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实施指南_第1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实施指南_第2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实施指南_第3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实施指南_第4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实施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实施指南TOC\o"1-2"\h\u26072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14339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46394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24414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516714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5269862.1整体性设计原则 5327222.2节能减排设计原则 6263592.3生态环保设计原则 6282522.4健康舒适设计原则 711743第3章绿色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 724833.1场地选择与规划 753203.1.1选择原则 737833.1.2规划要求 7108193.2绿色景观设计 7270923.2.1景观布局 7106883.2.2植物配置 741103.2.3水体设计 7176993.3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 880253.3.1交通组织 8204823.3.2停车规划 8156413.4场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84673.4.1生态恢复 8133383.4.2生态保护 8283093.4.3生态监测 84895第4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84540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8226934.1.1外墙保温设计 8259494.1.2屋面保温与隔热设计 8240104.1.3门窗节能设计 940864.1.4地下室与地面节能设计 93904.2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设计 9177384.2.1供暖系统节能设计 9242144.2.2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设计 969384.2.3热回收与新风系统 9270784.3电气与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9227354.3.1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98914.3.2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9167214.4可再生能源利用 1078574.4.1太阳能利用 1042464.4.2地热能利用 10288754.4.3风能利用 10293614.4.4生物质能利用 1030940第5章绿色建筑节水设计 10103545.1给排水系统节水设计 10251815.1.1设计原则 10281065.1.2节水措施 1098315.2雨水收集与利用 1062935.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0102195.2.2雨水利用措施 11231635.3中水处理与回用 11108805.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 1199875.3.2中水回用措施 11165695.4节水型卫生设备与管道选材 1118035.4.1节水型卫生设备 11302485.4.2管道选材 1111590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设计 11231596.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1316046.1.1设计原则 11323146.1.2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12262116.1.3建筑材料选择与控制 12141856.2噪声与振动控制 12222746.2.1噪声控制设计原则 12293536.2.2振动控制设计原则 12227986.2.3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 12163256.3照度与色彩设计 12112936.3.1照度设计原则 12314976.3.2色彩设计原则 12128266.3.3照明与色彩设计措施 12169896.4室内热环境与湿度环境设计 12200676.4.1热环境设计原则 1272496.4.2湿度环境设计原则 1390116.4.3热环境与湿度环境控制措施 1310365第7章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3181717.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13112317.2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 1366077.3循环再利用材料的应用 1384717.4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 1425381第8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14296288.1绿色建筑施工准备 14251868.1.1施工资源策划 1418218.1.2施工场地布置 1443738.1.3施工人员培训 14276828.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430258.2.1施工废弃物管理 1418398.2.2施工扬尘与噪声控制 15325138.2.3施工降水与排水 15118358.3施工节能与减排技术 1579788.3.1节能施工技术 15185508.3.2减排施工技术 15124098.3.3可再生能源利用 1510688.4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 15326588.4.1施工组织设计 1573768.4.2施工过程监控 15322478.4.3施工信息管理 15149308.4.4绿色施工评价 151663第9章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 15317899.1运营与维护策略 15129839.1.1建立完善的运营与维护制度 1655799.1.2运营与维护团队的培训与管理 16123279.1.3运营与维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6202819.1.4能源、水资源及废弃物管理 16155609.1.5持续改进与评估 1651779.2能源管理系统 16277049.2.1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 16197719.2.2能源消耗基准与目标设定 1690609.2.3能源优化措施与技术应用 16227229.2.4能源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 16263139.2.5能源设备维护与更新 16289889.3水资源管理系统 16142059.3.1水资源数据监测与分析 16272289.3.2水消耗基准与目标设定 16239529.3.3水资源节约措施与技术应用 16190539.3.4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16129529.3.5水质监测与保障措施 16100559.4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与调控 16218469.4.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调控 16112039.4.2室内温湿度监测与调控 16143029.4.3光照与噪声监测与调控 1645709.4.4室内绿化与生态平衡 16173219.4.5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措施 1632484第10章绿色建筑案例解析与启示 172750410.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72317110.1.1案例一:某生态园区绿色建筑 1720910.1.2案例二:某城市绿色住宅项目 171594210.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7511610.2.1案例一:美国某绿色办公建筑 171921010.2.2案例二:德国某绿色住宅区 17563710.