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751-2020 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_第1页
DB43T 1751-2020 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_第2页
DB43T 1751-2020 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_第3页
DB43T 1751-2020 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_第4页
DB43T 1751-2020 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30B44DB43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17512020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theartificialbreedingIndianpeafowl2020-02-27发布2020-05-27实施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3/T17512020前言………………II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 14场地选择与布局15生产设施与设备26饲料……… 7饲养与管理 38孵化……… 9疫病防治… 710日常管理 811资料档案 9附录A(资料性附录)蓝孔雀生长时期营养需求 附录B(资料性附录)蓝孔雀观察日志……… IDB43/T17512020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到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湖南省林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湖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本标准起草人:唐松元、瑶、李娟、李芝兰、李继健、兰玉红、姚艳、段文武、姜卫星、李立。DB43/T17512020蓝孔雀人工饲养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人工饲养蓝孔雀(学名:pavocristAtus;英文名:Indianpeafowl)场地选择与布局、生产设施与设备、饲料、饲养与管理、孵化、疫病防治、日常管理和资料档案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蓝孔雀的人工饲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19442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LY/T1564陆生野生动物(鸟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682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116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种维Indianpeafowlforbreeding用于繁育的2年龄以上性成熟健康的蓝孔雀。3.2雏维squabIndianpeafowl出壳至90日龄的蓝孔雀。3.3育成维juvEnileoflndianpeafowl90日龄至2年龄以下的蓝孔雀。3.4性成熟维SEXmaturEPeriodofIndianPEafowl2年龄以上的蓝孔雀。4场地选择与布局4.1场地选择DB43/T175120204.1.1场地应建在地势较高、平坦、排水良好和向阳背风、无污染的地点。4.1.2场地应符合NY/T682、LY/T1564的要求,场区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88的要求。4.1.3场地应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NY5027的要求。4.1.4场地应保证电力供应,配置有应急电源。4.1.5场地应排水、排废、交通运输方便。4.2场区布局4.2.1养殖场分区应按功能依次划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与辅助生产区和隔离区4.2.2生活区应有职工生活用房、食堂等。