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许昌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许昌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许昌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许昌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孔子的“博学”思想

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

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所以,在孔子看来,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

德、才兼备之人。孔子之所以重“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

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

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

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

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

倡“博学”的目的所在。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好学”“乐学”是“博学”

的前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

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

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容上,主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四个方面。

孟子则不同,主张“约学”,认为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孟子的“约学”思想源自其人性本善

的性善论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对人之善端的存养,应该向内求,而不必向外学更多的知识。所以孟子“约学”的过

程就是保养人之善端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逻辑上包含“求放心”“由博返约”“深适自得”三个过程。孟子有言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治学、求学就是求得失去的良善之心。“恻隐之心”“羞

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本有的,但这四心也只是端倪而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

子上》),人应该将治学功夫用于求放心之上。然而“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孟子•告子上》),“养心莫善

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的本心是善的,由于人追求耳目之欲,压抑了本心,丧失了良心。求得丧失的良

心更要养心,克制、减少欲望。“求放心”的过程就是“除恶养善”的过程,需要人内心中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

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博学和自我反省的关系,同时涉及更广义上的学与思。前面提到的思虑、个体的反省等等,都属广义上的思。

关于学和思之间的关系,荀子有一个简要的概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从

早到晚,终日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的学习过程更有收获。学离不开“思”,学与思无法相分。从逻辑上说,这

里需要区分广义上的学和狭义上的学。广义上的“学”包括学和思两个方面,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都属广义

上的“学”。

荀子肯定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从学和思的关系来看,这里涉及对已有

知识经验的掌握和个体的创造性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无所知,如

果从无出发,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这

一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在这一意义上,“思”以“学”为基础。另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之上,对整个

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就只是囿于前人之知。荀子提到“思”不能离开“学”,主要是肯定创造性的思考需要建立

在对已有知识积累的掌握之上。这一看法与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之间的关联相互呼应。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博学”的治学主张要求多听、多看,掌握广博的知识,该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

B.求学的人只有在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

C.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上,而学习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

D.从逻辑上说,“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博学”和“自我反省”都属于广义上的“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句话表明了后天的习染会让人和人之间产生差别这一观点。

B.为了证明孔子重"学''的原因,材料一引用了《论语・阳货》中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

C.孟子的“约学”主张与其人性本善的观点密不可分,他认为学习就是保养并扩充人的善端。

D.荀子认为创造性的思考需要了解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一无所知,学习本身就没有新意。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B.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C.“(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王粲《英雄记钞》)

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梳理荀子有关学与思关系的看法。

5.先秦儒家的为学思想对当下的青少年学习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小中医

黄昶

我第一次见小中医是在他爷爷的铺子里。

我辞了工作,搭车回到老家的小镇子上。还未把凳子坐热,母亲就遣我去老中医的铺头捡药。药是我爸惯喝

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时间,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

一进门就看到小中医了,他站在朝街心开放的柜台前,吃力地舂打着擂钵,使的是一把拳头大的铜臼杵。身

后挂一扇垒到天花板的柜墙,其中填满写有药材名字的抽屉,有几个拉开了忘记推回,迎上窗模折下的一束光,可

洞见尘粉整团整团地往下落。他见客来也不抬头,仍是捣药。

我走至离柜台两步远处,问他老中医的去向。他抬头看我一眼,说几日前过了,现在是他来当掌柜。我又问

知不知道老中医仍在时给我爸开些什么药,想了想又补上一句,我爸是万福路上卖水泡豆腐的,豆腐李。

小中医听罢,先不点头,弯下腰去从账桌下拾出一大把单子,扶正眼镜来一张张地看翻找了十来张后才“唔”

地应了一声,问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

我想了一会儿,告诉他,是也不是。他没有理会我的哑谜,转身到后面柜墙中抓出几把药材来,嘴里不住念

叨:生地四钱、牡丹皮三钱、旱莲草、石斛、蝉蜕、海荷、桑叶、绿萼梅、甘草…

抓到一半,似乎忘记后面是哪一味,又将药方从头到尾背过,背到一半时,竟连药方也忘了:旱莲草、石斛、

婵蜕、薄荷...薄荷....

