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练习)-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1页
人口迁移(练习)-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2页
人口迁移(练习)-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3页
人口迁移(练习)-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4页
人口迁移(练习)-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讲人口迁移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真题实战练

03热点应用练

(2024•河北秦皇岛•三模)武汉现有高等院校84所,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120多万名,是全世界

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集结大量青年才俊在此就业与创

业。武汉房价收入比(每套住房总价/居民家庭年总收入)低于直辖市及东部省会城市。下图及下表为武汉

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相关数据与“六普”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武汉人口年龄构成变化

武汉人口受教育情况变化

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全

程度人数程度人数市常驻人口比重

202033867417.46万33.87%

201025191246.51万25.19%

1.推测湖北武汉成为“大学生之城”的主要原因是武汉()

①人口密度大②高校数量多③基础教育水平高④人才需求量大⑤学科专业优势强

A.①②B.②③C.②⑤D.③④

2.武汉十年来人口构成的变化对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①生活成本提高②就业竞争激烈③优势产业集聚

④公共服务不断完善⑤城市文化融合度变高⑥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增大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答案】1.C2.B

【分析】本题组以武汉人口结构为背景材料创设试题,涉及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带来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区

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1.本题考查学校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据图文材料可知,武汉的大学数量多,学科专业优势强,吸引湖

北乃至全国、其他国家的学生报读,成为“大学生之城”,②⑤正确。武汉相对于北京、上海及东部省会城市,

人口密度、基础教育水平、人才需求量方面没有突出优势,①③④错误。故选C。

2.生活成本提高属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①错误;因大学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可能导

致部分大学毕业生离开武汉外出就业,部分人才外流,属于不利影响,②错误;武汉高等院校数量多,且

学科专业性强,优势明显,由表中数据可知,十年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幅度提升,劳动

力素质提高,增强了优势产业,③正确;随着人口增多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为了能够吸引人才留下,促进

城市发展,城市会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④正确;外来人员的文化与武汉本地

文化交融,使武汉更为开放、包容、创新,利于城市的国际化发展,⑤正确;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增大属于

不利影响,⑥错误。③④⑤正确,故选B。

(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近几十年来,西藏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中心城市集聚度不断增加,各地

级市(地)间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巨大。下表示意西藏部分地级市(地)的面积(万平方米)、2010—2020

年间常住人口的增长数量(万人)及增长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乙丙丁

增长人口47.85.42.74.6

增长率55.122.57.69.2

面积3.011.47.943.0

3.根据表中四市(地)2010—2020年的人口变化,判断丙和丁具有相似的()

A.人口职业构成B.人口规模C.经济发展趋势D.经济规模

4.与甲相比,2023年丁市(地)()

A.老年人口数量更多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劳动力平均年龄大D.环境人口容量更高

【答案】3.C4.C

【解析】3.据表中信息计算,甲、乙、丙、丁四地(市)人口总量依次约为87万、24万、35万、50万人,

结合各自的增长率可知,丙和丁两市(地)人口增长缓慢,说明这10年间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增长缓

慢,C正确;无法判断职业构成,A错误;人口规模差异较大,B错误;无法判断经济规模,D错误,故选

Co

4.文字信息显示,西藏中心城市的集聚度不断增加,说明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中信息显示,

10年间甲市(地)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人口大量迁入,丁市(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劳动人口大量

外迁,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大,C正确;甲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不一定少于丁,A错误;人口自然增长

率较高,B错误;丁市(地)人口外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人口容量更低,D错误,故选C。

(2024•河南驻马店•三模)移民存量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国际移民总数。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都对国际移民产生较强吸引力,第七次全国人口

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外籍人口为84.6万人。如图为1960〜2020年中国邻国来华移民

存量及其全部在华国际移民存量中的占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O

10

90

(80

Y6070

火5060(

%园€

)4050

40)比

30玉

2030叩

1020

10

5.I960〜2020年,中国邻国移民来华存量()

