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年度髙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差序格局”或许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有4章提到了这一概念,其中3章有多侧面的论述,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对此,有后辈学者曾提出质疑,事实上,当年此概念一出来,就有人质疑,费老也当即在学理上接受了这一质疑,并对这一概念做了说明和限定。在此后发表的这一系列篇章中,仅“无讼”这章有一次极简地提及用过这个概念,未再有任何论述。在费老此后的漫长学术生涯中,就我的有限阅读而言,也不见他提及这一概念,没有更多的分析或阐述;而一些后辈学者认为:“差序格局”是“极有意义的概念”或“蕴含着极大解释潜力的课题”,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与费老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由此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语境化的文本阅读,我认为费老当年使用它主要是为帮助当时中国读者理解,无法直接感受甚或很难想象的西方近代工商社会与乡土中国的其些重要社会差异。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学术思想交流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阐述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费老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概念,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费老是从批评乡下人“自私”、缺乏公德心起步引出“差序格局”概念的。“在乡村工作者有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随后,费老的批评转向了其他并非乡下佬的中国人:“城里人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再后,虽未明言,他的批评显然指向公职人员,“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费老认为,西方社会的组织结构是“团体格局”,而在乡土中国则是由亲缘和地缘关系构成的“差序格局”。前者公私界限分明,社会由各自独立的个人个体构成;后者则是私人道德维系的,并以自我为中心铺开。费老以中西对家庭的不同理解例证了中国社会中群体边界的含混和伸缩自如。由于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由亲属关系或地缘关系确定,因此,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费老用了许多典型的中国现象或说法,如人伦、天下归仁以及“推己及人”等,来印证中国的这种个体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他还区分了中国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西洋的个人主义。在乡土中国,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但这不构成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网团体格局相联系,即团体不能侵犯平等的各成员的权利。中国出现的只是自我主义,即在理论上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时、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费老看来,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此两种认识,方向相反,但道理相通。从上面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费老想借助社会结构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乡土中国人自私、缺乏公德心,我理解。差序格局只是费老对普通人日常行为格局或心理状态的一种概括。无论费老是否自觉,当他使用波纹这个隐喻之际,在有助于读者理解了乡土中国人的行为和主观心理特点的同时,也解构了乡上中国社会有客观的“差序格局”的可能。(摘编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较真“差序格局”》)材料二:我曾在“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中,从群己的关系上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我也在“差序格局”那章里提出了若干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标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所没有恰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这些标记并没有使我完全满意,而且也有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他举出了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这些不是团体是什么?显然我们用同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列;后者称之作“社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在那位朋友所列举的各种社群中,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附带说明,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譬如钱会,即是赊,显然是属团体格局的;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出来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老虽然在学理上接受了学者的质疑,但并没有因此否定《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合理性。B.“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社会格局,随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C.“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作为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不仅乡土中国存在,西方社会也存在。D.材料一对“差序格局”进行语境化地分析,意在阐释“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联系和区别。2.根据材料内容,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老“无讼”之后的篇章中很少使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费老当初提出的这一概念存在问题。B.作者引述费老关于两类社会中的组织结构的对比分析,最终目的是印证中国人“私”的根源所在。C.自我中心主义体现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这和与团体格局相联系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相似。D.读者借助《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家庭格局的特点。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匆施于人。”C.《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材料二中,费孝通的朋友不同意关于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的观点,对此费孝通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5.后辈学者针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7.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8.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理解“暮鼓”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10.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C.其可怪也欤 D.其为惑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何陋之有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13.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15.《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17.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①《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②《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③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④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⑤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②;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③,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拼盘或集锦似乎已成为主旋律创作中的模式。《我和我的父辈》以《乘风》《诗》《鸭先知》与《少年行》四个风格迥异的篇章延续了“我和我的”系列的熟悉配方。集锦式创作的优缺点是的。其优点在于,(
