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练习-2023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_第1页
古诗文阅读练习-2023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_第2页
古诗文阅读练习-2023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_第3页
古诗文阅读练习-2023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_第4页
古诗文阅读练习-2023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阅读练习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卢重斋遗事

[明]叶盛

中书舍人卢儒宇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

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目:“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

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然其为人,

颇类迂僻。陈孟东©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②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

与众接一谈,虽谓之,不复壁也。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

之至再,目:“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③!”

(选自《水东日记》)

【注释】①陈孟东:陈嗥,出读群经。②胡仲子:胡翰,浙江金华人,著有《胡仲子》

集,③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

送徐子春往四川

[明]卢儒

千峰明月夜猿啼,雁自南来客自西。

远近水声滩上下,周回山色路高低。

石门驿畔沽春酒,松子矶边候晓鸡。

回首姑苏渺何处,想应吟遍卷中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更请文稿吸异二者之为

B.然其为人吴广以为然

C.手读此文不导慎其不导也

D.不复顾也三顾臣于章庐之中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

①博学能文善笔礼

②文学韩柳书法欧颜

3.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项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

《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

概括。

4.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遽答之曰:“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木!”

5.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

小金:读这首诗,我脑海里总会跳出一些诗意相近的诗句。当我读到“千峰明月夜猿啼”,

我就想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小华:我也有同感。读到“周回山色路高低”,以描写路况来表达②_________(填情感),

这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小语:我很赞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⑤____________,⑥”两句与“松

子矶边候晓鸡”,不都是在鸡鸭中“动征铎”吗?

小文:还有“回首姑苏渺何处”一句,极写回望来路时的惆怅,让我联想到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⑦"那放眼前路的迷茫。

6.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

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

7.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我们阅读名著,会发现“他们”也在“走进”。从以

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该人物“走进”的理解。(120字左右)

张学良(《红星照耀中国》)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布尔(《昆虫记》)

【答案】LC2.①博学能文/善笔礼②文学韩柳/书法欧颜3.卢儒把

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突出同事才思不及自己敏捷;并用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

都自愧不如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群。4.这句话的意思是:他马上回答说,

你怎么知道他们读过什么书呢!回答中含有对子侄的嗔怪,觉得这些来见他的“乡显宦”

是鄙陋的,流露出对“乡显宦”的不屑,突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

点。5.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与不舍之情山回路转不见君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去时雪满天山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风烟望五津6.我觉得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因为

卢儒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其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更是通过

想象,表现自己和友人志同道合。他拒绝乡里显宦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与他不是同道中

人。7.示例一:张学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抗争,终于走上抗日道路,从而

走进思想坚定而有意义的人生。

随着对共产党停止内战的诚意和团结抗日决心的深入了解,张学良不再摇摆,最终通过

西安事变这一实际行动,走进了抗日的新征程,明晰并坚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于张学良

而言,“走进”就是寻找正确的道路,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示例二:孙悟空的“走进”其实是一个融入团队和找到自己价值的过程。孙悟空一开始愿

意跟随唐僧西行。取经,只是出于报恩,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员。当他杀了

几个强盗后,无法理解唐僧的指责使回到花果山。后米,孙悟空又经历两次离队,遂步

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价值。百般历练,蜕变成了斗战胜佛。

示例三:保尔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富有反抗精神,却彷徨不知所从。在朱赫来影响下一

步步走上革命道路,受到《牛虻》启发,他毅然投身到前线,走进革命征程。面对命运

的一次次考验,保尔越磨砺越坚定。身体残疾后,他又拿起笔来顽强写作,以另一种方

式践行生命的誓言。走进革命的过程,是保尔不断战胜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

示例四:法布尔带着科学的探究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走进昆虫世界。在观察中认真感

悟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法布尔由热爱自然,逐渐上升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

爱。法布尔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灌注在昆虫世界,通过《昆虫记》传达“观察中的个