A.1960〜1980年降幅低于50%B.1980〜2020年增长迅猛

C.数量先增后减D.占比持续减少

6.1980〜2020年,邻国移民占比总体下降,因为()

A.我国国际移民政策日趋严格B.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缓慢

C.我国移民来源地更加多样化D.邻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答案】5.B6.C

【解析】5.由图分析可知,中国邻国来华移民存量,1960〜1980年由22.3万人降到4.9万人,降幅超50%,A错

误;1980〜2020年由4.9万增加到55.8万,增长迅猛,B正确;图中1960〜2020年中国邻国移民来华存量

总体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占全部在华国际移民存量的比重波动减少,而非持续减少,

D错误。故选B。

6.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人均GDP陆续超越马来

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多数邻国,与日本、韩国等邻国之间的差距也大幅缩小,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移

民管理政策更加完善,中国对邻国和其他地区国际移民的吸引力加强,我国移民来源地也更加多样化,因

此此阶段虽然邻国移民数量增加但占比下降,C正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邻国和其他地区国

际移民的吸引力加强,国际移民管理政策更加完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吸引了更多非邻国地区的移民,A

错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B错误;材料中并不能反应出邻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D错误。故选C。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老年流动人口是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形成的

新型老年流动群体。根据不同的流动目的,将流动老年人口主要分为务工经商型、照料子女型(照顾子女

或孙辈)和养老型(看病和养老)三种类型。表示意2015年不同类型流动老年人口的流动特征(%)。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

总体务工经商型照料子女型养老型

流入地区

东部地区34314626

中部地区1014117

西部地区42393549

东北地区1416818

流动范围

国内跨省43445038

省内跨市32332834

市内跨县25232228

7.2015年老年人口流入地区特征反映()

A.东部地区医疗水平先进B.中部地区经济水平最低

C.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D.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比高

8.根据老年人口的流动特征,推测我国()

A.务工经商型流动老年人口家庭规模小B.跨省老年人口流动以务工经商型最多

C.较发达地区养老型老年人口流入较多D.农村流动老年人口以照料子女型为主

9.结合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流入特征,中部地区应加快()

A.完善医疗保障B.提升教育水平C.调整产业结构D.限制人口流出

【答案】7.C8.A9.C

【解析】7.东部流入的老年人以务工经商和照料子女占比最大,说明经济条件较好,但不能反映医疗水平

先进,A错误;虽然中部流入的老年人口占比少,但经济水平高于西部,B错误;西部的流入老年人口占比

最大,其原因与回流老年人多有关,说明西部经济发展较快,C正确;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比高,但材料无法

反映,D错误,故选C。

8.务工经商型流动老年人口一般需要依靠自己赚钱养老,家庭规模小,A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跨省老

年人口流动以照料子女占比最大,B错误;西部达地区养老型老年人口流入最多,但经济不发达,C错误;

国内跨省流动老年人口以照料子女为主,但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以养老为主,D错误。故选A。

9.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流入以务工和经商、照顾子女为主,说明东部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吸收力强,中

部的流入人口比重小,说明经济相对落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C正确;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

的主导因素,只靠完善医疗保障对人口流入作用不大,A错误;提升教育水平对老年人流动营销很小,B错

误;有些老年人口有流动的需求,限制人口流出不可取,D错误。故选C。

(2024•山东淄博•三模)卡尔加里是加拿大第四大城市,阿尔伯塔省第一大城市,环境宜居。下图示

意2002〜2022年卡尔加里人口增长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A.自然增长B.国际迁移C.省际迁移D.省内迁移

11.受阿尔伯塔省2022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政影响,卡尔加里人口增长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图推测该人口

新政最可能是()

A.计划生育B.降低国际迁入门槛C.鼓励生育D.降低国内迁入门槛

【答案】10.B11.B

【解析】10.读图可知,2002-2022年近20年的时间段卡尔加里人口增长中,国际人口迁移所占的比例大,

说明近20年来卡尔加里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国际经济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据图可知,2022年国际迁移显著增长,故推测该人口新政最可能是降低国际迁入门槛,导致人口增长

