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古代中国经济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古代中国经济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古代中国经济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古代中国经济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古代中国经济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意自家生活须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挡天灾人祸的实力差等特点的简洁落后的小生产模式。(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洁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6)保守性:相对简洁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简洁满意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抗御天灾人祸实力差等。(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政策。(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峻的自然灾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结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生产力发展:运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土地全部制:实行以地主全部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国家对农业生产干预: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供应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担当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限制特别严格。③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夫必需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全部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丝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夫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夫担当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确定的徭役。④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确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确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保证了农夫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⑤两税法: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峻,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变更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夫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⑥“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冲突,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夫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方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须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⑦“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夫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快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记。②由实物地租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记。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记。④农夫由必需服确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记。⑤税种由繁多渐渐削减,可以“一条鞭法”为标记。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化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夫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这确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干脆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夫自身始终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别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更。(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突出却未能导致技术革命的缘由(1)古代中国手工业规模小,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独创的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主动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隐私,使生产技术难以沟通提高。(4)统治者往往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独创。古代商业发展的变更及特点1.变更(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沟通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须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加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变更。(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2.特点(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4)政府对商业的限制渐渐减弱。(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加,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格局功能唐代及其以前市坊分别,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宋元时期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加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起先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卫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限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确定的防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沟通,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市场因素:农夫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峻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输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验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复原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靠通过运输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事实上说明白()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输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卫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到南方【答案】D【解析】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输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京杭运输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靠南方的粮食,故B项错误;京杭运输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卫,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靠南方的粮食,表明国家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4.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确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按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A.政府重农又重商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答案】C【解析】明代依旧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故B项错误;题干中“按例行户部买办”表现出民间铜矿产量很高,连政府也要到民间选购 ,从而说明开采铜矿的生产技术进步,民间开矿须要向政府上缴的税费较低,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民间开采铜矿的盈亏状况,故D项错误。5.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须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详细反映【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从而渐渐形成“军市”,故A项正确。6.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都城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弱化 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加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城市90%的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加。故B项正确。7.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侈风气的扩散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宋朝禁止民间私自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侈风气的扩散,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不能说明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B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是为了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C项正确;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8.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值贸易的进行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由“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9.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子,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A.封建自然经济起先解体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子,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者从雇主处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错误。10.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假如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别的社会性质C.依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D.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探讨中的应用【答案】C【解析】材料仅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故A项错误;据材料“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可知材料并未考虑到近代中国特别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据材料“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可知是依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故C项正确;材料观点与近现代化史观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11.武则天在位期间,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精确信息是()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12.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仍旧垄断外贸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放宽,不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虽然对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官府在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1.(2024·海南高考·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加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起先,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快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加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全部制度继承,解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解除C项;材料体现重农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解除D项。2.(2024·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推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沟通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驾驭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解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确定,解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3.(2024·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主动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意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主动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4.(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全部权的变迁,解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解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解除D项。5.(2024.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②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③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④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答案】C【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6.(2024·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起先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鸦片斗争后起先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利,厚于稼穑”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更,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削减,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7.(2024·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浇灌,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化开发须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拓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化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了,故D项错误。8.(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觉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觉地分布状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运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9.(2024.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②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③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④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答案】C【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10.(2024·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加【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侈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确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加,故D项正确。11.(2024·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干脆关系,故①错误,②正确;依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2.(2024·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得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更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假如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13.(2024·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争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方法养活。这一争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减弱【答案】D【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旧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旧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旧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减弱,故D项正确。14.(2024·海南高考·6)表1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旺盛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别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旺盛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15.(2024.4·浙江高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验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6.(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 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更,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行能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依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宝多也不能说明限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17.(2024·江苏高考·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农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货币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D项错误。18.(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运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这一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答案】B【解析】明朝“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减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运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运用玉制器皿的现象特别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19.(2024·北京高考·12)2024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觉,有助于探讨()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④大运输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探讨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探讨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状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输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0.(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斗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确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旺盛【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斗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21.(2024·江苏高考·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特地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特地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心,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心不符,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2024·海南高考·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更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更,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更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23.(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运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这一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答案】B【解析】明朝“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减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运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运用玉制器皿的现象特别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答案】B【解析】趋利避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确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确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故D项错误。3.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夫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夫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夫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夫的毕生追求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夫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4.该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平安》。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A【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平安》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更状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5.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选购 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更反映了()A.大运输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变更【答案】B【解析】依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6.《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保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推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的区分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答案】A【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政府和皇族运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是用于销售。依据题干中“大量外销”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产品的用途,选择A项符合题意。7.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更()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8.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特地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A.起先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激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加【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起先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交代宋朝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推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9.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特别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更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起先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特别流行说明江浙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先出现变更,故A项正确。10.《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反映了同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白古代法律不断健全【答案】C【解析】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持续,主见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即为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唐律疏议·户婚律》的这一规定虽为宋元明清几代法律所承袭,但不能体现古代法律的不断健全,故D项错误。11.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气。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逝了。造成上述现象的缘由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意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阔农夫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B项正确。12.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需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A.厉行海禁 B.强化海防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答案】C【解析】据材料“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需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并不能说明厉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限定外国商人,与强化海防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商在广州必需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可知其意图是以商制夷,故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