)。缺点则在于,若各篇章没有统一的理念贯彻始终,便容易形神涣散。就整体性而言,《我和我的父辈》的呈现还是的。就各篇章而言,《乘风》悲壮传奇,《诗》柔软诗情,《鸭先知》日常谐趣,《少年行》癫狂闹剧,可谓各具特色。相对而言,《乘风》中规中矩,《少年行》则多少有些乏善可陈。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2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成语。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碰撞。B.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碰撞。C.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D.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不同故事单元旗鼓相当、搭配得当,不难形成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B.如果不同故事单元旗鼓相当、搭配得当,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不难形成C.不同故事单元如果旗鼓相当、搭配得当,不难形成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D.不同故事单元如果旗鼓相当、搭配得当,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不难形成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我一直认为,在这座城市里,我是个局外人,跟你们没有任何关系。可是现在,我亲眼看到了,就知道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属于这里了。这场疫灾关系到我们所有人。”——阿尔贝·加缪(鼠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在大海里独居……无论是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是人类一员。”——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堂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D3.C4.①首先对“团体”进行狭义的界定并指出朋友说的“团体”和自己提到的不是一个实体;②然后指出“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这两种格局在中西方共存并各有偏重。5.①质疑有其合理性,因为费孝通在开始提出和运用这一概念时没有严格界定,这样容易引起误会。②之所以有质疑,是他们不理解费孝通使用这一概念的语境。③从材料一中苏力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费孝通当年使用这一概念主要是为帮助当时的中国读者理解乡土中国某些重要的社会差异;在材料二中费孝通也明确指出他使用“差序格局”等概念,在于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D.“意在阐释‘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联系和区别”错误,结合原文“语境化的文本阅读,我认为费老当年使用它主要是为帮助当时中国读者理解,无法直接感受甚或很难想象的西方近代工商社会与乡土中国的其些重要社会差异。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学术思想交流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阐述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可知,意在更好地说明费老使用这一概念的目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作者观点的能力。A.“可以看出费老当初提出的这一概念存在问题”错,原文为“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学术思想交流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阐述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费老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概念,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可见不是因为“概念存在问题”。B.“最终目的是印证中国人‘私’的根源所在”错,原文为“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出来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可见是为了帮助区别概念,更好的了解社会结构。C.“相似”错,二者。原文有“他还区分了中国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西洋的个人主义。在乡土中国,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但这不构成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网团体格局相联系,即团体不能侵犯平等的各成员的权利。中国出现的只是自我主义”,可知二者不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己立、己达”而“立人”“达人”可知,是以“己”为中心。B.由“己”而推“人”是以“己”为中心。C.是多向别人学习,不是以“己”为中心。D.“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心。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显然我们用同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列;后者称之作‘社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可知,首先对“团体”进行狭义的界定并指出朋友说的“团体”和自己提到的不是一个实体;结合“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可知,然后指出“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这两种格局在中西方共存并各有偏重。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理解分析质疑的原因,解说费老用此概念的意图即可。首先表明,“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故质疑有其合理性。后来费老也当即在学理上接受了这一质疑,并对这一概念做了说明和限定。结合“语境化的文本阅读,我认为费老当年使用它主要是为帮助当时中国读者理解,无法直接感受甚或很难想象的西方近代工商社会与乡土中国的其些重要社会差异。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学术思想交流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阐述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分析,之所以有质疑,是他们不理解费孝通使用这一概念的语境。结合材料一中“当他使用波纹这个隐喻之际,在有助于读者理解了乡土中国人的行为和主观心理特点的同时,也解构了乡上中国社会有客观的‘差序格局’的可能”,材料二中“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可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可知这一概念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是为帮助当时的中国读者理解乡土中国某些重要的社会差异,在于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6.D7.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8.“暮鼓”是黑暗中会所的演奏,更寓意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暮鼓”寓指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像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坚韧顽强的品格。“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曲折离奇的情节”错误。本文故事性不强,本文主要讲一个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启示的故事,故事情节普通平淡。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同时这情节设置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母亲被“她”认为是“老头”,凸显出一种淡淡的心酸,但符合生活实际,给人以灵魂的震撼,从而为下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了铺垫,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意蕴的基本能力。“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继而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从文中来看,指的是小说结尾部分从会所传来的鼓声,“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因此这里的“暮鼓”更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这位母亲“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年纪已经不小,还在工地上干活,和儿子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吃工地上的伙食。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一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原来的她注重的是外表的年轻,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然而在看到农民工母亲之后,她的精神有所改变,“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暮鼓”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9.C10.B11.C12.A13.D14.