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TOC\o"1-2"\h\u8709第1章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概述 4195131.1网络信息安全背景及重要性 417991.1.1网络信息安全威胁 416811.1.2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 590931.2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框架 5142381.2.1法律法规层面 5167391.2.2政策文件层面 5320171.2.3技术标准层面 632129第2章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 6262292.1组织结构设置 678702.2职责分工与权限管理 6180852.2.1职责分工 677062.2.2权限管理 797072.3岗位职责与人员配备 7125082.3.1岗位职责 75242.3.2人员配备 727875第3章信息资产识别与分类 7132693.1信息资产识别 783363.1.1范围界定 7199333.1.2识别方法 77443.1.3识别内容 798883.2信息资产分类与分级 8178873.2.1分类原则 841233.2.2分级标准 891993.3信息资产清单管理 844913.3.1清单编制 829143.3.2清单更新 9235613.3.3清单使用 923805第4章风险评估与处置 9146114.1风险识别与评估 984284.1.1风险识别 9272004.1.2风险评估 9276764.2风险等级划分 9275674.3风险处置措施 10167494.3.1低风险 10222704.3.2中风险 10218524.3.3高风险 10211824.3.4极高风险 104118第5章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 1068495.1安全策略框架 10187125.1.1策略框架构建 10204145.1.2安全策略分类 10206705.1.3安全策略层级 10289495.2安全策略制定 11162505.2.1安全需求分析 11147825.2.2安全目标设定 11326455.2.3安全策略编制 1186185.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 11279695.3.1安全策略发布 1138625.3.2安全策略培训 1129995.3.3安全策略实施 11244895.3.4安全策略监督 1130146第6章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12285016.1网络边界安全 12148356.1.1防火墙部署 12131286.1.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2323016.1.3虚拟专用网络(VPN) 12290516.1.4网络隔离与分区 12290686.2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1286056.2.1账号与权限管理 1215546.2.2身份认证 12108576.2.3安全审计 12310236.2.4访问控制策略 1217116.3加密与安全传输 12105326.3.1数据加密 12306136.3.2传输层安全(TLS) 13263106.3.3数字证书 13219716.3.4加密算法与密钥管理 13118366.3.5安全协议 1325090第7章安全运维管理 13180777.1系统运维与变更管理 13133667.1.1系统运维 1319537.1.1.1定义系统运维范围与职责,明确运维人员的权限和责任; 13116327.1.1.2制定系统运维流程,保证日常运维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 13158117.1.1.3建立运维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机制,提升运维团队整体素质; 1386307.1.1.4落实运维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防范内部和外部安全威胁。 13103747.1.2变更管理 13265767.1.2.1建立变更管理制度,明确变更的申请、审批、实施和记录流程; 13111887.1.2.2对变更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392067.1.2.3变更实施过程中,保证关键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3214607.1.2.4变更后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保证变更效果符合预期。 1333227.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 1338927.2.1安全监测 13101617.2.1.1建立安全监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入侵检测、恶意代码防范、安全审计等; 13184747.2.1.2制定安全事件监测策略,明确监测范围、目标和流程; 1347707.2.1.3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觉并报告潜在的安全威胁; 13129267.2.1.4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维护和优化,保证监测效果。 1431507.2.2安全响应 14279387.2.2.1制定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人和资源保障; 14288087.2.2.2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定级,保证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4252467.2.2.3建立应急响应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1435097.2.2.4对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和总结,不断完善应急响应预案。 14260717.3备份与恢复策略 14309607.3.1备份策略 14138527.3.1.1制定数据备份策略,明确备份范围、频率和方式; 14987.3.1.2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和备份工具,保证数据备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4114287.3.1.3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1454587.3.1.4建立备份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制度,防止备份数据泄露和损坏。 1499467.3.2恢复策略 1450477.3.2.1制定数据恢复策略,明确恢复流程、责任人和恢复目标; 1472147.3.2.2对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恢复演练,保证恢复操作的熟练性和有效性; 14151867.3.2.3建立恢复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保证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148317.3.2.4对恢复后的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保证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143735第8章用户教育与培训 1424688.1用户安全意识培训 14117628.1.1培训目标 14313818.1.2培训内容 14148968.1.3培训方式 15215738.2安全技能培训 15243278.2.1培训目标 15186088.2.2培训内容 15284408.2.3培训方式 1536198.3培训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512588.3.1评估方法 15176178.3.2持续改进措施 1530876第9章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 1687439.1安全审计制度 16144479.1.1审计目的 16224749.1.2审计原则 16169819.1.3审计范围 1669989.1.4审计方法 16120599.1.5审计要求 1675229.2审计计划与实施 1610209.2.1审计计划制定 16290109.2.2审计计划审批 16260019.2.3审计实施 16135629.2.4审计跟踪 16244469.3合规性检查与整改 17322929.3.1合规性检查内容 17200469.3.2合规性检查方法 1713939.3.3整改措施 1795559.3.4整改跟踪 17312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72267810.1安全管理制度评估 173079010.1.1评估目的 171306810.1.2评估方法 172141710.1.3评估周期 172551810.1.4评估内容 172866810.2改进措施与优化策略 17823610.2.1问题分析 171273610.2.2改进措施 182926010.2.3优化策略 183219510.3持续改进的循环管理 181157710.3.1制定改进计划 181579910.3.2执行改进措施 181287610.3.3跟踪与监督 18674010.3.4效果评价 181051510.3.5修订与更新 18第1章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概述1.1网络信息安全背景及重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日益凸显出其的作用。