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教师尊享•命题分析:
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
影响人口分2023浙江1月,T1—2【综合思维】
布的因素2021北京,T18(2)高考试题对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
运用资料,人口分布的人口统计图表等资料为载体,学
2023全国甲,T4—5
描述人口分变化生在解决问题时需从时空综合角
布、迁移的2023海南,T1—2度分析某国或地区的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迁
特点及其影2022广东,T18(2)人口迁移及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
移的因素
响因素,并2021湖南,T1—2原因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结合实例,人口迁移的2023山东,T3—5【区域认知】
解释区域资影响2021浙江6月,T12—13人口问题常以具体的区域为背
源环境承载人口问题的景,人口的数量变化也与区域经
2022河北,T3—4
力、人口合表现及解决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相关。
2021浙江1月,T15—16
理容量措施【人地协调观】
环境承载力结合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
2021北京,T8—9
的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知识进行命题
人口增长与迁移属于较为简单的主干知识,近年来以我国区域间人口迁
移为背景的试题考查频率较高。高考试题常借助形式多样的人口统计图
命题分析预测
表呈现人口数量的时空变化,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判定人口分
布、迁移的原因或影响
人口问题常借助统计囱袤来增加难度,羽而¥生备考时应孽会人口槎状
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学生在判读
图表数据时应注重“量”“率”曲线的辨析,注意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备考策略率之间的变化关系,还应动态分析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口迁移问题
应结合国内和国际局势、城镇化、产业转移等区域背景知识,对问题进
行全面综合分析,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运用人地协调观分析有关人口
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问题
知识导图I教材读薄
影响
因素
一
一
人
分布特点及表现人
口
Ik口
迁
人文分人口与地理环境
移
布
一
影响因素P一
W¥
考点1人口分布
r:教材帮;读透教材融会贯通、
知识整合教材读厚
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111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一50。地带最为集中;从
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1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
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131低平地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
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⑷北美东部。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开发历史短,冬季气
候寒冷,人口较为稀少
西北部东南部开发
势较
地
历史
的
河
低64%面积36%
悠久
地
带
谷
地处
口人口
稠6%94%
人
温带
密
.稀疏特点稠密平原
人口
密度
很大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因素影响
主要通过「51气温、⑹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
气候
自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集中
然不同地形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类活动集中在平原及低
地形
因山、丘陵地区
素稳定的[7LX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
水源
很大。江河湖泊沿岸人口一般较为稠密
土壤主要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同土壤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
土壤
同,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的地区,一般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开发地区人口增多,是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
矿产资源
素
经济发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81集中;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⑼分散
展水平
,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的
人社会发
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
文展阶段
市-H4-
因
历史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
素
政治或一、,
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战争
文化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知识》加教材读活
情境1“无人区”
“无人区”是指长期空置的土地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
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见下图)。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的最主要原因。
【提示】根据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分析。
【参考答案】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2)说出世界上分布的“无人区”。(至少两个)
【提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亚马孙雨林、撒哈拉沙漠、南极洲。
情境2人口平均海拔图
下图为全球及各大洲(除南极洲之外)人口分布平均海拔图。
(1)说出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大洲I。
【提示】根据各大洲的自然条件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甲、乙、丙分别代表非洲、亚洲I、欧洲。
(2)南美洲人口分布的平均海拔为世界之最,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从气候和地形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南美洲气候湿热,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广,因此人口主要分布于气候较为凉爽
的高原和沿海地区。
f-------------:高招翦!布前»»--------------
命题点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023浙江1月选考]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
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
图。据此完成1—2题。
①吉尔吉斯斯坦
■领土面积(万km2)i27r2S
②塔吉克斯坦
图例・人口数量(万人)③乌兹别克斯坦
34261④哈萨克斯坦
O水域
⑤土库曼斯坦
99044.9
①②③④⑤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B
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
【解题思路】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土地面积。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①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70万人+19.9万knf心33.7人
/km2;②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990万人+14.3万kn?心69.2人/kn?;③乌兹别克斯坦的
人口密度是3426万人+44.9万kn小心76.3人/kn?;④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1915万人
4-272.5万km2«7.0A/km2;⑤土库曼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18万人+49.1万km2«12.6人
/km2o因此,中亚五国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
