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本文作者顾颉刚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出示课件1)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出示课件

2)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说。(出示课件3)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出示课件4)

教师总结: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

找答案!

板书课题:19怀疑与学问(出示课件5)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是谁吗?

预设:(出示课件7)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为古

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品:《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

编》等。

2.背景资料

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

篇议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8)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

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

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

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

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二)预习检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9)

yiwangzhizhesu

程至虚妄停•滞折才口流J俗~

mopishubianxuwang

墨守暨如塾师it论虚叁”

jiegong叫g

顾颉.刚不以自破腐草为董

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10)

-(she)折本

折-(zhe)打折

(zhe)折跟头

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11)

一载重(zai)一(辨)析

裁剪(cai)bian-(辩)论

栽树(zai)(辫)子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2)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

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出示课件13)

教师提示: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要求在课文中找。

(学生自主寻找,然后抢答。)

学生:中心论点是“学则须疑”。(出示课件14)

教师追问:那么,分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分论点一,是“怀疑在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学生2:分论点二,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师追问: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5)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教师总结: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分论点是证明总论点的。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出示课件16)

(学生仔细阅读本文,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提示:文章开篇引用这样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名言:

“学者先栗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生总结: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教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结合句义来分析,看看论点与引用学者的名言之间有着怎样的

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学生1: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

中心论点一一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学生2: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

教师补充: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其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出示课件18)

教师点拨:论证方法中,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几

种是比较常用的。另外还有不太常用的,如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和理论论证。

论证是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个证明。

教师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证明”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师生分析,教师指正。)

预设1: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出示课件18)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因果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

②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料也有两种:自己亲

见的事实根据;别人

③举例说明。譬如在国难危急的例证法的传说。

时候....

预设2: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出示课件19)

①指出怀疑精神的必要性。

例证法

②用“三皇五帝”的事例说明。号岁费是做学

间的基本条件。

③用“腐草为萤”的事例说明。

预设3: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出示课件20)

①对于任何学问都栗先怀疑。

引证法

②提出“怀疑”“思索”“辨别求知要有怀疑

”三步,正反两面论证。精神,不应该盲从

对比论证迷信。

③引用孟子名言进行论证。道理论证

教师总结: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一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

件。—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一得出结论。(出示课件21)

教师:同学们,在论述的过程中,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2)

(学生默读本段,然后分析归纳。)

教师点拨:本题表面是分析段落的作用,事实是论证思路的分析,同学们可以从本段与

上下段之间的关系和论证思路方面分析即可。

预设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预设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预设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教师指导: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出示课件23、24)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

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出示

课件25)

语句展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生分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总结上文。

教师:那么,”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呢?

学生:提出下文论点。

教师总结: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出示课件26)

(1)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用戴震和笛卡儿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3)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4)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

义?(出示课件27)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示例: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

的怀疑精神。

预设2:示例: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不仅

适用于治学者,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把握本文主题和论证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8)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

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出示课件29)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应该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去分析能否前后对换。

预设: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

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0)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

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

的学说产生。

教师:同学们齐读上面的文字,然后讨论思考、分析回答。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们怎么看?

(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学生: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

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出

示课件31)

(学生分析语境,整体分析回答。)

预设: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

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

严谨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句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出示课件32)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

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生讨论,共同分析。)

学生:不能互换。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这两个词能互换?

学生: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

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33)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

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4)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

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论点鲜明,层层论证。(出示课件35)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

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见,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

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由此可见,本文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

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层次分明。

预设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出示课件36)

首先,本文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此处,本

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

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

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

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