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能力训练_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能力训练_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能力训练_第3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能力训练_第4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能力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

复习纲要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备考策略

考点内容

常见诗歌中的人物对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分积累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注重归类,总结规律,要善

诗歌的形象概述形象特点

形象、事物形象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于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读诗中形象

复习时要按照课标中“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注意打通

炼字、诗眼及语言特对诗歌语言的分析鉴赏

诗歌的语言分析语言风格和特点]试题和教材的联系,连点成面,在综合思考中提高学

色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科能力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进行典型例题训练,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式、修辞手法力、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答题模式。注意表述角度等限制

诗歌的思想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注重课内积累,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从诗歌思

综合分析能力、评价鉴

内容和作者的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度题材对诗歌分类想内容、诗人生平、后人点评等方面阅读鉴赏诗歌

赏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观点态度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习惯

【真题探秘】

(2020新高考1,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审题关键:①关注题干中的“对这首诗

赠别郑炼赴襄阳的理解和赏析”,明确内容理解和分析鉴赏

杜甫并重。前三个选项分别考查对首联、颔联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和尾联的理解,D项主要考查对诗人风格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的鉴赏。②注意是选“不正确的一项”,懂得

地阔峨眉晚,天高朗首春汽利用选项整体理解全诗。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解题方法:①紧扣诗句,精准理解其含意。

[注]①把:握,执。②蜿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②熟练掌握表现手法,了解杜甫的诗风。③

德公,汉末襄阳高士。联系相关注释,分析诗歌情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易错警示:①不理解“念此”“惊神”“试觅”等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关键词,读不懂诗句。②不了解杜甫的生平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和诗风,不能准确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审题关键:。明确鉴赏的主要诗句一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颈联。②要分析“峨眉、蜿首两座山''对

答案B表达离情的作用,就要紧扣诗句本身。

解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错误,诗人不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解题方法:①分析关键词语。“地阔”“天高”

而是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强调两山相距之远,“晚”“春"流露不舍之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蜿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情。②熟悉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写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蛆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景抒情,用词简约。

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易错警示:①忽略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了解“峨眉、点,仅留意字面意义,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

朗首”的地理位置,峨眉山在四川*见首山在襄阳,可谓相隔遥远,正如诗歌中所诗句含意。

说“地阔”“天高”,即水远山长,相见无期,可见两人自此一别相见之难,不舍之情②忽略注释的作用,不能结合诗句本身分

见于言外。析情感。

1.真题多维细目表

年份卷别篇目/体裁/题材考点考向素养要求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3人’出

《赠别郑炼赴襄阳》/唐诗五律/艺术风格、构思综合考查

新高考I1.审美鉴赏与创

赠别诗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造。能从不同角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g-士区度、不同层面鉴赏

课标《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艺术风格、构思综合考查

古代诗歌,感受古

全国I唐诗七律/即事抒怀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代诗歌语言的独

2020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g入上木有魅力。

课标艺术风格、构思综合考查

《读史》/宋诗七律/说理诗①具备形象思维、

全国II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态度直觉思维能力,能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H人出读懂古代诗歌,领

课标艺术风格、构思综合考查

《苦笋》/宋诗七律/咏物诗悟诗歌表达的情

全国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艺术风格、构思②对艺术形象及

课标全国I《题许道宁画》/宋诗五律/题画诗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尾联含意、观点风格具有一定的

《投长沙裴侍郎》/唐诗七律/干谒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句意理解理解和感悟。

2019课标全国II

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2.文化传承与理

《插田歌(节选)》/唐诗五言/田园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诗句含意解。

课标全国III

诗鉴赏诗歌的语言语言风格①通过鉴赏古代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曹含意、表达技巧、思想诗歌,陶冶性情,坚

课标全国I《野歌》/唐诗七律/即事抒怀情感定志向,形成正确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尾联含意的世界观、人生观

2018《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句含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课标全国II

宋诗七言/即事抒怀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作用②热爱中华优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诗句含意、语言风格、构思传统文化,传承人

课标全国III《精卫词》/唐诗七言/咏物诗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构思文精神,发展个性

《送子由使契丹》/宋诗七律/送别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典故理解及健全人格。

2017课标全国II

诗鉴赏诗歌的形象诗人性格特点

2.命题规律与趋势

考查内容①从考点上看,涉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②从选材上看,主要取材于唐宋诗,以考查单首诗歌为主。

命题规律①文本选取以唐宋近体诗为主,也有七言古体诗和五言古体诗。

②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③命题设置既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设问时又往往限定范围,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命题趋势在现