人体验”与“想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走进昆虫世界,法布尔便走进了探索生命

的旅程。

【解析】1.考查一词多义。

A.有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B.然而/对,正确;

C.停止/停止;

D.看/拜访;

故选Co

2.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

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①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学识渊博,能作文,擅长写笔札。这个句子写的是两个独立的意

思,一方面是“博学能文”,一方面是“善笔札”。故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为:博学能文/

善笔礼。

②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文学方面学习韩愈和柳宗元,书法学习欧阳询、颜真卿。这个句

子从“文学”和“书法”两个方面来写,据此可知,应在“韩柳”后断开,故这个句子的正确

断句为:文学韩柳/书法欧颜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需从选文中找到关于“上尝命作《雪赋》”的内

容,再加以分析概括。结合“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可知,这里卢儒通过写其他翰林顾

问没有完成,而他自己立即完成了,把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由此突出了自己的

才思敏捷。“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一句写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吐着舌头离开了,写

出了萧状元的自愧不如的神情,以萧状元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凡。据此进行概括。

4.考查语句的赏析。结合上文“其子侄请之至再,日:‘客候久矣。,”可知,这是乡里职

位高、声势显赫的官吏等候卢儒等了很久后,他的子侄一再去请他时他说的话,“来”这

个词是句尾语气词,卢儒说话还在句末带个语气词,从中可看出卢儒对子侄来催他时的

不满。从他说的“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他曾经读了什么书

啊!言外之意是卢儒认为这些乡里显宦没有读什么书,在他看来,没有读什么书的乡里

显宦是粗鄙的,与他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从中可看出他对这些乡里显宦的不屑。他直接

表达自己对乡里显宦的不屑,从中可看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点。

5.考查古诗文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

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本题中易错字有:茅、郎、

津。“周回山色路高低”一句写出了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高低不平,这是诗人送别

徐子春时想到徐子春去四川时要走的路,路途遥远,盘旋曲折,写出了诗人的担心、牵

挂及思念,由此可看出诗人对徐子春的牵挂及思念之情。

6.考查对人物及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

高”可知,卢儒是一个学识渊博,擅长文章,爱好读书,十分自负,对那些不读书的人

十分不屑的人。《送徐子春往四川》是卢儒写的一首送别诗,写的是卢儒送徐子春到四

川,从诗歌中可看出卢儒对徐子春的不舍之情。结合诗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知,卢

儒想象徐子春应该是读遍了卷中题,由此可知,徐子春应该是一个爱好读书,有才学的

人,和卢儒是志同道合的人。由此可知,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

迎。

7.考查对名著内容及人物的把握。结合题干“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可知“走

进”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有了某种收获,此题需要从给出的四部名著中的四个人物,

找到这个人物通过“走进”获得了什么。结合名著内容及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

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来历,设法

把它斩除;或者变作蜜蜂儿、小虫、蚊子,钻到妖洞中摸情况,探消息,偷宝贝,把妖

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亲戚、朋友、亲人,以至小妖,去蒙骗他们;为了战胜妖精,

他甚至巧妙地钻人妖精的肚子里“竖蜻蜓,打斤斗”“跌四平,踢飞脚”,使妖魔俯首认输,

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孙悟空也从未灰心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

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他通过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

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

自叹®

[宋]文天祥

长安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气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

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己自投罗网,

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浩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

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

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

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

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

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②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病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8.《自叹》一诗中借""和“”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

的无奈心境。

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字词释

方法借鉴文言语句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稼轩适倚楼,适:

“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望见之①_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同甫夜思稼寡:

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轩沈重寡言②—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假十万缗以假:

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济贫③_

10.用7”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1.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

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印证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______,

南者如此。(《访辛弃疾》)O

12.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13.《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

请对其中的相同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答案】8.倦鸟神龟9.恰好,正好,刚好少借10.遣人询之/则

己及门/遂定交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12.示例:“始闻辛稼轩

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

这一细节描写夸张成分浓厚,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写出了陈同甫的侠士风

度。13.三人均为南宋爱国文人,诗文中流露出他们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共同意愿;

