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讲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真题实战练
03热点应用练
(2024•山东青岛•二模)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中下游为平原地区,多湿地分布。1998年霍林河流
域发生特大洪水,引发霍林河流域下游湿地景观的变化。下表为1998年洪水前后霍林河流域下游主要湿地
景观转移概率(对o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洪水后洪水前草地盐碱地沙地河流湖泊沼泽湿地
草地95.580.520.020.462.85
盐碱地2.7680.750.017.508.84
沙地0.411.53389.744.613.43
河流湖泊0.271.300.0085.5412.60
沼泽湿地0.973.060.1425.1870.26
注:表中仅为部分数据。
1.大洪水引发霍林河流域下游景观的动态变化,其中发生转移概率最大的景观是()
A.草地B.河流湖泊C.盐碱地D.沼泽湿地
2.大洪水的发生,使霍林河下游地区盐碱地面积()
A.一直扩大B.先扩大后减小C.一直减小D.先减小后扩大
【答案】1.D2.D
【解析】I.由表格可知,受洪水影响,草地还有95.58%保持原样,说明草地变化了4.58,同理河流湖泊
变化了14.46%,盐碱地由变化了19.25%,沼泽湿地变化了29.74%,转移变化最大的是沼泽湿地,A、B、
C错误,D正确,故选D。
2.大洪水的发生使盐碱地7.5%和8.84%变成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之后又有3.06%和1.3%的沼泽湿地和
河流湖泊变成了盐碱地,所以大洪水的发生使盐碱地先减小后扩大。因为洪水的发生会把地势较低的地方
淹没变成河流湖泊或沼泽湿地,洪水退去后,部分地区又会变成盐碱地,所以先减小后扩大,D正确,A、
B、C错误。故选D。
(2024高三•浙江•阶段练习)2023年9月10日,地中海飓风(一种副热带气旋)“丹尼尔”登陆利比亚
北部,带来强降水并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飓风登陆前,地中海南部海
面水温高达27℃,极大加强了飓风强度。下图为该飓风登陆时的卫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I2°E24°E
11
3.利比亚在此次飓风中受灾严重的原因有()
①叠加雨季降水②该国河网密布③防灾经验不足④城镇多在北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地中海南部水温高加强了此次飓风的强度,主要原因是()
A.增加潜热输送B.减弱对流运动
C.吸引西风深入D.加强海水运动
【答案】3.D4.A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2023年
9月份此时恰逢干季,降水较少,排除①;该国由于气候较为干旱,因此河流较少,排除②;该国由于气候
干旱,因此当飓风来临时防灾经验并不充足,导致受灾严重,③正确;由于该国北部为地中海气候,该国
城镇大多分布于北部地区,因此,当飓风来临时北部地区受灾严重,④正确。③④正确,故选D。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中海南部地区水温较高,因此,对流活动较为旺盛,增加潜热输送,加剧飓风强
度,A正确,B错误;西风带影响地中海沿岸是因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温较高,对于吸引西风深入影响
小,C错误;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水温高不会加强海水运动,D错误。故选A。
(23-24高三上•广东东莞•期中)地处赣江流域吉泰盆地的楼滩陂水利工程始筑于南唐,是江西省目前
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该水利工程是由楼滩陂主坝与副坝连接沙洲组成的拦水坝,位于牛吼江大角度
拐弯处,主副坝的高度均略低于牛吼江岸。千余年来,楼滩陂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水利效益,通过改变流域
水资源布局,极大地改善了流域人居环境,推动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下图示意楼滩陂工程。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5.至明清时期,该地区村民用水争端时有发生。村民用水争端较多的时期最可能是每年的()
A.1〜2月B.5〜6月C.7〜8月D.11〜12月
6.主副坝坝高略低于江岸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洪涝灾害B.抵御旱灾影响C.分流节约用水D.节省建设成本
【答案】5.C6.A
【解析】5.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可知,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7〜8月为伏旱期,降水少,而此时期正是
农作物需水旺长阶段,故水资源容易短缺,应当是明清时期村民用水争端较多的时段,C正确,ABD错误。
故选Co
6.主副坝坝高略低于江岸的主要目的是在河流洪水期,河水水位上涨时,使过量的河水溢流进入自然水道,
进而减轻洪涝灾害,A项正确;抵御旱灾影响是建坝的主要目的,不是坝高设计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低
于江岸与分流节约用水无关,C项错误;节省建设成本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故选A。