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启示 172318910.4绿色建筑推广与普及策略 18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关注建筑从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旨在降低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2)节约资源:绿色建筑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水、材料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3)节能降耗:绿色建筑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5)健康舒适: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生活品质。(6)和谐共生:绿色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开始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理念开始传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试点项目。(2)推广阶段(20002010年):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推广绿色建筑,部分地区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绿色建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体系日益成熟。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体系: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但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力度不足。(2)技术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3)市场规模: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占总建筑市场份额仍较低。(4)社会认知:绿色建筑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有待深入。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建筑绿色程度的重要工具。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节能:评价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平,包括节能率和节能措施。(2)环保:评价建筑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固废处理等。(3)健康舒适:评价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室内光照等。(4)资源节约:评价建筑对土地、水、材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5)生态环境:评价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绿化率、生物多样性等。(6)运行管理:评价建筑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绿色功能,包括管理制度、节能减排措施等。通过以上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建筑的绿色功能,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指导。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整体性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整体性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尊重基地环境: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基地资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2)功能布局合理: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建筑空间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3)结构安全可靠: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降低维修成本。(4)经济适用: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2.2节能减排设计原则节能减排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节能减排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3)绿色照明设计: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4)绿色空调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优化空调系统设计,降低空调能耗。2.3生态环保设计原则生态环保设计原则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护生态环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避免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2)绿色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室外空间,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3)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采用节水型设备和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雨污水分流和雨水利用。(4)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合理处理建筑废弃物,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4健康舒适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关注室内外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健康舒适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绿色建材,优化室内通风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室内环境舒适性: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噪声等环境参数,提高居住舒适性。(3)景观绿化:增加室内外绿化面积,提高居住区的生态品质,促进身心健康。(4)无障碍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需求,提供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第3章绿色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3.1场地选择与规划3.1.1选择原则在选择绿色建筑场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区域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优先选择废弃地、劣质地等进行改造利用;避免占用优质耕地、生态敏感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区;充分考虑场地日照、通风、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3.1.2规划要求绿色建筑场地规划应满足以下要求:合理布局建筑、道路、绿地、水体等元素,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建筑物日照、通风、采光等需求;降低场地水土流失、洪涝等自然灾害风险;注重场地景观设计,提升环境品质。3.2绿色景观设计3.2.1景观布局绿色景观设计应结合场地特点,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景观系统。主要包括:绿地、水体、广场、园林小品等元素,提高场地生态效益。3.2.2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应遵循适地适树、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功能。3.2.3水体设计水体设计应充分考虑场地自然水文条件,采用生态、节能、环保的设计方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构建自然水体景观,提高场地景观品质。3.3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3.3.1交通组织交通组织应遵循便捷、安全、高效原则,优化道路布局。提倡绿色出行,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影响。3.3.2停车规划停车规划应充分考虑场地需求,合理确定停车位数量和布局。提倡地下停车、立体停车等方式,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减少对场地的占用。3.4场地生态恢复与保护3.4.1生态恢复针对场地受损生态系统,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生态恢复。