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结束后的几个世纪中,曾出现过一次复杂的降温过程,在总的降温趋势中,个别区
域又出现了几次更为显著的寒冷时期。这段时期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史学及科学文献中被称为小冰
河期。
为了确定小冰河期的成因,气候科学家分析了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在内的诸多外部因素。从几十年
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尺度来看,太阳变异度主要取决于太阳黑子。其间有几次太阳黑子极少期,就发生在
小冰河期。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但它是否会引发降温,或者如何引发
降温,尤其是其与小冰河期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存争议,仍正在研究之中。
火山爆发通常会带来短暂的降温,但火山活动本身如何能导致小冰河期长达数百年的降温呢?这一现
象或许可以通过气候反馈来解释:几次快速连续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剧烈降温,足以触发海冰增长。
反过来,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使降温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冰反照率反馈,是放大气候变化的几
种反馈之一。从火山活跃度增加的时间来看,似乎可以印证火山活动推动小冰河期形成的观点:冰川最大值
出现在160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降温应在14世纪时开始。尽管火山活动对降温程度的影响难以重建,但
有证据显示,在13世纪和1450年左右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由此可见,火山爆发确实助长了小冰河期的
降温。
随着温度降低,气体在海洋中的溶解度增加,原则上可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但这还不足以完
全解释所观测到的小冰河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流行病暴发引发人口急剧
下降,从而导致耕地荒废,退还为林地,而树木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在几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内部气候动向也影响着气候变化。例如,深海环流的减缓为小冰河期降温
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如新仙女木事件中,融水减缓了热盐环流,导致北大西洋地区跌入近冰川条件。从更小
的时间尺度来看,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的温暖气候可能会增加冰川的融化,从而减缓环流。这恰好可以解释该
段时间内观察到的降温模式。其他气候现象也可能会对小冰河期的温度地理模式以及降水量产生影响。与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正相位条件不同,在小冰河期中占优势的正
是与之相反的模式,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小冰河期的气候条件》)
材料二:
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受低温主导不同,亚洲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社会反应主要取决于旱季和雨季之间的
转换。随着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向小冰河期的过渡,在亚洲持续已久的拉尼娜现象也开始朝着类似于厄尔尼
诺现象的气候模式转变。在此期间,热带辐合带向南移动了几百千米,东南亚的夏季风也随之减弱。其他内
部气候动向,如北大西洋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在小冰河期早期可能对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
循环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13世纪中叶,亚洲曾发生过严重而持久的干旱。13世纪时,季风减弱,到了
15世纪初该地区则再度面临严重干旱。
季风减弱给柬埔寨高棉政权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吴哥城的布局杂乱无章,依赖一套复杂的系统为其供
应水和食物。吴哥城的灌溉系统庞大,通过运河,可将数百个池塘中的水输送到水库中。与古典玛雅时代城
邦的分布模式十分类似,吴哥城中缺少一个城市中心。当地居民靠种植水稻,来维持生计。大规模的毁林开
田,结果导致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变化对整个吴哥城的水利基础设施构成了重大威胁。降水量的剧烈波动不但减少了农业用水的供
应,还破坏了庞大而关键的灌溉和供水系统。干旱中伴有短期强季风降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沉积物,阻塞
了运河。之后到来的大雨挑战了整个水利系统的极限。高棉人曾试图重建运河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有证据表
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总之,气候变化削弱了吴哥城的经济基础,当时高棉帝国正面临一系列的外部挑战,如与暹罗王国(今
泰国)的冲突等。蒙古人征服了中国南部的云南,迫使泰族人向南迁徙。泰族人从位于今泰国南部的大城王
国开始向高棉帝国挺进。他们的军队曾数次占领高棉首都吴哥城,最终于1444年洗劫了这座城市。显然,
与泰族人的军事冲突严重损害了高棉帝国的实力。尽管气候波动并非高棉帝国衰落的唯一原因,但它与其
他威胁相互作用,最终削弱了高棉政权。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东亚的小冰河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河期在总的降温趋势中,几次出现在个别区域的显著寒冷,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
B.气体溶解到海洋中、退耕还林,都有可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C.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都是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二者的特征完全相反。
D.小冰河期,低温主导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而旱季和雨季间的转换则主导了亚洲地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太阳黑子数减少,就预示着地球将进入小
冰河期。
B.火山爆发带来的剧烈降温,会触发海冰增长,而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导致气候变化放大,
从而使降温加剧。
C,温暖的气候增加冰川的融化,融水减缓热盐环流,从而引发降温,这是内部气候动向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之一。
D.热带辐合带南移,东南亚夏季风减弱,严重持久干旱,是亚洲气候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气候模式转变
