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商文化风格一致,但其组合却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这可以用来说明A.王权与神权之间紧密结合B.古蜀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分封制促进区域文明交流2.“……(在其封地内)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A.王权尚未高度集中B.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C.君主专制政体形成D.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学者许倬云认为:“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能够支持该观点的商鞅变法措施是A.推行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军功D.重农抑商4.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由此可见,墨子A.彻底否认了儒家的主张B.倡导中央集权理念C.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代表了平民的利益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朕”遂专为帝王自称。这说明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皇位世袭B.源于皇帝的功绩C.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6.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A.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地位崇高,彼此制衡C.位卑权重,以小驭大D.风闻奏事,权力无限7.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具体运作模式是:遇到国家大事,皇帝先与中朝官员商议和决策。决策完成后,再交由外朝官员去执行。这一制度设计旨在A.加强君主专制B.巩固中央权威C.提升行政效率D.制约宦官权力8.“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经济繁荣与开放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9.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建造的都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B.北魏认同中原文化C.北方各族开始汉化历程D.都城布局完全统一10.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以其部落之人为都督、刺史、县令。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相对衰落B.藩镇问题由此产生C.游牧民族地位低下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11.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同时这一区域的造船、制瓷、制盐、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交通建设影响经济发展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D.国家高度重视运河运输12.武则天首创的殿试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13.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A.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B.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C.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D.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14.唐代的两税法既“税物”也“税钱”,对于“税钱”的部分,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B.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调整D.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15.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忠于君王和国家。这反映出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16.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作者A.鼓励民众经商B.倡导工商皆本C.反对君主专制D.重视农业生产17.图1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使北宋图1A.各阶层人才流动加速B.国家财政负担加重C.崇文抑武的观念淡化D.边防压力迅速缓解18.公元1044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宋册立元昊为夏国王,每年送夏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宋夏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得以形成B.北宋政权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C.西夏获得源源不断的军用物资D.宋夏间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发展19.《金史·兵志》载:“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部落首领)征兵”。材料表明该制度A.源于唐宋管理制度B.职官分为南北面官C.拥有两套官员称谓D.具有兵农合一特征20.元朝行省设置的目的各有侧重,江浙、湖广、江西三省治所都远离该行省的中心地带而设于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三省治所的选址反映了这类行省设置旨在A.豢养或者防范蒙古诸王B.方便朝廷联络和调控C.以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D.分散地方的军政大权21.根据《元史·地理》记载而整理的元代人口统计曲线图2中,影响人口户数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图2A.耕地开垦数量多少B.民族关系好坏C.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国家统一与否22.《蛮夷执贡图》为唐朝著名画家周昉所绘,原画无作者款印,金章宗用宋徽宗创作的瘦金体题签“周昉蛮夷执贡图”。该图文可以印证金朝统治者图3《蛮夷执贡图》局部A.基本沿袭唐宋制度B.受中原文化影响C.重视执行朝贡贸易D.擅长绘制人物画23.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说: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宰相此言论可以佐证A.明经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科目B.“理”是自然界的根本原则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尊崇的哲学D.“四书”是孔孟言论的专著24.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A.罢黜百家B.设置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D.实行八股取士25.明朝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据此推知,明代请开海禁A.是中后期库府困难的反映B.有效解决了海防危机C.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D.加快小农经济的瓦解26.图4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图4A.北京城在明太祖时期基本建成B.重修长城有效防范了游牧民族的侵扰C.蒙古是其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D.海防建设为抵御葡萄牙入侵提供保障27.清代早期的政治信息传递是从地方层层传递到中央内阁,最后交皇帝批示;后建立了奏折制度,地方官员派自己的亲信递送,直接由太监交给皇帝。清代信息系统的改进A.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B.精简文书提高行政效率C.减轻了君主政务方面负担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28.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29.清代乾隆年间,在江西赣江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由此可见,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C.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D.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30.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这一主张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B.揭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C.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两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可见大量的孝子图像,这一题材一直延续到后代。其中尤以济宁嘉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最为丰富,孝子图有《曾子》《老莱子娱亲》《丁兰供木人》《柏榆伤亲》《董永孝亲》《李善祭主》《金日磾拜母像》《三州孝人》《羊公》《魏汤》《七女为父报仇》《孝孙原谷》《帝舜图》等。——摘编自陶然《儒家思想与两汉的孝治与孝行》材料二在汉代法律中,不孝为重罪,“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这条法律不仅仅针对平民,如果官吏有不孝的行为,也会受到重罚,严重的会被免职。汉代将“孝”引入法令政策的举措,不仅是“孝治”推行的重要方式,也在国家层面为“孝治”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摘编自韩桥生等《“孝”与“孝治”: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孝子图的史料价值,并分析汉代推行“孝治”的影响。(12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江南的崛起源于它最重要的地理特征——多水,即江、河、湖、海,它们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依次把江南的四个城市分别推向历史的巅峰,也推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以下是根据相关文章整理而成的江南四大时代的表格。名称时间(年)核心成因诗句或俗语长江时代317-589①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运河时代605-907扬州②烟花三月下扬州钱塘江时代1127—1276③南宋的定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湖时代1368—1840苏州④衣被天下材料二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③处填写城市(现名)的名称,在②④处填写相关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8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①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②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③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④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从学者论述的四个方面中任选其中三个方面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D C C A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A B A D B D D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B C C A C A D B D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计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