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_第1页
NO7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_第2页
NO7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_第3页
NO7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_第4页
NO7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史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第7章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第7章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状况;掌握斯巴达和雅典的学前教育模式及其成因;了解人文主义学前教育观及其历史进步性。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二)家庭中的幼儿教育在学校诞生以前,古埃及的教育都是由家庭负担的,家庭是教育子女的重要场所。4岁以前的幼儿,由母亲教养;4岁以后,女孩跟母亲学做家务或农活,男孩则子承父业,由父亲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宗教歌曲、初步的社交礼仪等各类知识,且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据史料记载,“他们从儿童期起就被父亲或亲属传授各种生活所需的实际知识和能力,谈到读和写,埃及人至多只对他们做肤浅的教授,并且不是所有埃及儿童都学习它们,只有以读写为职业的人才学习它们”。可见,一般家庭的儿童是享受不到文化教育的。古埃及的僧侣、文士、建筑师等都是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培养后代,书写和计算知识是这些家庭教授的内容。在古埃及,家庭在学校教育产生后仍担负着教育儿童的任务。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三)宫廷学校中的幼儿教育宫廷学校始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埃及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教育机构。此类学校设置在宫廷内部,其教育对象主要是皇子皇孙和极少数大臣子弟。学校主要邀请有经验的僧侣、官吏、学者等任教,有时候国王(法老)也亲自授课。由于这些权贵子弟都将成为统治者,等他们年龄稍长结业以后,就被派往国家机关接受锻炼,获得实际经验并学习专门知识,然后正式委任为官吏。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古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二、(一)学前教育的家庭时期流放时期之前的希伯来没有学校,主要由部落和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希伯来人看来,国家的兴旺以众多幸福的家庭为基础,而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方能保证父母的幸福,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便是父母的苦恼。父母担负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孩子,使他们作为以色列这一群体的成员去生活。为了督促子女学习,父亲是可以采取各种手段的,可以打罚惩戒。希伯来的家庭教育以陶冶宗教的思想感情为其首要目标。家庭教育不仅对儿童进行道德和某些职业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儿童进行宗教神学的灌输,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二)学前教育的学校时期会堂式学校1.在巴比伦流放时期,希伯来人开始接触一种更为先进的古巴比伦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希伯来文明的进步;同时,希伯来文明也面临着被外族文化吞并的危险。流放中的希伯来人于是在居住地周围建立起犹太会堂(见图71),不论大人儿童,必须经常在那里聚会或者做礼拜,倾听教士宣读《圣经》,聆听上帝的教诲,以提醒所有希伯来人铭记自己的故乡和祖先。会堂开始仅是祈祷的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儿童的教学机构。在会堂担任教学任务的人才叫作文士。文士具备良好的学术修养,能够解说经典的含义。会堂和文士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图7-1希伯来人会堂遗址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独立式学校2.

公元前538年,希伯来人流亡归国后,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为一体的会堂式小学校越来越多,并开始出现从会堂独立出来的学校。儿童在学校里读书、写字和理解一些简单的律法知识,教师经常会以口授的方式摘读《摩西五经》的诗句指导儿童朗读;有时为了帮助记忆,教师经常发给儿童印满字句的圣饼,让他们边吃、边读、边记,并组织他们互帮互学、相互竞赛。教师鼓励儿童提问,并认为只有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才是善于学习的孩子。当然,此时采用的教育方法仍主要是家长制加体罚。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古印度的学前教育

三、(一)婆罗门教时期的学前教育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通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古印度的教育主要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婆罗门为教育的最高使命,具有强烈的贵族性。婆罗门教育以印度人最早的宗教典籍吠陀经书为学习的首要内容,教育方法为口耳相传。古印度教育的分期比较明确,一般儿童7岁之前在家里接受教育,8~16岁在学校学习。公元前9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儿童在3~5岁接受剃度礼后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二)佛教兴起时期的学前教育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制大国的崛起,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因掌握军事力量而日益强盛的刹帝利和上层大商人吠舍,不满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婆罗门势力日益削弱,佛教应运而生。佛教的幼儿教育一般在家庭中进行,也有信仰虔诚者在子女五六岁时把他们提前送入寺庙(见图72)出家修行。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图7-2古印度寺庙遗址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幼儿教育的特点

