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_第1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_第2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_第3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_第4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TOC\o"1-2"\h\u26209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7020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430251.1.1定义 4192651.1.2发展 423942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4280681.2.1评价体系 4323731.2.2标准 41718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 58422.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5156692.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5290392.1.2节能减排原则 571702.1.3生态环保原则 5161122.1.4健康舒适原则 5176372.1.5持续发展原则 588912.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5179922.2.1整合设计方法 5163532.2.2生态模拟分析方法 551272.2.3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5193792.2.4参数化设计方法 6254782.2.5BIM技术 635722.3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6280742.3.1案例一:某生态办公建筑 6213692.3.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 6280102.3.3案例三:某绿色校园建筑 6283962.3.4案例四:某绿色医院建筑 610257第3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61483.1结构体系选择与优化 6298003.1.1结构体系选择原则 6177313.1.2结构体系优化方法 782913.2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7281263.2.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 7207453.2.2常用绿色建筑材料 7194943.3高功能结构设计 757963.3.1高功能结构设计目标 7180773.3.2高功能结构设计方法 7326463.3.3高功能结构设计应用实例 721696第4章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715084.1墙体与屋面设计 735684.1.1墙体保温设计 7229334.1.2墙体隔热设计 8268114.1.3屋面设计 8196384.2门窗设计与选型 8300614.2.1门窗保温设计 888354.2.2门窗隔热设计 8302124.2.3门窗选型与通风 8148204.3遮阳与隔热设计 818004.3.1遮阳系统设计 865314.3.2隔热设计 8265754.3.3遮阳与隔热一体化设计 920833第5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997825.1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916065.1.1整体性原则 9207005.1.2预防性原则 9239355.1.3动态性原则 9113475.1.4经济性原则 9296435.2被动式节能技术 928085.2.1优化建筑朝向 982905.2.2高效围护结构设计 992815.2.3自然通风设计 934495.2.4绿色屋顶与绿色墙体 9286145.3主动式节能技术 10147735.3.1高效能源设备 10269635.3.2智能化控制系统 10210995.3.3太阳能利用技术 1037755.3.4地热能利用技术 1052755.3.5风能利用技术 10116255.3.6建筑物能耗监测与评估 104875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1011446.1室内空气品质控制 10291616.1.1空气质量管理原则 10108446.1.2室内污染物控制 10278746.1.3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 10223076.2室内热环境与声环境设计 11252346.2.1室内热环境设计 116686.2.2室内声环境设计 11145106.3室内光环境设计 11318336.3.1自然采光设计 11180196.3.2照明设计 1153996.3.3室内色彩设计 117861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11276717.1绿色施工概述 1189447.1.1绿色施工的定义 11185257.1.2绿色施工的原则 12177547.1.3绿色施工的目标 12258627.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 12263187.2.1绿色施工组织架构 1243547.2.2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12199507.2.3绿色施工计划与控制 12179197.3绿色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 13279067.3.1绿色施工工艺 13141487.3.2施工技术创新 1350647.3.3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138398第8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 13216908.1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1381748.1.1节约用水设计原则 13249848.1.2高效用水设备与技术 13271908.1.3水资源合理配置 133158.2雨水收集与利用 1472938.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443448.2.2雨水利用技术应用 14274468.2.3雨水收集与利用案例分析 14220438.3废水处理与再利用 1416648.3.1废水处理技术 14185008.3.2废水再利用途径 14224118.3.3废水处理与再利用工程实践 149448.3.4废水处理与再利用注意事项 1410821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1419116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14116389.1.1设计原则 14306649.1.2设计方法 15175859.2绿色植被配置与种植 1537199.2.1植被选择 15170879.2.2配置方式 15180749.2.3种植设计 1562569.3生态水体与湿地设计 1535629.3.1水体设计 1589549.3.2湿地设计 1581899.3.3生态驳岸设计 1524143第10章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 16140210.1智能建筑概述 16896910.2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实施 16943210.2.1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 16534910.2.2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 16550210.2.3智能化系统实施要点 161993810.3绿色建筑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71250610.3.1大数据分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72956110.3.2大数据应用技术架构 173103310.3.3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1.2发展绿色建筑的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已经从理念推广、政策引导阶段逐步进入实际应用和普及阶段。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市场应用逐步扩大、产业体系日益完善。