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防范策略及操作指南_第1页
网络安全防范策略及操作指南_第2页
网络安全防范策略及操作指南_第3页
网络安全防范策略及操作指南_第4页
网络安全防范策略及操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防范策略及操作指南TOC\o"1-2"\h\u10946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39371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162921.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27471.3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429457第2章网络环境安全 5170722.1网络架构安全设计 5188482.1.1分层设计原则 5256822.1.2冗余设计 548402.1.3安全区域划分 591072.1.4访问控制策略 548582.2网络设备安全配置 5154892.2.1设备基本配置 512522.2.2端口安全 562132.2.3防火墙配置 597872.2.4VPN配置 5151012.3网络边界防护 6153522.3.1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6188672.3.2防病毒系统 6171952.3.3虚拟专用网络(VPN) 6124762.3.4数据泄露防护(DLP) 621581第3章计算机系统安全 6302673.1操作系统安全防护 6138913.1.1系统安全配置 6249943.1.2防火墙设置 6179963.1.3系统监控与审计 6103483.2应用软件安全 7175093.2.1软件选择与安装 744453.2.2软件更新与维护 7204733.2.3软件权限管理 7192133.3系统补丁管理 7324593.3.1补丁获取与验证 7224143.3.2补丁安装与测试 721783.3.3补丁管理策略 815969第4章数据安全 849264.1数据备份与恢复 8325534.1.1备份类型 8210154.1.2备份频率 8211624.1.3备份存储介质 8277844.1.4备份验证 8299824.1.5备份管理 876774.2数据加密技术 8194364.2.1加密算法 8141234.2.2加密场景 826174.2.3加密密钥管理 9140464.3数据泄露防护 9212354.3.1数据分类与标识 977634.3.2访问控制 931424.3.3数据脱敏 913804.3.4安全审计 9306154.3.5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 921770第5章网络访问控制 9313545.1身份认证与授权 97745.1.1身份认证 9103035.1.2授权 10162995.2访问控制策略 10227985.2.1入侵防范 10202575.2.2端口安全 10170605.2.3虚拟专用网络(VPN) 10208895.3网络监控与审计 10266695.3.1网络监控 1167305.3.2审计 118664第6章病毒与恶意软件防范 11294886.1病毒与恶意软件的类型 11169126.1.1计算机病毒 11235236.1.2恶意软件 11198466.2防病毒软件部署与更新 1110206.2.1选择合适的防病毒软件 1293206.2.2部署防病毒软件 1215166.2.3更新病毒库 12118996.3恶意软件查杀与清除 12197536.3.1定期查杀恶意软件 12268766.3.2清除恶意软件 12110366.3.3预防措施 1227749第7章网络钓鱼与欺诈防范 12307797.1网络钓鱼攻击手段 12290757.1.1钓鱼邮件 13192487.1.2钓鱼网站 13227477.1.3社交工程 13240647.1.4钓鱼软件 1328367.2钓鱼邮件识别与防范 13147247.2.1识别钓鱼邮件 1329747.2.2钓鱼邮件防范措施 13168347.3网络欺诈防范策略 1430527.3.1建立安全意识 14209607.3.2制定安全政策 1451517.3.3限制权限 14196487.3.4定期审计 14127207.3.5强化技术防护 14285647.3.6信息加密 1425665第8章无线网络安全 14240328.1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145158.1.1窃听与拦截 14232398.1.2恶意攻击 14226238.1.3无线局域网安全风险 144148.2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14129878.2.1加密技术 1482048.2.2认证与授权 151458.2.3入侵检测与防御 1598008.3无线网络安全配置 15238718.3.1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 1515908.3.2无线网络安全配置策略 1538838.3.3无线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 15246858.3.4终端设备安全 15307第9章移动设备与远程安全 1557429.1移动设备安全管理 1542319.1.1基本原则 15213959.1.2设备加密 1567449.1.3设备丢失处理 15272669.1.4设备使用规范 16204859.2移动应用安全 1649049.2.1应用审核与 16198859.2.2应用权限管理 16136969.2.3应用安全更新 1636639.3远程访问安全策略 1640279.3.1VPN技术 16291479.3.2双因素认证 16149809.3.3远程访问权限管理 17278749.3.4安全意识培训 1725708第10章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 173041510.1网络安全事件分类 17967810.2应急响应流程 171300210.3灾难恢复计划与实施 18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作、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网络都发挥着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保障网络安全,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1.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种类繁多,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程序,可以自我复制并感染其他程序,从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2)木马:木马是一种隐藏在正常软件中的恶意程序,通过潜入用户计算机,远程控制用户计算机,窃取用户信息。(3)网络钓鱼:网络钓鱼是指通过伪造邮件、网站等手段,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如账号、密码等。(4)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攻击者通过控制大量僵尸主机,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请求,导致目标服务器瘫痪。(5)信息泄露:由于系统漏洞、不当操作等原因,导致敏感信息被非法获取。1.3网络安全防范策略为了有效防范网络安全威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以下提出几点网络安全防范策略:(1)加强安全意识:提高个人和企业网络安全意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和防范措施。(2)定期更新软件和系统: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防病毒软件,修补安全漏洞,降低安全风险。