较快,B正确;加拿大整体生育政策较为宽松,且“计划生育”通常是限制生育,这与图中人口增长的情况不

符,也不符合加拿大的国情,A错误;鼓励生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相对缓慢,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如此明

显的人口增长变化,C错误;国内迁入门槛降低对人口增长有一定影响,但相对国际迁移来说,影响力没那

么大,且与图中主要的人口增长变化特征不太契合,D错误。故选B。

(2024•广东佛山・模拟预测)广东省潮州市的凤凰山被视为畲族发祥地。历史上畲族先民过着“刀耕

火种,随山迁徙”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凤凰山部分的民族出大山,来到广东沿海,过起了“候鸟式”的

生活。近年来,在凤凰山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多畲民从沿海重返大山种茶,这些回流人口以“钟摆式”

流动于当地的城镇与乡村之间,实现人茶两旺的局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改革开放后,凤凰山畲民过起“候鸟式”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沿海平原广阔B.城乡交通改善C.沿海的气候凉爽D.城市经济发展快

13.凤凰山畲民“钟摆式”流动于城乡之间,主要是为了()

A.开发乡村资源,带动乡村工业发展B.开发乡村资源,提高畲民生活水平

C.享受政策优势,提高畲民生活水平D.享受政策优势,带动乡村工业发展

【答案】12.D13.B

【解析】12.经济因素是目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改革开放后,广东沿海地区经济发

展迅速,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D正确;城乡交通改善

可以减小人口流动的阻力,沿海气候凉爽有利于人居,沿海平原广阔,都不是影响人口流动(迁移)的根

本原因,ABC错误。故选D。

13.由材料可知,大多畲民从沿海重返大山种茶,以“钟摆式”流动于当地的城镇与乡村之间,实现人茶两旺

的局面,体现了畲民回乡种茶,开发乡村资源,增加经济收入,以此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B正确;材料没

有体现出带动乡村工业发展的信息,畲民“钟摆式”流动于城乡之间,不是为了带动乡村工业发展,AD错误;

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优势不是目的,C错误。故选B。

(2024・广西贵港•模拟预测)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

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不同级别的城市居留意愿率不同。下

图为居留意愿的城市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居留意愿率□定居意愿率=落户意愿率

14.影响直辖市及深圳定居意愿率低于落户意愿率的主要因素是()

A.房价高低B.交通通达度C.就业机会D.环境质量

15.普通地级市长期居留意愿率高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A.提升城市等级B.促进经济发展C.扩大用地规模D.改善城市交通

16.为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应该()

A.增加县级城市数量B.设计建设高层住宅

C.建设城市轨道交通D.吸引承接产业转移

【答案】14.A15.B16.D

【解析】14.由已学可知,直辖市及深圳的房价较高,人们购买房屋压力大,在城市中定居压力大,因此

定居意愿率低;但由于这些城市户口价值高,加上落户政策支持,使得落户意愿率高,A正确;交通通达

度、就业机会和环境质量对两者的影响差距不大。BCD错误,故选A。

15.由已学可知,城市等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居留意愿率高并不能提升地级市的城市等级,A错误;

长期居留意愿率提升,可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B正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并不属于

有利影响,C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提高会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加剧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B。

16.由已学可知,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应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改善居住生

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增加县级城市数量并不能提高落户意愿率,A错误;建设高层住宅会增加生活成本,

并不能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B错误;轨道交通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县级城市对轨道交通需求量小,

C错误;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吸引人口向县城迁移,提高落户意愿率,

D正确。故选D。

17.(2024・广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川渝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该地区人口主要流入地为长三角及珠三角地

区。

(1)描述川渝地区2000〜2016年间人口机械增长状况,并推测2010年以来川渝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发生变化

的主要原因。

(2)指出川渝地区人口迁移对川渝地区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率的影响。

(3)分析川渝地区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人口机械增长状况:迁出量大于迁入量,为负机械增长;净迁出量先变大,后变小。