代文阅读整体难度下降的背景下,古代诗文阅读的题量、分值和难度均有增加趋势,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考生需引起足够重

视。

备考策略①加强常识积累,如古代诗歌常见意象、题材类别以及鉴赏术语。

02/20

②掌握诗歌解读方法,在读懂的前提下进行鉴赏。

③立足教材,以教材中的诗词为基础,课内课外打通,提高鉴赏能力。

3.重要考点纵向分析

比较鉴赏

历年考法分析

卷另I」题目考法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

2019课标全国II同一首诗中不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的比较鉴赏。

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

2019课标全国川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比较鉴赏。

什么不同?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不同诗歌描写同一意象运用的描写方式的比较鉴

2018课标全国I

较为常见。JALO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2018课标全国II同一诗歌同一意象不同作用的比较鉴赏。

析。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

2018课标全国III不同诗人不同诗歌相近语言风格的比较鉴赏。

相近。

规律及变化

①比较鉴赏的内容,涉及诗歌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

②比较鉴赏的角度,有同一诗歌同一对象,也有不同诗歌同一对象;有同一诗人不同诗歌,也有不同诗人同一题材或风格的诗

歌。③比较的内容、角度都比较灵活,着重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阅读素养。

备考建议

①注重提高整体阅读诗歌的能力,并能准确理解诗句。

②根据题意要求,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鉴赏。

③用“相同”去鉴赏“不同”,即存"同‘'贯'异

必备知识

【自测自查】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茶©娟娟净,雨襄®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篆(X百0):小竹,细

竹。③晨(yi):通",邑",沾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有着清白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

必“沧浪”呢?

B.颔联中写,这是一个斜风细雨的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被细雨打湿的荷花格外娇艳,

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诗人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

效果。

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2.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答案D

2.答案(1)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消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

贱不能移的精神。(2)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荷花娇艳、微风送香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

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野菊

04/20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①省:回忆。②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诗人对命运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举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手法上的妙处。(6分)

二、

1.答案B

2.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节奏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

双关的修辞手法,"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诗人的高尚品格;“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诗人悲苦的身世,语言表达含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9分)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三、

1.答案A

2.答案。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

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

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

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淌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

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

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以淡笔轻描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06/20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

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四、

1.答案D

2.答案①岁月蹉昵、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以及下片的“吾生如寄”暗含年华流逝、青春难驻之意。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词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写

道“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表示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土。④漂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

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

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答出三点即可)

【自测自查】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闺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他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2.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答案B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B项,”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错误,颔联表明自己志向宏远,决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

畏的殉国精神。

2.答案。这一联的含意是:宁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

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作用,且对仗工整,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解答时,要先解释

颈联的含意。颈联的意思是,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上下句语意陡转,从而表达了为国捐

躯的决心。然后从对仗、语气上赏析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08/20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朝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

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二、

1.答案B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

的价值观。

题中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

不忍心睡觉。

2.答案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

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

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前诗的最后一句中“秋月城

头’是以景结情的典型写法,后诗的最后一句“识是谢公诗酒人”将“月”拟人化,含蓄委婉。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鹫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鹫禽创设的环境。

B.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

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瞥禽展翅迅飞的形象。

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

2.“老骥''和“鹫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

1.答案B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

的价值观。

B项''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误,这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主题,不畏“衰节”,

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

2.答案诗人借“老骥"和嘴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仍存有“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

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为“老骥'"鹫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绝塞’"哗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

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老骥'"鹫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鹫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如答象征,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答张十一。

10/20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赏笛©竞长纤纤笋,哪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

(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贯笛(yiind&ng):

竹名,生长于水边。③哪躅:杜鹃花科植物。④恩波:皇帝的恩遇。⑤斗:同“陡”,顿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2.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表现了高超的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四、

1.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C项,“颈联没有怨恨之情”理解分析有误,颈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为“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

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诗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

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

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故选Co

2.答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个近景特写。②色彩丰富,浓淡相宜。有

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黄花,深淡相宜,形象突出。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

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

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是远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地摹写了荒

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赏雪竞长纤纤笋,鄢躅闲开艳艳花''是两处近景特写,赏笛

是一种粗大的竹子;哪躅即羊哪躅,开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开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

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传神

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哪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环境幽静。这四句

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黄花,浓淡相宜,形象突此再加上哀猿的啼叫,

更显出环境的清幽,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关键能力

【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①于武陵,唐代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松人把松树带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

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

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

12/20

2.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

1.答案C

2.答案(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

婉。(2)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翠楼人)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之人的社会现实的讽刺。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寄李储元锡闺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混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

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