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1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2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3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4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课外文言文阅读

1.(23-24九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

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堕为栏楣②,如蜗鼠缭

绕咒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④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⑥,声切

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楣(shu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适:正好,恰好。

⑤魔戛:摩擦。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稍酉词类活用①

既坐课内迁移: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②

声切切不弓查阅词典:①停止;②已经;③后来;④太、过。③

(2)下列句子匚L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闻鸡声/乃悟前狼假寐

B.飒然则至/溪深画鱼肥

C.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然往往想见其事也/然则何时而乐耶

(3)用“/”为文中划线文言句子断句。(断两处即可)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可参考“资料卡”)

资料卡:

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典》

②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答案】(1)①往西。②已经。③停止。

(2)A

(3)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4)①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我对视。

②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

(5)本文中作者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回味无穷,表达了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

中刘子骥的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欣然规往”是对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

向往与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根据语境“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

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分析,这里的“西”字根据词

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分析用法,可以理解为“往西,向西”,这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句意

为:稍稍往西走。②“既出,得其船”的意思”已经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根据句意,这里的“既”应

理解为“已经”。句意:已经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③根据语境“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

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和给出的字典释义,这里的“己”应理解为“停止”的意思,句意:不停

地发出急促的声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两个“乃”都是副词,意为“才”;B.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并列;C.助

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连词,但是/连词,既然;故选A。

(3)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

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

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话的意思:有一座山峰极高,还有一条界限分明的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一峰高绝”写山

的高峻;“有蹊介然”写山上有一条小路,其中“介然”形容界限分明的样子,中间不能断开;“仅可步”

形容“蹊”的狭窄。因此三个短句中间都应断开。

故断句为: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可参考“资料卡”)①重点字词:蹑,穿。履,

鞋子。与,和。语,交谈。愕,惊愕。②重点字词:视,看。皆,都。如,好像。适,正在。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游北山的经历。根据文章第3段中的“既还家数日,

犹恍惚若有遇”可知,作者写自己回家几天后,恍惚间还能看见山上的情景。这说明北山的美景给作者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作者回味无穷,因此作者“往往想见其事”,而这种“想见其事”正表达了作者对北

山之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桃花源记》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一一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录哨I」,没有纷扰,

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而友好。[链接材料]中

的刘子骥生活在东晋末年战乱频仍的环境里,他听说有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于是高兴地前往,表达了

他对桃花源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未果”,更增强了这

个虚幻故事的真实感,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

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

人穿着布袍、跋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

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

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

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

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

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

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23-24九年级上•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巴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回,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

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纤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

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巴可偃仰,可放笔砚巴可渝茗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乳置几席

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秤外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

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咒合同而化吗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

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

“无征不信⑫。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eng)级纤曲:石级

曲折。磴,石级。纤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

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渝(yu©)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秤(ping):围棋盘。

⑩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⑪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⑫无征不信:没有凭证

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B.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C.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D.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瀑未尝不奇,画游者皆暴日中余强饮三大白晅别(《湖心亭看雪》)

B.当时建此亭春,其仙乎负者歌于途,行春休于树(《醉翁亭记》)

C.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D.已送还数行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峡山飞泉,本来也没有什么奇特的,但是因飞泉亭却让作者心中难以割舍。

B.袁枚通过自己的感受,从“游趣”出发,挖掘平淡中的奇异,含瀑而记亭。

C.“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写了飞泉亭及周边的景物,

D.写亭先写亭子能遮阴,接着写亭子的环境,再写亭子本身,又引出在亭内下棋、吟诗之悠闲容与。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6.作者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请运用作者的观点,简要分析概括这

个亭子的妙处。

【答案】

2.C3.A4.C

5.(1)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

(2)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6.作者认为悦目愉心的景物才是胜景。飞泉亭周围的景物秀美幽深,飞泉亭小巧俊美、清幽雅静。作者在

飞泉亭观赏瀑布美景,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确实让人适意畅怀、乐在其中。

【解析】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

验证。大意是:攀登上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飞泻下来。“登山大半”写自己所处的位置,

做状语;“飞瀑雷震”使用比喻,写“飞瀑”的声音,“从空而下”写瀑布的状态,据此断句为:登山大

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故选C。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B.相同,代词,……的人。

C.相同,都是助词,补足音节。D.相同,都是动词,记述。故选A。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C.有误,根据第二段“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

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可知,“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说的是庐山、罗浮山、

