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讲义)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讲义)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讲义)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讲义)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新题型一突破高考第10-14题

双文本文言文怎么考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

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

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更加注重“情境载体”。

新高考文言文采用了双文本+断句主观题+教考结合的形式。注意简答题(对文中内容和人物行为的分析

理解),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避免摘抄原文或者机械翻译;更重要的是,设题由言向文转变,难度加

大。文言文阅读考查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意把握,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需要考生对文本理解

更准确和深入,能够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

从新高考命题的选文看,文言文阅读大多是复合文本,有的以一文本为主,另一文本作为补充参照,有的两

则文本不分主次,共同对一事或一人或一议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与信息类阅读的各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一

样,古代诗文的参照式阅读材料(也叫“多文本阅读材料”或“跨文本阅读材料”)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

联性。一般来说,所选材料或有共同的人物、事件,或有相似或相反的观点,或是基于某一题材、体裁的两

篇文章;同时,每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

这种命题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的的能力。

从教材课文的编排看,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代诗歌,“一课多篇”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为这种命题方式预设了

依据。

命题特点及依据

从新高考命题的选文看,文言文阅读大多是复合文本,有的以一文本为主,另一文本作为补充参照,有的两

则文本不分主次,共同对一事或一人或一议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命题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文言

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的的能力。从教材课文的编排看,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代

诗歌,“一课多篇”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为这种命题方式预页设了依据。

所谓参照式阅读,又叫多文本阅读或跨文本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中要求:

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

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并且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

1/2o这更增加了古诗文参照阅读的可能性。

选材变化

来源:二十四史来源:战国策、说苑

选材:人物传记选材:国别体、杂史小说

特点:一人多事特点:宏大场景,真实事件

导向:以事育人导向:思辨提升

2020年以前2022年

2021年蟠哆2023年

来源:通鉴纪事本末元、丰富瞿

选材:纪事本末会

特点:一事多人样

导向:以人育人点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

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

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4套试卷中推出了多道新题型,产生了一些新变化,更加注重“情境载体”,

让考生必须面对具体的情境、真实的问题。

文言文选文进一步突破从“二十四史”取材的窠臼;采用了双文本+断句主观题+教考结合;题型一一

常规题型会整合;注意简答题(对文中内容和人物行为的分析理解),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避免摘抄

原文或者机械翻译;更重要的是,设题由言向文转变,难度加大。文言文阅读考查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

意把握,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需要考生对文本理解更准确和深入,能够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

特别需注意的是,选文有向非连续性文本靠近的趋势,人物传记+议论分析,难度可能加大。同时,关注立

德树人,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和人物,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教材与选文的关联。这是最显性的关联,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的材料、试题的题干或选项很容易就能观

察到。比如2023年4套试卷文言文阅读的第11题都有「2个选项与教材选文有关,涉及《送东阳马生序》

和《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兼爱》、《桃花源记》等。2023新课标全国I

卷与2023新高考全国H卷都节选韩非子作品,间接关联教材;四套试卷第二个题都关联教材,从实词句式

到文化常识。断句皆为主观题。断句客观题变主观题,降低了习题难度。

教材与题型的关联。无论从新题型断句的主观化,还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在课本上都能找

到讲解和练习,所以可见新高考更加注重教考融合,可以指导教学。比如:古今词义联系与区别在必修上

P127,文言实词的积累和一词多义在必修下P18,文言断句和翻译在必修下P152-153,文言虚词在选择性必

修上P53,文言句式(三种常见的句式)在选择性必修中P99-100。

群文阅读与单一文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复,避免猜题。比如2023新课标

全国I卷为群文阅读,分别节选《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2023新高考全国H卷为群文阅读,

分别节选《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2023全国甲卷节选《隆平集•儒学行义》,2023全国乙

卷节选《韩非子•十过》。

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2023新高考全国II卷重视军事韬略,重视强军,体现社会热点;2023

