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筛选和整合信息(讲义)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筛选和整合信息(讲义)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筛选和整合信息(讲义)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筛选和整合信息(讲义)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筛选和整合信息(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1筛选整合信息——突破高考第1-2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知多少?

信息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主要体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强、

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在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考生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高考

中对考生的阅读要求较高,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需要确定“论”的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

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有何特点。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重点就是厘清文章的论

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捕捉关键信息。

学业质量描述

1.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

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等。

3.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

自己的依据。

4.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

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5.能围绕某一方面的问题组织专题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表达时,讲究语言运用,追求独创性,

力求用不同的词语准确表达概念,用多种语句形式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理。

题号卷别题干考点

第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检索

年新

1202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归纳整合信息和内

课标卷、

题I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

n间的关系。

第2023年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2课标卷I的一项是根据内容合理推论,考查知识迁

题2023年新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移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

课标卷n正确的一项是

2023年新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

课标卷I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的能力,要求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

维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

2023年新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

课标卷口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和论证方法。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

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所涉及

的这些作品,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高考对信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点。

教考衔接,从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改革精神来看,思辨性文本的学习和考查,“原点”在教材。教材中

的选文是最优质、最经典的范例,只要将教材学好,就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应考问题。由于新教材是以人

文专题的形式呈现,给高考专题复习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因此有必要根据思辨性读写的要求,对五本教材

进行梳理,有选择性地提出复习要点。

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

1.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一一求真求实

(1)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2)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3)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一一理论的价值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5)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6)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7)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一一伟大的复兴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2)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3)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

(5)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

(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一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4.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一劳动光荣

(1)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3)“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一学习之道

(1)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2)拿来主义/鲁迅

(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4)上图书馆/王佐良

6.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一探索与创新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6.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一探索与创新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3)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4)说“木叶”/林庚

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一使命与抱负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8.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一一苦难与新生

包身工/夏衍

9.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费孝通

筛选信息,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那些有效的、符合阅读

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那些缺乏关联性或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即

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知识储备一一(一)统观结构意识

首先整体浏览文本,把握中心话题;然后圈画关键词句,概括材料大意;最后依据中心话题,整理出

阐释中心话题的角度。力求读懂文本,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或实用类文本的事实报道或科普知识,其中材料的标题和出处有助于把握文本的中心话题甚至是作者的立

场态度。

知识储备一一(二)明辨八大陷阱

常用设误手段

设误手段删漏改凑变造

删除原文只强调问改换词语随意拼凑,改变句子臆造出原

具的定语、状题的一个(名词、代东拉西扯,顺序或句文没有的

体语、补语成方面,有意词、副词、无中生有,间关系,使结果、结论

阐分,从而改漏掉重要关联词错位组合,逻辑关系或事实,混

释变原意。信息,造成等),导致使原意被与原文不淆是非。

断章取义。曲解文意。扭曲。一■致或不

合事理。

知识储备一一(二)明辨八大陷阱

常见设误类型与辨析方法

设误类型错点设置辨析方法

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或使用某概念关注选项在内涵、外延上同原

时,故意换成另一个概念。文是否相符,有无遗漏或偷

换。

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逐句比对,辨明原文有无此说

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信法,或者原文中有误此说法的

息。充分依据。

张冠李戴选项把甲的观点、发现、成就注意原文该信息的位置,梳理

等说成是乙的观点、发现、成该信息所涉及的人、事、物、

就等。理的对应关系。

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整体,用个别代一字斟句酌,揣摩修饰、限制词

般,用特殊代普遍。语,关注原文的陈述对象和范

围用词。

混淆时态命题人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注意比对表时态类词语与表

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揣测类副词,如:已经、曾经、

是既成事实。主要包括已然与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

未然、或然与必然。未,之前、之后;可能、也许、

大概等。

因果混乱选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回归原文,核对条件、原因、

果颠倒,而是强加因果。现象和推论、结果、规律之间

的对应关系。

混淆是非选项将文中的肯定性观点予明辨原文阐述的肯定性或否

以否定,或将文中的否定性观定性观点,不可似是而非。

点予以肯定。

曲解文意选项遗漏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认真研读原文,正确解读文

更改部分观点,或利用多义词意,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

误导,或断章取义,从而背离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

原文意思,歪曲作者的观点。的关系。

真题研析・规律探寻

解题要领一一切片比对分析法

“切片比对分析法”即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处的相应词语、句子所在

区域信息作比对,最后判断二者的说法是否吻合。

【真题示例】2023年高考新高考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款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