一、古埃及幼儿教育的特点(1)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等级性。(2)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3)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盛行,女童的学习受到歧视。(4)幼儿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与初等教育之间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二、古希伯来幼儿教育的特点(1)早期教育颇受重视,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2)儿童从小就在家庭和会堂、学校接受严格的教育,教育内容比较狭窄,宗教意识的熏陶贯穿一切。拓展阅读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三、古印度幼儿教育的特点(1)婆罗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制度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与之相应实施的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是分别在各自家庭中进行的,以记诵《吠陀经》为主要内容,以父教子代代相传。(2)佛教的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教育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3)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拓展阅读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希腊的学前教育

一、斯巴达是公元前8世纪左右建立的古希腊最大的奴隶制城邦之一,位于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属外来民族,征服了当地居民之后,便实行残酷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为数不多的斯巴达人(见图7-3)要统治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奴隶和自由民,不得不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管理。这样的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教育、体育及相应的性格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的特色。(一)斯巴达的学前教育图7-3斯巴达战士雕像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

雅典的儿童出生后,也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残疾或不健康者弃置野外任其死去,或交给奴隶们抚养并被视为奴隶的后代,只有健壮者才会被留下由家庭养育。雅典儿童7岁以前在家庭接受教育。一般来讲,母亲是孩子天然的教师,但处于雅典上层社会的母亲不亲自哺育孩子,而是聘用身体健壮的斯巴达保姆来负责;父母也不对孩子的教育负责,而是雇用年长的女奴隶担任家庭教师,照管幼儿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并进行初级的教育等。在学前家庭教育中,雅典人比较重视玩具的作用,儿童享有许多玩具,如娃娃、皮球、小马、小狼、铁环、陀螺、玩具车、拨浪鼓等。(二)雅典的学前教育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二、(一)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共和早期的学前教育1.共和早期,古罗马以农业作为城邦经济基础,与邻邦的战争频繁。因此,这一时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夫及军人。男孩满7岁,父亲成为其真正的教师,男孩在跟随父亲外出工作或参加社会活动中受教育。有些男孩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女孩则继续留在家里跟随母亲学习纺织羊毛及做家务活。古罗马有早婚习俗,女孩14岁即可嫁人并生育后代。在幼儿教育内容上,古罗马家庭注重德行、礼貌及宗教色彩的知识,母亲教授孩子接受敬畏神明、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遵纪守法,教授过程常以格言、歌谣等游戏的形式呈现。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共和后期的学前教育2.

共和后期,受古希腊教育影响,古罗马学前教育还增加了希腊语初步知识、简单字母书写等内容,为幼儿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对古希腊文化和教育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古罗马的学前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除父母须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外,每个家族都要选出一位品行端正的长辈主管幼儿教育。在其指导下,孩子们的学习、工作、娱乐都得到适当的安排。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二)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古罗马帝国的学前教育1.公元前30年,古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并发展为称雄西方世界的军事大帝国。为了有效地统治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情况异常复杂的帝国,古罗马贵族建立起庞大、繁杂的行政系统和官僚制度。为了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教育沦为了忠实执行统治者意志的工具。在学前教育上,对不同阶级的儿童则分别灌输不同的思想意识。帝国皇帝专门开办教育皇子皇孙的宫廷学校,培养国土的接班人。贵族子弟就被养成维护统治的官吏。对平民的后代,则不惜用严酷的方式将其训练成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顺民。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基督教影响下的帝国学前教育2.基督教的兴起对古罗马学前教育有深刻影响。早期基督教哲学家依据基督教教义及经典将新生婴儿视为有灵魂的人,应该加以保护,谴责杀婴。但是,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论、赎罪论、禁欲主义等,也对当时及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认为在上帝面前没有人是纯净无瑕的,即便是刚刚出世的婴儿也不例外。总之,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是古希腊学前教育的继续。古罗马人一方面保持了早期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古希腊文化时期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日益重视学前儿童的读书、写字等文化教育。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古罗马学前教育带有浓厚的拉丁文化色彩。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相比,二者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受教育。但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权不同。以农立国、实行高度统一的奴隶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斯巴达,教育权完全掌握在斯巴达人(即统治阶级)手中。统治阶级领导教育,派专人负责教育,设立学校,提供资助,青少年接受教育完全是免费的。国家统一管理,集体领导。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则不同,教育权不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教育不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也不开办学校,不承担学校的开支,不派专人负责教育。教育完全属于私人行为,私人办学、收费授徒,教育子女被视为家庭行为。拓展阅读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