(2024•安徽安庆•三模)由于台风周围气压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均匀,其强风区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在西北太平洋,一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通常在台风的右半圆内风较强,而在左半圆内风力较
弱。所以台风的右半圆称“危险半圆”(I、IV),左半圆称“可航半圆”(II、lll)o图为台风区内“危险象
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航行在台风外围风圈的海轮上,海员在甲板上背风而立,台风眼最可能位于其()
A.左刖万B.右刖万C.左后万D.右后方
8.I区域因风速大、海浪高、航行风险最大,称为台风危险象限。原因是I区域()
①海洋宽阔面广,摩擦力很小,风浪会加大
②风向与台风移向一致,两者叠加风速增大
③与副热带高压相邻,气压梯度大,风力大
④因风向右转,船只易被吹进中心,难驶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为制作台风可能登陆地区的灾害风险强度评估图,可借助()
A.RS和GPSBB.RS和GISCC.RS和电子地图D.GIS和数字地球
【答案】7.A8.C9.B
【解析】7.台风是低压中心,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背风而立,低压在前方;由于台风的水平气流是在
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形成,所以低压应该在左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各象限内摩擦力无太大差异,①错误;一般台风东侧临近副高,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大,③正确;台风
系统整体向行进方向右侧移动,与台风内部水平气流偏转方向一致,叠加效应增大风速,船只更易被吹进
中心,难以驶离,所以称之为危险象限,②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台风风险强度的评估涉及台风的位置需要获取影响及可能登陆地相关地理数据(地形、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的分析、处理和判断,可借助RS和GIS系统,B正确;GPS主要用来定位、导航,A错误;电子地图,即
数字地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地图,对制作评估图作用小,C错误;“数字地球”
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制作评估图不需要用到数字地球,D错误。故选B。
(2024•浙江温州•二模)海冰年龄指海冰从结冰到融化的时长。下图为1985-2020年北冰洋海冰年龄
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
米
H-
+Q
S-
火
皿
)
慰
回
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
10.图示期间北冰洋()
A.夏季海冰面积增加B.海平面大幅度上升
C.船只通行能力增加D.海冰面积持续缩小
11.获取图示数据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数字地球
【答案】10.C11.B
【解析】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北冰洋属于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夜短,气温较高,
海洋冰融化较多,因此面积缩小,故A错误;虽然冰融化成为水,海平面有所变化,但全球海洋面积辽阔,
不会导致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故B错误;图中显示海冰任何年龄段面积都总体呈波状减小趋势,不是持续
的下降,D错误;北冰洋的冰逐渐减少,海冰覆盖面积缩小,船只等通航时间和次数将增加,风险也降低,
导致通航能力增加,故C正确。答案选择C。
II.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图中显示的是1年、2年、3年、4年等海冰面积变化,建立了数据记录,
构建出数字化的系统数据,虽然属于数字地球,但题意要求是获取数据的应用技术,遥感技术是获取大范
围监测数据的技术,故B正确,D不选;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空间信息系统,需要建立图层,是对整个或部
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
的技术系统,故A不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用于定位,范围很小,不适合用在北冰洋这么大的范围
检测,故C错误。答案选择B。
(2024•江西,二模)冰破土是由冰蚀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的堆积土或者是在冰川产生以前就已存在的
岩屑、碎石等松散堆积物,后被冰川搬运并在冰川融化时沉积下来而形成的碎石类土。冰琐土在自然环境
的变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某河段冰殖土滑坡一泥石流一堰塞坝形
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除降水条件外,还会促使图示地区冰磺土发生滑坡的环境条件是()
A.气温高B.光照弱
C.风速大D.坡度小
13.图中堰塞坝堆积物()
①磨圆度高②分选性差③平均粒径大④层序性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堰塞坝堆积物入河后,帕隆藏布江河道形态的变化是()
B.
D.
