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7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文言文阅读)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

2.考点梳理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I聘,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4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3客观4+主观1议论性散文

文言翻译

文意理解与推断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2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纪传体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1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文意理解与推断”一般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命题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

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

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这几年北京卷一直考查的是议论文文言文。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类文章,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模式:先亮观点(传记类文章先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

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注意事例)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选择题主要集中在论

据方面出题。

2.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

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可参考以下表格内容:

设题方式对应陷阱

非其时间或时间先后顺序

时间

不对

地点非其地点

筛选

人物非其人物

主体

事件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非其景物

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筛选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

两个特点

特征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

(分别表现)

作者观点换为他人观点

筛选

非其论证方法,例如没有运

观点论证方法

用对比论证

实词句子理解文字陷阱,注意一词多义

关联词前后逻辑例如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备考策略】

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

2.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

3.养成圈点勾画得习惯,注意一些重要信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

筛选、分析、概括。

4.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FL考点梳理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

【考点概述】

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一般考核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答

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

【答题方法】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

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分析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

准确地答题。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

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设误时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

戴,如果我们掌握了设误模式,就能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选项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

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

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

(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

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

题的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5.放回原文,核对正误

对于选项中角色涉及的事情和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应仔细核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精讲01:比对关键词语

曲往往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而其它表述完全正

解确,这类错误很隐蔽,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命题

归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

纳的内容。

比对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

方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遗漏了某个起关键作

法用的词语(特别是实词),或者改变了词语的意思。

典例引领

原文:《书》日:“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抑实有不己

若者在也。太宗日:“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日:“恃其隽

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诚不若己矣,

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然忠直之士,卓

然不挠,虽斥箪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则身虽讪而道固伸也。耳恃位而骄,

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名缠,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日: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

不可诬者也。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比对: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解析:原文中提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这句话应翻译为“这的确是我

不懂不会的,终究是不能欺骗(自己)的”,这里的“诬”并不是“诬陷”的意思,而是“欺

骗”的意思。

参考译文:《书》说:“能自己(主动)寻求老师的人会成就王业,认为别人没有谁比得

上自己的人会灭亡。”(虽然)如此但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中),或许确实有(别人)不

如他的(情况)存在。太宗说:“隋炀帝文章辞藻深奥渊博,肯定尧舜,否定桀纣,(但他)

做起事来为什么相反呢?”魏征说:“(隋炀帝)依仗他的过人才智,骄傲(导致)自陷窘境,

以致灭亡。”(虽然)如此但隋炀帝的深奥渊博,确实有超过群臣的地方,(说群臣)不如自

己,(群臣)的确不如自己啊,那么别人的进言又怎么能够告诫他呢?

君主坚持错误(的原因),有的因身居高位自我满足而拒绝谏言,有的因凭借权势欺侮别

人而拒绝谏言。但忠诚正直的人,高远特立、刚正不屈,即使被放逐诛杀也不顾(会)因进言

被贬退,(即使)暴君(也)不能强行反驳他的道理,那么(他)自己即使(遭受)冤屈但(仍)

坚定地申说道义。况且倚仗位高而骄傲自大的,倚仗威势而蛮横无理的,浮躁之气在外张扬但

内心隐藏着羞惭畏缩,等到虚浮骄矜之气渐渐消失,想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一定会说:这

的确是我不懂不会的,终究是不能欺骗(自己)的。那么劝谏者的进言,或许(就因君主)后

悔而被采用了。

即时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贡禹字少翁,琅哪人也。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

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

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日:“臣禹八十

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天子报日:“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

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

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

禹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

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腹食,令代关东戌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

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

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

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

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

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

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

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答案】D

【解析】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选项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贡禹,字少翁,琅哪人。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

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

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

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不

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

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

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

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

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

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

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建

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

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

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将他们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

关东戍卒。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

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

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

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命他

的儿子为郎官,官至东郡都尉。

考点精讲02:比对原文,是否有添加或者删减内容

命题无中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

设误生有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

概全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卒析时应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

方法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

(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典例引领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⑶,然后好恶形焉。好恶

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冬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

人化物⑶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法作乱之事。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

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

食飨,所以正交卷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

王道备矣。

(取材于《礼记•乐记》)