《自叹》表现了文天祥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及期待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

复杂心情;而辛稼轩与陈同甫生性豁达,相与谈天下事,指点江山,富有壮志豪情。

【分析】8.考查诗歌意象的判断。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是在文

天祥被元军扣留以后写的,他回想不久前的往事,不免发出深长的感慨。据这首诗的前

言说,正月十三日夜晚,作者听说,丞相陈宜中将要在十五日到长堰去会见元军统帅伯

颜,便极力加以反对,认为这时与元军谈判并无实际意义,阻止了陈宜中的这次行动。

但在朝廷上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受到吴坚等人的鼓动,自己竟接受了到敌营谈判的建

议,想来真是不可理喻。“自叹”实际上是“自怨”,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诗人以“非无

翼,,的“倦鸟”表达还有不少的抗元志士支持自己却自投罗网的悔恨,用有灵性可以托梦

给人却被托梦求救的人所杀的“弗自灵”的“神龟”表达了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

奈心境。

9.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方法。①要求用“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此时稼轩与陈同甫

尚不相识,同甫直接上门来访,稼轩只能是“正好”在家,靠在楼上看到他。故解释为“恰

好,正好,刚好”;②要求用“成语推断法”,“沈重寡言”中的“寡”,可依据成语“沉默寡

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③要求用“课内迁移法”,“假十万缗以济贫”中的“假”,

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可理解为“借”

的意思。

10.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是:派人去探问时,

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结合“则”“遂”两个句首虚词,可断

句为: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1.考查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

可以并南者如此“可知,稼轩一心合并南北,而这南北合并也是君王之念,彪炳千秋的

伟业,故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

生前、身后''易写错。

12.考查笔记小说的特点。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其特点是

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示例:“同甫夜思稼轩沈

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这一情节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和虚构性,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前文可知,辛弃疾与陈同甫两人

见解相合,互为知己,辛弃疾会杀陈同甫灭口可能性很低,小说中设置这一传奇虚构情

节,起了增强情节曲折度,写出了陈同甫的粗豪中有机警的性格,表现了辛弃疾的以国

为重态度的作用。

13.考查诗文主题理解及情感分析。“意似而情非”指主题相似而情感有别。从三人的身

份背景及诗文上看,他们的“意”是相同的:同为南宋爱国文人,都有收复国土报效国家

的强烈愿望,文天祥的“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是知救国不可为而努力的矛盾,同一

时期他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明以死报国之志。辛弃疾与陈同甫

慷慨激昂,共谈南北融合,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壮词中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表白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具体到诗文中,表达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自叹》

中“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表现了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倦乌非无翼,

神龟弗自灵”表现了期待脱离幻想矛盾,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由同甫斩马

首及“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可知辛稼轩与陈同

甫生性豁达豪迈,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满城皆鱼鳌”可知两人相会时热血沸腾,

纵论天下事,富有壮志豪情。

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

有巨虺@,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

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晴朗,溪谷洗得,遂勒

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

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

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葬斑驳,即山水之曩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

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i):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

指界限、边界。④森(cui)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契围/果得于藜里外

B.又酉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酉

C.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

15.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6.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①

志公身体的形状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②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辞

1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A.注目观之,以质

向来传说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D.志公不留影于此

18.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越!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14.A15.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16.①岩石间的一

株圆柏②志公袈裟的花纹17.D18.“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

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

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

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

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

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数:几,几个/几,几个;

B.西:西边/向西;

C.过:经过/过于;

D.然:……的样子/对,正确。

故选Ao

1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

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

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西瞻志公

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①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其缝者,即袈裟

之文也”可知第②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质”

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B.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思,

照应题目中的“辨”;

C.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目中

的“辨”;

D.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

故选D。

18.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的

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通读文章

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后来王仁裕通过

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

一人》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

此“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

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

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

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②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

召鞅谢日:“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

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住臣,又

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公与语,数日不序。孝公既用

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已。卫鞅日:“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