的具体表现。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小冰河时期成因观点的一项是()
A.1492〜1700年间,随着欧洲人的到来,新的疾病开始在美洲传播,造成当地的原住人口减少了5000
万。
B.1618~161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随后,中国出现寒冬极端气候:多雪,多冻雨,河湖水面也均告
封冻。
C.1999年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黑子数量出现比上一个周期明显减少,但全球平均温度依然在徐徐上
升。
D.2022年,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导致该国通讯处于中断状态,影响了拉尼娜状态的发展趋
势。
B.13世纪中叶和15世纪初亚洲出现严重干旱。
C.15世纪至16世纪北半球降温趋势较为明显。
D.19世纪中晚期,北半球出现显著暖化趋势。
5.请结合材料,谈谈吴哥城的衰败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答案】LC2.D
3.B4.A
5.①加强气候监测,关注季风等气候变化;
②注意城市布局,要有城市中心;
③加强诸如水利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小冰河期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一通过对太阳黑子、火山爆
发、气体溶解和气候动向的分析,探讨了小冰河期的多重成因。材料二则聚焦于亚洲特别是吴哥城,论述
了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对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两则材料紧密联系,共同揭示了小冰
河期复杂的气候变化及其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都是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二者的特征完全相反”错误。原文
“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正相位条件不同,在小冰河期中占优势
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模式,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在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是
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只是在小冰河期占优势。二者模式相反而不是特征相反。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预示着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
现的时期相一致,但它是否会引发降温,或者如何引发降温,尤其是其与小冰河期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存
争议,仍正在研究之中”可知,太阳黑子数减少与小冰河期未必存在必然关联。
B.“冰和雪对阳光反射增加,又会放大气候变化,使降温加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冰和雪对阳
光反射的增加,又会使降温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冰反照率反馈,是放大气候变化的几种反馈之一”可
见,“导致”“从而”错误,“气候变化放大”既非“反射增加”的结果,也非“使降温加剧”的前提。
C.”温暖的气候增加冰川的融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的温暖气候可能会增加冰
川的融化,从而减缓环流”可知,原文是“可能会”,而不是必然结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小冰河期成因的观点:小冰河的成因有可能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深海环流
减缓、厄尔尼诺和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有关。
A.只能证明疾病传播使人口减少,不能直接支撑小冰河期的成因。
B.强厄尔尼诺事件及随后中国出现的极端气候状况都与此相符合。
C.“黑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全球平均温度在徐徐上升”与原文“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
出现的时期相一致”相违背。
D.汤加火山单独一次爆发与原文“几次快速连续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剧烈降温”“在13世纪和
1450年左右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不符合。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A.“北半球大部分时间气温偏冷,致使蒙古人南移削弱了高棉政权”错误。高棉政权并不是蒙古人直接削
弱的,同时,“蒙古人南移”与“北半球大部分时间气温偏冷”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故选A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季风减弱给柬埔寨高棉政权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以及第三段“气候变化对整个吴
哥城的水利基础设施构成了重大威胁”可概括出,加强气候监测,关注季风等气候变化;
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吴哥城的布局杂乱无章,依赖一套复杂的系统为其供应水和食物”“吴哥城中缺少
一个城市中心”可概括出,注意城市布局,要有城市中心;
③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吴哥城的灌溉系统庞大,通过运河,可将数百个池塘中的水输送到水库中”,第三
段“干旱中伴有短期强季风降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沉积物,阻塞了运河”“高棉人曾试图重建运河来应
对气候变化,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奏效”可概括出,加强诸如水利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的河西走廊
杨献平
傍晚,车过广元,定西、陇西被掠过,真正的西北天地在一片参差不齐的山峦之间豁然洞开。两山夹
一河的兰州,在冬夜,感觉空荡,除了黑竣殿的楼宇和连片灯火,一切寂静。
对河西乃至西北地区,我一直葆有不竭的爱意与热情,其中原因,我也说不清,大致是内心质地与之
比较契合的缘故。但对于一方地域来说,早就看惯了诸多的过客,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怎样的一个人来
到和离开,它都可以无动于衷,而把每一个路过它的古人和今人当作一片黄叶看待,心神不惊,来去无
感。
河西乃古老的雍凉之地。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霍去病长驱千里的辉煌战绩,以及匈奴“失我祁
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古歌。前者的武功只是在他的年代,为人们所
崇敬;后者则以其失败和消失的悲怆令人扼腕叹息。史书上的各种记载,其作者显然也各有看法。
霍去病“开河西”,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匈奴浑邪王的主动投降,促使他率部投降的原因,则是伊稚斜