比对: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

解析:”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错。原文“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的意思为:礼可以节制

民心,乐可以和合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开心政,通达于四方而

不悖乱,这样王道之治就完备了。选项中删减了信息“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即时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

为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晋开运末,成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

虐,晏日:“今契丹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

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晏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

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

州防御使,仍领旧职。

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堞而登,晏麾伏兵击

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初,

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

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

诣阙举留。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日:“吾能治之。”

晏遽访兴,兴日:“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人

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

里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

知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

慑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

他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答案】A

【解析】“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尝率群寇行攻劫”,

是说王晏本人做过强盗。

【参考译文】

王晏是徐州藤县人,家中世代努力耕种。王艳年轻时勇敢、蛮不讲理,他曾率领群寇抢劫。

梁朝末年,徐州大混乱,属县都被盗贼所劫掠,只有王晏的家乡依靠王晏得以保全。晋开运末

年,(王晏)驻守陕州。正赶上契丹汴州,派遣契丹将领刘愿占据陕州,契丹军恣意横行暴虐,

王晏说:“现在契丹向南进扰,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本来应当乘时奋起。而且听说太原刘

公威德远播,人心归服,如果杀了刘愿投诚河东,为天下反契丹开头,那么取得富贵易如反掌。”

王晏于是率领敢死士兵数人在夜里越过城墙,黎明,将刘愿首级置于府门外。派遣他的儿子去

晋阳上奏。当时后汉高祖刘知远虽然自立为王,但声威不振,得到王晏等人归附,很高兴,让

王晏任绛州防御史,仍然担任旧职。

广顺元年,北汉的刘崇进扰晋州,王晏关闭城门拒不出战,他在城墙上设下伏兵。刘崇这

些并州人以为王晏胆怯不敢应战,竞相攀墙登城,王晏就指挥伏兵攻打他们,北汉军跌落城墙

摔死的有很多,于是北汉军焚烧了桥梁逃走了。王晏八月前来朝觐,后周太祖因为他家住彭城,

就任命他为武宁军节使,让他显耀于乡里。当初,王晏刚到镇上时,悉数召来从前一同为盗的

人,赠送他们金帛,从容地置办酒席告诉他们说:“我们乡里一向多盗贼,我与诸位以前也都

曾经做过。后来的盗贼应当都出自诸位的手下,替我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再做盗贼了,如果

不改的话,我必定会灭了他们的全族。”从此境内安定平静,官吏百姓来到京城举荐挽留王晏。

当初,王晏为军校,与王兴交好。王晏富贵以后,于是疏远王兴,王兴心中不平。王晏妻

子生病,王兴对人说:“我能治好他。”王晏马上拜访王兴,王兴说:“我不能医治你妻子的

病,只是因为你在陕州时只有一个妻子,现在姬妾很多,莫不是你对妻子不好,导致她怏怏不

乐得病吧?如果能遣散姬妾,夫人的病很快就能痊愈。”王晏认为他是诽谤自己,就拿别的事

情诬陷他,追究下来(追查这件事),把他们夫妻都斩了。

考点精讲03:比对时间、地点、人物

时时序颠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顺序

命间倒颠倒。

题地空间错把不同空间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

设点位位置关系

误误解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

人形象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物张冠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

李戴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时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

对间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特别

方地注意时间顺序。

法点

人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

物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

一致。

典例引领

原文:太史公《滑稽传》曰:“优孟⑵摇头手歌,负薪者«封。”吾观汉人孙叔敖碑文

言:楚王置酒召客,优孟前举洒为寿,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笑于其中。楚王欲立为相,归

而谋之,其妻为言廉吏不可为,孙叔敖之子贫贱负薪。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

比对:优孟凭借出色的模仿和动人的歌唱打动了楚王,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原文是

“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说的是优孟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

赏了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封赏优孟的儿子

参考译文:

太史公《滑稽列传》说:“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我看到汉代人

写的孙叔敖碑文说:楚王摆下酒宴宴请臣子,优孟上前举起酒杯为楚王敬酒祝福,就穿戴着孙

叔敖的衣冠,在酒宴上击掌谈笑。楚王(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他回家和妻子

商量这件事,他的妻子对他说清官不值得做,(因为)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到打柴为生,(优盂)