原因:东部迁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部分行业就业机会减少;川渝地区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加,部分原迁出人口出现回流趋势。

(2)材料中的人口迁移将导致川渝地区和长三角的城市化率均提高。

(3)影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农业复种指数降低,部分土地出现播荒,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加快了农业

土地流转,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和商品率。

【详解】(1)由图片可知,流出人口的数量大于流入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机械增长的状况是迁出量大于迁

入量,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值。在变化趋势上迁出人口减去迁入人口,可以从两条折线之间的长度变化看

出,净迁出量2020-2010之间变大后又变小。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在

2010年以前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部地区去打工,后来由于东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承接东

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部分外迁人口回流,人口净迁出变小。

(2)川渝地区属于人口净迁出区,长三角是人口净迁入区。川渝地区迁出的人口以农村劳动力为主,进入

长三角主要从事一些非农业活动,所以会导致川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率提高。

(3)由于川渝地区迁出的人口以农村为主,且迁出的人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川渝地区的人口迁

移会导致川渝地区农村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土地的使用价值得不到完全的开发,导致复种指数降低,

甚至出现播荒等现象。但同时这种现象还会导致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村农业的产业

化、机械化和商品率水平。

18.(23-24高三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黑龙江人口出生率为3.59%。,死亡率为8.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辽宁全

年出生人口20.0万人,出生率4.71%。,死亡人口37.7万人,死亡率8.89%。,人口自然增长率-4.18%。。

材料二受人口外迁、自然增长率低等因素影响,在2010-2020十年间,东北三省减少1101万人,其

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人,是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5.72%,为全国最高。

下表为东北三省2010-2020年人口变化统计表。

2010年人口占全国比重2020年人口占全国比重人口变化数比重涨跌

黑龙江383139912.86318500882.26-6463903-0.6

吉林274528152.05240734531.76-3379362-0.34

辽宁437463233.27425714073.02-1154916-0.25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2)人口外迁对东北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东北地区外迁的人口中,既有青壮年也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口。请选择任一群体,推测该群体主要迁往

哪些地区并阐明理由。

【答案】(1)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青壮年大量人口迁出导致育龄人口减少,婚育年龄推迟等,导致人口出

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死亡率高。

(2)不利影响: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本地市场规模缩小,不利于吸引投资。有利

影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生态、绿色农业发展。

(3)老年人:迁往南方温暖地区。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不利于老年人平安过冬;南方地区纬度低,冬

季温暖舒适。青壮年:迁往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新增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收入

水平高等。

【详解】(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由材料可知,东北三省人口大量的青壮年外迁,

使婚育人口减少,且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婚育年龄推迟等,导致人口的出生率低;另一方面,区域内人

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死亡率高,也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外迁对东北经济发展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减轻区域内的人地矛盾,利于环境

的保护;人口外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利于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不利影响:人口

外流,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不利于当地的产业(高新技术)升级。人口减少,本地需求减少,市场萎

缩,不利于招商引资。

(3)老年人:主要迁往南方温暖地区(如三亚)。原因:东北冬季气候寒冷,不利于老人过冬;而南方气

候温暖,冬季气温舒适,利于过冬。青壮年:迁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原因: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收

入水平高等。

19.(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81%,兼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红

壤盆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7%,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形成独特的客家文

化。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原有的乡村聚落自然条件已经不适宜

现代人的居住,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了人口和聚落在人地关系紧张状态下垂直向下(下图左)

和水平指向(下图右)的迁移。

------河流------交通干线

(1)结合赣南的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分析当地的聚落分布特征。

(2)分析当地人口和聚落垂直向下和水平指向迁移的原因。

(3)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赣南乡村聚落的城镇化演化过程中不免会影响城乡建设

和城乡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受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河流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及缓坡地等低海拔和低坡度地区的人

口和聚落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地区因交通不便利,气温相对较低,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人