管理区应有管理人员办公室、技术人员业务和职工生活用房。4.2.3生产区应布置种蛋室、孵化室、育雏室、育成维笼舍、种维笼舍辅助生产区应布置供水、供电、供热、设备维修、饲料贮存等设备设施。4.2.4隔离区应配备有兽医室、隔离室和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设施,应处于场地地势最低处,与生产区的间隔应满足卫生防疫要求。4.2.5场地大门入口应配备消毒设施。5生产设施与设备5.1.1.1应避风向阳,采光、保温、通风良好,便于清扫、冲洗和消毒。笼舍布置应安全、实用、便捷为原则。5.1.1.2四周地下应垂直铺设0.6m以上金属网或地下墙能防止猛禽猛兽、蛇类、鼠类等动物的侵害。5.1.1.3饲养期笼舍:宜采用地面散放平养,笼舍大小宜为15m2~40m',分内室和外室,可饲养蓝孔雀5只~15只。5.1.1.4幼维期笼舍:宜采用3层立体叠式网养,用镀锌网、夹板、角钢合制而成,网箱为大小两种,大小网箱总高为1.7m,大网箱每层网箱长宽高为1.2mx0.45mx0.4m,小网箱每层网箱长宽高长为0.6mX0.45mx0.4m,每层网箱间隔0.1m,配置活动接粪用PVC材质薄板。大小网箱内都配置可调节加热器和灯泡5.1.1.5繁殖期笼舍:宜采用地面散放平养,笼舍大小约20M240M2,分内室和外室,内外室面积比为1:2~4为宜,外室高3m,内室高度≥2.5m。内、外室都设栖架、栖架距地面高度宜为1.5m,栖架直径为3CM~5CM,外室地面应配植草和小灌木,拐角处应设置沙浴池,深0.2m~0.3m为宜,内填细沙砾。5.1.2消毒设施场区门口应配备消毒池和更衣灭菌室。消毒池应便于大小车辆进入和消毒更衣灭菌室内应匹配灭菌用的紫外线灯和手提式喷雾消毒壶。5.1.3配套设施种蛋药品间、储存室、兽医室,化验室、解剖室等布置应合理单独成房,应便于操作管理。5.2设备2DB43/T175120205.2.1大型仪器设备包括孵化、饲料加工、粪便及病死雏处理等设备。饲料加工设备宜为原料粉碎搅拌一体机。孵化设备可根据养殖规模配备相应的孵化机,孵化机宜采用全自动控制的一体机。5.2.2其它设备包括育雏室通风、光照、消毒等设备。灯具及控件设备宜采用节能安全产品。宜用地暖隐蔽通风设备、大口径低速风机、排气扇等通风设备。笼舍门口应配备手提式喷雾消毒壶等设备。6饲料6.1.1动物性饲料包括肉类饲料、昆虫类饲料、鱼类饲料、肉、鱼副产品饲料、蛋类饲料、干动物性饲料。6.1.2植物性饲料包括青粗饲料、能量蛋白饲料。青粗饲料主要包括秸秆、青干草、蔬菜类等。能量蛋白饲料主要包括大豆、豆粕、、胡萝卜等。6.1.3矿物质饲料主要包括骨粉、贝壳粉、磷酸氢钙、微量元素等。6.1.4饲料添加物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鱼肝油等。6.2调制方法调制方法如下:a)将配好的原料粉碎成细度为25目~35目的粉末状,与少量玉米粉10kg~20kg混合作为扩散剂,扩散剂中再加入矿物质饲料,混匀后再逐步加入混合饲料搅拌均匀,具体配方见表A.2.b)春夏季每天调制一次,当天用完,秋冬季每4d调制1次。C)饲料应放置干燥通风处,瓜果和蔬菜类除去污物泥沙,洗净切碎。6.3饲料卫生应符合GB13078的要求。6.4储存6.4.1饲料应存放于专门的仓库,并保持干燥、通风、防水、防鼠、防霉。饲料存放不应设在隔离区,不应与药品、有毒化学物品同室存放。7饲养与管理7.1营养需求3DB43/T17512020各生长时期营养要求参考附录A的表A.1,各生长时期饲料配方可参考附录A的表A.2。7.2饲喂方法宜用混匀的粉料和颗粒料干喂,宜每日8:30~9:30、16:30~17:30时间段各喂食一次,中间可喂青饲料、青菜或肉饲料、蚯蚓、黄粉虫等。7.3光照宜用自然光照。光照时间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光照时间一般在放入育雏笼舍后3d内给予23h~24h光照,以后每天减少1h,直到利用自然光照。阴雨天或光线过暗时可适当补充人工光源。7.4饲养密度不同周龄饲养密度见表1。表1不同周龄饲养密度年龄周龄0~23~45~6713密度只/87442227.5饲养管理7.5.1场区门口应设置车辆消毒池和履行准入制度,池内消毒液每周更换两次,车辆须经消毒登记后才可进入,饲养员应每天对笼舍内水壶、食槽清洗消毒更换新鲜饮用水和食物,并清扫饲养场地,每周消毒两次。7.5.2饲养员应每天观察记录鸟的活动情况、包括采食、排便、饮水、打斗、休憩等行为,繁殖期要仔细观察它的求偶时炫耀行为、追赶、交配、产卵情况。7.5.3应保证笼舍坚固结实,并定期检查,禁止与生产无关的人员和防止猫、狗、老鼠及其它动物入场区。7.6繁育期管理7.6.1准备7.6.1.1在每年1月底之前做好鸡新城疫、高致病禽流感的防疫接种和驱虫工作。7.6.1.2依据种鸟的年龄、体质、雌性产卵数、雄性发情等情况选优配对,雄雌比例为1:4,配对后定时观察每个繁殖组种鸟间的亲和性,如发现不亲和,及时调配。