石门山的景象;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

重点词语有:鼎足,鼎的三只脚一样;至,至U。②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就;述,记述。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第二段“天台之瀑,离寺百步……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分析,作者

认为天台山的瀑布,雁荡山的瀑布,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

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所以在作者看来景色秀丽,能从

容愉快地欣赏才是好地方。根据第三段“磴级纤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分析,作者写爬山的石级弯曲

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表现出峡江寺周围苍松茂密、山路曲折,光影掩映、秀美幽深;根据第

四段“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闻瀑,开窗瀑至"可知,飞泉亭小巧俊美、清幽雅静,而且距瀑布很

近;根据第四段“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等语句可知,在飞泉亭观赏瀑布美景,作者完全

不受拘束,情之所至,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可题诗写字,可煮茗品茶,确实让人适意畅怀、乐在其中。

参考译文:

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

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荡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

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

赏。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

阳晒不到游客。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树木一般

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分开而枝叶合拢,真稀奇!

攀登上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飞泻下来。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亭子长

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

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

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当时造这亭子的人,莫非是仙人啊!

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

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

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

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

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

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

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记述这几行文字,

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23-24九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

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⑥之。颜烛趋进,抚衣

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逢巴纣⑥杀比干巴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o):砍。④桀:夏朝末代暴君。⑤关

龙逢(pang):夏桀之臣,因谏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

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

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六月不归。归:________________

②景公接戟将斫之援:________________

③颜烛趋进进:________________

④景公说,遂归说: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②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10.你认为颜烛趋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

7.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

8.回国拿起上前同“悦”高兴

9.①我的才能,也不像这两个臣子。

②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阴谋策划不接纳他回国。

10.①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②不畏强权、胆识过人。③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

说。④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⑤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君王您

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内,所以六个月不回去;“君乐治海上”是主谓句,“不乐治国”省略主语

“君”,是主谓句,与前句构成并列关系,“而六月不归”是前两句的结果,并与前两句构成内容上的承

接;故断为: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六个月不回国;归:回国;(2)句意:齐景公拿起长戟就

要砍杀他;援:拿起;(3)句意:颜烛趋上前;进:上前;(4)句意:齐景公高兴了,于是回国去;说:

同“悦”,高兴。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

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材:同“才”,

才能;亦:也;⑵闻:听说;谋:谋划;内:同“纳”,接纳。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景公援戟将

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可知,颜烛趋冒死进谏,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为了国家,不畏强权,将个人

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权威,胆识过人;根据“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可知,颜烛趋以“如

果有另外的人做了国君来治理国家,君王你哪里还能够在海上玩得高兴”让齐王反思自己六月不回国的后

果。颜烛趋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根据“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

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可知,颜烛趋用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辩驳,用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来劝诫齐景

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以“君奚不斫也”“君奚不斫”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他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

技巧。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命令左右的人说:“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

颜烛趋上前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内,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倘若另有治理国

政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颜烛趋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

砍,并说:“君王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比干;君王的贤明,不像这两个君主,

我的才能,也不像这两个臣子;君王为何不砍呢?拿我来摆在这两个臣子之后成为第三人,不也可以吗?”

齐景公高兴了,于是回国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阴谋策划不接纳他回国。

(23-24九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

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①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

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

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

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②据也以其私财

忠于君,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

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与人

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注释:①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②维:只。

1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可得闻乎得到

B.有惠于百姓恩惠

C.谓之不孝叫做、称作

D.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比得上

1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知再爱也。

A.基真无马邪。

B.基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问去姓氏。

D.基如土石何。

1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B.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D.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14.下面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

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主动找齐景公,指出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

②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答案】11.A12.C13.A14.C

15.①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

②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词语意思。A.有误,句意为:能说给我听听吗?得,能够。故选A。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是以知其爱也”中的“其”是代词,指梁丘据;A.其,副词,表示反诘语气;B.其,代词,他们;C.其,

代词,他;D.其,放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

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分析句意

可知,“每有风雨”与“暮夜求”是状语,“必存吾”是“是以知其爱也”的原因。据此断句为:每有风

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C.有误,根据“景公召晏子而告之”可知,是齐景公召见晏子。而不是晏

子主动找齐景公。故选C。

1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①有司,主管的官员。未能,没能。具,准备。贝IJ,而。以,把。共,分

享。②善,好。微子,没有你。之,主谓之间,不译。至,到达。是,这种地步。

参考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得丰裕些,

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

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

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

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

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侍奉君王的原则是,

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

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

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

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

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

步了。”于是停止了候选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住所法制各负其责,让君臣

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谆。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