循礼者不足多。”孝公目:“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干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

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目:“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繇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

趋令。

(节选自北京古籍出版社《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古代称诸侯的嫡长子为“太子”或“世子”,其他

统称为“公子”;②即:如果;倘若。③秦孝公:秦献公之子,用卫鞅而强国。后世遂得

并吞六国。在位二十四年。④薪qing:这里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1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查阅词典法:①名词,步

兵;

(1).空定变法之令(填序号)

②副词,最终;

③动词,死亡。

(2)公与语,数日

参考成语法:贪得无厌

不厌

(3)彼王不能用君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

之言任臣推断

20.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21.《史记》长于记人,书中擅用不同的手法来刻画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在初中阶段,

我们认识了驻军细柳的周亚夫,也领略过陈胜、吴广的世家风采。小金与小东分别为周

亚夫与陈胜、吴广制作了《史记》人物鉴赏卡,请你仿照前两张卡,也为商鞅制作一张

人物鉴赏卡。80字左右。

命仁।陈胜、吴广

将细柳军和霸上军、棘通过三次对话描写来刻

画陈胜、吴广的品质。第一

门军作对比,衬托出周亚夫

次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

的治军有方、有礼有节、不

现他的远大志向和反抗意

卑不亢、刚正不阿的特点:识;第二次陈胜与吴广的对

从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话,反映了他们的智慧和才

能;第三次陈胜同成卒的对

令日"上,侧面表现周亚夫

话,表现出陈胜反抗压迫的

在治军上的威严。

英雄气概。

22.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几年锐意创新的改革,“秦人富强”。请结合

文本内容,从商鞅和秦孝公两方面谈谈秦国最终富强的原因。

【答案】19.②满足任用

20.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21.示例一:侧面描写和正

面描写相结合。开头交代了商鞅的姓氏、籍贯,接下来借公叔座之口侧面说出商鞅是个

可以“举国而听之”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图强作了铺垫。写商鞅不肯

离开魏国逃命时用了正面描写,写出了商鞅的大胆心细。

示例二:对话描写。商鞅对公叔座之言的回应,足见商鞅的镇定机智,思维敏捷,善于

析理;对于变法,他面临重重险阻,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谋略过人。22.(1)“秦

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求贤若渴的心理,任人唯贤。

(2)秦孝公听从商鞅的谏言,不循旧礼,改革弊制。

(3)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

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4)“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在执法过程中以严格的惩戒来警醒人心,使得秦国上下

都能遵从新法。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1)句意:最终决定变法的命令。卒:最终。故填“②”。

(2)“贪得无厌”意思是:贪婪到无法满足的地步;厌:满足。句意:秦孝公与他交谈,

好几天还不满足。厌:满足。

(3)“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句意: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

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任:任用。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

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

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为“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由他去

治理”,故应断句为“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开放性试题,分析题干已有示例可知,人物鉴赏卡应按照总分

的结构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首先总述作者主要采用哪种写作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形象

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详细介绍人物的形象特点,注意字数要求。

公孙座向魏惠王举荐商鞅时所说的“愿王举国而听之”,和他建议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这是借公孙座对商鞅的重视程度,从侧面表现商鞅的才能出众,

是个人才,也为后文商鞅坚持变法做了铺垫;

在公孙座告知商鞅,其可能被杀时,商鞅直言“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

言杀臣乎?”此处是对商鞅的正面描写,表现了他的胆大心细;

在和公孙座的对话应答中,表现了商鞅镇定自若,思维敏捷,善于析理的性格特点。在

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中“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通过语言对话描写,刻画出了商鞅论述严谨,迎难而上,谋略过人的性格特点;据此分

析总结作答即可。

示例:通过两次对话描写来刻画商鞅的形象。第一次商鞅和公孙座的对话,表现了他胆

大心细、善于析理、镇定自若的性格特点;第二次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表现了他迎难