单于要将之召到茏城问罪。浑邪王忧惧,秘密派人接触西汉,霍去病引兵接应,从而使得整个河西走廊尽
入西汉版图。
这一夜,我的睡眠照例舒适和酣畅。醒来,兰州早已过了。一个人站在窗前,一抬眼,就被大地上厚
厚的积雪震撼了。那些已经板结如铁板一块的雪,大致是一周之前下的,不厚,但天高地阔。雪不规则地
覆盖在戈壁莽原之上,体现的是人间大地自有的起伏性——任何事物都不只是一副面孔,再平坦的地方,
也有高低之分。
岑参和高适等人当年的河西走廊,大抵也是这副模样。也或许,盛唐的河西走廊要繁华一些。兰州向
西的道路上,诸多的人马往来不绝,有篮颜黄发的昭武九姓国人,也有带着琉璃、象牙、玛瑙等方物前来
朝贡的使者,还有诸多不知名的探险者与旅行者,心怀高贵的求道者与修行人。
车到武威南站,月台上的雪,不规则地堆了一层,有些洁白,有些脏污。而天空是蓝色的,日光看起
来浓烈,可没有一点温度。这使我想起岑参的一些诗句,“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沙尘扑马汗,雾
露凝貂裘”。这些诗句,与军旅有关,与帝国命运有关,也与自身的内心精神有关。
前些年去武威,我参观了雷塔汉墓,在姿势凌绝的“马踏飞燕”之下,仰望到脖子发酸,仍旧感叹不
止,只觉得那种工艺手段极具想象力,堪称“天才之作”与“神灵所为”。相对于物,人的智慧、思想,
更多的情感与精神润泽、滋养和哺育,才真正不朽。
每次到酒泉,想起的第一个人名是左宗棠-----个真正的战略家。他与李鸿章的争执,体现了这位臣
子的远大之心、超前智慧。针对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的说法,他提出了塞防观。左宗棠言,“重新疆者,
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
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安眠之日”。
类左宗棠者,乃清末中国一等一人杰,其眼界,尤其是全局意识和铁血精神,非李鸿章可比。左宗棠
所处时代极为危难,但对新疆失地慨然收复,正是其大战略之体现。今人对李鸿章的赞美之词,多牵强附
会甚至杜撰。当然,历史人物,后人各有说法。因为,历史只是写史者想要传达的某些过往的事实及其态
度。
无论怎样的年代,对作家诗人来说,基本的人文情怀、公道之心、事实之言要有。兀自信从诸多无妄
之说、道听之言,是为懒惰,更是无独立识见、思想与判断之表现。
很多年前,我从南太行故乡参军至酒泉,蓦然看到诸多的柳树。当地人说,这是左公柳。传说,左宗
棠当年抬棺西征之时,沿途所见,黄沙戈壁,风沙漫漫,凋敝异常,遂令部队种植柳树。
在河西,每次看到柳树我都不由自主地想到左宗棠的名言;“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破书万卷,神交
故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在河西走廊,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种"神交故人"的感觉。
人和地域,其实是相互塑造与成就的。河西大地上的每一处,都是生命的栖息地,都可以安放身心甚
至灵魂。
打开窗户,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中国西北扑面而来。天地苍茫,本就稀疏的城市和村庄,隐遁于茫茫雪
原。抬头仰望,密集的星辰在极冷的高空以冷静与悠远的神情有滋有味,满怀悲悯地俯瞰着人间的沧桑流
变。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作者对河西的热情,这一地域对作者的来去无动于衷。
B.霍去病“开河西”的成功是当年匈奴族群内部产生裂痕所致。
C.相对于物,人的智慧、思想、情感与精神的润泽才真正不朽。
D.左宗棠提出的“塞防观”,体现了他超前的智慧及其战略眼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泉地区的柳树象征了左宗棠那种坚韧、淡泊的精神特质。
B.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C.文章虚实结合,历史与现实交织,表现了深沉的盛衰之叹。
D.文章语言厚重典雅,描写大气恢弘,给人以历史沧桑之感。
8.“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易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且有记流水账之嫌。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避免这种弊病的。
9.夏金兰教授评论杨献平的散文说:“作者的游历绝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融入了
作者的哲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哲思”。
【答案】6.B7.C
8.①文本内容中心明确,线索清晰。文本围绕河西走廊这一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以作者的所见、所思为线
索,将历史与现实交织。②文本选材剪裁精当,重点突出。文本主要交代了兰州、武威、酒泉及与之相关的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详略得当。
9.①人和地域,是相互塑造与成就的关系。西北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岑参、左宗棠等历史人物及其特质,这些
特质影响了后人对这一地域的印象,成为了拥有相同内心质地的人的心灵归宿。②对于历史的种种观点,文
人学者要有独立的识见、思想与判断。对霍去病“开河西”的功绩,以及对左宗棠、李鸿章高下的判断,都
不应兀自信从无妄之说、道听之言,而应循着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当年匈奴族群内部产生裂痕所致”错误,绝对化。由原文“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匈奴浑邪王的主动投
降,促使他率部投降的原因,则是伊稚斜单于要将之召到茏城问罪”可知,原文说的是“相当程度上”,
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现了深沉的盛衰之叹”错误,无中生有。历史与现实交织,给人以历史沧桑之感,并没有“表现了
深沉的盛衰之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文本内容中心明确,线索清晰。文本围绕河西走廊这一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西北天地是一片参差不齐的
山峦,雪不规则地覆盖在戈壁莽原之上,天空是蓝色的,日光看起来浓烈,天地苍茫,本就稀疏的城市和
村庄,隐遁于茫茫雪原,这是作者所见,是现实;作者想到霍去病“开河西”,想到岑参、高适和左宗棠
等人,这是作者所思,是历史。以作者的所见、所思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交织。
文本选材剪裁精当,重点突出。“两山夹一河的兰州,在冬夜,感觉空荡”,在这里有人们津津乐道的霍
去病;武威南站天空是蓝色的,日光看起来浓烈,想起岑参的一些诗句,还有参观了的雷塔汉墓;“每次
到酒泉,想起的第一个人名是左宗棠一一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主要交代了兰州、武威、酒泉及与之相关
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详略得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人和地域,其实是相互塑造与成就的“,人和地域,是相互塑造与成就的关系。“这使我想起岑参的一
些诗句,……这些诗句,与军旅有关,与帝国命运有关,也与自身的内心精神有关”“左宗棠所处时代极
为危难,但对新疆失地慨然收复,正是其大战略之体现”“左宗棠当年抬棺西征之时,沿途所见,黄沙戈
壁,风沙漫漫,凋敝异常,遂令部队种植柳树”,西北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岑参、左宗棠等历史人物及其特