口和聚落分布较稀少。

(2)由于赣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地处山地的乡村聚落自然条件相对脆弱,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已经

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所以当地人口和聚落垂直向下迁移。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

境优越,建设成本较低,所以这些地区成为当地人口和聚落迁移的水平指向。

(3)在城镇化过程中,赣南客家地区特色的各种传统建筑形态逐渐被现代建筑形态包围甚至取代,这种聚落

景观的空间变化最终导致聚落的传统文化消失。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完

成了城市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乡村聚落也因此有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渗入,现代城市文化

所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传统聚落的文化特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

【详解】(1)受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赣南海拔较低的河流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及缓坡地等地区地

形平坦,气候温暖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人口和聚落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地区因交通不便利,

气温较低,地块狭小,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人口和聚落分布较稀少。

(2)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推力因素:由于赣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地处山地的乡村聚落

自然条件相对脆弱,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建设成本高,己经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所以当地人口和聚

落垂直向下迁移。拉力因素:是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方便,

环境优越,建设成本较低,所以这些地区成为当地人口和聚落迁移的水平指向。

(3)本题考查内容是城镇化的对乡村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生产生活方式

两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赣南客家地区特色的各种传统建筑形态逐渐被现代建筑形态包围甚至取代,这

种聚落景观的空间变化最终导致聚落的传统文化消失,城镇化过程中对传统村落的冲击作用明显。大量进

城务工人员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完成了城市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乡村聚

落也因此有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渗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传统聚落的文化特质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异,城镇化过程中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作用也较明显。

(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5题。

®县城

。乡镇

---省界

一铁路

一高速公路

——国道

〜河流

K桥梁

(5果园

Q小麦

留养鸡场

0生物发电厂

苴数字农业展示馆

1.四地中对周边人口迁入吸引力最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该地区适宜重点建设()

A.水陆货运集散枢纽B.煤炭液化气制备厂

C.国际会议展览中心D.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答案】1.A2.D

【解析】1.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就业机会等。读图可知,甲

地为四地中等级最高的县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三地高,且甲地位于交通枢纽位置,附近有国道、

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交通便利,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最强,A正确;乙,丁两地为乡镇。位置偏僻,周

围没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甲地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不强,B、D错误;

丙地乡镇靠近省界又有河流阻隔,虽有铁路通过,但交通和基础设施不如甲地,C错误。故选A。

2.读图可知,图示地区果园、小麦种植区、养鸡场分布较多,农产品丰富,且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经

过,交通便利,同时位于河北平原,靠近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利于促

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图示区域位于河北平原,河流水量有限,不适合发展水运,A错误;煤炭液化

气制备厂需要丰富的煤炭资源作为原料,但图中未显示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B错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需

要布局在交通便利、有较多人口聚集的地区,但图示地区城市等级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足以支撑

发展国际会议展览中心,C错误。故选D。

(2023•辽宁•高考真题)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

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

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方式

跨省0.390.420.380.360.360.360.360.37

省内跨市0.290.270.300.310.300.300.290.28

市内跨县0.320.310.320.330.340.340.350.35

3.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4.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②鼓励返乡创业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3.D4.A

【解析】3.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

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

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

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

4.发展劳动节约型产业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缓解因人口净流出而导致的劳动

力不足问题,①正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创业,能够吸引

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引导非核

心功能疏解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放宽落户政策吸引外来人口落户,

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大,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排除③④。故选A。

(2023・广东・高考真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

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

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6.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答案】5.B6.C

【解析】5.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

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

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

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

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错误;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

材料中并未体现,C错误;该地由于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

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

6.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进行不断地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

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浙江•高考真题)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

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

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流入人口(万人)流入率(%)流出人口(万人)流出率(%)

甲155.12.51152.118.9

乙1618.725.1236.23.7

丙339.113.160.32.3

丁100.24.2241.410.0

7.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D.省际交通条

件改善

8.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新疆B.乙——安徽C.丙——浙江D.丁——吉林

【答案】7.C8.D

【解析】7.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

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

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流动人口的有利

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选C。

8.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但

新疆人口稀少,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人口为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东