而上、不屈不挠、敢于变革、谋略过人的形象特点。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注意题干要求,从“商鞅和秦孝公两方面”分析。

秦孝公:由“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可知,秦孝公的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给秦国的富

强打下了基础;从“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可以看出,秦孝公

从善如流,听取谏言,改革弊制也是秦国富强的原因;

商鞅:由商鞅对秦孝公说的话“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

多”可以看出,商鞅的才干和胆魄,使得他能够借历史兴亡证明改革的必要,说服秦孝

公变法,推动变法施行,是秦国走向富强;由太子犯法时,商鞅说的“法之不行,自上

犯之”及其后来对太子师的惩戒可以看出,商鞅对法令的忠诚和严格,警醒了秦国人民,

使得上下都遵从新法,从而帮助秦国走向富强。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

【甲】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乙】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注释】①汴河:又叫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其中一段。②龙舟事;隋炀帝为满足自己的

欲望,开凿大运河,乘龙舟下扬州的事。

【材料二】

“苏轼疏浚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累©常平米,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湖水多蔚②,自唐及钱氏®,岁辄浚④治,宋废之,蔚积为田,水无几矣。湖又多淤,三

年一淘,为民大患。轼遂浚二河以通漕,又取蔚田积湖中,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

菱湖中,蔚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

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以避其险。''人以为

便奏闻有恶轼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轼复言,“今三吴多水,欲凿挽路,为十桥,

以迅江势亦不果用,人皆以为恨。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宋书・列传九十七・苏轼》)

【注释】①集:卖。②芳:一种水草。③钱氏:五代十国吴越国的钱镂。④浚:疏通。

23.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京杭大运河,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有何不同。

24.叹词用来表达情绪,在面对京杭大运河写下诗歌前,诗人会发出哪个叹词?请从材

料一中选一位诗人,根据诗歌内容,选择一个叹词简述理由。

A噫!B嗟夫!C呜呼!

25.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句子提示解释

课文迁移——“既出军门,群臣

既至杭①

皆惊”

查工具书——①诋毁②沮丧③

力.沮之②

阻止④泄漏

岁败公私船参考成语一不胜枚举、不可

不可胜计胜数

课文迁移一“未尝不叹息痛

人皆以为恨④

恨于桓、灵也”

26.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

27.京杭大运河与西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历代对两者评价不一》结合文言文内容,谈

一谈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相比,百姓对苏轼疏浚西湖这一工程的态度如何,探究其原

Ho

【答案】23.甲诗还将其与大禹比较,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造福后世的积极作用;乙

诗只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的批判。24.示例:皮日休会发出“噫”,因为“噫”表示感慨、

悲痛,因为大运河在客观上对经济、交通起到积极作用,如果不是隋朝统治者荒淫无度,

这份功绩能与大禹相比,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惋惜。25.(1)已经;(2)③阻止;(3)

尽;(4)遗憾26.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27.示例:

态度:从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可以看出百姓对苏轼的治理是感激的。

原因:原本湖中淤泥堆积,三年一淘,是百姓的大患,苏轼通过疏浚、种菱、建堤等措

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苏轼帮百姓解决饥疫问题,坚持上奏为民请命,可以看

出苏轼是为百姓着想,以民为主,而隋朝开凿大运河却是为了统治者自身,劳民伤财。

【解析】2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皮日休一反

前人对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亡国的论调,认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南北交通,可

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是一件大功;

从胡曾的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胡曾认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

隋朝灭亡,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的批判;

故在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上,甲诗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造福后世的积极作用;

乙诗只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的批判。

24.本题考查叹词的作用。在回答此题时,要紧密结合叹词的含义与诗歌的内容主旨,

二者相互联系作答。

示例:胡曾会发出“嗟夫”,因为“嗟夫”表示感叹、遗憾,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劳民伤

财,加重了人民本就沉重不堪的负担,使得天下的百姓对隋朝的统治者怨声载道,表达

了诗人对隋朝统治者的批判态度。

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已经到杭州;既,已经;

