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房棘球蚴病大头(dàtóu)医生编辑整理共三十四页英文名称echinococcosismultilocularis共三十四页别名(biémíng)AE;alveolarechinococcosis;alveolarhydatiddisease;multilocularhydatidesis;多房性包虫病;泡球蚴病;泡型包虫病;泡状棘球蚴病共三十四页类别(lèibié)感染内科(nèikē)/寄生虫病/蠕虫病/棘球蚴病共三十四页ICD号B67.7共三十四页概述(ɡàishù)多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multiloculari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型棘球蚴(泡球蚴)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又称泡球蚴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多房性包虫病(multilocularhydatidosis)。从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fāngmiàn),泡型与囊型包虫病均有显著不同。共三十四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地理分布遍及北美、欧、亚三大洲的北半球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或冻土地带,包括北美阿拉斯加,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欧洲的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土耳其、希腊(xīlà)、保加利亚、波兰等,以及中东的伊拉克、伊朗等地中海沿岸各国。国内分布: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以及西南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与西藏等。其中四川石渠县、宁夏西吉县与甘肃彰县为本病高发流行区。
1.传染源视各流行区的终宿主而异。共三十四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在北美阿拉斯加、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我国宁夏,以红狐为主;四川甘孜州主要是野狗,其感染率高达24.4%。
2.传播途径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感染方式:
(1)直接感染:通过接触狐或野狗,或剥狐的皮毛,摄入虫卵而感染。狩猎人员易受感染。
(2)间接感染:虫卵污染土壤、植物、蔬菜、水源等,人通过以上媒介,误食后感染。多房棘球绦虫(tāochóng)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强,不易被杀死。狐、野狗、狼、猫等则因捕食鼠类而感染。共三十四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在自然界存在狐或野狗鼠间野生(yěshēng)生活循环,故本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的疾病。
3.人群易感性男女比率不一,一般男多于女,但也有女多于男(甘肃彰县)。发病时患者平均年龄不一。国外以老年者为多。四川甘孜州为40岁左右职业以农牧民为多。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等较汉族患者为多。共三十四页病因(bìngyīn)
1.形态多房棘球绦虫较细粒棘球绦虫略小。成虫长1.3~3.0mm,宽0.28~0.51mm。节片有四五个。头节有吸盘四个。顶突上有两圈小钩,共13~34个,大小不一。卵巢分2叶,位于节片后半中部(zhōnɡbù)。子宫弯曲,末端膨大为袋状,或球形,不分侧支,与细粒棘球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有12~15分支不同,孕节子宫无侧囊,内含虫卵,平均为300个。成熟节片中睾丸数26~36个,较细粒棘球绦虫的睾丸数(45~65个)少。生殖孔均在中横线前的侧缘,多为不规则交错开口,也可见一侧性开口。共三十四页病因(bìngyīn)
(1)泡球蚴:呈球形,为聚集成群的小囊泡,大小形状不一。囊壁分为内层的生发膜与外层的匀质层,生发膜富含细胞,增生活跃,产生胚芽与原头节。匀质层内无细胞,不含角蛋白,故与细粒棘球蚴角皮层不同。囊腔内含(nèihán)黏稠胶质样液体,并有许多原头节。但人是其非适宜宿主,故泡球蚴囊腔内通常不含原头节。
(2)虫卵:圆形或略呈椭圆形,黄色,胚膜呈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与其他绦虫卵不易鉴别。
2.生活史本虫在自然界以狐、野狗、狼等为终宿主,被其捕食的啮齿动物如田鼠等为中间宿主。共三十四页病因(bìngyīn)共三十四页发病(fābìng)机制本病原发病位于(wèiyú)肝脏,可通过血运等途径播散至肺、脑等器官产生继发性或转移性病变。肝脏的病理变化可分为巨块型、结节型与混合型,以前者为主。巨块型病变呈浅黄色或灰白色,表面不平。可见许多密集的小囊泡,质硬,无包膜,与周围肝组织界限不清。切面常可见中央坏死,呈虫蛀状,内有空腔。虫体内有钙化灶,故刀切时有砂粒样感。泡球蚴由无数小囊泡组成,囊泡间有大量纤维组织间隔,酷似蜂窝状。囊腔内含黏稠胶状物质。共三十四页发病(fābìng)机制虫体中央常因缺血坏死,崩解液化,形成空腔。腔壁高低不平,犹如钟乳岩或熔岩状,腔径大小不一,单凭肉眼观察,不易与肝癌鉴别。显微镜下,在泡球蚴组织中可见无数密集小囊泡,大小形状不一。在人体病理标本中可见囊泡由生发膜与匀质层组成,但囊腔中原头节罕见。虫体周围有肉芽肿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并常有异物巨细胞等,形成泡球蚴结节。