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与标准1.2.1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绿色功能的全面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节约:包括土地、水资源、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节约利用。(2)能源节约: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功能、优化能源系统设计等手段,降低建筑能源消耗。(3)环境保护: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4)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安静的室内环境。(5)运行管理:优化建筑运营管理,提高设施设备运行效率。1.2.2标准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绿色建筑评价细则》。这些标准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出发,对建筑绿色功能进行量化评价,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各地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地方标准,以指导本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2.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实现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2.1.2节能减排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2.1.3生态环保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要求,选用环保、可再生、低污染的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2.1.4健康舒适原则绿色建筑设计要关注室内外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2.1.5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兼顾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2.2.1整合设计方法整合设计方法是将建筑、结构、机电、景观等多个专业的设计师进行协同工作,从项目策划到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进行综合考虑,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2.2.2生态模拟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绿色建筑的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进行模拟分析,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2.2.3绿色建筑评价方法运用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等,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指导设计优化。2.2.4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参数化设计方法,对建筑物的形态、结构、材料等进行优化,提高绿色建筑功能。2.2.5BIM技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管理,提高项目质量、降低成本。2.3绿色建筑案例分析2.3.1案例一:某生态办公建筑该建筑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实现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健康舒适等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环保材料;设置屋顶绿化;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2.3.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原则。具体措施包括:采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指导;实施雨水收集利用;选用低能耗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功能等。2.3.3案例三:某绿色校园建筑该绿色校园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节能降耗、健康舒适等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绿色照明;选用环保、可再生材料;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等。2.3.4案例四:某绿色医院建筑该医院建筑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实现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健康舒适等目标。具体措施包括:采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设置屋顶绿化等。第3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3.1结构体系选择与优化3.1.1结构体系选择原则在选择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适宜的结构体系。3.1.2结构体系优化方法(1)采用先进的结构设计方法,如结构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等,以提高结构功能,降低建筑材料消耗。(2)运用BIM技术进行结构体系的三维模拟和协同设计,实现结构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3.2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3.2.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选用绿色建筑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材料来源、生产过程、运输距离、使用寿命、可循环利用性等。3.2.2常用绿色建筑材料(1)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可回收利用性,适用于绿色建筑结构设计。(2)混凝土:采用高功能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木材:可再生资源,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适用于轻型绿色建筑结构。3.3高功能结构设计3.3.1高功能结构设计目标高功能结构设计旨在实现以下目标:提高结构安全功能、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3.3.2高功能结构设计方法(1)采用先进的结构计算方法,如有限元分析、动力时程分析等,保证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2)运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LEED、绿色三星等,对结构设计进行全面评估。(3)结合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3.3.3高功能结构设计应用实例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介绍高功能结构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包括结构体系选择、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和结构功能优化等方面。第4章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设计4.1墙体与屋面设计4.1.1墙体保温设计墙体的保温设计是绿色建筑围护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高效保温材料的选用、保温层厚度计算以及热桥处理的措施。通过合理设计,提高建筑物的保温功能,降低能耗。4.1.2墙体隔热设计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本节阐述了墙体的隔热设计方法。主要包括:选用适宜的隔热材料、设置合理的隔热层厚度、优化隔热构造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和节能效果。4.1.3屋面设计屋面设计应考虑保温、隔热、防水、排水等因素。