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

即时检测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

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

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

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日:“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

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

阶。茂犹坐,祗顾日:“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

付延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日:“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

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

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

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

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

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

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

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傅祗为时人所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

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答案】D

【解析】本题犯了错位嫁接的错误,傅诋升任卫尉,是在平定齐万年举兵反叛之后,司马

伦辅政之前。

【参考译文】傅祗字子庄,对父母极为孝顺,很早就知名,以才识明达纯熟被世人称赞。

武帝开始建立东宫时,傅祗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迁担任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因母丧离

职。服丧期满后,担任荥阳太守。自从魏黄初年间发生大水灾后,黄河济水泛滥。傅祗主持修

筑了沈莱堰,至今兖州、豫州一带没有水患,百姓为此立碑称颂他。皇帝去世,殡殓之时,太

傅杨骏辅佐理政,想取悦人心,建议普遍进升封爵。傅祗给杨骏写信说:“没有帝王刚刚去世,

臣下就论赏功劳的事。”杨骏不听从他的劝说。傅祗晋升为侍中。当时将要杀杨骏,但杨骏自

己不知道。傅祗陪侍杨骏就座,但云龙门已关闭,内外不通消息。傅祗请求同尚书武茂一起去

打探皇帝消息、,作揖后走下台阶。武茂仍坐着,傅祗回头说:“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吗!现在内

外隔绝,不知皇帝在何处,怎能安坐不动呢!”武茂才惊惧而起。杨骏被杀之后,裴楷的儿子

裴瓒,是杨骏的女婿,被乱兵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裴楷不和,就趁机上奏裴楷是杨骏的姻

亲,将裴楷逮捕交付廷尉处治。傅祗证明裴楷无罪,诏令赦免了他。当时又逮捕了杨骏的下属

人员,傅祗又启奏说:“昔年鲁芝为曹爽的司马,在危急时斩断门锁去救曹爽,宣帝认为他有

节义,而且还升任为青州刺史。所以杨骏的属官不能加以刑罚。”皇帝又赦免了他们。傅祗维

持正义大都如此。氐族人齐万年举兵反叛,朝廷任命傅祗代理安西军司,加封常侍,率领安西

将军夏侯骏平定了叛乱。傅祗升任卫尉,因有中风病而退休,在家被任命为常侍,仍食用卿的

禄秩,朝廷赐给他钱及床帐等物。赵王司马伦辅政,任命傅祗为中书监,仍然担任常侍,以此

镇抚人心。傅祗以疾病为由辞谢,司马伦派遣御史用车接傅祗就职上任。后来傅祗因暴病而死,

终年六十九岁。

考点精讲04:注意选项句内的逻辑关系

命题改变命题人把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

设误因果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杂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

糅或

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

心、O

选项表有的选项本身就存在问题,表述不清晰,或者说法太

述逻辑绝对,或者不构成选项中所说的因果、对比、递进等关系

混乱

比对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

方法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典例引领

原文:昔者舜有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舜好问,好察迩言,所举

而用者二十有二人,被衿衣,鼓琴,而天下治。昔者周公才,目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

而已矣,是以日民不倦,劳于求士,所执贽见者十有余人,所交友者百有余人,贤者才目继其德

而成之,至其末也,刑措四十余年。故君莫盛于舜,臣莫盛于周公。不乃舜之为者,非贤君也;

不为周公之为者,非贤臣也。君之不君,非独愚也,虽聪明辩慧,技艺敏给,而不知用贤者,

犹不君也。臣之不臣,非独鄙也,虽忠信仁义,刚毅有立,而不知荐贤者,犹不臣也。昔者桀

纣矜天下以能,高人臣以声,则是岂不聪明辩慧,技艺敏给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用贤,至

于亡也。昔者臧文仲相鲁国,鲁国以强,其言必当,则是岂不忠信仁义,刚毅有立哉?惟其自

贤而已,不知荐贤,至于削也。故宫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谓骄者,

非独以贵骄人,以富骄人者也,以材骄人者有甚焉。所谓吝者,非独吝于爵人,吝于分人者也,

吝于教人者有甚焉。故以材骄人,慢也,人怨之;吝于教人,忌也,人疏之。是以古之君子莫

为骄与吝也,求为人君者,尽于此矣;求为人臣者,尽于此矣。君为君焉,臣为臣焉,耳亘万

世,吾不知其可改也。

(取材于刘敞《公是集》)

