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目标制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3、学情分析在这之前,八年级学生虽然在上学期学过一单元的说明文,但都是事物说明文,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如何按逻辑顺序说明事理,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学习目标】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跳读课文,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3.精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4.观察身边自然现象,积累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评价任务】(1)通读课文,勾画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词句,归纳、概括说明内容,完成目标一、二(2)通过精读课文片段,圈画文本、合作讨论,完成目标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为巩义人,康百万庄园是我们熟知的,那么大厅后面的《数九消寒歌》,有人记得是什么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便是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认识与总结。还有一些古谚语,例如“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跟随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朗读课文、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源:%中国教育^出版*网]物候反映气候条——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应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来#源:中教@~^]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不能,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四、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1.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2.作比较。如说到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3.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4.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五、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探究是否还有其他的决定因素。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理解。“长江日报报道,2019年10月12日,武汉大学樱花大道旁鲲鹏广场的部分樱树枝头上,樱花悄然绽放。“为何樱花会在秋季开放呢?”,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植物专家董立坤。他说,樱花二次开花主要还是受天气影响,前段时间武汉持续暖秋天气导致植物产生了“混淆”,致使花芽活跃,最后“误开花”。六、课堂小结: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历史,是勇气与赞歌的历史。许许多多流传下来的文字都能证明中华民族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