(3)使用复杂密码:设置复杂且不易猜测的密码,并定期更换,避免使用弱口令。(4)数据备份: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防数据丢失或被勒索软件加密。(5)防范钓鱼邮件:谨慎处理邮件,不随意邮件中的,避免泄露个人信息。(6)安装防火墙:使用防火墙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防止恶意攻击。(7)安全配置网络设备:合理配置网络设备,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减少安全风险。通过以上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安全威胁,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但是网络安全防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完善和加强安全措施。第2章网络环境安全2.1网络架构安全设计网络架构安全设计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网络架构的安全设计要点。2.1.1分层设计原则网络架构应遵循分层设计原则,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实现数据流量的有效隔离和控制。2.1.2冗余设计在网络架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冗余设计,保证关键组件、链路和设备的冗余备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1.3安全区域划分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安全策略控制。2.1.4访问控制策略在网络架构设计中,应制定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用户和设备的访问权限,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2.2网络设备安全配置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是保障网络环境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要点需重点关注。2.2.1设备基本配置对网络设备进行基本配置,包括设备名称、管理地址、登录密码等,保证设备管理安全。2.2.2端口安全关闭设备上未使用的物理端口,启用端口安全功能,限制非法设备的接入。2.2.3防火墙配置合理配置防火墙规则,过滤非法流量,防止外部攻击。2.2.4VPN配置配置VPN设备,保证远程访问安全,保护数据传输加密。2.3网络边界防护网络边界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加强网络边界防护。2.3.1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识别并阻止恶意攻击。2.3.2防病毒系统在网络边界部署防病毒系统,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入侵。2.3.3虚拟专用网络(VPN)利用VPN技术,实现远程访问安全,保护内部网络资源。2.3.4数据泄露防护(DLP)在网络边界部署DLP系统,防止敏感数据泄露。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安全策略,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第3章计算机系统安全3.1操作系统安全防护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其安全性对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本节将阐述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的相关策略与操作指南。3.1.1系统安全配置(1)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降低系统暴露于外部攻击的风险。(2)修改系统默认账户和口令,保证管理员账户安全。(3)设置合理的权限分配,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3.1.2防火墙设置(1)启用系统防火墙,阻止非法入侵。(2)配置防火墙规则,允许或拒绝特定端口和服务的访问。(3)定期检查和更新防火墙策略,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3.1.3系统监控与审计(1)启用系统日志审计功能,记录系统操作和事件。(2)定期检查系统日志,分析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3)使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3.2应用软件安全应用软件安全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将介绍应用软件安全的相关策略与操作指南。3.2.1软件选择与安装(1)选择知名厂商和官方渠道获取软件,避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2)在安装软件时,仔细阅读许可协议和隐私政策,防止恶意软件入侵。(3)避免安装过多同类软件,减少软件冲突和安全风险。3.2.2软件更新与维护(1)定期检查软件更新,及时修复已知漏洞。(2)使用软件自带的更新功能或官方渠道进行更新,避免使用第三方更新工具。(3)定期对软件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软件运行环境安全。3.2.3软件权限管理(1)严格限制软件权限,防止软件获取不必要的系统权限。(2)对于具有敏感信息处理能力的软件,应实施更为严格的安全措施。(3)定期审计软件权限,及时发觉并处理权限滥用问题。3.3系统补丁管理系统补丁是修复已知漏洞、提高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本节将阐述系统补丁管理的相关策略与操作指南。3.3.1补丁获取与验证(1)获取补丁时,保证来源可靠,避免和安装假冒或恶意补丁。(2)验证补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补丁未被篡改。3.3.2补丁安装与测试(1)按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官方指南,安装对应补丁。(2)在安装补丁前,对系统进行备份,以便在补丁安装失败或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恢复。(3)在测试环境中测试补丁,以保证补丁对系统的影响可控。3.3.3补丁管理策略(1)制定补丁管理计划,定期检查和安装系统补丁。(2)根据系统重要性及业务需求,优先安装关键和重要级别的补丁。(3)建立补丁安装记录,便于跟踪和管理已安装的补丁。第4章数据安全4.1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基本措施,旨在防止数据丢失、损坏或遭受恶意攻击时导致的信息丢失。有效的数据备份策略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4.1.1备份类型完全备份:备份所有数据。增量备份:仅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差异备份:备份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4.1.2备份频率根据数据重要性和更新频率,合理设定备份周期。4.1.3备份存储介质选择可靠的存储设备,如硬盘、磁带、云存储等。保证备份数据在离线状态下存储,防止遭受网络攻击。4.1.4备份验证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恢复测试,保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4.1.5备份管理建立完善的备份管理制度,明确备份责任人,保证备份工作落实到位。