(2)受教育权不同。在斯巴达,受教育权仅限在统治阶级内部——斯巴达人,而希洛人、庇里阿西人(即被统治阶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在雅典则不同。雅典由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因此受教育的权利没有严格限制,一般商业者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权利。(3)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对外肆虐扩张,对内残酷压榨奴隶,所以培养的目标是英勇善战的武士。而雅典政治民主、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为了很好地发展邦国,就需要培养具有素养、品质良好、多才善辩、身体强健的公民,并且把其作为培养目标。拓展阅读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二节

(4)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培养身体强壮的士兵,由国家为7~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为培养哲学家而设立的学园等。这些学校的学生程度不齐、流派众多,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5)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主要学习“武士七技”方面的内容。而雅典教育除体育训练外,还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学园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6)教学方法不同。斯巴达教育强调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教育则重视启发诱导、理论思辨。拓展阅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一、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崇尚现实、崇拜人生,反对来世观念;主张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尊重人的价值,反对压抑、禁欲主义;宣扬个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人文主义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二、(一)维多里诺的学前教育思想胎教及环境的作用1.维多里诺就胎教及婴幼儿的护理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例如,要保证生活环境的舒适、安静、愉快,以确保孕妇顺利分娩;新生儿应该母乳喂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应该重视锻炼并增强幼儿的体质,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等。他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认为园舍必须宽敞、舒适、阳光充足,因为良好的环境会使儿童身心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和谐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2.维多里诺还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重视智、体、美、德的普遍实施。他认为,体育应被看作高尚的、与科学知识并重的教育内容。在德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对儿童进行高尚的礼仪教育,强调父母的楷模作用,并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在教学方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二)伊拉斯谟的学前教育思想伊拉斯谟(Erasmus,1467—1536)出生于尼德兰鹿特丹市的商人之家,曾在巴黎大学学神学,后在剑桥大学任神学教授,兼教希腊文,并赞助人文主义教育家科利特建立圣保罗学校。伊拉斯谟在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上的造诣颇深,成为当时欧洲北部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后来比利时还发行了伊拉斯谟纪念币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见图7-4)。图7-4比利时发行的伊拉斯谟纪念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早期教育的任务和意义1.伊拉斯谟确定了教育的四项任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在青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其次,它使青年人能够热爱并透彻地学习自由学科;再次,它使青年人能为生活的义务做好准备;最后,它使青年人很早就习惯于基本的礼仪。”伊拉斯谟强调对幼儿从襁褓时期开始教育,因为幼儿尚处在未成熟阶段,喜欢模仿,易效法良好范例而养成善行,也易接受负面的影响而染上恶习。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幼儿教育方法2.伊拉斯谟要求教师切不可把幼儿视为小大人,施教时必须考虑幼儿的身心特征并照顾其个别差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仔细观察、掌握孩子的性情,然后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教师发现孩子的弱点,应用优良的理论和适当的教导影响他,设法将其引上正路;如果教师发现了孩子的长处,就应更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根据幼儿特点,伊拉斯谟主张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寓言及巧妙的比喻对其进行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三)蒙田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田(Montaigne,1533—1592)是16世纪法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家。他在其文学名著《散文集》第一卷中的《儿童教育论》和《论学究气》两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观点。蒙田(见图7-5)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其教育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当时有些人文主义者过多注重古典语文和宗教教育的做法表示不满,强调用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科学培养儿童,注重发展他们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图7-5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1.蒙田认为,人类学问中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门就是儿童的教育。对人类来说,生孩子容易,但要将其教育成人却是一件煞费苦心、困难艰巨的工作。田指责不明智的教师往往花很多时间和儿童谈论他们的天性所不喜爱的东西,使其教育工作总是事倍功半。蒙田也批评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不忍惩罚其过错,不忍其饮食太马虎,不忍看其运动回来满头大汗、满身灰尘等。要想使孩子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在他年轻时锻炼其身体和心灵。人们所训练的不单是灵魂或肉体,而是二者不可分割的一个人,“要使二者齐头并进,犹如两匹套在同一根辕木上的马”。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对教师的要求2.蒙田认为,儿童教育得当与否全在于导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全、有判断力和能充分理解人生意义的人,而非徒有虚名的学者。儿童的教师应当是头脑精明而非学识渊博的人。不能再用照本宣科、死读硬记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听学生说话。“能够迁就和指导学生的幼稚就是一颗崇高强劲的灵魂的标志。”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注意让儿童理解所学的知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四)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