比对:桀纣非常愚蠢却自以为有才华,看不起别人,最终导致亡国。

解析:“桀纣非常愚蠢却自以为有才华,看不起别人,最终导致亡国”错,原文“昔者桀纣矜

天下以能,高人臣以声,则是岂不聪明辩慧,技艺敏给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用贤,至于亡

也”,其翻译是“从前桀纣向天下夸耀他们的才能,抬高臣子的名声,那么这难道不是聪明而

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吗?这只是他们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任用贤人,以至于灭亡”,可

见导致灭亡的原因是桀纣不知任用贤才,

参考译文:

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这可以说是贤才了然而这只是一生的善德,不值得流传后世。

做臣子的,把他们的宗庙当做中心,把方民当做中心,把他们的后代当做中心。从大的方面为

它谋划就要让有智谋的人参与,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就要让有仁德的人守护它,当今时代受到它

的恩泽庇护,后代子孙也蒙受它的福泽,世世代代像这样,这就是天地。以说不如推荐贤才让

他成为贤才。从前舜拥有了天下,他是大圣人,只是因为他不只是让自己成为贤才罢了,因此

舜喜欢请教别人问题,喜欢考察身边人的谏言,推举并任用的有二十二个人,他披着单衣,弹

着琴,天下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从前周公辅佐天下,也是大圣人,只是不只是让自己成为贤

才罢了,因此日夜不倦,奔波寻找有才能的人,拿着礼物去拜见的有十多个人,结交的朋友有

一百多人,贤才继承他的德行从而成就了国家,一直到末期,刑法搁置不用四十多年。所以国

君的贤能没有超过舜的,臣子的贤能没有超过周公的,不做舜做的事,不里坚尹做周公做的事,

不是贤臣。国君不像个国君,不只是个人的愚蠢,即使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却不

知道任用贤才,还不算个好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不只是个人鄙陋,即使忠诚诚信仁义刚强

坚毅有立身之本,却不知道推荐贤才,还不个好臣子。从前桀纣向天下夸耀他们的才能,抬高

臣子的名声,那么这难道不是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吗?这只是他们自己贤能罢了,

不知道任用贤人,以至于灭亡。从前臧文仲做鲁国国相鲁国因此而强大,他的话一定恰当,那

么这难道不是忠诚诚信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吗?这只是他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推荐贤

才,以至于土地被削割。

即时检测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

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

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

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贯文疏,谓族子绒日:“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

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肌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

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眺叹日:“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未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

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麓,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

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

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

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F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股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

的族入,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跳的朋友曾经向崔祖

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

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答案】A

【解析】“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错,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

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犯了事件杂糅的毛病。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

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

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

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

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

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绒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

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

建武年间,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饱学

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

祭酒沈约、吏部郎谢眺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

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而

且心服口服。谢眺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他。”

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

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

《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

《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防、

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又嘱咐让棺材直接靠近黄土,

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位。

IRV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1.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

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

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原文](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比对: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解析: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

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

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

“帝竦体改容”,并非“犯颜直谏”。

参考译文:

刘敞侍奉英宗讲习诵读,每次讲解时都引经据典,趁机用委婉的言辞进行劝谏。当时两宫

(指英宗和太后)间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揭发此事又过于直率。刘敞在英宗面前讲读

《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天地诸神享受他提供的祭祀,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方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英宗恭敬地起身,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

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2.原文: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

苦寒,土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苗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

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

又减价臬常平米,多作馆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

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

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比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

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解析:从时间错误的角度设误。“同时”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在“明年春”。

参考译文:

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

三年,(苏轼)暂代主持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

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不清楚的个

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

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出京城,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

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

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

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

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

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苏轼)就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位。

3.原文: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

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

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比对: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

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解析:从曲解文意角度设误。“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中“借口”分析