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体治理等,提高场地生态功能。3.4.2生态保护加强场地生态保护,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保护现有植被、水体、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防止生态环境恶化。3.4.3生态监测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体系,对场地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变化情况,为场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4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4.1.1外墙保温设计在进行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时,首先应关注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功能。外墙保温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建筑朝向及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优化。保温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热导率、防火功能、耐久性等指标。应合理设计保温层厚度,以保证良好的保温效果。4.1.2屋面保温与隔热设计屋面保温与隔热设计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屋面的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及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保温隔热材料。同时考虑屋面绿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高屋面的节能功能。4.1.3门窗节能设计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节能设计。应选用高功能的门窗材料,如断桥铝合金、塑钢等。同时合理确定门窗的尺寸、开启方式、玻璃类型及厚度等参数,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4.1.4地下室与地面节能设计地下室与地面节能设计应注重保温隔热功能,防止冷热能量传递。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合理设计保温层厚度,同时考虑地下室的防潮、防水措施,保证节能效果。4.2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设计4.2.1供暖系统节能设计供暖系统节能设计应根据建筑特点、热负荷需求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选择合适的供暖方式,如集中供暖、分散供暖等。同时合理设计供暖管道布局,降低热损失。4.2.2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设计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通风管道布局,提高通风效率;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采用变频技术,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源热泵、太阳能空调等。4.2.3热回收与新风系统在设计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热回收与新风系统的应用。热回收系统可利用排风中的热量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合理设计新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4.3电气与照明系统节能设计4.3.1电气系统节能设计电气系统节能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规划电气线路,降低线损;选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电气设备的优化运行。4.3.2照明系统节能设计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应选用高效、低能耗的灯具,如LED灯具。同时合理设计照明布局,提高照明效率;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节能控制。4.4可再生能源利用4.4.1太阳能利用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可通过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4.4.2地热能利用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可利用地源热泵等技术,实现地热能的供暖和制冷。4.4.3风能利用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考虑采用风力发电技术,为建筑提供部分电能。4.4.4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有机能源。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可利用生物质锅炉等设备,实现生物质能的供暖和热水供应。第5章绿色建筑节水设计5.1给排水系统节水设计5.1.1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节水设计中,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规划、优化布局、提高效率、降低能耗。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降低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5.1.2节水措施(1)采用分区供水,减少系统压力损失;(2)选用高效节水型给水设备,降低给水系统的能耗;(3)合理设置给水管径,降低管网水头损失;(4)采用新型给水管材,减少管道腐蚀和漏损;(5)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如雨水、中水等。5.2雨水收集与利用5.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集水沟、集水池等;(2)根据建筑物用途和规模,确定合适的雨水收集面积;(3)选用适宜的雨水过滤、净化设备,保证收集到的雨水符合使用标准。5.2.2雨水利用措施(1)用于绿化、景观用水;(2)补充地下水;(3)用于冲洗厕所、清洁用水等非饮用场合;(4)通过渗透设施,补充地表水资源。5.3中水处理与回用5.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1)中水来源包括生活污水、雨水等;(2)根据中水水质特点,选用适宜的处理工艺,如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3)保证处理后的中水符合回用标准。5.3.2中水回用措施(1)用于建筑内部冲厕、绿化、景观等非饮用场合;(2)通过管网将中水输送至附近建筑或公共设施使用;(3)将中水用于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等。5.4节水型卫生设备与管道选材5.4.1节水型卫生设备(1)选用符合国家节水标准的卫生洁具;(2)采用延时自闭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等节水装置;(3)减少卫生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水量浪费。5.4.2管道选材(1)选用耐腐蚀、抗老化、强度高、密封功能好的管材;(2)减少管道连接处,降低漏损风险;(3)采用绿色环保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设计6.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6.1.1设计原则本节主要阐述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设计原则,包括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环保、健康、安全的建筑材料,以及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外环境的关系。6.1.2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分析绿色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包括室内通风设计、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空气净化技术及设备的应用等。6.1.3建筑材料选择与控制介绍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设计中,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控制方法,以降低有害气体释放,保障室内空气质量。6.2噪声与振动控制6.2.1噪声控制设计原则阐述噪声控制设计原则,包括噪声源识别、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受声体的保护等方面。6.2.2振动控制设计原则分析振动控制设计原则,重点关注建筑结构、设备及其它振动源对室内环境的影响。