全国乙卷和2023新课标全国I卷重视法治思想,重视奖罚分明,强调思辨性;2023全国甲卷节选《隆平集儒

学行义》千古名臣,青年榜样,立德树人。

新教材思辨性读写(文言文)的学习规划

教材体系人文主题及课文关键能力目标

①学会把握思辨性文本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

的角度,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必修上《劝学》

②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

《师说》

当的方式,有逻辑、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

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思考其现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②理解史传中体现出的智慧、观念,学会对历史叙事进行思

《庖丁解牛》

辨性阅读,提高认知历史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③比对分析,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

必修下《鸿门宴》

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①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的现实针对性,抓

《谏太宗十思疏》住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赏析其说理艺术。

《答司马谏议书》②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分析论证过程及所用的论据,学会

《阿房宫赋》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思维习

《六国论》惯。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

《〈论语〉十二章》①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经典文本

《大学之道》中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

选择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读懂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

必修上

《〈老子〉四章》特点以及各自的言说风格,结合现实生活,汲取古人智慧,培

《五石之瓠》养理性思辨精神。

《兼爱》

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①回到历史现场,品鉴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

《屈原列传》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并进一步理解史家的历史观念和

选择性

《苏武传》叙事艺术。

必修中

《过秦论》②把握史论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

《五代史伶官传序》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赏析其说理艺术。

双文本阅读解题“三法”

1.全面读文,把握大意。参照式阅读可以从全篇设题,也可以从某一点设题,无论哪一种,对所给文本的

全面阅读是必需的,不仅要熟知内容,还要对结构、技巧、语言乃至文章的某个典故有充分的理解。这是解

题的前提。

2.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是参照式阅读的本质。异中求同是通过甄别、筛选、提炼,

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同中求异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

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

3.补充阐发,观点印证。有的阅读材料,以一则为主,另一则为辅。为辅的一则或从侧面补充另一则材

料,阐发含意,或从评价角度,印证观点。这种材料的安排方式,也是我们的答题方式。

2024年备考

1、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千万不要去押题和题海战

术。如: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

策》取材的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

2、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小说、散文、议论文等都有可能会进入选择视

野)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3.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基本用法,谙熟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牢记古代文化常识。

4.强化训练,掌握断句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①采取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的方式,提高断句和整

体理解能力。②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

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如《史记》、《古文观止》、

《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备考策略:

对策一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一轮复习教材,每天一句翻译,每周两段翻译,每周一篇完整文

言文习题训练;重视小段文字断句翻译训练,提高时效。(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对策二重视教材,重视基础。重视实词虚词句式与文化常识与教材的关联,不要被联考习题重练;训

练是为了巩固教材,培养能力;巩固教材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不能教材与练习两张皮。

高中课本中的选修和选择性必修篇目都是编写者从历代名家名篇中精心挑选、编排出来的,符合高中

生认知和接受的规律,每一篇目均有重点词汇的注释、句子的翻译、语意的理解、文化常识,也有单元学

习提示、研习任务,还有活动内容,这些均不能忽略。要练习积累掌握文言词汇,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重点是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记忆。以字词句的积累为突破口,掌握特殊句

式、固定句式,由“言”及“文”,了解文章意旨、文化之道。再者,还要有计划阅读课外文章,如《古

文观止》《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都是很好的课外读物,通过朗读,既可以提高阅读兴趣,消除对文

言文的陌生感,培养文言语感,又检测自己的古文水平,巩固新知。

对策三重视高考真题,注意复习复盘,重视错题重练。高考真题要做三遍以上,重视高考真题挖空训

练,重视高考真题片段断句训练,结合高考真题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视再复习,循环训练,重视错题

重练,不要用成题,最好是自己编写的有针对性性的文言文习题。

对策四重视文体习题多样化,有自己的题库。联考多模仿上一年高考,文体较为单一重复;习题重视

考点多元化,不能是单一的实词与文化常识与教材的关联。

对策五善用并依托教材,内外兼顾,课本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也是考试出题的依据。高考对文言文的