本节重点介绍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构造设计以及防水、排水系统的设置,旨在提高屋面的综合功能,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4.2门窗设计与选型4.2.1门窗保温设计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损失的重要部位。本节从门窗型材、玻璃、密封材料等方面,介绍提高门窗保温功能的设计方法。4.2.2门窗隔热设计针对门窗隔热问题,本节分析隔热型材、低辐射玻璃等隔热材料的应用,以及门窗隔热构造设计,降低室内外温差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4.2.3门窗选型与通风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地理位置,本节介绍适宜的门窗选型原则,包括门窗类型、开启方式、气密功能等。同时考虑通风需求,优化门窗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3遮阳与隔热设计4.3.1遮阳系统设计遮阳系统可有效降低夏季室内温度,提高室内舒适度。本节介绍不同类型的遮阳系统,如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等,以及遮阳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4.3.2隔热设计本节阐述建筑隔热设计的方法,包括采用高热阻材料、设置隔热层、利用建筑绿化等措施,降低建筑物夏季室内外温差,提高节能效果。4.3.3遮阳与隔热一体化设计结合遮阳与隔热功能,本节探讨遮阳与隔热一体化设计方法,实现绿色建筑围护结构的高效节能目标。通过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功能,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第5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5.1建筑节能设计原则5.1.1整体性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功能需求等因素,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5.1.2预防性原则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采用合理的节能措施,预防能源浪费现象的发生。5.1.3动态性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内的能源需求,实现能源的动态平衡。5.1.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节能效果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建筑节能设计的经济性,实现投资与节能效益的平衡。5.2被动式节能技术5.2.1优化建筑朝向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合理选择建筑朝向,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太阳能。5.2.2高效围护结构设计采用高功能的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热工功能,降低能源损失。5.2.3自然通风设计利用建筑物的布局和形态,引导自然气流,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和温度调节。5.2.4绿色屋顶与绿色墙体采用绿色植被覆盖屋顶和墙体,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减少空调负荷。5.3主动式节能技术5.3.1高效能源设备选用高效能源设备,如节能型空调、热水器等,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5.3.2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建筑物内设备运行的优化调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3.3太阳能利用技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建筑物提供可再生能源。5.3.4地热能利用技术利用地热能供暖和制冷,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5.3.5风能利用技术在适宜地区,利用风力发电技术为建筑物提供可再生能源。5.3.6建筑物能耗监测与评估建立建筑物能耗监测与评估体系,实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为节能措施提供依据。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6.1室内空气品质控制6.1.1空气质量管理原则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绿色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原则,包括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后期维护。通过合理设计及施工管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相关标准和人体健康需求。6.1.2室内污染物控制分析绿色建筑室内污染物来源,如装修材料、家具、人体活动等,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选用低甲醛、低TVOC的装修材料,合理设计室内通风系统,以及采用空气净化技术等。6.1.3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论述绿色建筑通风设计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分析通风量、通风路径和室内空气分布对空气质量的作用,提出优化策略。6.2室内热环境与声环境设计6.2.1室内热环境设计介绍绿色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分析影响室内热舒适度的因素,如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热环境优化措施,如合理设置室内隔断、选用高热阻材料等。6.2.2室内声环境设计阐述绿色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室内噪声源、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提出室内声环境优化的技术措施,包括吸声、隔声、消声等方面的设计策略。6.3室内光环境设计6.3.1自然采光设计介绍绿色建筑室内自然采光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分析采光系数、采光面积、采光方向等因素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窗户设计、采用高透光率玻璃等技术手段,提高室内自然采光效果。6.3.2照明设计论述绿色建筑室内照明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不同类型的照明设备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选用照明设备、优化照明布局、控制照明强度等照明设计策略,以实现节能、舒适、健康的室内光环境。6.3.3室内色彩设计探讨绿色建筑室内色彩设计的作用和原则,分析色彩对室内环境氛围和人体心理、生理的影响。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提出合理的室内色彩搭配方案,以营造舒适、和谐的室内环境。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7.1绿色施工概述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理念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节主要从绿色施工的定义、原则和目标等方面进行概述。7.1.1绿色施工的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遵循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7.1.2绿色施工的原则(1)生态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环保原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降低噪音、粉尘等污染。(3)节能原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物的能耗。(4)减排原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7.1.3绿色施工的目标(1)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3)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绿色施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4)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为后代留下美好家园。