1.增殖方式泡球蚴以外殖性芽生繁殖为主,母囊的生发膜通过匀质层向外突出,芽生增生,产生新囊泡,即子囊泡与孙囊泡等无限制地增生,破坏(pòhuài)肝实质。共三十四页发病(fābìng)机制囊泡也可向囊腔内增生,呈棘状突出(tūchū),延伸至囊泡对壁,形成隔膜性增生。
2.转移途径泡球蚴类似恶性肿瘤,可从肝脏转移或扩张至其他器官:
(1)浸润性扩张:泡球蚴在肝内缓慢地无限制生长,可波及肝门,向上侵犯膈肌,破入胸腔,或向后侵犯下腔静脉。
(2)血运播散:泡球蚴增生芽部分脱落后,经门静脉分支在肝实质内扩散,形成多发性结节,若侵入肝静脉分支,则随体循环血流播散至远处器官,其中以肺与脑居多。共三十四页发病(fābìng)机制肺转移率约为20%,为双侧性,以右下肺为多。脑转移约占5%。
(3)淋巴(línbā)转移:至肝门与腹膜后淋巴结。共三十四页临床表现潜伏期很长,从感染至发病一般在20年或以上。多房棘球蚴病病程长,具隐袭进行性特点。早期无临床症状,仅在肝脏B型超声波普查时发现。
1.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huànzhě)就诊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或(与)肿块。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1)单纯肝肿大型: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与大小而异。肝右叶顶部为好发部位,肝脏背后内侧向上肿大,抬高膈肌,有时肝脏肋下未能扪及。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病变位于肝左叶者,病种早期即出现上腹肿块,易于发现。共三十四页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情况视病程长短、肝内病变范围大小而异。轻者一般情况尚好,重者肝脏整叶或两叶均有广泛(guǎngfàn)病变,患者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2)梗阻性黄疸型:泡球蚴病变累及肝门,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黄疸为进行性,常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3)巨肝结节型,或称为类肝癌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局部隆起。肝左右叶均极度肿大,分别在助缘下与剑突下10cm左右,质硬,表面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共三十四页临床表现肝脏B超与CT扫描检查可见肝整叶大部被破坏,而另一叶呈显著代偿性增大,后者质度较软。
2.肺多房棘球蚴病肺部病变可由肝右叶病变侵蚀横膈后至肝,或因血运转移引起(yǐnqǐ)。临床症状以小量咯血为主。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有大小不等结节性病灶,0.5~1.5cm大小,以中下部为多。少数患者并发胸腔小量积液。
3.脑多房棘球蚴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限性癫痫或偏瘫,但视病变部位而异。颅脑CT扫描可见颞叶或(和)枕叶蜂窝状低密度病灶。共三十四页临床表现脑型患者(huànzhě)均伴有明显肝与肺多房棘球蚴病。共三十四页并发症可并发门脉高压(gāoyā)症,少数患者并发胸腔小量积液。共三十四页实验室检查(jiǎnchá)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仅少数晚期患者由于肝广泛(guǎngfàn)病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与碱性磷酶增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率≤1。包虫皮内试验大多阳性。少数皮试阴性者,血清包虫ELISA大多阳性。共三十四页其他辅助(fǔzhù)检查
1.肝脏B超检查均可显示肝内不匀质肿块,内部结构紊乱,边缘不规则。肿块中心呈坏死液化暗区,并有斑点状强回声钙化灶。
2.肝脏CT扫描(sǎomiáo)可见轮廓不规则不匀质低密度区,无明显界限,其中心常见坏死腔与丛点状钙化灶。大的坏死腔的腔壁高低不平,与包虫囊不同,称为假囊型包虫病。共三十四页诊断(zhěnduàn)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史:患者来自流行区,或在疫区长期居住,与狗、狐等有密切接触史,或捕杀狐,剥其皮毛的狩猎人员。②临床症状:肝脏肿大与隐痛:腹部有肿块,质硬,表面有结节(jiéjié),经B超或CT检查有界限不清的实质性病变,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③免疫学试验:包虫皮内试验大多阳性,而且常呈强阳性反应;偶有皮试阴性者,血清ELISA与Em2抗原以及Eml8抗原检测血中抗体试验,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交叉反应少,可用于鉴别泡型与囊型包虫病。