7.6.1.3种鸟笼舍应清粪,沙浴池翻砂消毒,新换的沙子应在阳光下暴晒3d杀虫、消毒后方可使用。7.6.2种的选择种维的选择要求羽毛艳丽柔顺有光泽、身体健壮,以2年龄~3年龄个体为宜,雌性种维的选择宜要求母性强、产蛋量高、受精率高个体为佳,一般采用自然交配。应以养殖场谱系档案来引种。7.6.3饲料调换每年2月初将饲料由休产期饲料调换为繁殖期饲料。每隔3d将休产期饲料的1/5更换为繁殖期的4DB43/T17512020饲料,至第15d全部更换为繁殖期饲料。7.7产卵期管理7.7.1产卵时间一般在4月~8月。此时应全天保证饲料充足,遇酷热或连续干热天气,应采用喷淋、遮阳等措施降温,饲养员进入笼舍时应动作自然、避免产生应激反应。7.7.2产卵前一周应在笼舍内不同位置布置产卵箱4个,内放已消毒好的枯草、松树针叶等软性垫料,并放置假卵2枚。7.7.3产卵期间,饲养员应每天观察熟悉其产卵规律,及时捡蛋,防止种维啄烂和啄食。7.7.4每枚种蛋应及时用软笔编号、标记并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种蛋编号、产蛋日期、种蛋状况(正常、破损、软壳、砂壳)、入孵时间、出壳时状况(无精、死胚)、备注。种蛋标记内容包括笼号、捡蛋顺序编号、捡蛋时间。示例种蛋壳上标记示例:H20-6-0518,表示H20号笼第6号蛋5月18日产的种蛋。7.8休产期管理7.8.1雌雄个体宜分笼饲养,雄性应带鸡眼罩,防止打斗伤害引起的死亡。7.8.2应把繁殖期饲料调换为休产期饲料,调整方法见7.6.37.9育雏期管理7.9.1准备包括育雏室消毒、调试温度、育雏用具。封闭育雏室,室内加温至26℃以上,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法消毒。育室在进雏前1周内,应进行笼舍加热设备的调试。7.9.2饮水和开食幼雏转到育雏室1h内,用冷却至常温下的开水加入配好的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开饮1h~2h即可开食,饲喂全价小鸡料或配方粉末饲料,并保证饮水和饲料。饮水中可添加符合小鸟生长需要的复合维生素、维生素AD、碳酸钙颗粒等营养物质。7.9.3温湿度育雏温湿度应根据雏维日龄而变化,见表2。78表2育雏温湿度控制78d0~34~温度℃25常温相对湿度%70~6560~557.9.4饲养方式在。周龄~5周龄用室内叠式三层笼养,6周龄~7周龄后可逐渐转到室外笼舍饲养,在室外笼舍饲养时,内室要保温到23℃~26℃,3d后适应室外常温后可放入外室散养。5DB43/T175120207.9.5断喙断喙宜在1周龄左右进行,断喙前不放水、食,断喙后在饮水中添加含维生素K的复合维生素。转入育成期饲养时再断喙一次。7.9.6消毒饮水壶、室内叠式笼舍接粪板每天用84消毒液或其它消毒液浸泡1h消毒,应对笼舍周围、育雏室地面、入门消毒池消毒。8孵化8.1种蛋8.1.1选蛋应选择表面光滑清洁,乳白色或皮黄色颜色一致,无破裂、外伤的种蛋,重量85g~107g,蛋形指数1.30±0.1。8.1.2种蛋收集管理种蛋收集时间见7.7.1,收集时应轻拿轻放,种蛋管理、记录见7.7.2;7.7.3;7.7.4。8.1.3种蛋保存种蛋存放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保存期≤7d,适宜储存温度10℃~18℃,相对湿度70%±5%,存蛋室应有通风调温设备保证空气流通和设定的温度、湿度,存放种蛋时大头朝上。8.1.4种蛋消毒入孵前应消毒,可任选用下列方法之一:a)用0.2%高锰酸钾溶液升温至40℃浸泡1min~2min,并用该溶液小心轻轻洗去蛋壳附着的污物,晾干备孵。b)用0.1%新洁尔灭溶液在种蛋表面喷雾消毒。C)种蛋置于存蛋室,按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28ml+高锰酸钾14g的用量密闭熏蒸30Min.8.2孵化前准备工作8.2.1准备好孵化用的物品与工具,包括消毒药、观测记录本、室内干湿温度计、蛋托、照蛋器、电子秤、转维鸟托篮、发电机、全自动孵化机等。8.2.2应对孵化室内孵化机、储蛋室、及孵化所有工具和物品消毒。8.2.3对孵化室调控温设备、孵化机进行调试检修,试运行3d,专人每隔2h观察记录,确认无异常后便可正常使用。8.2.4孵化机应调节好温度、湿度、风门、翻蛋次数、翻蛋方向等,孵化机内各点温度差≤±0.2℃,湿度差≤±3%。8.3孵化方法8.3.1孵化期孵化期通常为25d~28d,可采用全自动的小型孵化机。DB43/T175120208.3.2孵化要求孵化时温度应控制在37.6℃~37.8℃,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5%,每2h翻蛋1次,翻蛋角度90o,保持通风良好。8.3.3入孵采用分时分批入孵,每批种蛋都要做好标记和记录。