4.2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安全的关键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4.2.1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等。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4.2.2加密场景数据传输加密:使用SSL/TLS等协议加密网络传输数据。数据存储加密:对存储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加密。4.2.3加密密钥管理、分发、存储、备份和销毁加密密钥。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等设备保护密钥安全。4.3数据泄露防护数据泄露防护旨在防止敏感数据被非法访问、泄露或滥用。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数据泄露防护能力:4.3.1数据分类与标识根据数据敏感性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标识。4.3.2访问控制实施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用户仅能访问其工作所需的数据。对敏感数据进行权限控制,限制访问范围。4.3.3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如替换真实姓名、手机号等,降低数据泄露风险。4.3.4安全审计对数据访问、修改、删除等操作进行审计,及时发觉并处理异常行为。4.3.5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保护的认识和责任心。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保障数据安全,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数据安全策略。第5章网络访问控制5.1身份认证与授权网络访问控制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身份认证与授权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5.1.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指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保证用户在访问网络资源前的合法性。主要身份认证方式包括:(1)密码认证: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要求用户设置复杂度较高的密码,并定期更换。(2)双因素认证:在密码认证的基础上,增加手机短信验证码、动态令牌、生物识别等第二重认证方式。(3)证书认证: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证书由权威的第三方机构颁发,具有不可伪造性。5.1.2授权授权是指为已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被授权访问的网络资源。授权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满足需求的最小权限,避免权限滥用。(2)权限分离:将不同职责的权限分配给不同用户,以降低内部风险。(3)动态权限调整:根据用户的工作需求,及时调整其权限,保证权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2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网络访问控制的实施手段,通过设置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5.2.1入侵防范(1)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阻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2)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报告可疑行为。(3)入侵防御系统(IPS):在发觉可疑行为时,自动采取措施阻止攻击。5.2.2端口安全(1)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减少攻击面,降低安全风险。(2)端口映射:将内部网络的端口映射到外部网络,隐藏内部网络结构,提高安全性。(3)端口安全配置:对关键端口进行安全配置,如限制访问IP、设置访问控制列表等。5.2.3虚拟专用网络(VPN)利用VPN技术,为远程访问用户提供安全的网络连接,保证数据传输的加密和安全。5.3网络监控与审计网络监控与审计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必要手段,通过实时监控和记录网络活动,发觉异常行为,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5.3.1网络监控(1)流量监控: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分析流量趋势,发觉异常流量。(2)行为监控:对用户行为进行监控,发觉可疑行为并及时报警。(3)设备监控:监控网络设备的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5.3.2审计(1)日志审计:收集和分析系统、网络设备、应用系统的日志,发觉安全事件。(2)配置审计:定期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的配置进行审计,保证符合安全要求。(3)合规性审计:对网络安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保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规要求。第6章病毒与恶意软件防范6.1病毒与恶意软件的类型6.1.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感染其他程序的恶意代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a.文件病毒:感染可执行文件、文档等;b.引导区病毒:感染硬盘的引导区;c.宏病毒:利用宏功能感染文档文件;d.蠕虫病毒:通过网络传播,感染大量计算机。6.1.2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是指除病毒以外的其他有害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a.木马:潜入计算机,为黑客提供远程控制功能;b.间谍软件:窃取用户信息,如账户、密码等;c.广告软件:强制推送广告,影响用户体验;d.勒索软件:加密用户数据,要求支付赎金解密。6.2防病毒软件部署与更新6.2.1选择合适的防病毒软件a.具有良好的病毒检测和清除能力;b.具备实时监控功能,防止病毒入侵;c.支持自动更新病毒库,保持病毒防护能力;d.系统资源占用较低,不影响正常使用。6.2.2部署防病毒软件a.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b.根据网络环境和安全需求,配置防病毒软件;c.定期检查防病毒软件的运行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6.2.3更新病毒库a.设定自动更新病毒库的时间间隔;b.定期手动更新病毒库,保证防病毒软件具备最新的病毒检测能力;c.遇到重大病毒事件时,及时更新病毒库,防止病毒传播。6.3恶意软件查杀与清除6.3.1定期查杀恶意软件a.使用防病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全盘查杀;b.定期对系统关键部位进行扫描,如系统盘、启动项等;c.在发觉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查杀。