后面是桑叶。我瞟了一眼桌上的单子。

是……是,桑叶、绿萼梅、甘草……他嘴里将药方续上,两手在数个抽屉柜中间腾挪推拉了好一会儿,总归

是捡齐了。

我伸手接过,询完价钱之后取出来想要付款,四处都不见收款的二维码。他向我指明柜台上用透明胶布贴

好的字条:只收现金。

这让我犯难,浑身上下翻找,死活掏不出一张纸币来。他见我难堪,开口说,的规矩,没办法……药你先拿

回去吧,之后过路顺便给上就行。

回到家里,煎上药,我妈陪着我在厨房里看火。我想到药店里发生的事,打听了一些小中医的事。她说,这

小孩懂事是懂事,可惜没有灵气,想来是出生那天冻坏了。小中医读书卖力,但就是读不好,老中医想要他学医,

他就报了个医科大学,读西医,读了两年实在读不下去了,就回家跟老中医温习他祖上的老本行,据说也一直没学

明白,中间换过两次工作,都是半桶水。

回忆起他抓药时的窘态,似乎和我妈说的不差,只是看他舂药,又有着几分认真的热诚在里面,这二者一交

错,就勾勒出小中医的痛来了。我替他可惜,再想到自己,恐怕还更要不如的:他好歹正在继承家业,我爸的豆腐

摊只怕他自己要带到地下去了。印象里我爸跟我提过两次豆腐的事,听来和说来都像是玩笑。他说,等我这代完了,

咱家这手艺肯定就要失传了,附近起码三个镇里里外外再吃不到用石膏点卤的老豆腐了。有一次又说,儿子,我辛

辛苦苦一辈子供你读大学,就别想着我这豆腐摊了,没劲,既然去了外面,总得给我混出个像样点的名堂来才好。

这件事越想就越是头痛,正好火芽连着抖了三下,我妈掀开盖子,说药已经煎好了。

自我爸得病以来,我妈细心了不少。无论哪一份药,没有不先过她的嘴的,这次也是,她举碗到嘴边呷了一

小口,说味道有些不对。

我问她哪里不对,她说较老中医开的更酸一些。她追问,我便说反正只是一些利咽的药真要不同也不会有大

问题。她想了想,将碗取过,拿到洗碗池处倒掉了。过了一会儿,她说以后得换一家中医铺头捡药。

傍晚,我取了钱出门去中药铺。走到铺头前,卷闸门拉到一半。想着他应该是去吃晚饭就在门口抽烟等他。

几分钟后,他回来了。

我取出烟盒来要给他分烟,他摆摆手说不会抽,只是又直直盯着我擒到身侧的香烟看。我有些不解,又难以

开口问他,好在是他先说话。

你那个烟灰能给我不?

什么?

烟灰,我取一些来做药。

烟灰也能做药?

能的,烟灰也是草木灰……我试过许多次,效果似乎还更好些。

我夸他很有创新精神。他说不算创造,什么破烂都可以往肚子里面放,这是我们最为伟大的包容精神。说完

又背了一段晦涩的古文: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潼、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问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无论什么东西,总归有点用,到了有用的地方,就该有用,这是中医里的学问。

我觉得有点绕,便不再接他的话,从口袋里掏出药钱来递给他。他走进柜台里,抓出一大把纸币来给我找钱。

等了半分钟,他将药钱递还给我,说找不开。我想了想,说先放你那吧,反正以后也要来抓药,就当预付。他脸上

显出喜色,但仍要将钱还我。

为什么?我不懂。

其实来找我开过药的人,很少有再来的。他伸手挠挠头发,我怕叔叔哪天觉得药不管用了,钱压在这里,你

们不好意思要回去。

我不敢跟他说他的药甚至没能到病人嘴里,只得哄骗他,说我爸喝了,说喉咙舒服多了让我多给他抓一些回

去。

他脸上又显现出新一层的喜色来,说下一剂要给叔叔用些好的药材,白天的那份用的都是劣质旧货,没想到

还能这么有效。他急急忙忙往后面抽屉里取药,接着说,很多人都觉得中医无用,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下去。

我对他多了些理解,又认同他的不被认同,问他,那你自己觉得有用吗?