有误,因为前文说按照旧例,朝臣家中染病三人以上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他们

只是遵循旧例而已。

参考译文:

永和末年,常流行瘟疫。按旧规定,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

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到这时候,百官中很多人都称家中有瘟疫,不入朝。王彪之又上言说:

“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此不再入宫,那么值班侍卫都将缺乏,皇帝官署

就要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4.原文:初,(许仲宣)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

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

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比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掌管县印时,他发现县印丢失后,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

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解析: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的说法。

参考译文:

当初,(许仲宣)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宠妾)与他的妻子

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

县令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许仲宣打开印匣,里面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

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和自己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家里的烟囱中找到了县印。县令

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5.原文:(陈泰)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膜,俾足养廉,然后

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

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珊等数十

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九年超擢四川按察

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

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

(节选自《明史•陈泰传》,有删改)

比对:陈泰惩奸去贪,威势严峻。陈泰三次担任巡按,惩处奸人,去除贪官,威名显著。以至于与

镇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遭到弹劾。

解析:从强加因果角度设误。“以至于与镇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表述错误,原文并未说明

陈泰“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的原因是“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

参考译文:

(陈泰)后又巡按山西。当时文武百官俸禄微薄,折合为钱钞又不能马上得到。陈泰上奏请

求酌量增加俸禄,使官吏收入充足以养成清正廉明的风气,然后惩治贪官污吏,那么贪污的风气

自会停止。事情遭到阻止没能施行。正统六年夏,陈泰进言:“连年发生灾害和怪异的自然现象,

过错在于朝廷大臣,请求皇上下令御史、给事中纠察弹劾大臣,革除那些特别不称职的,而后有

关部门考察核实其部属。”皇上听从了这一建议。于是御史马谨等纷纷上奏章弹劾吏部尚书郭

班等几十人。后来,陈泰又离开朝廷巡察山东。陈泰向来磨砺操守品行,喜爱搏击。三次担任巡

按,惩处奸人,去除贪官,威势很严峻。正统九年,被破格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

不和。正统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迎合寇深的意旨,弹劾陈泰擅自杖责武官,殴打车夫至死。陈

泰被抓入刑部监狱,被判处斩刑。陈泰上奏申辩,大理卿俞士悦也将详细情况上报。都未听从。

!能力提升I

一、(2024年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

爱叹,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

有所到也。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蜀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

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

益明,是以圣人贡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

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蚀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

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

五味四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

西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

舒为沦涟,鼓为涛波,激与为风飙,怒之为雷霆,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

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

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

见于理,而欲多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用;又取古书训诂布于见

闻者,持扯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

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习足下陈之,愿无多仆之言质

俚而不省也。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琥的一项是()

A.张耒写作本文是为了回应李推官的邀约,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

B.沟渎所激之水连青蛙蚂蟆都轻视,说明一味求奇但内容空洞的文章徒有其表。

C.文章写作不能“以奇为主”,这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观念内在相通。

D.作者对李推官的文风有肯定之语,但更多的是对他提出善意的提醒和规劝。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错,文中作者对李推官的诗文没有肯定和宣扬,而是指

出其诗文追求新奇的风格提出异议。

故选Ao

参考译文: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先生:

自从我谪居黄州以来,庶务繁多,很久没有读书了。昨天送信人回来,承蒙您厚爱赐予大

作《病暑赋》及杂诗等,我诵读吟咏爱叹不已。既因为它打开我的贫弱干涸的思路,又欣喜地

看到现今做学问的人,近来渐渐学习古人的文章作法,他们的著作结构,往往有一定水准了。

您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新奇了,抛弃文章的一般风格,着力于瑰奇险怪的风格。您这样的

偏好,本没有不好的地方;可是依我所知道的,所说的善于写文章,难道是说善于求奇吗?善

于写文章的人,本来就不能以怪奇为主啊。

文章因何而作呢?世上善于议论的人很多,而只有把道理论述清楚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这

是因为那些善于写文章的人议论更加精妙;因为议论精妙而道理更加明晰,所以圣人很重视文

章的作用。从《六经》到诸子百家、辞赋家、纵横家的论述,大都把文章作为寄寓思想的载体。

所以,思想充沛的文章不期待精妙而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