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亦日益严峻,诸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频发,给国家利益、企业权益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威胁。为此,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1.1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黑客攻击:黑客通过各种手段入侵网络系统,窃取、篡改、破坏信息资源,甚至导致系统瘫痪。(2)计算机病毒:病毒通过网络传播,感染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资产造成损害。(3)信息泄露:由于管理不善、技术漏洞等原因,导致敏感信息泄露,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损失。(4)网络钓鱼:通过网络诈骗手段,窃取用户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5)内部威胁:企业内部员工或合作伙伴泄露、滥用权限,导致信息安全。1.1.2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网络信息安全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意义:(1)保障国家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民族尊严。(2)保护企业利益:网络信息安全有助于维护企业商业秘密,防止经济损失,提升企业竞争力。(3)维护公民权益:网络信息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包括个人隐私、财产安全等。1.2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1.2.1法律法规层面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明确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等国家基本任务。(2)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律,明确了网络安全的管理职责、网络运营者的义务以及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等。(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刑法、保密法、数据安全法等,对网络信息安全相关领域进行规定。1.2.2政策文件层面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文件,指导和推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1)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战略:明确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2)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提出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实施步骤和责任分工。(3)网络信息安全专项政策:针对特定领域或问题,制定相应政策,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1.2.3技术标准层面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1)基础通用标准: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等。(2)产品和服务标准:针对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制定相关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3)行业应用标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网络信息安全标准。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框架,我国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第2章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2.1组织结构设置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应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设置应包括以下层级:(1)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总体目标,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2)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网络信息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度制定、监督检查、应急处置等。(3)网络安全技术部门:负责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持,包括安全防护、漏洞修复、技术培训等。(4)各部门网络安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配合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工作。2.2职责分工与权限管理2.2.1职责分工(1)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政策、目标和规划,审批重大网络信息安全项目,对网络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决策和指导。(2)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组织网络安全检查,监督网络安全措施的落实,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处理网络信息安全事件。(3)网络安全技术部门:负责网络安全技术支持,包括网络安全防护、漏洞扫描与修复、网络安全设备维护等。(4)各部门网络安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保证网络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及时报告网络信息安全事件。2.2.2权限管理(1)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应按照职责分工,合理设置权限,保证只能访问履行职责所需的信息系统资源。(2)权限设置应遵循最小化原则,权限调整应经审批程序,防止权限滥用。(3)定期对权限进行审查,保证权限设置与职责分工相匹配。2.3岗位职责与人员配备2.3.1岗位职责(1)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网络信息安全战略制定、决策和指导。(2)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网络信息安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3)网络安全技术部门:负责网络安全技术支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4)各部门网络安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2.3.2人员配备(1)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合理配置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各部门网络安全管理员。(2)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有效开展。(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第3章信息资产识别与分类3.1信息资产识别3.1.1范围界定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覆盖范围内的信息资产进行全面识别。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资源、网络设施等。3.1.2识别方法采用自评估、访谈、调查问卷、技术检测等多种方法,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保证识别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1.3识别内容(1)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2)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等;(3)数据资源:包括业务数据、个人数据、公共数据等;(4)网络设施: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互联网出口等。