他的手僵了一会儿,最后竟停下来,将手扶在头上沉思。

等哪天我想好了再告诉你……但我觉得……总归有点用。

几天后,我爸去世了。在葬礼上,我最后一次见到小中医。他说,有些事物总归会被淘汰掉,但是淘汰掉的

东西不一定就没有用。所有的东西都会是有用的,总会找到那个需要它的地方发挥出作用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烟灰做药”的对话,不仅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还引发了小中医对有用和无用的看法。

B.归乡的我和留守的小中医境遇类似,因这在交流中对他的处境和医术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C.小中医先后两次“脸上显出喜色”,前者是源自我对他医术的信任,后者是源自我对他的同情。

D.文中叙写我与小中医的三次见面,故事表面重复,实际上详略得当,逐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7.关于文中开头写小中医为“我”父亲捡药这个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中医念叨药名、重新背药方、忘药方等各种行为,说明他是个医术平平、略显笨拙的人。

B.“挂一扇垒到天花板的柜墙”“一大把单子”等细节,彰显出老家这个中药铺曾经生意兴隆。

C.“只收现金”这一规矩,表明小中医对祖制的传承,也暗示出意识的保守和经营状况的窘迫。

D.小说从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为父亲治病的经历和小中医的形象,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从文本中举出两例,并简要说明这种手法的好处。

9.有人认为文中插叙的“我”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表明你的看法并阐述理

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目:“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目:“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

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f;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

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

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曰于竖刁,.是必良苦甚政而世韭甚行

故身比f■胡宣而丕举或出面丕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

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触,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

不能待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节选自《晏子春秋•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材料二: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

流长者也。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

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民苦B其政C而世非D其行E故身死乎F胡宫G而不举H虫出I而不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首领,霸主,与《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长”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进”词义不同。

C.因,听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馍”的“因”词义不同。

D.明哲,明智的人,与“明哲保身”的“明哲”用法大体相同,文中指唐太宗。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希望能世世代代保有齐国,晏子直言不讳地告诫他,以他现在的行为难以实现。

B.晏子将齐国历史上显赫的国君齐桓公前后的行为与结果进行对比,让景公引以为戒。

C.晏子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不能受齐景公的使唤,行为也不能改变,只能保持节操离世。

D.魏征认为,国君掌握帝王重权,处于天地间重要的地位,想要国家太平必须抓住根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4.三则材料都围绕“人君之道”展开,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

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薮尔,决策尚悠悠。此事

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6.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

与冠者、童子一起“,”,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2)《六国论》中的“”是为赵国不能坚持使用武力而灭亡感到遗憾,而《谏太宗十思疏》的

“”也为历朝历代罕能长治久安指出了原因,两者似有相通之处。

(3)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

奴娇・过洞庭》中“,”两句,都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受其

气质形象,体悟其价值理念。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植根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实践,体现着独特的中华风韵,Ao中国画显著启发了法国洛可可风格,元代戏剧深深感染了欧洲观众,《赵氏

孤儿》曾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他们多次对其进行改编,使18世纪的欧洲观众在舞台上看

到了中国故事……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梁祝》的旋律、

昆曲的唱腔、亮剧的月佥谱、书画的笔法,…直观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与样式,而蕴藏其中的,更有无比厚重

的中华文化传统。“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

今天依然深植于中国人内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Bo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

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上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逾1亿,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作

品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从中汲取养分,为中华文化塑造新的辉煌。

18.下面的各项中省略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他看着窗外蓝天,情不自禁哼起了歌曲《晴天》:“等到放晴的那天,也许我会比较好一点……”

C.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D.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样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

20.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可适当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濯河水呀清又清,老街石板梆梆硬,濯水生意好得很,廊桥老街人挨人……”在重庆黔江濯水古镇,每天都

会听见或高昂铿锵或婉转悠扬的戏曲唱腔,伴着或轻缓或急重的锣鼓声与现场观众的拍手叫好声从老街尽头传来,

那是古镇正在上演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濯水后河戏。

濯水后河古戏内容丰富,既有本地民族的文化成分,又博采众长融入了汉族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成分。“灌水

