“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第④段中“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可知于敏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研究实验,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二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执着科研、爱国精神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1分)于敏:沉默是金张天南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③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④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⑤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⑥“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⑦“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⑧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⑨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⑩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⑪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⑫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⑬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⑭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⑮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⑯“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⑰不同于蜀汉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可为”“有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⑱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⑲“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⑳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选自作品集《功勋》,有删改)18.阅读文章,说说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原因有哪些?(3分)19.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引用杜祥琬的话有什么含义?(2分)20.本文标题有哪些作用?(3分)21.仿照下面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颁奖词,结合选文内容,请为于敏写一段80字左右的颁奖词。(3分)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答案】18.一直记着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纯粹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
19.赞扬了于敏及那一代人的爱国情怀,以及这种情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表达了对青年人的希冀,希望青年一代能够传承这一精神品质。
20.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沉默是金”这一评价概括了于敏的性格特点;点明文章中心,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1.示例:献身科学,不忘亡国屈辱;家国情怀,寄于大国重器。戈壁滩大风如刀,大山窝死神擦肩。以身许国出师表,矢志不渝强国梦。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你是共和国的脊梁,你是人民永难忘的英雄!【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可根据第⑤段“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提炼,根据第⑥段“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可知,于敏认为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有着极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第⑦段“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可知,于敏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有自己的核力量,才能实现真正独立;据此即可概括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原因。19.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第⑲段“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引用与于敏一起工作杜祥琬的话,使其说的话更具真实性,更真挚;“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点明了于敏及那一代人的共性——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点明这种情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言语中饱含对于敏及那一代人的赞扬;“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表达了对青年人的希冀,希望青年一代能够传承这一精神品质。20.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根据文题“于敏:沉默是金”,联系第②段“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第③段“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等语句可知,文题交代写作对象“于敏”;根据文题中“沉默是金”,联系第⑤段“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第⑧段“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等语句可知,文题高度概括于敏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于敏默默为国家发现做贡献的精神品质,暗含对于敏的崇敬与赞美,文题点明文章中心,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联系第②段“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第⑨段“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第⑬段“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第⑰段“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等语句可知,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于敏为我国核发展鞠躬尽瘁,成功研制出来后,不图功名,愿做“无名英雄”。21.本题考查颁奖词的拟写。首先结合原文内容明确于敏这一人物事迹,理解其形象,再拟写颁奖词。注意颁奖词应体现对于敏的崇敬与赞美。根据第③段“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第④段“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第⑤段“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可知,于敏接受国家安排,不忘亡国屈辱,由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转而进行核武器研究;可见他是一个将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爱好更重要的人;根据第⑦段“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第⑧段“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第⑪段“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第⑭段“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等语句可知,于敏隐姓埋名,在科研条件与生活条件都很艰苦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搞科研,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可见于敏是献身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极高的爱国热情的人;根据第⑰段“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第⑱段“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可知,于敏拒绝“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愿做“无名英雄”;可见于敏是一个将个人荣誉看得很轻的人。可拟写颁奖词为:为国家实现真正独立,您勇挑重担;为早日研制出氢弹,您鞠躬尽瘁。那满是飞沙走石的戈壁上,有您的身影;那试验前的讨论会上,有您的真挚发言。终于功成名就,但您甘愿做隐姓埋名人。您是人民的英雄,人民不会忘记您!(三)阅读《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回答文后问题。(8分)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①有人曾说:中国总是被这群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群勇士中,一定有一个叫钟南山的人。②钟南山骨子里的"刚",从小就埋下了。12岁那年,他偷偷找来一把大伞,从三楼一跃而下,幻想像武侠片中的豪杰一样凌云腾空。没想到,伞边翻卷,支撑力不足,钟南山狠狠地摔在草地上,瘫坐了一个多小时,一声不吭地爬了起来。③成年之后,钟南山投入到了医学行业。1971年他刚进入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时,是医院里功底最差的大夫。因为一次医疗诊断失误,他被科室的医师们揶揄嘲讽,他羞愧难当,每天见缝插针地开始了医学术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几个月内,他写下了4大本医疗工作笔记,暴瘦24斤,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④43岁时,他通过了选拔考试,赢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中国医生没有资格直接参与临床手术,钟南山只能做一些查房、参观实验的边角活。他知道,只用眼睛看根本不能做出成绩,导师也不看好他,只允许他待满8个月。钟南山不服气,决定改变局面。为了观察真实的实验过程,他在自己身上抽血30多次,记录好实验数据;为了研究"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课题,他狂吸一氧化碳。