【答案】12.A13.C14.C
【解析】12.由材料可知,冰磺土是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说明其分布地区冻土多,受气温升高影响,
冻土融化,融水增多,冰磺土容易发生滑塌,进而导致滑坡形成,A正确;坡度小,动力弱,不易形成滑
坡,D错误;光照与风速与其关系不大,BC错误,故选A。
13.由图和材料可知,堰塞坝主要是由冰磺土和冰川堆积物等物质组成。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冰川堆积
物和冰磺土分选性差,故堰塞坝堆积物大小砾石混杂,分选性和层序性差,但平均粒径大,②③正确,④
错误;泥石流搬运距离短,对裹挟的砾石打磨时间短,故堰塞坝堆积物磨圆度低,①错误,C正确,ABD
错误,故选C。
14.堰塞坝堆积物入河,帕隆藏布江水流受阻,堰塞坝河段河道变窄,导致河流右岸侵蚀加强,右岸受侵
蚀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堰塞坝河段河道弯曲后,堰塞坝河段下游水流流向发生改变,造成堰塞坝堆
积体邻近下游地区左岸受流水侵蚀加剧形成凹岸,右岸堆积形成凸岸,随着水流方向的改变,下游河道会
发生摆动,发生弯曲,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
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
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N
A
-
一I
民
化
隆
永
和
县
靖
县
县
-一
河
黄
.一
循
化
积
县
石
山
中
◎震
县
带
断
裂
二
等
烈
度
河
二
流
省
界
县
嬴
界
处5
」一
15.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16.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震中距小B.人口密集C.资源丰富D.土质疏松
【答案】15.D16.B
【解析】15.结合材料可知,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亚欧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变形后因承受不住压力,进而发生断裂,两侧岩体随着断裂面发生滑移形
成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高于震中地区,因此震中距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距震中
约4〜6km的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受灾程度最大,B正确;资源丰富和土质疏松的地区并不一定受灾程度就
大,CD错误。故选B。
17.(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木兰溪流经福建省莆田市,其上游丘陵山区最高海拔1267米,下游平原海拔仅6到7米,受
潮汐影响巨大,淤泥层松软深厚,极易造成洪涝和潮灾。
材料二兴化平原是莆田最主要的农耕区。宋代的木兰陂水利工程,使莆田从泽卤之地逐渐成为沃野良
田,却仍未彻底摆脱洪水袭扰。当代莆田人经多方论证、科学模拟,采取裁弯取直、修筑防洪堤等工程措
施治理了木兰溪的水患。
材料三左图为木兰溪流域简图,右图为木兰陂水利工程示意图。
(1)分析木兰溪下游洪灾频发的自然原因。
(2)说明木兰陂对当地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简析当代治理木兰溪水患的工程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多台风,降水量大且集中;河床比降大/河流落差大,汇流快,支流多,
汇水量大;下游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潮水沿溪上溯,顶托作用强。
(2)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农业产量;南北灌渠引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稳定灌溉水源);阻挡枯水期海水
倒灌,改善灌溉水质;缓解土壤盐碱化,改良土壤。
(3)曲流多,裁弯取直工程量大;淤泥层松软,防洪堤易坍塌,技术要求高;工程沿线聚落众多,移民量大,
资金投入多。
【详解】(1)结合材料,水患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分析。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多台风等影响,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流水量较大;木兰溪其上游
丘陵山区最高海拔1267米,下游平原海拔仅6到7米,河流落差大,汇流快;从图中可以看出,木兰溪支
流众多,汇水量大;下游地势低洼,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距河流入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海
水沿溪上溯,洪水排泄受阻,洪灾多发。
(2)木兰陂水利工程,使莆田从泽卤之地逐渐成为沃野良田,减少了洪涝灾害,保障农业产量;南北灌渠
引水灌溉,农产品种植获得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扩大灌溉面积;木兰陂水利工程抬高了枯水期河流水位,
阻挡枯水期海水倒灌,改善灌溉水质;由于到湘海水减少,缓解了土壤盐碱化,改良土壤的肥力。
(3)当代莆田人治理木兰溪洪水过程中实施工程措施主要由截弯取直,修筑防洪堤等。木兰溪下游地势低
洼,河道迂回曲折,曲流多,裁弯取直工程量大;受潮汐影响,淤泥层松软深厚,防洪堤易坍塌,技术要
求高;兴化平原是莆田最主要的农耕区,工程沿线聚落众多,移民量大;由于困难众多,实施工程措施的
资金投入大。
18.(23-24高三上•江西赣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发现,全球范围超强台风在最近几十年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该现象起到主导作
用。超强台风的季节变化导致的复合灾害风险大大提升,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下图为北半球(图a)
和南半球(图b)超强台风数量季节分布和近几十年变化趋势。
超强台风变化趋势
(1)简述近几十年超强台风形成的季节变化特征。
(2)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超强台风季节变化的原因。
(3)推测超强台风可能带来的复合灾害事件,并说明降低其发生频率的人类活动方式。
【答案】(1)特征:北半球和南半球均为秋季数量减少,夏季增多,超强台风形成季节提前。
(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温度升高,海洋从大气中交换获得的热量增加,导致海水更快升温,温暖水
域范围更广,海水蒸发更加旺盛,为超强台风的形成提供更多的能量,促使其形成时间提前。
(3)极端暴雨。人类活动方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绿色出行。
【详解】(1)根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夏秋季节超强台风数量较多,但从变化趋势来看:北半球超强台风
在5-8月份发生频率增加,9、II、12月份减少;南半球12、1、2月份发生频率增加,3、4月份减少。所
以总体特征表现为:北半球和南半球超强台风在秋季数量减少,夏季增多,超强台风形成季节提前。
(2)原因: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强,大气温度升高,
海洋从大气中交换获得的热量增加,导致海水温度更快上升,海洋温暖水域范围更广,蒸发作用加强,海
水蒸发更加旺盛,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更多的热量和水分又被输送到大气中,为超强台风的形成提供
更多的能量,促使其形成时间提前。
(3)超强台风发生的季节提前,与夏季暴雨叠加,使得极端暴雨发生频率增加,复合灾害的风险提升。根
据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此起到了主导作用,因而要降低极端暴雨的发生频率,即要遏制全球气候变
暖。人类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措施,可减少二
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加强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19.(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
份偏低并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天气现象。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是受倒春寒危害较大的区域,但近些年对倒春寒现象有所忽视。如图示意黄土高原
1961—2005年间4月份倒春寒量(单位:°C),C)平均分布状况。
(1)简述黄土高原4月份倒春寒强度主要分布特征。
(2)分析黄土高原易发生倒春寒的主要原因。
(3)分析近些年来该区域对倒春寒现象有所忽视的原因。
【答案】(1)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北部较大,南部较小;东北部山区最大;山区重于平原盆(谷)地。
(2)黄土高原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位于冷空气南下的主要路径上;地势较高,多晴夜,地表辐射强,热量