康帕内拉(Campanella,1568—1639)是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年轻时进修道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担任过教士。康帕内拉(见图7-6)在西班牙入侵之时曾因领导人民奋起反抗而被捕;在狱中度过27个春秋,并写成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太阳城》(1602),设想完全消灭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每个公民都从事生产劳动,由社会组织生产和分配。他主张国家兴办教育、普及教育,推崇男女教育平等,重视幼儿教育。图7-6康帕内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优生与胎教1.受柏拉图影响,康帕内拉大力倡导优生与胎教。“太阳城”的主要领导人即名曰“爱”的官员,其职责便是掌管生育事务,监督两性的结合,改良人种,优生优育。体格匀称和美貌的女子,只同体格匀称和健壮的男子结合;胖男配瘦女,瘦男配胖女,性格暴躁者配性格温和者,以便互补。他还对男女结婚的最佳年龄、妇女受孕的合适时机,以及受孕前双方的准备工作等都做了详细探讨,以利于后代成为最优秀的人物。他认为,孕妇应做些轻微的工作,使胎儿易于吸取母体的营养而生长健壮,同时也可以加强母体本身;根据医生的指示,只发给她们维护健康的食物。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2.康帕内拉主张将婴儿送到“特设的公共大厦”即国立公共育儿室,由母亲们对婴儿进行抚养、照料。婴儿哺乳期通常为两年,但如果情况特殊,也可根据“物理学家”(医生)的指示适当延长。婴儿一经断奶立即转到国立托儿所,由国家挑选的男女教养员实施抚育。康帕内拉将教育视为国家的责任,主张所有儿童享受平等的集体公育;主张通过轻松和愉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科学文化基础教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他的思想超出了一般人文主义者,并给予夸美纽斯及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深刻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柏拉图和康帕内拉学前教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康帕内拉提出了影响后世的学前儿童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柏拉图从他的“两个世界”的唯心哲学观,以及与之相应的认识论和维护社会等级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要求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时一定要慎重地对待教学内容,因而,对教材进行筛选甄别是必要的。对反映妒忌、阴险、凶狠、互相残杀,特别是以下犯上的教学内容一概予以剔除。为此,他认为,设计一套教材审查制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且教材审查官应有很大的权力。他说:“检查官们有权接受那些好的故事小说,拒绝那些坏的故事小说。”“母亲和保姆们,对他们的孩子们只讲那些许可的故事和小说。”柏拉图坚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幼小儿童开始,树起神的美好形象,即唤醒最高的理念,培养他们公正无私的美德,坚毅、勇敢的精神和形成各守其位的社会伦理观念。拓展阅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首次提出要为学前儿童精选教材,使教材发挥好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后来的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加以总结和发挥,定名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正面教育原则。柏拉图主张对学前儿童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他把游戏视为学前儿童的工作。显然,这种模仿和预演成人活动的“工作”应具有它独到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德育价值。为此,柏拉图高度重视学前儿童这一特别的活动。而作为教学方法,对它的组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他认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特点,是幼儿正当而必然的行为,因而成人必须设法予以满足。在讲到游戏的组织时,柏拉图从他的社会等级的政治观出发,认为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并尽量少地变更,甚至要求“将音乐和体操保持原来形式,不做任何革新”。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形成一切事物可以变更的观点,从而使儿童牢固树立维护现存制度的思想。拓展阅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