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

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

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

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

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

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

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

一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

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

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

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

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

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

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

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

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

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

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

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

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

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

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

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

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

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

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

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

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

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

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

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

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

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

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

”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选材规律】

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1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引导考

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呈现教考结合

风向,是对教材内容的呼应和再创造。

与教材关联:部编教材必修下中《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体信息》单元学

选材习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无

方面论我们喜不喜欢,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信息都会时刻“陪伴”着我们。然而海量

的信息也把人们拖进了难以适应的尴尬境地,人们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信息有些难辨

真伪。试题文本中以生动的事例来提出的“竞争性真相”观点,让考生对媒体信息发

布的选择性、片面性、目的性有了较为生动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

息的能力,辨识媒介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新高考n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本一,摘自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文本二

摘自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

与教材关联:关于文本一,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

选材

“当代文化参与”,需要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第1题B项中提到的毛泽东的

方面

《调查的技术》一文就在本单元提到的学习资源里,这篇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的论断。关于文本二,与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有着

内在的关联。

【阅读技巧点拨】

1.删繁就简。

论述类文本的题量不多,文本字数却不少。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正确答题,阅读文本时就要删繁就简。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和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在一个段落

内,除去这些“资料”和“事例”,段落的大意自然就好理解。考生阅读时,可暂时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

文字,概括文本各段段意。这样,文本各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中心意思就更加明确,考生也就可以理清全文

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

2.重点勾画。

要有效解决命题选项中的正误问题,考生就要重视在阅读时勾画出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在阐明观点的句子

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在资料、事例这类叙述性的文字中,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

明作为、成果等的相关词语;在段与段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连接句,往往暗示了前一段和后一段的中心意

思。这些句子就能反映文本的重要信息,是理解文本意思的关键。同时,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在题目的

选项里面,考生要重点勾画,以便在答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容。

3.关注虚词。

一些虚词看似很不起眼,但往往暗含很多信息,稍一疏忽,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会大相径庭,因而需要关注

虚词,把握虚词表达的隐含意思。考生在勾画重点词句时,不妨将一些重要虚词做上标记,如副词“凡是”

“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关联词语“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

还有一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对于理解文意也很关键,都要做上标记,以备答题时比对。

4.排除疑难。

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说,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是读懂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难点,但是,只要借助上下文的语

境和相关的文言知识,这些难点基本上都可以解决。考生遇到这类内容,不妨进行必要的猜测和推断,力

争弄懂这些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果置之不理,可能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由于论述类文本

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是文本阅读的一个难点,

考生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准确理解和把握含有修辞的句子的意思。

5.紧扣语境。

要准确理解文本中词句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

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词句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句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

概念性词语,要么是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的相关内容。这些词句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

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时要联系全文,仔细理解这类词语,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形成整

体感知,才能对文本的观点形成准确客观的理解,否则,很可能断章取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6.审慎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以选择题为主。解答这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有时要逐字逐句地读,找出考

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文本,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对

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再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

顾后,进行筛选,排除干扰选项,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

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

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

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

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

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

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

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阅读指导:“标一理一串”快速读文

把握信息性文本,理解是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关键词句,作者的基本理念、态度以及行文结构是

拿下三道选择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采用“标一理一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法。

读文技法

第一步:标。标注行文关键词句。

1.关键词

(1)时间范围词: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数据(具体数据、比例等)及其表范围的词语(如多数、少量、部

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

(2)修饰限制词:如非常、总共、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主要、很等表程度的词语。

(3)逻辑关系词: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将、了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

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行文关联词: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①表因果一一因为、因此、……的原因是、

因而、由于、从而;②表转折一一但是、反而、可是、去人然而、不过、其实、实际上;③表并列一一也、

又、不是……而是……、不仅……还……;④表分类一一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5)内容解说词:解说性的词语(那、它、其、止匕、这;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表明前后意思

相同)。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是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一般是概括句或议论句。如论点句、中心

句、总结句、论据句等。

(2)从表达上来看,是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此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是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有明显的逻辑关

系的标志性句子。

第二步:理。理清结构层次关系。

1.概括段落层次含意,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层次含意的常见方式有:①有特殊句子的,寻找各段

的中心句。(如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结句及段中的衔接过渡句等)。②有关键词的,依据文中关键词,

筛选信息删繁就简,比较概括。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

的关系。

2.局部分析,把握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逻辑关系。①信息性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

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②信息性文本的段落间常

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因果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第三步:串。串联比较概括内容。