6.3.2清除恶意软件a.根据防病毒软件的提示,选择合适的清除方案;b.对于难以清除的恶意软件,可以尝试使用安全工具进行辅助清除;c.在清除过程中,保证计算机处于安全环境,避免病毒再次感染。6.3.3预防措施a.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和安装不明来源的软件;b.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修补安全漏洞;c.使用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提高账户安全性;d.对于重要数据,定期备份,以防被勒索软件加密。第7章网络钓鱼与欺诈防范7.1网络钓鱼攻击手段网络钓鱼(Phishing)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攻击手段,主要通过伪装成可信实体,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执行恶意操作。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网络钓鱼攻击手段:7.1.1钓鱼邮件攻击者发送伪装成正规机构或熟人的邮件,诱导用户恶意或附件,从而窃取用户信息。7.1.2钓鱼网站创建与真实网站高度相似的虚假网站,诱骗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7.1.3社交工程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7.1.4钓鱼软件通过恶意软件传播,诱导用户执行特定操作,从而窃取用户信息。7.2钓鱼邮件识别与防范7.2.1识别钓鱼邮件(1)检查发件人地址:确认发件人地址是否真实可靠,注意检查域名是否与真实机构相符。(2)邮件内容:警惕邮件内容中出现的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以及过激的言辞。(3)和附件:不要轻易邮件中的和附件,可先检查指向的网站是否安全。7.2.2钓鱼邮件防范措施(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员工识别和防范钓鱼邮件的能力。(2)使用邮件过滤和反垃圾邮件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邮件进行过滤,降低钓鱼邮件的接收概率。(3)定期更新密码:使用复杂且不易猜测的密码,并定期更新,降低密码泄露的风险。(4)部署邮件安全解决方案:采用专业的邮件安全产品,对钓鱼邮件进行实时检测和拦截。7.3网络欺诈防范策略7.3.1建立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网络欺诈的识别和防范能力。7.3.2制定安全政策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政策,明确员工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职责和义务。7.3.3限制权限对员工权限进行合理划分,避免敏感信息被非法访问。7.3.4定期审计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发觉潜在风险并及时整改。7.3.5强化技术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7.3.6信息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网络钓鱼与欺诈攻击的风险,保障企业和个人网络安全。第8章无线网络安全8.1无线网络安全威胁8.1.1窃听与拦截无线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可能被非法用户窃听和拦截,导致敏感信息泄露。为防范此类威胁,需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无线通信安全。8.1.2恶意攻击无线网络易受到拒绝服务攻击(DoS)、中间人攻击(MITM)等恶意攻击。针对这些攻击,应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保证网络正常运行。8.1.3无线局域网安全风险无线局域网(WLAN)存在接入控制不严格、加密措施不足等安全风险,可能导致非法接入和敏感信息泄露。本节将探讨如何降低这些风险。8.2无线网络安全技术8.2.1加密技术无线网络安全的关键在于数据加密。本节将介绍WPA、WPA2、WPA3等加密协议,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加密技术保障无线网络安全。8.2.2认证与授权无线网络应采用强认证和授权机制,以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本节将探讨常见的认证与授权技术及其应用。8.2.3入侵检测与防御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控无线网络安全状态,发觉并阻止恶意攻击。8.3无线网络安全配置8.3.1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合理的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本节将从网络架构、接入点部署等方面介绍安全配置要点。8.3.2无线网络安全配置策略针对无线网络设备,制定严格的配置策略,包括密码策略、接口安全、无线信号覆盖控制等,以保证网络设备安全。8.3.3无线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定期对无线网络安全进行维护与管理,包括更新固件、监控网络流量、分析安全日志等,以降低安全风险。8.3.4终端设备安全加强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包括操作系统更新、防病毒软件部署、安全意识培训等,提高整个无线网络的安全性。第9章移动设备与远程安全9.1移动设备安全管理9.1.1基本原则移动设备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应遵循安全性与便捷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及个人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应保证设备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9.1.2设备加密为保证移动设备数据安全,应对设备进行全盘加密。加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密码、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9.1.3设备丢失处理当移动设备丢失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向运营商申请停机;(2)使用远程擦除功能,删除设备内敏感信息;(3)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信息泄露。9.1.4设备使用规范(1)避免使用公共WiFi连接;(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及安全补丁;(3)应用时,选择正规渠道;(4)避免在设备上存储敏感信息。9.2移动应用安全9.2.1应用审核与(1)选择正规应用商店应用;(2)查看应用权限,避免权限过多的应用;(3)查阅应用评价,了解应用安全性。9.2.2应用权限管理(1)定期检查应用权限,关闭不必要的权限;(2)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应用,加强权限管理;(3)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应用。9.2.3应用安全更新(1)定期更新应用版本;(2)关注应用官方公告,了解安全更新信息;(3)对于不再使用的应用,及时卸载。9.3远程访问安全策略9.3.1VPN技术(1)使用VPN技术进行远程访问,保证数据传输加密;(2)定期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