损失较多;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相遇,易形成持续性低温
阴雨天气。
(3)全球气候变暖,倒春寒危害程度弱化;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己熟悉倒春寒灾害的规律和特点;科技水平
的提升,应对倒春寒灾害的能力加强。
【详解】(1)读图可知,倒春寒强度总体上北部大于南部;东北部太行山西侧最大;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
横,山区大,平原盆谷更小。
(2)由材料“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
正常年份偏低并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天气现象”可知,倒春寒是春季升温后又出现的较长时间
低温天气。由已学可知,春季,当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增强时南移,黄土高原离冷空气源地近,从高压中心
吹出的冷空气由西北向东南运动经过黄土高原造成降温;春季黄土高原多晴天,地势高,夜晚地表辐射强,
热量损失多,降温快;黄土高原处在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带,春季中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
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易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
(3)倒春寒现象有所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倒春寒天气减少,也可能是对倒春寒天气有了足够的防御。由此分
析,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洲高压势力减弱,南下的冷空气势力减弱,倒春寒危害程度弱化;由材料“黄
土高原地区是受倒春寒危害较大的区域”可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已熟悉倒春寒发生的时空规律、特
点、影响,提前做好的防御措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可能通过改良耐寒品种、覆膜等应对倒春寒。
㈤2
(2023・福建卷)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
左图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
万m3、11.91万ri?和11.04万m3。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右图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
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年份
堆积体界线
1.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
A.沟道弯曲度较小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D.土壤水分较少
2.右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答案】1.C2.A
【解析】1.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
少,C正确;降水冲刷作用强,残留物多,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B错误;沟道弯曲程度小的话,
洪水畅通,河流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A错误;土壤水分较少,土壤含水量少,不易形
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2.由QP剖面线经过的不同年份的堆积体界线来看,Q地一侧堆积体界线较密集,说明坡度较陡,P地一
侧堆积体界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CD错误;从沟口冲出量的大小来分析,2019年的冲出量最大为11.91
万m3,沉积层的厚度较大,2020年的冲出量最小为11.04万m3,沉积层的厚度较薄,综上所述,B错误,
A正确。故选A。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
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
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月6—8月9~11月12-2月总计
纬度
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
0。〜30°N0000000101
30°~40°N5242521013123358
40。〜50°N1321511012152749170217
50。〜60°N34223500374034
60。〜70°N161061001178
3.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A.尼罗河流域B.中南半岛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
4.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3.D4.A5.C
【解析】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TN
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
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
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
4.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
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
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
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
选Ao
5.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
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
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
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故选C。
(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
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
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D.地质条件复杂
7.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B.b处C.c处D.d处
8.该地形成的“山一林一田一村一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6.A7.A8.C
【解析】6.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
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
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
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
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7.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
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
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
意。故选A。
8.该地形成的“山一林一田一村一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
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
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2021•浙江1月卷)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
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监测与传输
支撑平台
现场监分析共
测平台享平台
9.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A.气象灾害B.生物灾害C.海洋灾害D.地质灾害
10.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9.D10.B
【分析】9.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
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