对于柏拉图的儿童游戏思想,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曾感叹:自古至今的教育著作家能从理论上赋予游戏所占地位的,“只有古代的柏拉图和近代的福禄培尔”。从正面引导、教育性教学原则出发,柏拉图非常看重用榜样法和陶冶法对学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他认为,榜样的力量巨大,因而要求用精选过的好的故事和小说来教育儿童。他说用这类故事“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比用她们(指母亲和保姆——引者注)的手,抚育孩子们的身体更为热切”。要求“孩子们最先听到的故事一定必须是道德思想的楷模”,“不论他采用什么形式,也只不过是在遵循最渊远最伟大的神祇的榜样而已”。可见,柏拉图在学前儿童品德教育中要求使用好榜样法、陶冶法,对幼小儿童进行正面疏导,防止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混乱,从而使其思想和行为达到“大一统”。二、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拓展阅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

康帕内拉从他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要求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他的直观教学包括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途径,即“根据大自然去了解事物”,让学前儿童直接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接触,以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另一种是通过间接途径。“太阳城”有六个城区,在每个城区的内外墙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画着美丽的图画和图表,这些图画和图表介绍了当时所有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2~7岁的儿童每天在房屋墙壁的周围集体学习。康帕内拉的这种直观教学思想,直接影响了稍晚于他而早于赫尔巴特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在研究康帕内拉直观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在他的传世之作《大教学论》中总结道:“高级的事物可由低级的去代表,不在跟前的可以由在跟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把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奉为教学中的“金科玉律”。拓展阅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三节

苏联学者B.Л.沃尔金曾声称康帕内拉的学前儿童教育实行的是“游戏教育制度”。与柏拉图一样,康帕内拉认为,游戏法应是整个学前教育阶段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他从教学直观性思想出发,认为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劳动相联系的观察法、活动法及适当的劳动应是学前儿童教育教学常用的形式和方法。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是由古代东方率先开始的。古埃及最早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学校机构类型;古希伯来在摩西改革前后的教育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并由最初的家庭教育过渡到了学校教育时期;古印度的教育因为种姓制度的长期把持而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古希腊学前教育形成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大多在家庭中进行,父母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否定禁欲主义,淡化宗教神学,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上开始研究和探讨儿童的身心特征。拓展阅读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概述

二、蔡元培在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是其“五育”并举的教育观,这是对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封建教育观的革新。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完全人格教育可以分为五项,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其社会意义是“强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就是体育,它是养成完全人格的基础;实利主义教育,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就是智育,其社会意义是“富国”,可以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公民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它是构成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关键,它是完全人格的根本,也是造就民族素质的关键。(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原则1918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辞中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原则。为了贯彻“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蔡元培还提醒教育界人士不要死守教科书,不要强迫学生仅学习书本知识。针对之前不良的做法,教育界人士应当采取三种解决办法:“第一,须设实验教育之研究所。第二,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足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第三,则供应教育品者,亦当有种种参考之图画与仪器,以供教员之取资。”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三)平民教育与儿童公育的思想

蔡元培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平民教育的代表。其所称的平民教育,即现代所说的公民教育。儿童教育是平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蔡元培认为,社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儿童实施教育,如设立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等。1919年,蔡元培在《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演说中,针对封建家庭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当时还没有这种组织。依据这一事实,他便想先从贫儿院入手,认为要是贫儿院试办这种事情很有成效,那就可以推广到不贫的儿童了。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四)学前美育教育(1)在公立胎教院中实施胎儿美育。公立胎教院应使孕妇生活在平和活泼的气氛中,进而对胎儿产生美育效果。(2)在公立育婴院中实施婴儿美育。婴儿出世后迁入育婴院中,而育婴院也应陈设优美。(3)在幼稚园中实施幼儿美育。儿童满3岁后,进入幼稚园须接受美育熏陶。此时的幼儿会主动表达美感,因此应该设置舞蹈、唱歌、手工等专门课程。另外,“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对蔡元培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尤其是他所提倡的教育观、儿童观、儿童公育思想及对儿童美育的实施意见,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寻求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超前的,当然也不免带有某些空想的色彩。但是,随着时代、历史向前推移,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和魅力却更加凸显出来。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出掌北大前的蔡元培与北大