②句意:极力阻止这件事;沮,阻止;

③句意:每年冲毁公私船只数不胜数;胜,尽;

④句意:人们都感到遗憾。恨,遗憾。

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

断句。

句意:人们认为很好。计划上奏,有恨苏轼的人。“人以为便”这里的主语是人们,“奏

闻”的主语是苏轼,故这两句中间断;“有恶轼者”的主语是其他人,故这一段单独断。

故断句为: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言文最后一段“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

报”可知,百姓在家中设立了苏轼的画像,并设立了生祠纪念苏轼,人们对苏轼的治理

是感激的;

从“湖水多封,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废之,封积为田,水无几矣。湖又多淤,三

年一淘,为民大患”可知,西湖原本常年淤积,每三年就需要疏通一次,十分影响人们

的生活质量。苏轼疏浚西湖,并利用西湖的水利条件种菱、建堤,帮百姓解决了饥疫问

题,改善了生活的水平。由此可知,虽然疏浚西湖与开凿京杭大运河都是耗资巨大的水

利工程,但根本的出发点不同:苏轼是为了改善民生,而隋炀帝只是为了自己的骄奢淫

逸,所以百姓的态度会截然不同。

阅读甲、乙诗文,完成问题。

【甲】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乙】

石涧记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

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闽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

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

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

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漱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

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①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②画(kun)奥:也写

作“壶奥”,指内室深处。③揭(qi)跣(xi*n):揭,把衣服拎起来。跣,光着脚。④胡

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28.用“/”给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9.字词理解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请你一起来参加“文言小秘诀”的梳理。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技巧小结

课内迁移法:

石渠之事既穷既加冠,益慕圣贤之(1)______

在古代汉语释义

成语参考法:通宵达时,我们可以结合

倚楹遂至.旦(2)______

学过的古诗文或

现代成语推测古

民又析焉语境推测法(3)______

汉语的意思,同时

也要结合语境。

查找工具书:

道狭不可分也①贫穷②穷尽③不(4)______

得志

30.虚词在文章中有着不同的语法作用,也能表情达意。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

中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古之人其有乐乎此邛?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即?

31.《唐诗镜》中评价【甲】诗为“语有景趣,然此等景趣在冥心独悟者领之“,请你从

【甲】诗中摘录一处,仿照示例,从晕物播号的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

摘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赏析:这个句子从货般的角度写流动的潭水,用玉质饰物相碰撞的声音比喻水声,

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而“君子佩玉”的意象又使得这一声音有了美好的意蕴,流露

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乙】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作于被贬谪之时,同样遭受人生低

谷,柳宗元和苏轼的心态相同吗?结合两文内容阐述理由。

【链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28.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29.已经,……之后早上架

桥②30.两个“耶”字都表示反问语气,解释为“吗”,游玩石涧这件事,柳宗元认

为“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

这里吗?,,,这一方面写出了柳宗元洋洋得意之情,另一方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浩叹,亦寄寓着作者被放逐偏隅的身世之慨。31.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这

个句子视觉和听觉结合,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

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

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32.示例:相同。本文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

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

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邀友

月下赏景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一个“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更有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所以两人的心境是一致的。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

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水流平铺在上面,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

琴声。

“水平布其上”写水的字条,“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水流,故

分别断开。

故断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既:已经。根据“课

内迁移法”可知,“石渠之事既穷”的“既”是已经的意思。石渠之事既穷:游览、整修石

渠的事情已经结束。

(2)通宵达旦:一整夜到天亮。旦:早晨。根据“成语参考法”可知,“旦”的意思是早

上。倚楹遂至旦: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3)民又桥焉: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架桥。

(4)道狭不可穷也: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穷:②穷尽。

30.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

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

结合翻译可知“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是两个反问句,两

个"耶''是表反问的语气词,可以理解为“吗”。

【乙】文前面具体描绘了石涧的石头和水的妙处,从【乙】第一段“亘石为底,达于两

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