2.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C)
A.热量B.矿产C.水源D.土壤
【解题思路】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其东南部位于高原山
地,降水稍多,冰雪融水丰富,人口分布较密集,因此,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
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C正确;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
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中亚东南部地区不具备明显
优势,而且图中没有相关的矿产资源信息,B错误;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
较大,土层较薄,成土条件较差,土壤不肥沃,D错误。
命题拓展
近年来中亚地区人口增长明显,会导致(C)
A.冰川消融加快B.生物种类增加
C.荒漠化加剧D.河湖全部干涸
【解题思路】中亚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使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水
源短缺更严重,这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消融加快主要与全球气候变
暖有关。短期内河湖水量会减少,但不会全部干涸。
命题点2人口分布的变化
[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
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
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
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题思路】据材料推断,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以蒸汽机为动力
的内河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沿河地带工业发展加快,劳动力需求增加,美国人口更加趋向
临河分布,①③正确。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因此受农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往往呈现分散
分布的趋势,②错误;1790—1870年汽车还没有出现,公路运输还没有兴起,④错误。故
选A。
4.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C)
A.河流水比例上升B.河流水用量减少
C.地下水比例上升D.地下水用量最多
【解题思路】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水泵等抽水机械得到了普及,美国
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不仅河水用量大幅增加,地下水也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但由
于开发利用地下水没有利用河水方便,河水用量仍然最多,B、D错误;1870年之后,原
先很少利用的地下水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使用比例上升,河流水使用比例相应下
降,A错误,C正确。
命题拓展
2003年美国有1.5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3%)居住在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B)
A.沿海地区交通条件好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
C.内陆地区劳动力过剩D.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差
【解题思路】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
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中青年人流向沿海地区工作并定居。
考点2人口迁移
;读透教材融会贯通一
识整合教材读厚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地域间自然、社会和rii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地域间自
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越大,人口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身体
状态和文化情况又影响其迁移的难易程度。当前,产业转移、⑵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
主要动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如下:
I自然灾害II矿产资源I
自然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卜]
一国家政策
社会
政
经
济
|交通和通信卜治
因
文
化社会变革
素I
因
素
I文化教育卜一
战争I
婚姻家庭
II-个人动机和需求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d提供大届劳动方k
r@-{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由L促进第:产业发展
人
jftinir公共设施的负报和
城市管理的难度
对牛.态环境产生深
刻影响
增加城市住房.交通.数育压力"]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②影响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3)对城市的影响
利: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补充了151劳动力,促进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缓
解了人口⑹老龄化,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
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调整,同时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71郊区城
镇化的发展。
(4)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学龄儿童迁入增多,则迁入地应加强
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创蜩蓝I教材读活
情境1人户分离
人户分离是指公民的常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现象。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人户分离现象明显。下图示意
我国人户分离变化。
.一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口比例35%
.■»•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近年来,我国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说明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提示】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与经济有关。
【参考答案】区域经济的差异。
(2)说出人户分离的有利影响。
【提示】人户分离主要由人口流动造成,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
【参考答案】加快城镇化进程。
情境2“城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
增收渠道。“城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返乡入
乡创业创新人员超过1000万人。
指出“城归”产生的原因和有利影响。
【提示】注意是“原因”和“有利影响”两个问题。
【参考答案】原因:国家政策支持;城乡差距缩小等。有利影响:可减轻城市的压力;促
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弊:容易导致城市社会秩序混乱、⑻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和失业率增加等
问题。
命题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23海南地理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
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
迹。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B)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解题思路】根据图下方的比例尺可知,2003—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速度
和距离均大于中部地区,A错误,B正确。读图可知,2003—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向
东北方向移动,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C、D错误。
