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2周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2周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2周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2周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2周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2周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一章,主要内容涵盖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包括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签订的中法协定,1955年的万隆会议,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等事件。这些内容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原则,培养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了解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事件。

2.历史解释: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法协定、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史料实证: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实证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突破和成就,使学生培养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家国情怀。

综上,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1.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历史知识,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他们知道一些重要的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法协定、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但对于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针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习惯于记忆历史事实,但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3.素质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对于我国的外交成就有一定的自豪感。但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时,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意识较弱。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本节课的学情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可以提出“为什么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史料实证法:利用史料,引导学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解中法协定时,可以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实证分析。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尼克松访华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解万隆会议时,可以播放会议的实况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会议的情况。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可以在平台上上传关于外交关系突破的专题文章、历史文献等,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3.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尼克松访华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况。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历史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国的外交关系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

2.知识讲解(15分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细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法协定、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例如,在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可以详细解释每项原则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外交政策。

3.案例分析(10分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中法协定的史料,分析协定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实证分析。

4.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尼克松访华的原因、过程及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思考。例如,可以提出:“你们认为,我国在未来的外交关系中,应如何应对挑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可以包括: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某一历史事件的心得体会,或者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

综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上所述,整体教学过程紧凑,环节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时间分配为:导入5分钟,知识讲解15分钟,案例分析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计40分钟,符合教学实际需求。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历史文献:为学生提供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法协定、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的原始文献和资料,以便学生从实证的角度深入了解这些事件。

(2)专题文章: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专题文章,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

(3)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外交关系突破的纪录片和视频资料,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拓展建议:

(1)小组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实地考察: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参观一些与外交关系突破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如尼克松纪念馆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3)主题演讲:举办一次以“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研究动态,鼓励他们阅读学术著作,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外交关系突破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外交素养。课后拓展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原始文献、学术著作、专题文章等,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中法协定的签订背景与影响》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视频资源: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纪录片、视频讲座等,如《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突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浏览一些与外交关系突破相关的学术论坛、纪念馆网站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尼克松图书馆官方网站等,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2.拓展要求:

(1)阅读与思考: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推荐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以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问题探究:鼓励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某个知识点或历史事件,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如“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什么?”等,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如举办一次以“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为主题的小组讨论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与外交关系突破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参观外交部门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外交素养。

(5)疑问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拓展过程中,如有疑问,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术问题、推荐相关资源等。板书设计1.重点知识点: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法协定的签订

③万隆会议

④尼克松访华

2.关键词: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法、协定、签字

③万隆、会议、非洲

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

3.句子: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中法协定标志着西方大国首次承认新中国。

③万隆会议展示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④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板书设计示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中法协定

---------------------

万隆会议

---------------------

尼克松访华

艺术性和趣味性设计:

1.使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绿色,中法协定用蓝色,万隆会议用橙色,尼克松访华用红色,以增加板书的视觉效果。

2.在每个关键词旁边加上相关图标或图案,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旁边可以加上地球图标,中法协定旁边可以加上握手图案,万隆会议旁边可以加上非洲地图,尼克松访华旁边可以加上美国国旗。

3.在板书的空白处加入一些趣味性插图,如和平鸽、法式葡萄、非洲热带植物、中美两国地图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1.提问评价: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可以提问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在讲解中法协定时,可以提问学生:“中法协定对我国外交事业有什么影响?”通过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2.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测试评价:在课堂结束前,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可以出一道选择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