3.2信息资产分类与分级3.2.1分类原则根据信息资产的重要程度、敏感性、价值等要素,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关键信息资产:对业务运行、企业声誉、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资产;(2)重要信息资产:对业务运行、企业声誉、国家安全具有一定影响的信息资产;(3)一般信息资产:对业务运行、企业声誉、国家安全影响较小的信息资产。3.2.2分级标准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信息资产进行分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信息资产的安全风险;(2)信息资产的损失影响;(3)信息资产的恢复难度。3.3信息资产清单管理3.3.1清单编制根据信息资产识别与分类的结果,编制信息资产清单,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资产名称;(2)信息资产类别;(3)信息资产级别;(4)信息资产负责人;(5)信息资产所在部门;(6)信息资产使用状态;(7)信息资产安全风险等级;(8)信息资产安全防护措施。3.3.2清单更新定期对信息资产清单进行审查和更新,保证清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当信息资产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调整清单内容。3.3.3清单使用信息资产清单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指导信息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安全防护工作。各部门应按照清单要求,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监管和保护。第4章风险评估与处置4.1风险识别与评估4.1.1风险识别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应全面、系统地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风险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资产识别:明确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等资产。(2)威胁识别:分析可能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内部泄露等。(3)脆弱性识别:评估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不足之处,包括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脆弱性。4.1.2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组织应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方法如下:(1)定性评估: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排序,以便于后续的风险处置。(2)定量评估: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便于更精确地衡量风险。4.2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风险划分为以下等级:(1)低风险:可能性低且影响程度较小的风险。(2)中风险:可能性较高或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3)高风险:可能性高且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4)极高风险:可能性极高且影响程度极大的风险。4.3风险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以下风险处置措施:4.3.1低风险(1)加强日常监控,保证风险在可控范围内。(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预防风险升级。4.3.2中风险(1)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可能性或影响程度。(2)加强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防范风险的能力。4.3.3高风险(1)立即采取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可能性或影响程度。(2)定期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调整优化。4.3.4极高风险(1)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可能性或影响程度。(2)组织专业团队进行风险处置,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3)及时向上级报告风险处置情况,根据需要寻求外部支持。第5章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5.1安全策略框架5.1.1策略框架构建本节旨在阐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安全策略框架,包括制定安全策略的目标、原则和结构。安全策略框架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自身需求,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5.1.2安全策略分类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将安全策略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人员安全等。各类安全策略应相互支持、协同工作,形成全方位的安全保障。5.1.3安全策略层级安全策略框架应分为三个层级: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战略层明确安全目标、原则和方向;管理层负责制定具体的安全政策和措施;操作层负责安全策略的具体实施和监督。5.2安全策略制定5.2.1安全需求分析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分析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包括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等,为制定安全策略提供依据。5.2.2安全目标设定根据安全需求分析,设定明确、可量化的安全目标,如降低特定威胁的攻击风险、保障关键业务系统的可用性等。5.2.3安全策略编制依据安全目标和原则,编制具体的安全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物理安全策略:如门禁、监控系统、防静电设施等;(2)网络安全策略: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3)主机安全策略:如操作系统安全配置、补丁管理、病毒防护等;(4)应用安全策略:如Web应用防火墙、安全开发规范等;(5)数据安全策略:如数据备份、访问控制、加密传输等;(6)人员安全策略:如安全意识培训、权限管理、离岗审计等。5.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5.3.1安全策略发布制定完成的安全策略应进行审批,并正式发布。发布过程中,应保证全体相关人员了解并掌握安全策略内容。5.3.2安全策略培训针对不同层次和岗位的人员,开展安全策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5.3.3安全策略实施各部门和人员应根据安全策略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保证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5.3.4安全策略监督建立安全策略监督机制,定期对安全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对安全策略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第6章网络安全技术措施6.1网络边界安全6.1.1防火墙部署在网络边界处应部署防火墙,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进行有效监控和控制,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6.1.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建立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6.1.3虚拟专用网络(VPN)采用VPN技术,保证远程访问数据的安全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6.1.4网络隔离与分区根据业务需求,对网络进行合理隔离与分区,降低不同安全等级网络间的相互影响,提高网络安全性。6.2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6.2.1账号与权限管理建立严格的账号与权限管理制度,保证用户权限最小化原则,防止内部人员滥用权限。