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构建_第1页
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构建_第2页
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构建_第3页
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构建_第4页
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构建TOC\o"1-2"\h\u18664第一章绿色农业种植概述 3161181.1绿色农业种植的定义与意义 3263301.2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趋势 429744第二章绿色农业种植法律法规与政策 450142.1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471352.1.1法律法规的内涵与外延 4229182.1.2绿色农业种植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4161852.2政策支持与实施 529702.2.1政策支持的内涵与意义 5250202.2.2绿色农业种植政策支持的主要内容 5211112.2.3绿色农业种植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530734第三章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规范 5277453.1种植技术要求 5150593.1.1种植品种选择 5320433.1.2种植布局 6238803.1.3种植密度 6304493.1.4种植方式 6116853.2土壤管理与改良 6106083.2.1土壤改良 655173.2.2土壤施肥 6136103.2.3土壤保护 6253763.3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6186323.3.1水资源规划 6182753.3.2节水灌溉 65883.3.3水质保护 674463.3.4水资源监测 723314第四章农药与化肥使用准则 7254094.1农药使用规范 7319304.1.1农药选用原则 7289104.1.2农药使用技术规范 736874.1.3农药使用安全管理 7214844.2化肥使用标准 7176624.2.1化肥选用原则 768104.2.2化肥使用技术规范 856994.2.3化肥使用安全管理 823054.3替代技术与产品 8117884.3.1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 8316894.3.2生物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 8322294.3.3物理防治替代化学防治 94045第五章绿色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 9170995.1病虫害防治原则 970055.2生物防治技术 9312245.3物理防治方法 911877第六章绿色农业种植环境监测与评价 10176176.1环境监测指标 10146236.2环境评价方法 10321146.3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1013555第七章绿色农业种植产品质量与安全 1121587.1产品质量标准 11188657.1.1引言 1155657.1.2基本原则 11310557.1.3质量标准内容 11209737.1.4制定与实施 11283577.2食品安全监管 11210137.2.1引言 12124957.2.2基本原则 1261667.2.3监管措施 12162697.2.4监管体系 12148977.3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1272637.3.1引言 12204727.3.2基本原则 12300667.3.3构建内容 1261817.3.4运行机制 1315060第八章绿色农业种植生态保护与恢复 1397018.1生态保护措施 13207458.1.1概述 1365358.1.2生物多样性保护 13300778.1.3土壤保护 13183658.1.4水资源保护 13192678.1.5大气环境保护 1330248.2生态恢复技术 14314838.2.1概述 1493288.2.2植被恢复 14263408.2.3土壤改良 14143428.2.4水资源修复 14154438.3生态补偿机制 14175988.3.1概述 14138788.3.2政策补偿 1486008.3.3经济补偿 14164508.3.4技术补偿 158513第九章绿色农业种植产业融合发展 15268789.1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5114029.1.1产业链概述 15165939.1.2产业链构建 1565749.1.3产业链优化 15303839.2农业产业化经营 15283699.2.1农业产业化概述 15182169.2.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5290169.2.3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15145589.3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16125459.3.1产业扶贫概述 16147599.3.2产业扶贫措施 16299419.3.3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关系 162550第十章绿色农业种植宣传教育与培训 162512510.1宣传教育与普及 16414710.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161540510.1.2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1675010.1.3宣传教育的方式 16891010.2培训体系建设 171771210.2.1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173192610.2.2培训体系的内容 171947310.2.3培训体系的实施 171802710.3人才培养与引进 173265510.3.1人才培养 173052010.3.2人才引进 17第一章绿色农业种植概述1.1绿色农业种植的定义与意义绿色农业种植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效益提升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种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农业种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压力。绿色农业种植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提高农业产出,降低资源浪费。(2)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绿色农业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维护生物多样性。(3)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绿色农业种植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价值,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繁荣。绿色农业种植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农业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政策对绿色农业种植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绿色农业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农业种植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农业等现代科技在绿色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不断拓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多样化。各地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等。(4)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绿色农业种植产业链条逐渐向两端延伸,前端发展绿色种子、肥料、农药等产业,后端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5)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我国绿色农业种植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水平。(6)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者对健康、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推动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第二章绿色农业种植法律法规与政策2.1相关法律法规概述2.1.1法律法规的内涵与外延法律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在绿色农业种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农业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绿色农业种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2.1.2绿色农业种植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农业法:农业法是我国农业领域的基本法,明确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关于绿色农业种植的规定,包括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节水灌溉、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2)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级采取措施,防止农业污染,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3)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用途管制、土地保护等制度,为绿色农业种植提供了用地保障。(4)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保障了绿色农业种植产品的质量安全。2.2政策支持与实施2.2.1政策支持的内涵与意义政策支持是指国家为推动绿色农业种植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支持对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2.2绿色农业种植政策支持的主要内容(1)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绿色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2)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农业种植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3)科技政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4)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市场体系,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2.3绿色农业种植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绿色农业种植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政策实施。(2)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政策支持范围、标准和程序。