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C)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解题思路】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发生迁移,A
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群地区集聚,影响人口空间分
布,导致人口重心的迁移,B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跨境贸易对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
较小,C符合题意;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
人口向矿产资源开发地区集聚,受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人口重心也会发生迁移,D不
符合题意。
命题拓展
下列选项与2003—201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快速移向西北密切相关的是(C)
A.南水北调B.东数西算
C.西气东输D.北煤南运
【解题思路】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推
动和加快了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迁移。
命题点2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3山东地理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1示意我国某地级
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据此完成3—5题。
图1
3.图2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
A.①B.②C.③D.④
【解题思路】比较图中2020年和2010年的人口数量可知,该地级市总人口明显减少,其
中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且减少较多,而市辖区人口增加,但是增加较少,由此可推
测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出该地级市人口数量较大,只有少部分人口流向市辅区,并且市辖区
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结合选项图中箭头粗细和方
向,可以发现图①表示的人口流动状况符合这一推测,A正确。
据图析题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解题思路】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应为人口
净迁入区,而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
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市辖区总人口小于其他县
级行政区总人口,加上老年人口迁移较少,因此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
区,B错误。
5.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B)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解题思路】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
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受地理位置、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发
展历史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经
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一般有所差异,A、C错误;人口职业构成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而具有
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产业结构不一定相似,D错误。
命题拓展
针对常住人口变化,简述该市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就业岗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青年
人才回乡创业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考点3人口问题与人口容量
,---------------------------;读透教材融会贯通--------------------------------------
识整合
一、人口问题
1.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11人口年龄结构、「21人口性别结构、⑶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
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主要表现在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
化两个方面。
项目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少年儿童比重『4]大,人口年龄少年儿童比重小,而老年人口的比重[5]_
结构特点结构偏年轻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
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
人口问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
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
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2)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
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F6]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
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
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
措施,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结构主要指各学历层次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文化总体水平过低,不利
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问题人口增长「7]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增长「81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实施⑼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
措施
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长率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人口
趋势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二、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人口增长依赖环境,从生态、资源角度考虑,在最低生活水平条件下,自然环境能养活
的最大人口数量就是rioi环境承载力。其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具体如下图所示:
注意:在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几个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12]科技发展水平、生
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承载力。
2.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
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符合社会、经济和环境[13]力^发展的人口数量就是人口合理容
量,它是一个理想值。
某地现实的人口容量多大于人口合理容量而小于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的人口数量(极限人
口)一一是一个警戒值。
3.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最大的人口、
环境人口容量一经济规模
久口合理容量-适度的人口
规模
资源状况、科技发展
水平堂费发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
珈区并附程府
知识活用
情境1世界人口达到80亿
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正式达到80亿。2022年7月11日联合国发布的《世界
人口展望2022》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将在2030年和2050年分别增长至约85亿和约97
亿,到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在本世纪结束前维持这一水平。印度预计将
在2050年人口达到17亿。