共三十四页鉴别(jiànbié)诊断多房棘球蚴病需与下列病症鉴别:①原发性肝癌:肝多房棘球蚴病在非流行区常被误诊为肝癌,即使在手术探查(tànchá)时单作凭肉眼观察,也不易鉴别。原发性肝癌病程短,病情恶化快。血清甲胎蛋白试验阳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诊断,流行病学史十分重要。包虫皮内试验简单易行,结合B超与CT扫描影像学特点,可资鉴别。②细粒棘球蚴病:在国内某些流行区如四川甘孜自治州,囊型与多房棘球蚴病混合存在。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为腹部无痛性肿块,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大多有腹部隐痛,肝脏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B超与CT影像显著不同,易于区别。共三十四页治疗(zhìliáo)多房棘球蚴病过去一直采取手术(shǒushù)切除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是晚期,不能手术(shǒushù)切除,即使进行肝部分或半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很高。本世纪70年代末期,甲苯达唑(mebendazole)首先用于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天50mg/kg。但根据国外报告,即使治疗期限长达43年,在治疗后1~6年复查。复发率为37%。效果不满意。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优于甲苯达唑。其剂量为20mg/(kg·d)(体重以60kg为限),分2次口服。共三十四页治疗(zhìliáo)治疗期限根据肝脏病变范围大小,为3~5年。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梗阻性黄疸与咯血(kǎxiě)于治疗开始后1~2月内消失。脑型偏瘫患者经长期治疗后也好转恢复。治疗后复查时,所有患者腹部隐痛消失,一般情况显著改善。肝脏CT扫描显示肝内病变钙化现象十分显著,尤其病变周界出现环形钙化。患者对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轻而少。仅少数患者开始服药时有头昏、乏力等轻微反应,继续服药后自行缓解。共三十四页治疗(zhìliáo)个别患者出现显著脱发,停药后可自行恢复。疗程(liáochéng)中可有血清ALT活性暂时性升高,可能与肝内虫体死亡引起炎症反应有关,并不一定是药物本身所致。疗程中应每3个月检查血象与肝功能试验,注意有无白细胞减少与药物性肝损害的毒副作用。共三十四页预后(yùhòu)多房棘球蚴病过去一直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是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即使(jíshǐ)进行肝部分或半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很高。本世纪70年代末期,甲苯达唑(mebendazole)首先用于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天50mg/kg。但根据国外报告,即使治疗期限长达43年,在治疗后1~6年复查。复发率为37%。效果不满意。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优于甲苯达唑。其剂量为20mg/(kg·d)(体重以60kg为限),分2次口服。共三十四页预后(yùhòu)治疗期限根据肝脏病变范围大小,为3~5年。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梗阻性黄疸与咯血于治疗开始后1~2月内消失。脑型偏瘫患者经长期治疗后也好转恢复。治疗后复查时,所有患者腹部(fùbù)隐痛消失,一般情况显著改善。肝脏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校车运营服务与培训一体化合同
- 2025版电脑行业售后服务标准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回迁房买卖合同(含交易税费承担及退还)
- 银行账户管理课件
- 团学会汽修部工作总结
- 三年级学期教师工作总结
- 银行消保宣传课件
- 银孚国际消防工程师课件
- 2025年中国无内胎车轮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500kV变电站工程主变压器安装
- 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护理
- 行测5000题电子版2025
- 矿山安全监察员聘用合同范本
- 2024危重症患儿管饲喂养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课件
- 智慧交通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初中班主任培训讲座
- 肿瘤内科治疗原则
- 隐匿性阴茎病人的护理
- 2024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面试英语专项突破班讲义
- 中小学校保安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