后河戏是湖北汉剧、湖南南戏、江苏昆山腔、川剧与我们本地土家族、苗族文化交融、创新后形成的地方剧种,有

150多年的历史了。''据年逾古稀的后河戏传承人土家族老人樊宣洪介绍,阿蓬江是乌江的支流,俗称后河,而濯水

镇就坐落在阿蓬江边,所以人们就将这流传下来的剧种称为后河戏。

“听蓬江水音,游濯水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是很多游人来濯水古镇的游玩四部曲,捧着盖碗茶闲

坐在戏台下,看一台独具腔调的濯水后河戏,让很多游客感到回味无穷。

濯在后河艰暹一种由多比掾务民族的文化鼬食发展天成的跪囱雅动听区通俗易懂的也特苞术谙宜和竟用形式。

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与融合创新,濯水后河戏如今已成为濯水古镇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被列入重庆市第

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很多人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持续专注在一个点上,是成事的最快捷径;选择太多,反而会迷失本来的

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语文答案

1.C2.D3.C4.①“思”以“学”为基础,“思”离不开“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学习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对现

有知识的把握之上。②“学”也离不开“思”。荀子认为仅仅停留在“学”之上,没有“思”,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

那么也只是被前人的知识困住。5.①提倡“博学”: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②主张“除恶养善”:孟子认为人心本善,只是由于追求耳目之欲而丧失了本心,因此,需要“求放心”,即找回

失去的本心。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

启示他们应该时常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良好的行为

习惯。③强调“思辨”:荀子认为,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

他们要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盲目接受知识。

【解析】1.C.“学习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

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可知,学习的内容并不

止“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

2.D.“如果一无所知,学习本身就没有新意”错,原文是“如果从无出发,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

会有什么新的意义”,并未提及学习行为本身是否有新意。

3.材料一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孟子的“约学”主张,即“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

C.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认真精读,而诸葛亮从总体上把握书本的大致内容,诸葛亮的读书方法符合材料一第

二段的观点。

A.孔子的意思是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体现的是孔子的“博学”主张。B.

孔子的意思是让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体现其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这是孔子的“博学”主张。D.

表达的是孔子对“学与思”的关系的思考。

4.①根据“荀子肯定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从学和思的关系来看,这里涉及对

己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和个体的创造性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无所

知……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这一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在这一意义上,‘思'以'学'为基础”“另一个方面,

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之上,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就只是囿于前人之知。荀子提到‘思'不能离开'学',主要是

肯定创造性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积累的掌握之上。这一看法与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之间的关联相互

呼应”可知,“思”以“学”为基础,“思”离不开“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掌握了前

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

②根据“关于学和思之间的关系,荀子有一个简要的概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从早到晚,终日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的学习过程更有收获。学离不开‘思',学与思无法相分”“如果从无出发,

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可知,“学”也离不开“思”。荀子认为仅仅停留在“学”

之上,没有“思”,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么也只是被前人的知识困住。

5.①根据“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在孔子看来,通过‘学',

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可知,提倡“博学”: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知识,

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要广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根据“孟子的'约学'思想源自其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对人之善端的存养,应该向内求,而不必向

外学更多的知识。所以孟子‘约学’的过程就是保养人之善端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逻辑上包含‘求放心''由博返约''深

适自得‘三个过程”“人的本心是善的,由于人追求耳目之欲,压抑了本心,丧失了良心。求得丧失的良心更要养心,

克制、减少欲望。‘求放心’的过程就是‘除恶养善'的过程,需要人内心中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

迷惑而盲目纵欲,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可知,主张“除恶养善”:孟子认为人心本善,只是由于追求耳目之

欲而丧失了本心,因此,需要“求放心”,即找回失去的本心。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

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应该时常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

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根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从早到晚,终日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的学习

过程更有收获。学离不开“思”,学与思无法相分”“荀子提到‘思'不能离开'学',主要是肯定创造性的思考需要建立在

对已有知识积累的掌握之上”可知,强调“思辨”:荀子认为,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