(1)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2)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是多么奇怪啊!【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虚词含义的能力。C.本句意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齿”,指并列为伍,“不齿”既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不屑一提。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例句为代词,代指“生乎吾前”的人。A.副词,表推测,大概。B.代词,代指“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却耻师之人。C.副词,多么。D.指示代词,那些。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及实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就。B.……的原因;用来……的。C.两个都是名词,从师的风尚。D.形容词,糊涂;名词,疑惑。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B.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师学”。C.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D.被动句,“于”字表被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余学”。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误,原文说的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见作者是说这种现象十分奇怪,并不是真的认为是君子的智力不如他们,而是要表达这是因为君子不肯从师学习的缘故。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彼”,那些;“授”,教授;“句读”,停顿断句;“所谓”,所说的。(2)“之”,一类人;“不齿”,不屑与之并列;“乃”,竟然,却;“其”,多么。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5.赋16.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7.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考核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从句式特点可判断《诗经》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查读懂诗句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本诗对于采集芣苢这个过程,用了“采”“掇”“袺”三个动词,所以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采集芣苢的过程。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该题考核诗歌景象。18.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注意一下字体的书写:舸、携、峥、嵘、稠、寥、廓、笙。19.C20.①最重要的途径之一②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③而是正好相反【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第一个问题是成分残缺,“通过……,都会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删掉“通过”,排除D。第二个问题是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获得了僵死的知识”和“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不是递进关系,而是表示选择的并列关系,应将“不仅……而且”改为“不是……而是”,排除AB。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面“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和后面“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可知,此处应是说“获得教养的途径”,而且因为途径不是唯一,所以可以加上“之一”,应填“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第二处,前面是“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后面要表达对读书的正确认识,要使我们怎么样,找出“散心消遣”的反义词,选择与“不是”相搭配的关联词,据此可填“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第三处,前面说“不是……”否定一种看法,后面“要帮助我们……”肯定一种看法,需要填写的内容是一个过渡句,再选择与“不是”搭配的关联词,应填“而是正好相反”。21.屡试不爽
显而易见
可圈可点22.B23.A【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语境,“拼盘或集锦”已成为成功的创作模式,可用“屡试不爽”。屡试不爽: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语境强调“优缺点”明显,可用“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语境强调作品值得肯定或赞扬,可用“可圈可点”。可圈可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两句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尽管”应放在主语“不同篇章的水准”前;二是不合逻辑,“家庭关系”与“父子关系”存在包含关系,不能并列,可改为“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三是语意重复,“代际”就是两代人之间,“代际之间”语意重复,删掉“之间”。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两句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如果”应放在主语前面,排除CD;括号内容讲述“集锦式创作”的优点,后句主语应为“不同故事单元”形成的“集锦式创作”,B项主语为“多声部协奏曲”,排除B。故选A。24.例文:当一滴水融入海洋滚滚河流中,“我”是一滴水。渺小吗?也许“我”决定着一株植物的命运。大千世界里,“我”是一朵花。卑微吗?也许“我”改变了一片土地的荒芜。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世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心怀他人。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职业责任意识。是一只火把,就应照亮一段道路;是一把斧头,就应开辟一片坦途;是一缕阳光,就应温暖一方土地;是一捧清水,就应洗净一片浊污。人人地位不同,个个责任重大。克里姆林宫的清洁工说:“我的任务和叶利钦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在打扫俄罗斯而已。”有了职业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几十年行走在山间的邮路上;才有了张艺谋推掉高额报酬,为奥运耗尽心血;才有了神七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的沉着冷静。树立职业责任感,是树立责任意识的基石。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红烛照深山,温暖洒人间。李桂林、陆建芬怀着对二坪村的责任,将荒芜变为希望,将沙漠变为绿洲,从此,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文化的光芒在这里耀亮夺目。“微尘”这个看似渺小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社会责任意识。无声奉献,更显其伟大;心怀社会,更显其崇高。树立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它是树立责任感的保障。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袭,每个人树立国家责任感,国家必会长盛不衰。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张自忠的杀敌报国,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反观当今,责任意识的缺失却成为一大通病。范美忠一跑留骂名,专家们偏爱孔方兄,学者们执着于闪光灯,媒体渲染浮夸成通病。树立责任意识,自古重要,而今更是必不可少。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自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奉献、是博爱;真正的明智,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教师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 2022财务部年度总结
- 防毒安全教育心得范文
- 考研数学(二302)研究生考试试卷及解答参考
- 银行宣传方案5篇
- 月个人工作计划
- 2021设计师个人的工作总结报告五篇
- 继续教育自我总结5篇
- 小学生军训心得体会
- 《囚绿记》教学设计15篇
- 童年 高尔基 课件
- 场地铺装彩砖劳务合同范例
- 企业愿景及三年规划目标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范文百度网盘
- 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80大寿流程、主持词及发言稿
-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
- 2024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 一年级数学个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大全(连加法-连减法-连加减法直接打印版)
- 软件UI设计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