6.2.3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介绍绿色建筑室内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具体措施,如隔音、吸声、减振、隔振等。6.3照度与色彩设计6.3.1照度设计原则论述照度设计原则,包括满足室内功能需求、节能、舒适、美观等方面。6.3.2色彩设计原则阐释色彩设计原则,关注色彩搭配、视觉舒适度、心理健康等方面。6.3.3照明与色彩设计措施介绍绿色建筑室内照明与色彩设计措施,包括自然光利用、人工照明设计、色彩搭配等。6.4室内热环境与湿度环境设计6.4.1热环境设计原则分析热环境设计原则,以实现室内环境舒适、节能为目标。6.4.2湿度环境设计原则阐述湿度环境设计原则,保证室内湿度适宜,预防潮湿、霉菌等问题。6.4.3热环境与湿度环境控制措施介绍绿色建筑室内热环境与湿度环境控制措施,包括保温隔热、湿度调节、通风换气等方面。第7章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7.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并能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类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特点。7.2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生态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点是采用天然材料或废弃物资源,通过绿色生产技术制备而成。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不仅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还能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健康性。以下为生态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1)木材及其衍生材料:在建筑结构、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优良的环保功能和可再生性。(2)天然石材:在地面、墙面等部位使用,具有美观、耐磨、耐久等特点。(3)竹材:作为一种速生可再生资源,可用于建筑结构、室内外装饰等。(4)植物纤维材料:如秸秆、麻等,可应用于墙体保温、室内装饰等领域。7.3循环再利用材料的应用循环再利用材料是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加工,使其重新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循环再利用材料的应用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下是其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实例:(1)再生混凝土: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用于新混凝土的制备。(2)废旧金属:如废钢、废铝等,经回收处理后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等。(3)废旧塑料:通过再生造粒等工艺,用于建筑排水、保温等系统。(4)废旧橡胶:制备橡胶地砖、隔音板等,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环保功能。7.4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筑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建筑材料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1)资源消耗:评估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对能源、水资源、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2)环境污染:分析建筑材料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3)生态影响:评价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土地破坏等。(4)人体健康影响:研究建筑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室内外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以上评价,筛选出环境影响较小的绿色建筑材料,为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第8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8.1绿色建筑施工准备8.1.1施工资源策划在绿色建筑施工准备阶段,应充分考虑施工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对建筑材料、设备、能源等资源的策划,保证施工过程中资源消耗的最优化。8.1.2施工场地布置合理规划施工场地,优化施工布局,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地扰动和植被破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8.1.3施工人员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绿色建筑知识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施工技能,保证绿色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8.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8.2.1施工废弃物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体系,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8.2.2施工扬尘与噪声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和噪声,减轻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8.2.3施工降水与排水合理设计施工降水和排水方案,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水体的污染。8.3施工节能与减排技术8.3.1节能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节能施工技术,如高功能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等,降低建筑能耗。8.3.2减排施工技术推广使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排放。8.3.3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8.4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8.4.1施工组织设计根据绿色建筑特点,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过程的高效、环保。8.4.2施工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施工过程监控体系,对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控。8.4.3施工信息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处理和反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8.4.4绿色施工评价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评价,发觉问题及时整改,持续提升绿色施工水平。第9章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9.1运营与维护策略绿色建筑的运营与维护是保证建筑功能持续符合绿色标准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阐述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1.1建立完善的运营与维护制度9.1.2运营与维护团队的培训与管理9.1.3运营与维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9.1.4能源、水资源及废弃物管理9.1.5持续改进与评估9.2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是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的核心部分,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以下为能源管理系统的关键内容:9.2.1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9.2.2能源消耗基准与目标设定9.2.3能源优化措施与技术应用9.2.4能源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9.2.5能源设备维护与更新9.3水资源管理系统绿色建筑水资源管理旨在实现水资源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