1906年7月,蔡元培接到北京友人的来信,信中被告知清政府计划派遣部分翰林院编检出国留学,并敦劝他尽快回京登记。出国游学这一心愿在蔡元培心中深藏已久,得到此消息后他就火速返回了北京。到达北京后,蔡元培就立即向政府提出了赴德国留学的申请。但是,事情的发展却没有那么顺利,蔡元培得到的答复是翰林院编检各员愿去西洋者寥寥,于是一律改派去日本。这对蔡元培来说不无失望,因为他一心想要去德国,也只能再等待合适的时机了。拓展阅读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

这时,蔡元培一方面应京都译学馆馆长章一山之邀,担任京师大学堂所属译学馆的国文教习,并兼授西洋史课程;另一方面在友人的帮助下,做自费留德的努力。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本时时作游学计划,得此消息不能不心动,遂往北京。适同乡章君长译学馆,请我为教授,任乙班国文及西洋史。”蔡元培只在译学馆任教数月,却深受学生们喜爱,当时译学馆英文系毕业的学生陈治先(名曾谷,湖北蕲水人)曾回忆道:“第一学期任教的先生讲课很是死板,学生也都不喜欢。到了第二年,学校就改请蔡元培先生来教课。蔡先生来后就和以前大不同了,他讲课很是活泼生动,大家都很喜欢上他的课。”蔡元培回京本是为了出国游学,在当时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在京重新等待合适的时机,这就促使了蔡元培第一次与京师大学堂的直接接触,从此蔡元培与京师大学堂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拓展阅读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鲁迅生平及简介

一、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年幼时家境较好,13岁时,家境开始败落。为了避难,鲁迅(见图5-2)到乡下的祖母家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家庭的变故使得鲁迅从少年时就体验了人生的不易,特别是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图5-2鲁迅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概述

二、(一)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认识鲁迅极其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个人童年的情况往往关系到其将来,而儿童的将来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是相结合的。因此,鲁迅认为,儿童教育的问题与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所以,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鲁迅关于儿童素质的看法,与他对人性的看法密切相关。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二)鲁迅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在封建时代,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和小农社会经济形式的影响,中国家庭追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忽略了对儿童的教育,鲁迅对此进行了批判。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生命是要发展、要进化的,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把孩子当作“成人的预备”或“缩小的成人”。鲁迅认为,儿童童年时期的成长与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家庭、学校和社会肩负着教育儿童的重要使命。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三)鲁迅对传统儿童教育方法的批判鲁迅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儿童的方法,一般的趋势有两种:一是“禁”,即一味禁止;二是“任”,即任其跋扈。“一味禁止”是指对于孩子们的思想、言论、行动,甚至表情都加以严格的限制。“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把孩子整治得呆若木鸡,全无生气。鲁迅主张放弃这种惩治的办法,鼓励他们直言不讳,襟怀坦白。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四)鲁迅的“完全解放孩子”的教育思想迅根据儿童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他的“完全解放孩子”的教育思想。鲁迅认为,要做到尽力教育、完全解放孩子,必须做到:第一,正确理解儿童。第二,正确指导儿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首先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意义,然后循循善诱,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儿童。第三,解放孩子,不把孩子看成“父母福气的材料”,而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对鲁迅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三、鲁迅在其一生中是十分重视儿童教育问题的,他不但号召人们注意现实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和改革,也鼓励人们对儿童教育做历史的研究以吸取教育儿童的经验和教训。他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将起着改造性格的作用;对于社会而言,美育可以化民成俗,对国民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周海婴生于1929年,作为鲁迅唯一的孩子,鲁迅给予他全部的父爱。据许广平先生回忆,海婴生下来后,每个朋友来到,他总抱给他们看,有时小孩子在楼上睡熟了,也会叫人抱下来的,他总会不期然地和朋友谈到海婴的一切。从鲁迅的书信集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在给母亲、朋友的信中总是情不自禁地谈到海婴,他对海婴的成长、教育可谓是费尽心血。但鲁迅对海婴绝不是一味地纵容溺爱,而是在发展其个性的基础上进行严格要求。在对海婴的教育中,鲁迅通过认真地思考、总结,从而更坚定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拓展阅读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同时,他也更加坚决地反对封建家庭的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其一,是任其跋雇,一点儿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里或门前是暴主、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拓展阅读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陶行知生平及简介