考查依旧立足课本知识,其中所考查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内在含义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应落脚点。一

轮复习讲究夯实基础,因此回归课本是复习的要点,学生要系统复习课本中所有的文言文。教师带领学生

复习文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读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课文和注释,并梳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引导学生巩固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文言知识积累

本,进行分类积累,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进行诵读,并在课堂上进行抽查。

对策六善用教材,拓展迁移。在文言实践中,要善于从规律中掌握科学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让能力

得以迁移。训练时要学会对比关联,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推断词义就

要广泛地运用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语句、词语、文学常识联系起来,再根据语境来推求词义。

因此,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梳理,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要跟住教师步伐,在高效的课

堂训练中夯实基础,需要有错题本及时记录,减少知识盲点、错误点的数量。勤于练习、注重逻辑、构建

体系,才是能力进阶的不二法门。勤练:精练典型例题,总结答题方法

对策七精选文本,提升阅读思维。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都会有一些高频词的出现,我们在训练不同

文体的同时,也可以分类梳理一些高频词,比如说关于执政的、关于劝谏的、关于战争的词语,让学生系

统地积累,并且精挑文本,帮学生随文巩固强化,培养阅读思维。阅读思维也是一种文体思维,面对不同

的文体,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思维”来进行训练。先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

作品《史记》《通鉴纪事本末》《战国策》

体裁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线索人事策

重心传主的品质影响完整的历史事件策士的游说活动

特点因人谋篇以人育人因事谋篇以事育人因策谋篇思维提升

1、《史记》(人物传记)

①选文内容:人物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都位居高官,有过不凡功绩,又贤良方正,堪称表率。其品质与

当前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②阅读重点:

人物----事件----品质;知人----明事----辨理

2、《通鉴纪事本末》(历史事件)

①选文内容: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

程。

②阅读重点:

单一事件:厘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多个事件:每个事件的起止,事件的先后顺序、性质影响,事件之间的关系,关注文末评价。

3、《战国策》(游说之辞)

①选文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

史的重要典籍。

②阅读重点:

政治主张一一游说目的一一游说策略一一游说之辞(策士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一一观点辩难

对策八专项训练,各个击破。必要的训练不可少,但要控制好训练量,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不可取。

不仅要注重必备知识的建构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在训练中掌握方法技巧,做到有效、高效备考。

新高考卷和新课标卷共四张试卷,都将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文句翻译作为考查点,新高考试卷专

设简答题,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要掌握各个考点的知识,专项训练是较为有效的

一项策略,我们可以选择历年高考真题训练,明晰各个考点的命题特点,加强专项训练,在训练中各个击

破,掌握解题技巧。

1、断句题一一依照句意,分析结构。

断句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进行,专有名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句子结构是断句的最主要的依据。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同位语之间等,都不能断开。客观类断句题,分两步走:第一步,借助

选项对比,发现选项中断句相异处。第二步,根据句意并借助相关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借助“专有名词、

话语称谓、文言虚词”等,发现当断不断处;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确认不应断开处。

2、词语解说题一一调动积累,依文推断。

解答词语解说题,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调动平时积累的古代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

物、历法、刑法、音乐、作品、作者等文化、文学方面的文化知识。二是要利用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合

理的推断、排查。

3、内容概述题一一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

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

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4、文句翻译题一一注意踩分点,译对关键词

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

化成现代句式。文言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综合运用添字、转换、保留、补充、

调换语序等方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翻译。还要注意采分点,一般每个关键词翻译正确都可得1分。

5、简答题一一梳理提炼,分点作答

新高考试卷中的简答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考生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在文

中找出与题目对应的语句,通过分析、梳理和提炼,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

关键信息要答出来。

对策九查漏补缺,总结提升。查漏补缺是复习冲刺阶段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学生需要重点反思两个