质,岑参的诗句与军旅有关,与帝国命运有关,看到柳树,就会想到左公柳,这些特质影响了后人对这一
地域的印象,“河西大地上的每一处,都是生命的栖息地,都可以安放身心甚至灵魂”,成为了拥有相同
内心质地的人的心灵归宿。
对于历史的种种观点,文人学者要有独立的识见、思想与判断。“无论怎样的年代,对作家诗人来说,基
本的人文情怀、公道之心、事实之言要有。兀自信从诸多无妄之说、道听之言,是为懒惰,更是无独立识
见、思想与判断之表现”,对霍去病、左宗棠、李鸿章的判断,都不应兀自信从无妄之说、道听之言,而
应循着历史事实,秉持公道之心,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可亘
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目:“贼起由车,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
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
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日:“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军乘高入南山,循
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摩。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
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木字日:“《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
靖日:“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
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
者,知彼者也。"太宗日:“《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
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
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
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羯,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墨要道
徒通空久而为敌所诱苞情全之之理则兵可佳袭。.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文中指越,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相同。
B.山东,多指靖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不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
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
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
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
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答案】10.CEG
11.C12.A
13.(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
不备袭击敌军背后。
(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
来等待时机破敌。
14.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
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
③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
【解析】
【分析】
【导语】材料一描述了太宗从全局判断敌情,采取待敌疲惫后攻之策略,活捉窦建德,展现了他的军事洞
察力和临战指挥能力。材料二通过与李靖的对话,阐述了太宗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强调攻心为上
和激发士气,反映了他在治军理念上的深度思考和见解。这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揭示了唐太宗卓越的统帅
才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
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学者”作主语,“诵”作谓语,“空文”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而为敌所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
“苟……则……”是假设分句,意为“如果,那么",分句中间G处断开。
故选CE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指越,更加”“意思相同”错误。文中意思为满,遍,“奉之弥繁”的“弥”为更加,意思不
同。句意:军队绵延横贯数里。/(诸侯)送给他的越多。
B.错误。意思相同,均指“靖山以东地区”。句意:窦建德从嵋山以东地区起兵。/沛公在靖山的东边的
时候。
C.正确。“靡计不施”中的“靡”意为没有。句意: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挖石头,掏大
洞,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
D.“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错误。太宗指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
名号。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错误,原文“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
惧色”意为: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列阵,军队绵延数里。唐军诸将见了,面有惧色。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乘”,登上;“东”,向东行军;“掩”,袭击。
(2)“完”,使……完善;“坚”,使……巩固;“气”,士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可知,太宗观察到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渡过险地之后
表现得非常喧闹,这表明其军队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指挥,容易出现混乱。
由材料一“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可知,窦建德的军队在接近唐军驻守的城市前就排开了阵势,这
显示了他们对唐军的轻视。
由材料一“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可知,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
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
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