(3)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监督考核机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4)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绿色农业种植政策的认知度,增强政策执行力。第三章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规范3.1种植技术要求3.1.1种植品种选择绿色农业种植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周期适中、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品种。在选择种植品种时,还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及市场需求。3.1.2种植布局合理规划种植布局,充分考虑作物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实施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3.1.3种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证作物生长空间充足,减少病虫害发生。3.1.4种植方式提倡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种植方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土地的破坏。3.2土壤管理与改良3.2.1土壤改良针对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良。如增施有机肥、调整土壤pH值、客土改良等,提高土壤肥力。3.2.2土壤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状况,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3.2.3土壤保护加强土壤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退耕还林还草、梯田建设、植被恢复等,保持土壤结构稳定。3.3水资源管理与利用3.3.1水资源规划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保证农业用水安全。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3.2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降低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3.3水质保护加强对农业用水水质的管理与保护,防止水体污染。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病死动物的处理,防止水质污染。3.3.4水资源监测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对农业用水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水资源安全。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监管,规范农业用水行为。第四章农药与化肥使用准则4.1农药使用规范4.1.1农药选用原则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中,农药的使用应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农药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2)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3)避免使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有害物质;(4)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以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4.1.2农药使用技术规范农药使用应遵循以下技术规范:(1)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方法和防治对象使用农药;(2)采用精准施药技术,保证农药的有效利用率;(3)避免在作物花期、幼果期等敏感时期使用农药;(4)施药后及时清洗施药器械,防止农药污染环境;(5)建立农药使用档案,记录农药品种、使用剂量、防治对象等信息。4.1.3农药使用安全管理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农药使用应加强安全管理:(1)严格遵守农药使用间隔期规定,保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2)加强对农药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防止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意识和技术水平。4.2化肥使用标准4.2.1化肥选用原则绿色农业种植标准体系中,化肥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化肥;(2)优先选用缓释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环保型肥料;(3)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和水体富营养化;(4)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化肥的精准施用。4.2.2化肥使用技术规范化肥使用应遵循以下技术规范:(1)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建议,确定化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时期;(2)采用深施、分层施、穴施等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3)避免在作物生长后期过量施用氮肥,防止贪青晚熟;(4)加强化肥施用后的田间管理,防止化肥流失污染环境。4.2.3化肥使用安全管理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化肥使用应加强安全管理:(1)严格遵守化肥使用标准,保证农产品中化肥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2)加强对化肥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防止假冒伪劣化肥流入市场;(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化肥的意识和技术水平。4.3替代技术与产品4.3.1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2)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苦参碱等;(3)动物源农药,如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等。4.3.2生物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可作为化学肥料的替代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菌肥等;(2)动物源有机肥料,如骨粉、蚯蚓粪等;(3)植物源有机肥料,如绿肥、秸秆还田等。4.3.3物理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具有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可作为化学防治的替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灯光诱杀,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2)色板诱杀,如使用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等;(3)机械防治,如人工捕捉害虫、清除病残体等。第五章绿色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5.1病虫害防治原则绿色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原则。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要充分发挥自然调控作用,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5.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天敌昆虫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对靶标害虫的捕食或寄生作用,降低害虫种群密度。(2)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减少病害的发生。(3)生物农药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4)植物源农药防治:从植物中提取具有防治作用的活性成分,制成植物源农药。5.3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是通过物理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控制病虫害。以下为几种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1)机械防治:采用人工或机械手段,直接消灭病虫害。(2)阻隔防治:设置障碍物,阻止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3)光热防治:利用光、热等物理因素,对病虫害进行防治。(4)湿度调控:通过调整环境湿度,抑制病虫害的发生。(5)温度调控:利用低温或高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以上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绿色农业种植中的病虫害,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第六章绿色农业种植环境监测与评价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绿色农业种植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章主要阐述绿色农业种植环境监测指标、环境评价方法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6.1环境监测指标环境监测指标是衡量绿色农业种植环境质量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指标: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重金属含量等。(2)水质指标:水体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重金属含量等。(3)大气指标:空气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指数、温室气体排放等。(4)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6.2环境评价方法环境评价方法是对绿色农业种植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项评价法:对各个环境监测指标进行单独评价,以确定各指标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2)综合评价法:将各个环境监测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出绿色农业种植环境的整体质量评价。(3)模糊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环境监测指标进行模糊处理,从而对绿色农业种植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4)生态风险评价法:对绿色农业种植环境中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以预测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6.3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绿色农业种植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2)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标准:结合我国绿色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标准。