一、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见图5-3)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先后参与发动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及民主教育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时期教育实践的进步,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被公认为“人民教育家”。图5-3陶行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概述

二、

(一)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陶行知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它建立得稳。”在《论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和进行方法》中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对个体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为个体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如果学前教育得到充分重视,个体接受了科学的、充分的学前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前教育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积极普及幼稚教育2.陶行知十分重视幼稚教育,认为幼稚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所以,他主张普及平民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教育,也要普及幼稚教育;不仅是地主、贵族的子女上幼稚园,广大的劳苦大众的子女也要上幼稚园。1926年,陶行知提出让幼稚教育下乡的口号。1926年10月29日,陶行知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创办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在批评当时幼稚园弊端的同时,提出了建立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的具体设想。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目标1.陶行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实际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谈道:“生活教育的目标,分析开来,在乡村小学里,应当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大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他提出儿童的生活教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康健的体魄即康健的教育;农人的身手即劳动的教育;科学的大脑即科学的教育;艺术的兴趣即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精神即改造社会的教育。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生活教育的内容2.如何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呢?陶行知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一所“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的学校,“和马牛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成了晓庄师范的重要课程。陶先生对此十分赞赏:“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的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的教育理念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生活教育的方法3.怎样进行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做中学,做中教”(即“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做中学,做中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育者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儿童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的发展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所以,他极其重视实践,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自己“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儿童对知识的探索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创造教育的目的1.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由此可见,陶行知所提出的创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的儿童,还指向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2.陶行知认为,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儿童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是却被中国传统的落后教育和社会制度蒙蔽了。为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必须解放儿童。陶行知提出要对儿童实施“六大解放”:①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儿童能多观察现实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独立发现问题。②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儿童从迷信、盲从、成见、曲解、幻想中摆脱出来,大胆探索,独立思考。③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儿童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而不像传统教育那样“非礼勿动”,动手则打手心;主张成人应向爱迪生的母亲学习,让孩子有充分动手的机会。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④解放儿童的嘴巴。传统教育一般不许小孩子多说话,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指出应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孩子有了“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⑤解放儿童的空间。扩大儿童学习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和社会上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⑥解放儿童的时间。坚决反对传统教育一味让儿童“作业”“督课”“赶考”等,要让他们有时间去玩、去想、去做。这样,才可能遇到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和困难,才可能有所创造。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此外,实施创造教育还必须具备“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三个需要”是指:①“需要充分的营养”。儿童的体力与心理只有得到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②“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才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③“需要因材施教”。而“一大条件”则是指民主,“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是解放创造力的根本条件。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创造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基础3.1946年4月,陶行知在《小学教育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创造教育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他还明确提到了“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方法。事实上,从陶行知对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和条件的说明中,很容易发现创造教育是离不开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因此,要实施创造教育必须以实施生活教育为基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四)“艺友制”幼儿师范教育理论“艺友制”的含义1.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由此可见,陶行知所提出的创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的儿童,还指向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艺友制”是陶行知受中国传统手工业作坊“艺徒制”培养工匠的方法的启发,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提出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具体方法之一。艺友制实际上就是学生(艺友)在幼稚园(而非师范学校)中通过学习成长为一名教师。具体说来,学生(艺友)与幼稚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导师)交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幼稚园的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对有关教育理论的认识,掌握有关幼儿园工作的技能,形成保教和管理工作的能力。陶行知在办晓庄学校时,各中心幼稚园便采用了艺友制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幼儿教师。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三节“艺友制”的实施步骤2.艺友制培养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