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靖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
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
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乘其后退
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坐在队列
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
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
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
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
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
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
忘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
者),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
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
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
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瓦解敌人军心),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
法》中讲到瓦解敌军士气的办法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
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
法如何?”李靖回答:“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为了自己的存活)鼓舞振作,进行斗争,至死也不顾惜自
己的生命,这就是'气'使它这样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
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
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孙子兵法》)所说的早上
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
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羯,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
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村3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②,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①江村:诗人刚结束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草堂,生活暂
时得到了安宁。②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清澈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B.“长夏”点明时令,“事事幽”三字,强调了江村的宁静、安闲,具有提纲挈领,统摄全篇的作用。
C.颔联以“梁上燕”和“水中鸥”自由自在、相亲相近的画面,巧妙烘托出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淡泊。
D.颈联捕捉了“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等日常细节,生动展现了诗人在江村物资的短缺和生活的窘
迫。
16.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庆幸与满足:诗人此刻因朋友“供禄米”而衣食无忧,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感激。
②无奈与宽慰:“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表明其实有所求,不便表露而已,蕴藏着诗人的
无奈和自我宽慰。
【解析】
【分析】
【导语】本诗描绘了江村宁静自然的夏日景象,与家人共渡安闲时光。清江环抱村庄,梁上燕子自去自
来,水中鸥鸟相亲相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虽生活简朴,但得故人供养,已无他
求,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和知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生动展现了诗人在江村物资的短缺和生活的窘迫”说法错误,“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等日常细节
展现了诗人一家在江村生活的惬意与和谐。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庆幸与满足:从字面上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提供的帮助感到非常欣慰和感激。因为有了朋友们的
帮助,使得他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基本保障,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日子,这对于经历了长期流离失所之苦
的杜甫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安慰和支持。因此,他发出了“更何求”的感慨,意思是说,只要能维持
这样的生活,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不再有其他过多的要求。
无奈与宽慰:“但有”二字又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这里的“但有”可以理解为“只有”或者“唯
有”,暗示除了友人的帮助之外,诗人实际上并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或生活保障。同时,“更何求”虽然
表面上看起来是表达满足感,但实际上也可能包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和无奈,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他或许还有更多的愿望和追求。但是面对现实,他只能选择接受现状,并从中找到心灵上的慰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完成默写。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据说是从《归去来兮辞》的",”这两句中得到
启发,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傲然自得的精神追求。
(2)《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和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都是化用此句。
(3)小刚同学学完了《登泰山记》之后,搜集了其他一些有关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泰山