要知道,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高达22%,就相当于连抽60支香烟。他成功了,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指出了推导的不完整性。导师心服口服,告诉钟南山:"你想待多久都可以。"毕业时,英国一家大学极力挽留钟南山,希望他在皇家医院工作,钟南山则执意要回国。导师弗兰里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⑤钟南山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中国人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我第一次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从此他成长为—个敢医敦言的"钢铁直男",在医学的荆棘丛里走出一条垣途。⑥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⑦"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⑧"非典"刚开始时,广州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急剧增多,连一些医生也开始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亲自给每个病人量体温,不放过每一个观察的机会。曾连续工作38小时未合眼,直到病倒在床。为了不影响同事和病人的情绪,他隐瞒了病情,悄悄回家治疗。几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等着他的病人立刻就认出来:"我意识模糊,但我知道是他,我的心踏实了下来。"武汉疫情凶猛,他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门",自己却毂然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历经多少疫情,被疲倦和疾病百般折磨,他都不曾落泪,却在听闻武汉街头无数市民齐声高唱国歌的消息时,眼眶泛红,哽咽失声。⑨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理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⑩钟南山,就是那刚硬坚强、永不弯折的中国脊梁。(改编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22.文章围绕钟南山的“刚和直”写了很多事;请找出两件。(2分)23.从描写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导师弗兰里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24.请简析第⑧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2分)几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25.作者为何不用“钟南山传”而用“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作为文章标题?请简要分析。(2分)【答案】22.12岁就敢从三楼跳伞;在英国留学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在英国学成后执意回国;在“非典”“新冠肺炎”暴发后,勇敢地揭露真相;疫情最严重时不顾危险亲临第一线。
23.运用侧面描写(或语言描写),用弗兰里高度赞扬钟南山的话表现了钟南山的勤奋和敬业。也为下文写他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中的非凡表现做铺垫。
24.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钟南山医者仁心,爱岗敬业,高度忘我的奉献精神。
25.“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使用比喻手法,将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家国担当,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永不折服”突出钟南山的刚毅执着。用“钟南山传”为题,只表明文章内容是记叙钟南山的生平事迹。
【解析】2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对原句进行加工概括,概括要全面,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语言要简洁准确。由第②段“12岁那年,他偷偷找来一把大伞,从三楼一跃而下,幻想像武侠片中的豪杰一样凌云腾空”可知,12岁就敢从三楼跳伞。由第④段“43岁时,他通过了选拔考试,赢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为了观察真实的实验过程,他在自己身上抽血30多次,记录好实验数据”可知,在英国留学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由第④段“毕业时,英国一家大学极力挽留钟南山,希望他在皇家医院工作,钟南山则执意要回国”可知,在英国学成后执意回国。由第⑥段“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可知,在“非典”“新冠肺炎”暴发后,勇敢地揭露真相。由第⑧段“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可知,疫情最严重时不顾危险亲临第一线。2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运用语言描写,用导师弗兰里的话高度赞美了钟南山的“勤奋”和“合作”中的敬业。再结合第⑥段“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和第⑧段“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可知,也引出下文写他在“非典”“新冠肺炎”暴发后的英勇表现。24.本题考查赏析词句。“拿不稳”体现了钟南山当时身体的虚弱,“冲”这个动作体现了钟南山在“非典”时期的英勇,与“拿不稳”形成对比,更突出他医者仁心,舍生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始终将救治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形象。2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使用的是比喻手法,把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永不折服”又生动地写出了钟南山坚韧执着和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如果用“钟南山传”为题的话,只能表明文章写作的内容,却无法揭示出人物的精神,表现力明显不够。四、作文(任选一题完成)(5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陌生人、亲人、爱人、朋友……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要求:(1)文体不限。(2)全文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答案】例文: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瞧,一双蛮有精神的眼睛,流露出不服老的劲头;圆圆的脸庞,齐耳的短发,两鬓露出少许的白发,显得和蔼可亲;虽然话不多,可随时都会给你提个醒儿,这就是我的奶奶。奶奶非常俭朴,甚至有些吝啬,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偶尔和爷爷出去购物,除了家里必须用的,她自己连瓶水都不舍得买来喝。奶奶是抠门,可对别人慷慨,也特别热诚,她乐于助人的精神,经常在爷爷嘴上不停叨唠。记得有一天我和奶奶去超市,买好了东西走出超市,我和奶奶手提着两大包东西正路过免费购物班车旁,只见班车已经缓缓开动,也许是购物的人太多,不知道是哪位掉了一包东西,奶奶赶紧喊“等一等,等一等”,可班车已经驶出车站,追也追不上了,我打开包一看,是一部最新款的智能,看来是刚在超市购买的吧。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从容地说“失主发现丢了东西会很着急,我们在这里等失主来认领吧。”于是,奶奶站在原地,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分分过去,天色也渐渐黑了,寒冷的北风直往我脖子里串,奶奶看我缩着脖子,对我说“小张,你去旁边吃碗面条吧,奶奶在这等就行。我让奶奶一起去吃碗面条暖和暖和,可奶奶执意让我自己去,没办法我只好也不吃,陪着奶奶继续等待失主。大约又过去了一小时,只见一位阿姨匆忙地赶来,奶奶认真地核对了购物单和丢东西的时间,才放心地把东西归还给了那位阿姨,阿姨感激地拿出200元钱对奶奶说:“天气这么冷,您带孩子去吃点热乎的东西再回去吧。”奶奶微笑着说:“东西交到你的手里,我也就放心了。”说完拉着我就走,说什么也不要。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位抠门又乐于助人的善良的老人!【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要求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为题写作,审题可知,关键词“我”说明文章内容一定要与“我”有关;关键词“印象最深”说明这个人应该和“我”发生了一些难以忘记的事,或有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特质,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提示语可知,能写陌生人、父母亲人、朋友等,而这个人能够让“我印象最深”,一定是具备了反映人间的真、善、美等正能量的特质,在写作时要注意这一主题,可以写某一个人,也可以写某一类人,据此,该文题最适宜写记叙文。第二,选材构思:在进行写作时,要从小处入手,选取这个人身上最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特质或者一件事情展开叙述,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写一个人,可以写处于某次困境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技术会考模拟试卷(二)
- 《桃花源记》说课稿17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生态文学欣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某热源集中供热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投标版
- dtnl说课稿部编版
-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 《小数乘整数》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住宅室内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学与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 2024年室内装饰设计师(高级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教育培训行业2024年生产与制度改革方案
- PCB文字喷印工艺
- 2024年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教师4篇
- 高考物理系统性复习 (能力提高练) 第五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附解析)
- 眼科护理中的孕妇与产妇护理
- 业主业主委员会通用课件
- 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
- 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613物理化学(含答案)考研真题
- 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