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做个不休

息罢了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23-24九年级上•山东济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海兰察,索伦人,幼从征西域。其每经战阵①,以勇力显。公善知兵,每遇战阵,兵既②接,公乃敝衣

布帽,瞿@骑绕自贼队后,观其不曾可乘者,然后集兵攻之;或以数十余骑阚回入贼队左右射之,使贼队紊乱,

我兵因以致胜。又能枕弓卧地听之,知贼马之众寡;及嗅马矢®知敌去之远近皆与古人暗合。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删改)

【注释】①战阵:借指作战。②既:不久。③骋:纵马奔驰。④瑕:空子,可乘之机。⑤阑:擅自。⑥矢:

通“屎”,粪便。

16.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及嗅马矢知敌去之远近皆与古人暗合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每经战阵,以勇力显。

18.本文和《木兰诗》中都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两者在详略安排上有何不同?有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

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答案】

16.及嗅马矢/知敌去之远近/皆与古人暗合

17.他每一次经历作战,凭借勇气毅力显扬(声名)。

18.示例:本文的战争描写为详写,通过对海兰察伪装潜入敌后、突袭打乱敌人阵脚等作战方式的具体描

写凸显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木兰诗》中的战争描写为略写,概写出战争的持久和激烈,从而凸显木兰的

英勇善战。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

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以及通过嗅马粪来判断敌军距离自己有多远,这些判断都与古人的经验相符

合。“及嗅马矢”表示“等到嗅马粪的时候”,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和时间状语,因此应该在“矢”后面

断句。“知敌去之远近”表示“就能知道敌军距离自己的远近”,这是一个完整的谓语部分,描述了通过

嗅马粪所能得到的信息,因此应该在“远近”后面断句。“皆与古人暗合”表示“都与古人的经验相符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结论,描述了这种判断与古人的经验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在“合”后面断句。故正确断句

为:及嗅马矢/知敌去之远近/皆与古人暗合。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特殊句式的翻译。关键字词有:

经:经历、遭遇;战阵:战斗、战场;以:凭借、因为;勇力:勇敢和力量;显:著称、显现

18.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对比阅读。

在本文中,战争场面的描写属于详写。通过描述海兰察的战术行动,如伪装潜入敌后、观察敌军弱点、突

袭打乱敌人阵脚等,充分展现了海兰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经验。这种详写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

地理解海兰察的战术思维和作战方式,从而更加敬佩他的军事才能。

而在《木兰诗》中,战争场面的描写则是略写。诗中通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

十年归”等简洁明快的语句,概括了战争的持久和激烈。这种略写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和英勇,同时突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虽然诗中并未详细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

但通过这种略写的方式,使得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综上所述,本文和《木兰诗》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采用不同的详略安排方式,这种差异在表现作品主题和

人物特点上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的详写突出了海兰察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经验,而《木兰诗》的略写则

突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参考译文:

海兰察是索伦族人,年幼时就跟从军队出征西域。他每次经历战斗,都以勇敢和力量著称。海兰察擅

长用兵,每当遇到战斗,当两军接战时,他就换上破旧的衣服,戴上布帽,骑着马绕到敌军的后面,观察

他们哪里存在可乘之机,然后集合兵力进行攻击;有时他会带着几十名骑兵冲进敌军队伍中左右射击,使

敌军队伍混乱,我军因此取得胜利。他还能枕着弓躺在地上细听,从而判断敌军马匹的多少;以及通过嗅

马粪来判断敌军距离自己有多远,这些判断都与古人的经验相符合。

19.(23-24九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

①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余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③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③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

歌于市,农夫相与怀回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海成。

④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

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然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

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

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地名,在今陕西省。③治:修缮。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丰收之年。⑤

商贾:做买卖的人。⑥怀(bidn):欢乐、喜悦。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文言字词方法解释

理三月课内迁移法:越明年(《岳阳楼记》)A.

而吾亭酒成参考成语法:适得其反B.

秩讼繁兴查阅词典法:①官司;案件②监狱③罪状C.