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盲目接受知识。

6.C7.A8.①如“全家人都知道是癌”,为后文“找药方”“葬礼”等情节埋下伏笔;妈妈介绍小中医“没有灵

气,读不好书”,为下文小中医说“很少有再来找他”“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等情节埋下伏笔。②伏笔的设置,使小说

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合理: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增强小说的吸引力。9.参考一:不能删。①情节上,故事发

展更合逻辑。与上文“辞职回乡”和下文“我理解小中医”等情节相勾连,让整个情节顺畅自然。②主题上,小说主旨

更为凸显。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矛盾心理,与小中医的故事相互印证,突显了传统技艺坚守与变革的主题。③效果

上,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加阅读趣味。

参考二:可以删。①情节结构上,小说以找小中医捡药为主线,插入的情节与主要情节关联不大,删除去后紧扣标

题,情节更圆合紧凑。②人物形象上,小说主要表现小中医的形象,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形

象表现作用不大。③主题上,删去后更能集中表现小中医的技艺传承及尴尬现状,主题集中鲜明突出,引人思考。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我”与小中医的三次见面,描绘了一个小镇中医的形象。小中医虽医术平平,但对祖业

有着执着的热情。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小中医的窘态与热诚,反映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

处境。插叙的“我”父亲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揭示了传承与变迁的矛盾。小说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较

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6.C.“后者是源自我对他的同情”说法有误。第二次应是“认可”,不是“同情”,“同情”不会使他露出喜色。

7.A.“小中医念叨药名……说明他是个医术平平、略显笨拙的人”说法有误。念叨药名可能是许多寻常人也会有的

行为,看不出他的医术水平。

8.文章一开头就说明“药是我爸惯喝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时间,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这既说明

我们都有意瞒着爸爸,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因此才有后文抓药情节中小中医找药方,“问我爸得的是不是

鼻咽炎。我想了一会儿,告诉他,是也不是”的情节。而且,癌症说明爸爸已病入膏肓,而这也让文末“几天后,我

爸去世了。在葬礼上,我最后一次见到小中医”的情节变得合理。

文中,当提到小中医时,妈妈的评价是“懂事是懂事,可惜没有灵气”“读书卖力,但就是读不好”“都是半桶水”,可

以想见许多像妈妈一样的乡亲们,对于小中医的医术并不认可。如此,也就自然地引出了后文小中医说“很少有再

来找他”“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等情节。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伏笔的设置,使小说结构紧凑,也让“我”找小中医开药、还钱等情节发展合理;止匕外,经过

一系列的伏笔,小中医的形象也更为饱满,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9.不能删。

①文章一开头说“我辞了工作,搭车回到老家的小镇子上”,这说明此时辞职的“我”重新面临择业的选择。在这种情

境下,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也就合情合理了。而对“我”来说,继承家业也就是继承了祖祖辈辈以之为业的传

统,这与小中医继承老中医衣钵,回归中医传统的处境相似。因此,这部分内容,能够与上文“辞职回乡”和下文“我

理解小中医”等情节相勾连,让整个情节顺畅自然。

②从文章主题来说,文末小中医有关“有用”与“无用”的话,其实是对全文主题的点睛。在学西医与继承中医之间,

小中医选择了回归并坚守传统,而对“我”来说,是否要继承父亲衣钵,把祖传的石膏点卤的老豆腐传承下去的思想

矛盾,也是对于传统技艺坚守与变革的文章主题的凸显。

③从表达效果上,在叙述父亲生病、找小中医抓药给予他交流的情节之外,又添加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能

够丰富小说内容,也让文章产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阅读趣味。

可以删。①情节上,文章讲述为父亲治病的经历,叙写我与小中医的三次见面,插叙“我”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

事与主要情节关联不大,删去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紧凑。

②人物上,小说主人公是小中医,插叙部分与主要人物关系不大,删掉,不影响小中医的形象。

③主题上,小说主要表现小中医的技艺传承及尴尬现状,插叙部分是“我”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删掉更能突

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10.CEH11.B12.C13.(1)世人崇敬他的德行,到远方征讨暴乱者,受此劳累的人也不怨恨。

(2)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14.第一则,人君要能

够行善到底,以长保国家。第二则,人君要能够积累德行、道义,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天下太平。第三则,