上的不同情思,对","两句印象深刻。
【答案】①.倚南窗以寄傲②.审容膝之易安③.老鱼跳波瘦蛟舞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岱宗夫如何⑥.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登泰山
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膝、壑、潜、岱、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
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
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
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①一大批题材各异、形式不同
的优秀纪录片,②深入生动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
态,⑤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⑥即深挖“新”与“常”,⑦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⑧以守正创新的形
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
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
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
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
18.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用法与文中相同的是()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梗啊,鲍蝴儿叫铮铮……”
B.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
C.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
19.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20.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
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简要分析。
【答案】18.D19.③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④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
20.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一一“字”,引发人们对汉
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
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
③“鲜生史”,一语双关,新巧别致,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
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省略号作用表示列举未尽。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语音的断断续续。
C.表示语意未尽。
D.表示列举未尽。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句式杂糅,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句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应
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字’从遇见你",“字”谐音“自",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一一
“字”,可以让人理解句意为:自从遇见“字”、你遇见了“字”等内容,从而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
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
“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把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比喻为一首歌,从而生动地表明
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关于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
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一主题;
“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鲜生”既指鲜美食材,又指那些和美食相关的“先生”们,“史”
是历史,从而告诉观众,纪录片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二
者结合,就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
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像“山
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东山”……①。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
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②:山原来是这个样
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苇坑虽
不像洞庭湖那样气派,但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时候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最高兴的是在古
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科技研发项目保证金合同模板3篇
- 有关公司慰问信汇编7篇
- 军训第二天心得体会
- 顶岗实习月报范文【五篇】
- 写人物传记的作文600字5篇
- 女工三八妇女节演讲稿6篇
- 乡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1 新人教版
- 网上学习作业答案
- 医院护士实习报告(集锦15篇)
- 平潭港区进港航道及港池维护性疏浚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 366天平和生活冥想手册
- 员工赔偿金保密协议
- 空灵鼓社团教学计划
- 真题解析1-2021年上海跨学科案例分析(茭白案例)
- 2024届安徽省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
- 宣城消防钢楼梯施工方案
-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二
- IPC-7530A-2017 CN群焊工艺温度曲线指南(再流焊和波峰焊)
- 初期支护设计验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