层面的问题:一是会做但没做对,这里就要分析题干是否审清、关键是否抓准、分析是否到位、思路是否

厘清等;二是不会的题没做对,也就是知识未掌握、方法不会用。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要从答题习惯的规

范上着手;第二种情况,就需要从知识记忆和运用上着手。另外,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始终重视对知识的积

累,把训练中出现的错题的整理归纳工作落到实处,重点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解

决一类问题。同时,学生要积极大胆地探索,总结文言知识的规律;学生也可自主出题,互相检查,以强

化记忆,加深理解。

综上,在新高考背景下备考文言文,要关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趋势与特点,要始终重视基础,

抓牢、抓实教材,将课内文言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要加强训练,在练中融会贯通,在练中总

结巩固提升,从而提高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提升答题能力。

一直题研析•规律探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新课标I卷)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国,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

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

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

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射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

久历远,遏奸独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射目:“今世人

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

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

子射目:“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县里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

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

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

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

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嚎大道而不悟,信逊逸以疑圣,殆非所望

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

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鲍:即孔酎,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

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

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

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鲍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船对此

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0.CEG(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

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

“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U.B(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

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

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

说”词义不同,正确。)

12.C(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

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

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

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13.(1)(4分)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

前面。

(2)(4分)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可信)。

得分点:(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己经去世很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细则:要抓住事实依据,再评价。“孔子去世很多年”的信息2分。)

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船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

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期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

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

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

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酎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

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

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

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

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

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

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

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

赏。

材料二:陈国有个武将,对子射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

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

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

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

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

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射说:“最近赵国和韩国

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

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

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

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

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

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

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

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方法解读】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是2023高考的新题型。双文本是各种文体的组合,除了单文本的阅读外

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两个文本之间的关系,而第十四题主要考察对两篇文章联系点的考察。

(1)事实+议论如训练一,2023新课标一卷,第一个文本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襄子赏有功者,

孔子认为他“善赏第二个文本出自《孔丛子・答问》,讲述子附批驳韩非。而第十四题正是考察两

个文本的联系: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从文本二可知,孔子跟襄子时代相隔久远,

根本不可能做出评价。

(1)同一个问题,不同角度。如训练二中第一个文本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讲述六艺,第三

段重点讲到“乐”。第二个文本选自欧阳修《琴说》,主要讲述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而考点设置为:

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我们只要提炼出

两篇文章对“乐”的不同见解即可。

(2)观点+事实。如训练三,第一个文本提出观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第二个文本则举出具体事例证

明这个观点。考点设置为“.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

本简要说明。”实际是用文本一的观点解读文本二。

(3)补充型。如练习四,第一个文本阐述孔子弟子的才华和子贡问道。第二个文本阐述鲁国危难时,孔

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以及出使过程。第十四题

问孔子为什么只同意子贡出使。其原因必须从第一个文本中找。

【备考策略】:专项训练,各个击破。必要的训练不可少,但要控制好训练量,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不可

取。不仅要注重必备知识的建构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在训练中掌握方法技巧,做到有效、高效备

考。新高考卷和新课标卷共四张试卷,都将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文句翻译作为考查点,新高考试

卷专设简答题,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要掌握各个考点的知识,专项训练是较为有

效的一项策略,我们可以选择历年高考真题训练,明晰各个考点的命题特点,加强专项训练,在训练中各

个击破,掌握解题技巧。

工、断句题一一依照句意,分析结构。

断句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进行,专有名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句子结构是断句的最主要的

依据。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同位语之间等,都不能断开。客观类断句题,分两步走:第一步,

借助选项对比,发现选项中断句相异处。第二步,根据句意并借助相关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借助“专有名

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等,发现当断不断处;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确认不应断开处。

2、词语解说题一一调动积累,依文推断。

解答词语解说题,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调动平时积累的古代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