北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

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答案选D。

(2022•重庆•高考真题)常住人口指在某一地区经常居住的人,通常以是否持续居住半年以上为标准。

户籍人口指户籍在某一地区的人。某市位于黄海之滨,南邻长江,常驻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近年来,

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高速发展。2021年常驻人口超过了户籍人口。下图为该市按户籍人口

统计的1970—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970-2019年,该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变化特点是()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持续减少D.持续增加

10.几年来,该市常驻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户籍人口的原因是()

A.城市化率上升,老龄化加快B.生育政策调整,出生率提高

C.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D.乡村振兴加快,务工人员回流

【答案】9.A10.C

【解析】9.由图可知,在2005年之前,该地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户籍人口总量在增加;2005年之后,

自然增长率小于0,说明户籍人口总量在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由材料“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高速发展”可知,该市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

加,故吸引了人口回流,C正确;城市化率上升,老龄化加快不能说明人口的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出

生率应该是下降的趋势,最近几年也不会明显提高,B错误;乡村振兴加快,务工人员回流对乡村产生影响,

对该市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2022•天津・高考真题)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中

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净迁

入人口650余万,其中四个中心城市迁入450余万。各中心城市净迁入人口数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小题。

11.据图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随着产业转移人口主要向大湾区以外迁移B.中心城市中广州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大

C.人口集中迁入区人均GDP增速更快D.迁入人口主要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

12.关于图中各地人均GDP增速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最快,经济实力最强

B.大湾区内非中心城市最快,城镇化水平高

C.湾区外城市快于湾区内,承接产业转移多

D.深圳快于广州,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答案】11.D12.C

【解析】11.根据材料可得,港澳大湾区累计净迁入人口650余万,其中四个中心城市迁入450余万。说

明迁入人口主要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因此D正确;目前人口主要向大湾区以内迁移,因此A错误;深圳

迁入人口277.1万多于广州123.1万,因此深圳的吸引力更大,故B排除;根据图示材料可以看出,人口集

中迁入区以外的人均GDP增速更快,因此C排除;因此排除A、B、C,选择D。

12.根据材料可得,各地人均GDP增速最快的是非中心城市,因此A排除;大湾区内非中心城市最快,这

些城市城镇化的水平相对较低,故B排除;湾区外城市快于湾区内,因为承接产业转移多,经济增长速度

快,故C正确;深圳快于广州,原因是深圳的开发程度更高,地理位置更优越。与城市服务功能关系不大,

因此D排除;因此排除A、B、D,选择C。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

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13.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

14.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3.B14.A

【解析】13.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

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

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

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14.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

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

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

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

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2010年中心城区人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

城市

口比重/%/万人化/万人

上海30.3-30.25215.42

北京59.7-72.8300.9

广州39.7129.12468.46

深圳34.0116.88596.73

15.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16.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D.相近的等级规模

17.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15.A16.D17.B

【解析】15.根据表中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数据可知上海人口净增加184.17万人,

北京净增加228.1万人,广州净增加597.58万人,深圳净增加713.66万人,所以四城市总人口都是净增加

的。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故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

重减少,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虽然都增加,但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

加的远大于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量,故广州、深圳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在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故

答案选A。

16.题目中四城市是我国最发达的四个城市,城市等级高,总人口增加,部分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

区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比如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一

般具有相近的等级规模,D正确;城市的空间形态、主导产业、功能定位均受城市的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各不相同,不一定相似,ABC错误。故选D。

17.由1题可知四城市总人口都在增加,而结合所学知识,四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增加大都来源于人口的

迁移,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会加大中心城区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所以城市规划应

该引导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减轻城市中心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故A错B

正确;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的疏解,会改变城市的职能与功能,故C错;中心城区以外地区有不同的功能区,

人口均衡布局可能影响中心城区以外的功能区布局,故D错。故答案选B。

(2021•江苏•高考真题)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下图为

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O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