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
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
误,④正确。故选B。
11.(2023・重庆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
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下图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8°40'E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
(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1)冬季。理由:甲谷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季。
(2)地形平坦;河曲发育;河段中有峡谷;落水洞少。
(3)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与原有河道比,
人工河道流程短(顺直),泄洪快;
(4)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进入落水洞;地表水减少,地表岩溶作用弱。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甲谷地位于南欧巴尔干半岛,该半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因此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为冬季。
(2)甲谷地为溶蚀谷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读图可知,甲河谷较为弯曲,河曲发育,水流速度慢;河
段中甲下游部分有峡谷分布,不利于河水下泄;甲河谷落水洞少,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读图可知,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事城镇所在河段河流水量减少,
可以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对河流水的分流调节作用强;原有河道特别弯
曲,水流不畅,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较为顺直,可以快速泄洪。
(4)落水洞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顺着通道进入
落水洞,可任意使地表水减少,对地表岩石的溶蚀作用弱。
12.(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
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
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
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
充裕。
【详解】(1)试验点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
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2)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
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
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
利于减轻干扰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
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说林下光
照要充足;图中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式气候降水有明显的的
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
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13.(2022•浙江6月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
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
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图。城市、公河流4水域
例----省界-L5、干热风年平均日数
图1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
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位于西北(北)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
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
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
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
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
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
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
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
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
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
(23-24高三上•辽宁•阶段练习)2020年5月,巴基斯坦多地爆发严重蝗灾。此次蝗灾的蝗虫是沙漠
蝗,从东非入侵,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随风迁徙,每天可随气流飞达150公里。
完成下面小题。
阿富汗
H移至星
从东休人
仪的短小
1.巴基斯坦受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A.沙漠腹地B.河谷绿洲
C.高山地区D.沿海平原
2.此次蝗虫迁徙借助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3.沙漠蝗群迁徙进入我国的可能性较低,主要是由于()
A.距离较远B.大河阻隔C.地形阻挡D.人口稠密
【答案】1.B2.D3.C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巴基斯坦蝗虫带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沿岸。结合巴基斯坦的气候特征分析可知,
巴基斯坦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河流沿岸有绿洲分布,农业较为发达,为蝗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河
谷绿洲受蝗灾最严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材料中提出,蝗虫从东非入侵,且蝗虫随风迁徙,能借助气流飞行,因此需要判断此时的盛行风向。此
时为5月份,南亚西南季风开始盛行,且图中箭头显示蝗虫迁徙路线,箭头由西南指向东北,因此,此次
蝗虫迁徙借助的盛行风是西南风,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中国跟巴基斯坦之间距离较近,A错误。大河、人口稠密对蝗虫迁徙阻隔较小,B、D错误。中国与巴
基斯坦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等天然屏障,受地形阻隔,沙漠蝗群迁徙进入我国的可能性较低,C正确。故选
Co
(2024・河北邢台•一模)2024年2月10日至21日,贵州发生森林火情221起,当地武警、消防、专
业救援队伍等9000多人连续扑救,1.5万名基层党员干部、民兵、群众及志愿者协助救火,火灾造成两名
救援人员牺牲。下图为贵州省火点卫星遥感监测图,完成下面小题。
4.贵州短时间内密集发生山火的原因是()
①气候异常,温度偏高,降水偏少②植物茂密,地表枯枝落叶多
③春节祭祀用火,燃放烟花爆竹④下沉气流强,炎热干燥
⑤多大风天气,森林火险等级高⑥救灾不及时,扑救力度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⑤⑥
5.关于此次森林火灾的分析错误的是()
A.西部地区多山地,森林面积广B.白天火势易向坝子村落蔓延
C.RS技术监测火情,辅助救灾D.火灾期间昆明准静止锋位置偏北
【答案】4.C5.B
【解析】4.温度偏高,降水偏少,空气干燥,容易着火;植物茂密,地表枯枝落叶多,可燃烧物多,①②
正确;2月10日至21日为春节期间,气温不高,祭祀用火,燃放烟花爆竹,火源多,③正确,④错误;多
大风天气,使大火扩散,森林火险等级高,⑤正确;据材料可知救援力度大,⑥错误。故选C。
5.西部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地,人类活动少,森林面积广,A正确;白天盛行谷风,火势不向坝子村落蔓延,
B错误;RS可以获取地表的分布信息,可以技术监测火情,辅助救灾,C正确;火灾期间昆明准静止锋位
置偏北,导致图中西南地区晴天多,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