(2)下面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始旱而赐之以雨。

A.屠惧,投以骨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为休息之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4)“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有同学认为其中的“乃”应该理解为“就”,有同学认为“乃”该解释为

“才”。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准确?说出你的理由。

(5)“亭台楼阁”的意象在古代散文中屡见不鲜,“亭台楼阁记”已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一类文体。请从写

作意图角度评析《喜雨亭记》,并说说这类文体的特点。

【答案】(1)A.至I],到了;B.正好,恰好;C.①官司,案件(只写序号也可)

(2)A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4)“乃”如解释为“就”,句意为“连下三天就停止”,表明降水还不够,大家有惋惜之情,与后文大

家以各种方式庆贺的表现不符;“乃”如果解释为“才”,句意为“一连三天才停止”,表明降雨丰沛,

百姓如愿以偿,和后文大家以各种方式庆贺吻合。

(5)《喜雨亭记》通过记述建亭经过和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或关心百姓疾苦)

的思想;“亭台楼阁记”一般通过叙写建造缘由,写景状物或叙事抒情,表达作者的理想志趣。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为:到了三月。根据课内迁移法,《岳阳楼记》中“越

明年”的“越”是“到,到了”的意思,推知,此处也是“到,到了”;B.句意为:我的亭子恰好建成。

根据参考成语法,成语“适得其反”中的“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推断,此处也是“正好,恰好”;

C.句意为:诉讼案件多了。根据查阅词典法,“官司;案件”适合本句语意,可知应选①。

(2)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例句“始旱而赐之以雨”句式是状语后置。A.状语后置句;B.省略句;C.省略句;

D.省略句;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贝U:使。二三子:你们。虽:即使。其:同“岂”,怎么,难道。

(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句意为:一连三天才停止。乃:才。根据前文“甲

子又雨,民以为未足”和后文“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怀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

愈”可知,开始余量不足,后来连下三天,人们感到满足相互庆贺,可知用“才”能表现这种情感,如果

解释为“就”,有降水不够,含惋惜之情的意思,与文意不符。

(5)本题考查写法理解。根据①段”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这座亭子用

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可知,本文主

要是记载喜雨亭记建成的喜悦,表达不忘之意;结合③段“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

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怀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

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

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和④段“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

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

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可

知,通过记述建亭经过和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或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可见,

“亭台楼阁记”作为古代散文中的一类文体,一般通过叙写建造缘由,写景状物或叙事抒情,表达作者的

理想志趣。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

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

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南,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

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

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

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

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

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

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23-24九年级上•山东济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

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②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绑衣咒令衣不得曳

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建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南越

王赵佗自立为武帝,然上贵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

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节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孝文帝:汉文帝刘恒。②奉:继承。③(ti)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2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事申处)

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孝文帝在位时为什么能“海内安宁殷富”。(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20.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1.示例:不能便利民众的事,就废止,来使人民获利(来有利于人民)。

22.示例:①孝文帝衣食俭朴,为天下范,即位23年,衣食住行没有增加。②孝文帝勤政爱民,从不烦扰

百姓,凡不利于民的事都废止。③孝文帝关爱百姓,面对匈奴背约入盗却不发兵烦苦百姓。④孝文帝以德

报怨,深得人心,赵佗自立为武帝,孝文帝却待他为兄弟。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

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

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吾奉先帝宫室”:这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常恐羞之”:这也是一个主

谓宾结构的句子,主语是“吾”;“何以台为":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为台?”。

故正确断句为: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

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

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便:方便,便利);辄止:就停止;以:来;利:使……利。

22.本义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从“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可以看出孝文帝

生活俭朴;从“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建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可以看出孝文帝勤俭为民,凡不利于民的事都废止;从“上常衣绣衣,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

示敦朴,为天下先”可以看出孝文帝衣食俭朴,率先垂范;从“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

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南越王赵佗自立为武帝,然上贵佗兄弟,以德报之”可以看出孝文帝对待异己,

以德报怨,深得人心。

参考译文: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

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

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

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

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

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汉与匈

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

来烦扰和痛苦。南越王赵佗自立为王称作武帝,然而皇上却把赵佗的哥哥弟弟当作贵人,用德来回报,赵

佗于是去除帝号称臣。因此天下变得安宁富足。

(23-24九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

黎元穷匮。凯上疏曰:

臣闻国无三年之储,谓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畜,此臣下之责也。而诸公卿位处人上,禄延子孙,曾

无致命之节,匡救之术,苟进小利於君,以求容媚,荼毒百姓,不为君计也。自从孙弘造义兵以来,耕种

既废,所在无复输入,而分一家父子异役,縻②食日张,畜积日耗,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民力困穷,鬻③卖儿子,调赋④相仍,日以疲极,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