人君要能够广纳人才,以显明德行,无敌天下。

【解析】10.句意: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抨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了也

无人收尸。

“民”作主语,“苦”作谓语,“其政”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世”作主语,“非”作谓语,“其行”作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

“身”作主语,“而”连词,表转折,连接“死乎胡宫”和“不举”;“虫”作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11.A.正确。“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长”词义是“长长的”。句意:能行善到底的为霸主。/原来是一座长长的桥躺

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B.错误。都是“超过”句意:事业最兴盛的国君的行为也不能超过他。/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C.正确。“因

之以饥键”的“因”词义是“接续”。句意:自身沉溺于女色侍从并且听从宦官竖刁的主意。/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D.正确。句意: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

12.C.“晏子表示自己……行为也不能改变”错误,由原文“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可知,“行为不能改变”的是

齐景公。

13.⑴“高”,以……为高,崇敬;“暴”,暴乱者;“疾”,怨恨。

(2)“黔首”,抛弃;“却”,拒绝;“业”,使……成就霸业。

14.由原文“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可知,第一则,人君要能够行善到底,以长保国家。由原文“人君……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第二则,人

君要能够积累德行、道义,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天下太平。

由原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可知,第三则,人君要能够广纳人才,以显明德行,无敌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在淄水边游览,与晏子悠闲地站着。景公喟然长叹道:“哎呀!假如国家能长久保存并传于子孙,岂

不是很快乐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当成的,百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归附的。如今您用政

令搞乱国家、以行为抛弃百姓已经很久了,却想保存国家,不是太难了吗!我听说,能长久保有国家的人,是能够

行善到底的人。各国诸侯并立,能行善到底的为霸主;列位士人共学,能学好到底的为老师。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

当他正在任用贤人崇尚仁德的时候,要灭亡的国家依靠他得以保存,危乱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所以百姓喜欢他

的政治,世人崇敬他的德行,到远方征讨暴乱者,受此劳累的人也不怨恨,他驱使海内各国诸侯让他们朝拜天子,

诸侯们也毫无怨言。那时候,事业最兴盛的国君的行为也不能超过他。待到他最终衰败之时,放松了德行还加上享

乐,自身沉溺于女色侍从并且听从宦官竖刁的主意,所以百姓苦于他的政治,世人非议他的行为,因此他身死胡宫

而不得安葬,尸体的蛆虫爬出户外而不得收殓。那时候,就是暴君夏桀、商纣王的结局也不比他坏。《诗》上说:

'谁也不会没个好开头,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不能行善到底的,他的君位也不能至终。如今您对待百姓像仇

敌,见了善行就像躲避炎热,乱了国政而危害贤人,肯定要违背民众之心,对百姓放纵私欲,而且对臣下实行暴虐

杀,恐怕这最终要落到您自己身上。我已经年老了,不能在您身边等待使唤了,您的行为要是不能改正,那么我只

能保持节操而离开人世了。”

材料二: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

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

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

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材料三: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

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

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

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15.D16.①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

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15.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有误。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采用的是欲

抑先扬的手法。“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

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都是在有意体现词人的豪迈之情。故答案选D。

16.这类试题一般要先理解诗词内容,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本题题干要求是:词中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中州遗恨,

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

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

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

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

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

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17.浴乎沂风乎舞雪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能克终者盖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

【详解】易错字词:沂、雪、鉴、琼、顷、着。

18.C19.示例:A.甚至深刻影响了外国文化/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B.也感染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20.①将“从中汲取养分”和“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调换顺序。

②将“塑造”改成“铸就”。

【解析】18.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表示引文的省略;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语意未尽。

19.A处,前文谈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后文举了法国、欧洲等例子,可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所以

此处应该填写“甚至深刻影响了外国文化”,或者“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B处,“也”承接上文的“不仅”,结合

后文谈文化输出和“深受人们喜爱”等内容,可见是谈对其他地区人民的影响,所以应该填写“也感染着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人民

20.①语序不当,“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养分”语序不当,“从中汲取养分”比“推动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程度浅,并且“创新”应该发生在“汲取养分”之后,语序不当所以将“从中汲取养分”和“推动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调换顺序。

②“塑造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