7.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是保证绿色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从绿色施工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施工计划与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7.2.1绿色施工组织架构(1)建立绿色施工领导小组,负责绿色施工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监督。(2)设立绿色施工管理部门,负责绿色施工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3)设立绿色施工专业小组,负责绿色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7.2.2绿色施工管理体系(1)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2)建立绿色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工程质量。(3)建立绿色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施工现场安全。7.2.3绿色施工计划与控制(1)编制绿色施工计划,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目标。(2)实施绿色施工过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3)定期对绿色施工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7.3绿色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绿色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节主要从绿色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7.3.1绿色施工工艺(1)节能减排工艺:如节能型建筑材料、节能门窗、节能照明等。(2)清洁生产工艺:如低噪声设备、低粉尘施工方法等。(3)资源循环利用工艺:如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利用等。7.3.2施工技术创新(1)数字化施工技术:如BIM技术、3D打印技术等。(2)机械化施工技术:如预制构件、装配式建筑等。(3)绿色施工技术:如绿色混凝土、绿色防水等。7.3.3绿色建筑技术应用(1)生态建筑技术:如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2)节能建筑技术:如太阳能利用、地热能利用等。(3)环保建筑技术:如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通过以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介绍,旨在为建筑行业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8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8.1水资源节约与利用8.1.1节约用水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水资源节约是核心目标之一。本节将阐述节约用水的设计原则,包括减少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合理配置水资源等方面。8.1.2高效用水设备与技术介绍绿色建筑中常用的高效用水设备与技术,如节水型卫浴产品、智能灌溉系统等,分析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8.1.3水资源合理配置探讨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法,包括分区供水、循环供水等,以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8.2雨水收集与利用8.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详细阐述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收集面积、存储设施、输送设备等,为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8.2.2雨水利用技术应用分析绿色建筑中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如雨水渗透、雨水养植、雨水冷却等,以提高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8.2.3雨水收集与利用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绿色建筑在雨水收集与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8.3废水处理与再利用8.3.1废水处理技术介绍绿色建筑中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以及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8.3.2废水再利用途径探讨绿色建筑中废水再利用的途径,如生活污水用于绿化灌溉、冲厕等,提高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率。8.3.3废水处理与再利用工程实践结合实际工程,分析废水处理与再利用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效果,为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8.3.4废水处理与再利用注意事项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借鉴。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9.1.1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优先原则:优先考虑使用本地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可持续性原则:采用节能减排的设计方法,降低景观维护成本,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原则:关注人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户外空间,提高居民生活品质。9.1.2设计方法生态景观规划: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进行合理的景观布局。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廊道、绿楔、生态斑块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生态修复技术: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手段,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景观设计手法: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景观空间。9.2绿色植被配置与种植9.2.1植被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本土物种,提高植被成活率。优先选用具有净化空气、固碳释氧、降温增湿等生态功能的植被。9.2.2配置方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提高生态效益。考虑植物生长周期,合理搭配速生与慢生植物,保持植被的稳定性。9.2.3种植设计根据景观空间需求,进行植被的疏密、高低、色彩搭配。注重植被的季相变化,创造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9.3生态水体与湿地设计9.3.1水体设计结合地形地貌,构建自然、生态的水体景观。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9.3.2湿地设计利用湿地植物净化水质,构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湿地系统。结合景观需求,设计观赏性湿地景观,提高景观品质。9.3.3生态驳岸设计采用自然、生态的驳岸形式,保护水岸生态完整性。合理设置亲水平台、观景平台等,提供人与水体的互动空间。第10章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10.1智能建筑概述智能建筑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实现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方面的综合集成,以提高建筑物内部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