(3)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价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与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不断摸索新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提高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5)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应用:将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应用于绿色农业种植的各个环节,为政策制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绿色农业种植产品质量与安全7.1产品质量标准7.1.1引言绿色农业种植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保障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本章主要阐述绿色农业种植产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内容及其制定与实施。7.1.2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保证质量标准的科学合理。(2)全面性原则: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3)适应性原则:适应我国绿色农业种植产业发展需求,与国际标准接轨。7.1.3质量标准内容(1)农产品品质指标:包括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营养成分等。(2)生产技术指标:包括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3)加工技术指标:包括加工工艺、设备要求、产品标准等。(4)包装与标识要求: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标识内容等。7.1.4制定与实施(1)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制定绿色农业种植产品质量标准。(2)质量标准的实施: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保证质量标准的落实。7.2食品安全监管7.2.1引言食品安全是绿色农业种植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探讨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措施及监管体系。7.2.2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防食品安全的发生。(2)全程监管: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3)严格执法: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7.2.3监管措施(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状况。(2)严格市场准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3)加强执法检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执法检查。7.2.4监管体系(1)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2)企业自律:企业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内部质量控制。(3)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发挥舆论监督作用。7.3质量追溯体系建设7.3.1引言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保障绿色农业种植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章主要阐述质量追溯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内容及其运行机制。7.3.2基本原则(1)完整性原则:保证质量追溯体系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全过程。(2)可追溯性原则:保证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便于查找问题源头。(3)信息共享原则:实现质量追溯信息在各环节的共享,提高监管效率。7.3.3构建内容(1)信息采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关键信息进行采集。(2)信息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实现信息集中管理。(3)信息查询与应用:为消费者、监管机构等提供查询和应用服务。7.3.4运行机制(1)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2)企业主体:企业作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主体,承担追溯信息采集、管理和应用的责任。(3)技术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质量追溯体系的运行效率。(4)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质量追溯体系的认知,提高公众参与度。第八章绿色农业种植生态保护与恢复8.1生态保护措施8.1.1概述绿色农业种植生态保护措施旨在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8.1.2生物多样性保护(1)合理规划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种植,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2)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等。(3)加强植物病虫害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8.1.3土壤保护(1)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2)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3)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8.1.4水资源保护(1)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和推广,降低农业用水量。(3)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如建设湿地、涵养水源林等。8.1.5大气环境保护(1)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2)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污染问题。8.2生态恢复技术8.2.1概述生态恢复技术是指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原有生态功能的技术。生态恢复技术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修复等方面。8.2.2植被恢复(1)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模式,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2)推广植被恢复关键技术,如植被快速建植、植被保护与养护等。(3)加强植被恢复效果监测与评价,保证恢复效果。8.2.3土壤改良(1)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如施加有机肥、客土改良等。(2)推广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3)加强土壤改良效果监测与评价,保证改良效果。8.2.4水资源修复(1)实施水资源修复工程,如湿地恢复、河流整治等。(2)推广水资源修复技术,如水源涵养、水生态修复等。(3)加强水资源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价,保证修复效果。8.3生态补偿机制8.3.1概述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补偿,以激励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8.3.2政策补偿(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义务。(2)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项目进行资助。(3)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进行限制性开发。8.3.3经济补偿(1)设立生态补偿市场,通过交易方式实现生态补偿。(2)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项目进行财政补贴。(3)实施生态补偿税收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企业给予税收优惠。8.3.4技术补偿(1)推广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提高生态补偿效果。(2)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技能。(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研发,为生态补偿提供技术支持。第九章绿色农业种植产业融合发展9.1产业链构建与优化9.1.1产业链概述绿色农业种植产业链是指从种子选育、种植、加工、储运、销售到消费等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与优化绿色农业种植产业链,旨在实现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9.1.2产业链构建(1)产业链上游:加强种子选育和种植环节,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2)产业链中游:完善加工、储运环节,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3)产业链下游:加强销售和消费环节,拓展市场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9.1.3产业链优化(1)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2)推广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3)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共赢。9.2农业产业化经营9.2.1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9.2.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1)订单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保证农产品销售渠道。(2)公司农户:企业通过合作、租赁、托管等方式与农户合作,实现共同发展。(3)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9.2.3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3)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9.3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