6.2.2身份认证部署身份认证系统,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指纹、短信验证码等,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可靠性。6.2.3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用户行为进行审计,发觉异常行为及时进行处理。6.2.4访问控制策略制定明确的访问控制策略,对网络设备、系统和数据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实施细粒度访问控制。6.3加密与安全传输6.3.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在泄露或被窃取时,无法被非法获取。6.3.2传输层安全(TLS)采用TLS协议,对传输层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6.3.3数字证书使用数字证书,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防止中间人攻击。6.3.4加密算法与密钥管理采用国家批准的加密算法,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体系,保证加密数据的安全。6.3.5安全协议遵循国际和国家相关标准,使用安全协议进行数据传输,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第7章安全运维管理7.1系统运维与变更管理7.1.1系统运维7.1.1.1定义系统运维范围与职责,明确运维人员的权限和责任;7.1.1.2制定系统运维流程,保证日常运维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7.1.1.3建立运维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机制,提升运维团队整体素质;7.1.1.4落实运维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防范内部和外部安全威胁。7.1.2变更管理7.1.2.1建立变更管理制度,明确变更的申请、审批、实施和记录流程;7.1.2.2对变更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7.1.2.3变更实施过程中,保证关键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7.1.2.4变更后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保证变更效果符合预期。7.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7.2.1安全监测7.2.1.1建立安全监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入侵检测、恶意代码防范、安全审计等;7.2.1.2制定安全事件监测策略,明确监测范围、目标和流程;7.2.1.3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觉并报告潜在的安全威胁;7.2.1.4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维护和优化,保证监测效果。7.2.2安全响应7.2.2.1制定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人和资源保障;7.2.2.2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定级,保证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7.2.2.3建立应急响应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7.2.2.4对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和总结,不断完善应急响应预案。7.3备份与恢复策略7.3.1备份策略7.3.1.1制定数据备份策略,明确备份范围、频率和方式;7.3.1.2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和备份工具,保证数据备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7.3.1.3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7.3.1.4建立备份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制度,防止备份数据泄露和损坏。7.3.2恢复策略7.3.2.1制定数据恢复策略,明确恢复流程、责任人和恢复目标;7.3.2.2对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恢复演练,保证恢复操作的熟练性和有效性;7.3.2.3建立恢复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保证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7.3.2.4对恢复后的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保证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第8章用户教育与培训8.1用户安全意识培训8.1.1培训目标为提高用户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风险,特制定本节培训内容。8.1.2培训内容(1)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普及;(2)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3)常见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4)用户行为规范及安全意识培养。8.1.3培训方式(1)定期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2)线上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课程;(3)内部网络安全宣传资料发放;(4)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及实践活动。8.2安全技能培训8.2.1培训目标提高用户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时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用户在遇到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8.2.2培训内容(1)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2)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及防护;(3)安全防护软件的使用及更新;(4)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及方法。8.2.3培训方式(1)实操演示及练习;(2)模拟安全事件应急演练;(3)线上安全技能培训课程;(4)邀请专业讲师进行内部培训。8.3培训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8.3.1评估方法(1)培训后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测试;(2)收集用户在培训过程中的反馈意见;(3)定期对用户进行网络安全行为观察;(4)对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培训效果。8.3.2持续改进措施(1)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2)建立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定期更新培训资料;(3)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保证培训质量;(4)鼓励用户参与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培训积极性。第9章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9.1安全审计制度本节主要阐述网络信息安全审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审计的目的、原则、范围、方法和要求。9.1.1审计目的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评估安全风险,发觉安全隐患,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9.1.2审计原则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原则。9.1.3审计范围涵盖网络信息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等。9.1.4审计方法采用现场审计、远程审计、文档审查、访谈、测试等多种审计方法。9.1.5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循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9.2审计计划与实施本节主要介绍审计计划的制定、审批、实施和跟踪等相关内容。9.2.1审计计划制定根据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