所在骚扰,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此为无益而有损也。愿陛下一息此辈,矜哀孤弱,以镇抚百

姓之心。此犹鱼鳖得免毒螫之渊,鸟兽得离罗网之纲,四方之民襁负而至矣。如此,民可得保,先王之国

存焉。

(取材于《三国志》)

【注】①皓:指孙皓,字元宗,东吴末代皇帝。②縻:指官方供给(粮食)。③鬻:卖。④调赋:泛指租

赋,赋税。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为君牛也计:计算

B.耕种即废既:已经

C.此为无应而有损也益:好处

D.愿陛下一昼此辈息:停止,这里指罢免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画今无一年之畜则不知人之乐

B.苟进小利于君行者休于树

C.以镇抚百姓之心属予作文以记之

D.先王之国存焉前人之述备矣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B.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C.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D.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26.下列对于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皓迁都武昌后,百姓生活贫困,苦不堪言,再加上当时政事颇多,于是陆凯上疏皇帝。

B.孙弘创制义兵,将一家父子分散去服不同的劳役。

C.有的监官,倚仗着自己的权势侵扰百姓,作威作福。

D.文中陆凯敢于真遗、不畏强权、忠朴爱民。

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国无三年之储,谓之非国。

②此犹鱼鳖得免毒螫之渊,鸟兽得离罗网之纲,四方之民襁负而至矣。

助读卡片

(a)襁,负儿衣也。

----《说文》

(b)夫如是,则四方之民枉负其于而至矣。

——《论语》

【答案】

23.A24.B25.D26.A

27.①臣下听说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便不能说是个国家。

②这好比鱼鳖能够免除有毒螫的深潭,鸟兽得以逃脱捕捉它们的罗网,这样四方百姓就会扶老携幼前来归

附了。

【解析】

2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句意:这并不是为国君所深远考虑。计:计谋。故选A。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都表转折;B.不同,对于/在;C.相同,都表目的,“用来”的意思;D.

相同,都是助词,的;故选B。

25.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百姓有亲

人离散的怨忿,国家则有大树露根的趋势,却无人来体恤如此事情。“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

是从人民和国家两方面来说的原因,中间要断开;“而莫之恤也”是结果。故断为: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

根之渐/而莫之恤也。故选D。

2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结合“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凯上疏”,可知陆凯是

因为百姓穷苦、政事有很多错误而上疏,并非因为“政事颇多”而上疏皇帝;故选A。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

重点词:闻:听说;储:储备;谓:说、称得上。②重点词:止匕:这;犹:好比;得免:能够免除;得离:

得以逃离;襁负:扶老携幼。

参考译文: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丞相陆逊同族兄弟的儿子。孙皓迁都武昌,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

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政事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匮乏。陆凯上疏说:

臣下听说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便不能说是个国家,而今却没有一年的积蓄,这都是作臣子们的责任。

而各位公卿处在万人之上的职位,优厚的爵禄延续给子孙,竟都没有为国献身的节操,纠偏救弊的办法,

只是一味给国君进献一些小利,以此求媚国君的欢心,荼毒天下的百姓,这并不是为国君所深远考虑。自

从孙弘创制义兵以来,农事耕种被废除,部队所在再无经济上的输入,而分散一家父子去服不同的劳役,

官府供应一天天地增长,国家积蓄一天天地耗尽,百姓有亲人离散的怨忿,国家则有大树露根的趋势,却

无人来体恤如此事情。百姓的经济困乏穷竭,只好卖儿卖女,而各种赋税征收仍然催缴频繁,他们的疲惫

己到了极点,所在地方的官吏对此不加以庇护和修正。加之一些监官,不仅不爱恤百姓,反而作威作福,

所辖地区受到骚扰,那里的百姓更是烦忧万分。人民受着这两方面的困苦,财力一再耗竭,这是没有益处

只有损害的制度。希望陛下全部撤除这类官吏,怜惜孤苦弱衰的百姓,以此来安定抚慰国人之心。这好比

鱼鳖能够免除有毒螫的深潭,鸟兽得以逃脱捕捉它们的罗网,这样四方百姓就会扶老携幼前来归附了。如

此以往,民众可以得到保护,先王创建的国家得以长存。

(23-24九年级上•山东荷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

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②害,虽兄弟亲

戚,不能相保,故日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

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日惟君子则有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党引:结为朋党,互相勾结。②贼:伤害。

28.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30.君子和小人结交朋友的标准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28.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