(1)分析全球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提示】主要从医疗、生活水平等提高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公共卫生、营养、个人卫生以及医疗改善使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一些国家的
高生育率也推动了人口迅速增长。
(2)简述人口增长速度快给印度带来的主要压力。
【提示】主要从收入、就业和温饱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失业问题严重;粮食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情境2学校生源萎缩
2022年8月30日,浙江省龙泉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将生源萎缩、学生数在30人以下
且年级不全的5所学校(均为乡镇小学)调整为教学点,同时新开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龙泉市启明实验学校,于2022年秋季开始招生。
(1)分析龙泉市乡镇小学生源萎缩的主要原因。
【提示】从区域城镇化发展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区域城镇化。
(2)说明龙泉市启明实验学校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示】学校的选址受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大。
【参考答案】人口分布。
情境3环境承载力
下图为江苏省某市各种资源可承载规模上限示意图。
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万人)
土地资源
(1)分析影响该市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
【提示】从可承载人口规模数值最小的资源分析。
【参考答案】水环境。
(2)为了提高该市的环境承载力,列举可以采取的措施。
【提示】结合上一问及图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量;适当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短
缺;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6高皆■:敬酶髓।--------------------=
命题点1人口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022河北地理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461万人。据
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示意该省2020
年和2030年的人口金字塔。据此完成1—2题。
100+
少儿人口(0—14岁)95—99、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
劳动力人口(15—64岁)90—94%高龄人口(岁及以上)
85—8980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1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6%4%2%0%0%2%4%6%
—2020年•——2030年
1.2030年与2020年相比,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B)
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
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C.老年人口占比减少
D.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减少
【解题思路】在少儿人口中,0—4岁、5—9岁、10—14岁的人口占比都在减少,故少儿
人口占比总体上在减少,A错误;在劳动力人口中,较高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增加值大于较
低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增加值,如30—34岁人口占比大幅减少,劳动力人口结构逐渐老化,
B正确;老年人口中各年龄段占比都有增加,故老年人口占比整体增加,C错误;老年人
口中,高龄人口占比和80岁以下的老年人口占比都有增大,故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
比不一■定减少,D错误。
2.面对该省未来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C)
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解题思路】放开生育可能会导致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A、D错误;提前退休
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B错误;适度生育不仅能缓解老龄化,还不会造成人口过度增
长,延迟退休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健康养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
活质量,C正确。
命题拓展
该省最可能是(D)
A.广东省B.青海省
C.海南省D.河北省
【解题思路】根据我国人口基本国情,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总数最多(过亿),而青海
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海南省陆地面积小,人口总数少,因此最可能是河北省。
命题点2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2021北京地理卷]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
完成3—4题。
图例
⑥他琉公用
------ASf
时令河
■居民点
®绿肥
口M县
匚1N县
3.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A)
A.甲BZC.丙D.T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该县居民点主要分布在绿洲附近,说明该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
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甲地附近有时令河且绿洲面积较大,数量较多,水源条件较
好,环境承载力较大,且原有居民点较少,最适宜该村搬迁过去,A对;乙地不在M县行
政范围内,B错;丙地绿洲面积较小且原有居民点数量较多,环境承载力不足,C错;丁
地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时令河和绿洲分布,水源缺乏,不适宜居住,D错。
4.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C)
A.开采矿山B.放养牛羊
C.种植棉花D.水上漂流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且没有
矿产分布的相关信息,因而不宜开采矿山,也不适宜进行水上漂流活动,A、D错;荒漠
地区气候干旱,水分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放养牛羊易破坏草场,加剧荒漠化,B
错;棉花耐旱,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C对。
命题拓展
判断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是(D)
A.气候B.地形C.矿产D.水源
【解题思路】由图中时令河和绿洲等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
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教师尊享•备考教案:
巴解题关键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的影响
因素,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
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可套用,看似相同
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相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
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
“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
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方法点拨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
方面影响
影响人口数量迁入地人口增多,迁出地人口减少
影响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迁入
影响年龄结构
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
■名师提醒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导致人口问题的出现。事实上,
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
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还有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
等。
热点情境回流人口
情境导入?