器物、历法、刑法、音乐、作品、作者等文化、文学方面的文化知识。二是要利用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进行

合理的推断、排查。

3、内容概述题一一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

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

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4、文句翻译题一一注意踩分点,译对关键词

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

式转化成现代句式。文言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综合运用添字、转换、保留、

补充、调换语序等方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翻译。还要注意采分点,一般每个关键词翻译正确都可得1分。

5、简答题一一梳理提炼,分点作答

新高考试卷中的简答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考生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在文

中找出与题目对应的语句,通过分析、梳理和提炼,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

关键信息要答出来。

(2023•新高考卷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十多宽广之地。闻鼓则进,用含啰斗,无有不胜。法日:

“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北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目:“君远涉吾境,

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日:“宜

阻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日:“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

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犯水。玄、琰

进兵大战溯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日㈤:“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

术,以与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

侍臣检《谢玄传》阅之,目:“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日:'秦诸军皆溃败,唯

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不。'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

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日:“兵有分聚,各贵适

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溯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

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

日:“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泗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泗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

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激水之南,

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

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

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泗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0.夫为人口所□陷而欲胜口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1.B12.D

13.(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14.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

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

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锌”,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

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

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泗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

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

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己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

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

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泗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

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

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铉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

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

寿阳,并临泗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

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

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泗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

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

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

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配水。

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犯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

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北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

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

看《苻坚载记》说:'(温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

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

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

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

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泗水战败,这是他

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

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

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高考常见文言文文本的文体类型及特征

文体类型文体特征

针对现实,有目的地提出观点、见解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观点和丰富的论证的

政论文

文本。

也叫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件)、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

史传文动反映历史事件)和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特点:真实性、

艺术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语录体散文用语录形式写成的以记言为主的散文。特点: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即传记和行状。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回忆、调查等相

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行状是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

传状

平概略的文章。特点:①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②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③选文兼具史实

性和文学性。

大抵可分为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墓碑文和讽讥碑文。特点:①篇幅短小精悍;②内容

碑志

充实鲜明;③文辞简洁洗练;④材料真实有据。

作者陈述著作的主旨或经过,或是他人对著作的介绍。一般而言,“序”在书前,“跋”在书尾,

序跋合称“序跋特点:①思想内容表达的无限性;②体裁具有外现体与内隐体的双重性;③表达

方式与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性;④语言运用的情境性与得体性。

人们互相交流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特点:①本

书信

于实用,托于审美;②形式自由,灵活多变;③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的选材始终是记叙性的;但在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和新高考中也出现了《论语》、

《家传》、墓志铭、书信、序言等多样性的材料。这是个重要信号,说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更为灵活、要求

更高,难度也稍稍加大了。

备考文言,要以突破“文言”为起点,以理解“文意”"文化”为落脚点。

一、读文时,依据原则突破"文言

文言文阅读,依据文言的特点,要遵循三个原则:放过、突出和迁移。

放过,就是文中有些字、词、句不需要特别处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古今相同,直接对应,理解没有困难,

无须处理;二是生僻的难字、难句,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知道即可。

突出,文言中常见、常用的实词;古今不同且多义的词语;阅读时高频出现,且对文意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

的词语。针对这些情况,在阅读训练中就要有所突出,并做好积累和笔记(如实词的一词多义卡片)。

迁移,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频频出现的词语和句法,需要进行整理归类,在反复练习中,查缺补漏。

例阅读2017年全国III卷《宋史•许将传》: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知秦州,又改郛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

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对于选文中的“绝”,是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的词汇。教材《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维江河”,运用的是其引

申义。选文中,根据语境,应解释为“断绝”。针对类似的情况,还可以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梳理出这个词

的词义发展脉络。如:①断绝、截断—"②横渡、穿越—断命、灭亡—停止、消失—"⑤隔绝—*

⑥绝交。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提高训练的效率。

二、重视语法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需要大量学习古代语言方面的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