1.读完文本后,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梳理的每段含意及关系,迅速串联起各段内容概要,分清材料和观

点的联系,领会文意,把握观点。

2.在思考与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比较材料内容的异同、观点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

概括,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意图,评价观点态度。

命题陷阱解密

1.变动范围。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

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要解决这类问题,阅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限制词,例

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阅读时见到这些词,可以

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以便答题时对这类错误做出快速判断。如:

[例1]

选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原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

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解析:原文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属扩大范围。

【例2】

选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原文:”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解析:由“一般来说”可见,它还有特殊情况存在,并非绝对。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

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2.混淆时间。

命题人故意把文本中尚未确定的时间说得很确定,还故意将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故意将处于某一

阶段的事实说成是另一阶段的。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

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作为关注重点,以备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准确把握,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例3】

选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

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原文:“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

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

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

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解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

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3.张冠李戴。

命题人在题目的选项表述中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把张三的行为说成是李四的行为,以

此来误导考生。考生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将其标出。答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

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2】

选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

的真实性。”

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

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解析:原文是印证了“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而不是选项中说的“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

内容的真实性”。选项张冠李戴,转换了陈述对象。

4.弄错条件。

这类命题陷阱将关注点瞄准逻辑问题,设题方式有两种:一是设置的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设置成充

分条件或者相反。考生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

候,要仔细辨析,尤其要从逻辑事理上判断是否与文本中的意思相符。

【例4】

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作为“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的

必要条件。

5.搅乱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或者将“果”错断为“因”,颠倒两者的关

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设题时用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考生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

果倒置。

【例5】

选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

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解析:选项中“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

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6.遗漏信息。

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设置选项时,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

而这个词语的遗漏,使选项改变了文本的原意,这类陷阱称得上是“暗藏杀机”,考生极容易忽视,因此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考生认真阅读,仔细比对,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例6】

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第②段又说,“当然,离不开

'我',并不是只有‘我‘。"

解析:通过比较就会发现,选项中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信息,使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

符。

7.无中生有。

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编写选择题的选项,在整合文本中某些语句或某些词语时,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

货”,这个“私货”又改变了选项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表述,从而造成干扰。考生要仔细比对,如果选项中

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就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

[例7]

选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解析:根据原文可知,“气候正义”并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不是非政府组织“提出”的。选项

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

8.模糊指代。

选项中使用了指代性词语,而这些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指代错误。解答此类试题,

要留心文本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

指代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选项中指代的内容与文本中指代的内容是否一致,再进行判断。

【例8】

选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

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原文:“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解析:这句话中的“其”是理解本题的关键,很明显,这里的“其”指代的是“先秦诸子”,而非“《老

子》和道家”。

9.胡乱推断。

命题人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的题目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不具备

逻辑联系的内容与文本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造成判断推理错误。遇到这种题目,考生应根据各选项所涉

及的内容,先回到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例9】

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

对决等节目。”

解析:这里的“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只是列举,具有选择性,且后面有一个“等”字,选

项竟然由此推断为“竞技庆典由……三项血腥表演构成”,明显不合逻辑。

10.曲解原意。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时,有意对文本中某个词语、句子或对文本中心意思的理解与文本意思发生了偏离,曲

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考生要准确判断出这类陷阱,就要重视阅读,阅读时要从整

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认真进

行比对,判断正误。

【例10]

选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原文:“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

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

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

解析:根据原文第4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

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此外,“使之成为相关

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第4段中的“这

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

忆的配套设施。选项的设计属于曲解文意。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2021—2023年新高考I卷和新高考II卷均设置5道题,包含3道客观选择题和

题型2道主观简答题。新高考I、II卷第1、2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面第3题考查分析综合,重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第4题、第5题都考查理解

文章内容的能力。

纵观新高考I卷和新高考II卷三年试题,第1〜3题属于常规考点,第4〜5题

命题命题比较灵活,设题更具有深度,开放性更强,更凸显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

猜想考查。但不论怎样命题,“随文”命题的思路不会变,立足“信息类阅读”

的功能定位不会变。

备考①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读懂文章;②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③关注体现

要求社会热点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

增速。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②的确,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

下,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开始思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数实融合”议题就此展开。其中,

二者最根本的逻辑关系即: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数

字经济的技术和平台。

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产生了海量数据资源,各种数字应用

渗透率位于世界前列,推进数实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数字经济发展和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必修

课”。

④简单理解数实融合,就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向实体经济的应用、渗透和重

塑,使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新一轮增

长的主引擎和主战场。

⑤数实融合是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