回流人口是指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务工或务农,没有
再外出的人口。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2008年前的回流人口被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这
部分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2008年后的回流人口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
这部分人口在东部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的影响下,回乡后多选择在当地县城就业、购房定
居,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新一代回流
虞
当
段
HY用^
相
静
H勒
enYK爵2
蜜
4号
i去8
档e
忘
职业类型
注:创业包括开设加工作坊、Hr•、公司、网店等。
探究设问(1)推测第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多重操农业的主要原因。
(2)说出与第一代回流人口相比,新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从事职业的特点。
(3)分析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多选择定居在当地县城的主要原因。
(4)简述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定居县城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第一代回流人口多为外出务工人员,这一
部分人口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受教育程度限制,其掌握技能较少;当地由于经济发展
较慢,企业数量较少,回流人口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故多重操农业。第(2)问,根
据题中信息分析可知,第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新一代回流人口
返乡后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且基本不再从事农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
大。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东部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可知,吉安市下辖县承接产业转
移后,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满足较多返乡人员就业。与农村相比,县城的基础设施更完
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等条件更优,从而使回流人口大多选择在县城定居。县城距离回
流人口的户籍所在地较近,便于其在县城落户。新一代回流人口由于在外工作多年或者从
事行业收入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有能力在县城购房等。第(4)问,新一代回流人口
定居县城,将使县城人口数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县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县城消
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
【参考答案】(1)掌握技能较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当地企业数量较少,工作机会少
等。
(2)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大。
(3)吉安市下辖县承接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就业机会较多;县城公共服
务、教育资源等条件较好;县城距离回流人口的户籍所在地较近;新一代回流人口收入水
平较高,有能力在县城购房等。
(4)(城镇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扩大,)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县城
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等。
【情境转化1
[2023浙江模拟]二官寨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镇,为土家族聚居地,村寨原生态风貌
保留完整,自然环境优美,民风古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该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
出,最终导致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回流,二官寨村开办了大
量农家乐和民宿,但是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农家乐和民宿建好后,将其交给老人和妇女
进行管理,又继续外出打工。据此完成1一3题。
1.二官寨村“空心化”现象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影响包括(A)
①服务质量难以提升②传统文化逐渐消失③生态环境得以改善④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题思路】二官寨村“空心化”,即村内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这会导致村内旅游业从业
人员缺乏或能力不足,服务质量难以提升,①正确;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村民参与度降
低,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②正确;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减少,缺少管理,不一定
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③④错误。故选A。
2.二官寨村旅游业难以留住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A.产业规模B.产业类型
C.发展基础D.产业附加值
【解题思路】二官寨村旅游业难以留住青壮年劳动力,主要是由于该村游客较少,旅游产
业规模较小,就业机会相对较少,A正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产业附加值较高,且该
村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独特,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较好,排除B、C、Do
3.二官寨村要想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人口回流,最需要(D)
A.增加资金投入,村内建设高端精品民宿
B.扩大对外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统一模式
C.进行合理规划,改造村内整体空间格局
D.进行产业融合,引导旅游业规模化发展
【解题思路】由上题可知,二官寨村旅游产业规模较小,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所以应
当使旅游业和农业等产业融合,扩大旅游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提高旅游业吸纳就业人员的
能力,D正确;村内建设高端精品民宿,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能会破坏村
寨的传统风貌,排除A;改造村内整体空间格局,打造乡村旅游统一模式,不利于增强传
统乡村特有的吸引力,不利于该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人口回流,B、C错误。
f
读图归纳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读图方法・
1.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
类型
通用方法具体判读方法
参照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
柱状
①找:图柱对应的数值,然后对数
图
名、图例、值进行对比,分析差异
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数据。
判读时,主要根据曲线
②析:数据
曲线(或折线)的大体走向来
大小及变化
图(或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
趋势、数据
折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实习期工作总结
- 会计个人述职报告怎么写
- 三千字军训感言(5篇)
-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
- 书法协会工作计划书(11篇)
- 书法活动宣传的标语(130句)
- 上课打瞌睡检讨书
- 七夕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15篇
- 个人的收入证明(6篇)
- 白蚂蚁课件教学课件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
- 缤纷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音版(简谱)(2024)七年级音乐上册
- 2024年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14孔子论孝教案-蓝色
- 水厂转让合同模板
- 中国记者日介绍主题班会 课件
- 会计领军人才笔试题库及答案
- 洗浴搓澡承包合同书(2篇)
- 《中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垂直起降场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 -二三维一体化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