入孵时间以下午16:30左右为宜,根据孵化机容量和蛋量多少确定入孵间隔时间。8.3.4晾蛋一般在孵化中后期晾蛋,每天1次,夏季应增加晾蛋次数或晾蛋时间。当蛋表面温度在29℃~32℃,结束晾蛋。8.3.5验蛋与落盘在孵化期内每批蛋验3次,孵化第8d、16d、24d分别检出无精蛋和中死蛋,死胚蛋;结合孵化第24d第三次验蛋时,把啄壳和到时间的种蛋放入出雏盘。8.3.6出雏雏维应在孵化机中待上24h,再用防风保温托篮将幼维移至育雏室,转移途中注意保暖、防踩压。8.3.7孵化管理每天安排专人每2h记录孵化机内的温湿度、翻蛋次数、翻蛋方向、风门,每天对室内定时清扫、消毒1次,保持室内通风。9疫病防治9.1根据养殖规模应配置兽医执业资格证资质工作人员负责疾病防治工作。9.2应配置相应的医药器械和设备。9.3定期免疫,免疫计划见表3:表3蓝孔雀免疫计划表d疫苗用法与用量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滴鼻或点眼,2羽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B87株)滴鼻或点眼,2羽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B87株)饮水,3羽份28-30鸡痘活疫苗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2羽份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6株)颈部皮下注射,1ml58-60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饮水,3羽份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6株)颈部皮下注射,1ml新城疫I系苗肌注,2羽份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6株)颈部皮下注射,1ml7DB43/T175120209.4患病蓝孔雀隔离与消毒应在隔离笼舍对患病蓝孔雀进行隔离等相应处理,确保病原不扩散,并加强消毒和监控,专人负责监管护理病历登记,禁止无关人员出入,注意隔离区内所有用具专用,不得交叉使用。对患病的病鸟及时监控隔离和治疗,对粪便和死禽应及时作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应按《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处理。粪便应按NY/T1168的要求处理,并如实填写病历等日志资料。9.5检疫9.5.1对新引进的蓝孔雀种鸟,应进行20d30d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后才可转入笼舍。9.5.2调运蓝孔雀时,须于起运前20d在原养殖场隔离检疫观察和试纸检测,检疫部门确认健康后凭检疫合格证调出。9.6疫情处理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疫情时,应按GB19442的要求进行疫情处理。10日常管理10.1动物安全10.1.1笼舍应牢固结实,镀锌金属网孔≤1CM,应能防止黄鼬、鼠等天敌害兽。10.1.2运输笼箱应结构牢固,大小适宜、通风符合运输和检疫要求,搬运时应稳抬轻放。10.1.3运输捕捉前,应于3h~5h停喂饲料,1h~3h小时停止供水。捕捉时应避免高低温雨雪天气,避免产生应急反应引起死亡。10.1.4运输途中应备用应急工具、水具、手携式捕网、食具、饲料等及常用药品和工具。10.2人员安全10.2.1雄维在发情季节好打斗,接近或捕捉时要防止啄人和脚爪伤人。10.2.2蓝孔雀染病时,饲养工作人员应需要特殊防护才能进出饲养笼舍并做好消毒措施。10.2.3笼舍和工作室不得放置任何有毒、有害、污染的危险物品。10.3卫生10.3.1人员卫生人员卫生管理如下:a)工作人员应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并定期体检,对患有人畜共患病的不得从事养殖工作,如流感、结核病等。b)工作人员进入场区应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鞋须通过消毒池和人、工作服紫外线灯杀菌后方可进入,工作服和工作鞋每周至少清洗消毒3次。10.3.2笼舍卫生笼舍卫生管理如下:a)饲养场区笼舍及设施应每天清扫1次,每周定期消毒3次,及时清运垃圾粪便、废弃饲料等、并保持场地卫生干净整洁b)场区环境的清扫工具与笼舍间清扫工具应分开使用和存放,防止交叉感染,用后立即冲洗消毒。8DB43/T17512020包括:观察日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