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主题之书序赠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主题之书序赠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主题之书序赠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主题之书序赠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主题之书序赠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10书序赠序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日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

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酉甫、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

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籍如也,乃求天下国

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佑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

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郸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

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

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

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

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

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

天,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

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现其《望仙驿记》,守长不

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刑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康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某外则不光〃且立石于墓墓之门

C.卒于睢阳〃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用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

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

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

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

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答案】

1.A

2.B

3.C

4.(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

实践。

(2)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3)(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意思的掌握能力。A.“发言”在句中的意思为“开口说话”,而不是“发表意见”。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C.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

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D.第一个“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是虚指代词;第二个“所”

与前面的“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示被动。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的说法错误。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对照原文可

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颜太初,太初对这种做法是‘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

诗以剌之”。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掌握;“徒”,仅仅;“夸诳”,夸大欺骗;“蹈”,践行。

(2)“以”,因为;“贰”,从属二君;“无礼于晋”,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于晋无礼”。

(3)“意”,料想;“北”,此处指元军;“以”,用;“口舌动”,用言语说服。

参考译文:

天下之不崇尚儒学已经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必自称儒。儒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戴高冠系博

带、穿广袖衣就能称得上儒者吗?手持简册、呻吟不息就能称他为儒者?又何况以笔濡墨圈点文章、编织

华美的文辞就称得上儒者,远远不是这样的啊。除去这些不谈,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

东汉的欧阳歙、张酹、胡广,世人称之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一直看不起这些(人)。读先王之书,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罢了。

明白道理后,不只诵读(先王之书),来在人前显摆,还要践行它。对内他对乡人无所保留,对外则韬光养

晦。韬光养晦是因为先王之道湮灭无闻,所以他要寻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诗文来宣扬先王之道。

景佑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乐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

他,逐渐形成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是大乱风气的源头,写了《东州逸党》诗以讥讽他。诗于是传到朝中,

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又有郛州牧对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唱反调大感恼火,就诬陷他并治罪,把他打死

在狱中。属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诉,颜太初向来与属令交好,同情他冤死,写《哭友人》诗,(于是)

邦州牧也被罢官。

当时有人向朝廷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一个向来与颜太初不

对付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颜太初为人狂放不羁,不可以任学官。诏书到达后,改令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

主薄。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政绩,并非狂人。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宫,死在睢

阳。旧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课,只要没有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按旧例要升任县令。即

使愚钝懦弱衰老一无是处的人,只要熬够年数,必能得到这一职务。然而太初才识过人,(虽然)中进士脱

去布衣近十年,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职务一直到死,死时只有四十多岁。唉,天丧儒者,

一定让他要陷入悲惨的境地吗?不是说犬吠所怪(喻俗人群聚诋毁贤者),小人必定被铲锄吗?为什么他的

仕途与寿命困窘到如此地步?

世人见颜太初官职一般,他的文章又经常指责人,心里有鬼的人厌恶听到他,虽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

不怎么重视他,所以弃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结集

为它们作序。前世的士人名声不显于当时,然而言语立于后世的人很多。太初虽然官职微贱且早早挂了,

但他的章文难道一定不能留传吗?

以后见到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鉴戒了;看到他的《逸党》诗,那么礼

义就不再败坏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那

么郡守就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则郡守就不再麻烦厨传(驿站)了。由此看来,好处大大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廖氏文集》序

[北宋]欧阳修

自孔子没而周衰,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六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

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

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

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

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

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

溺者可胜而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是

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

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已而出其兄偏之遗文百余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九畴圣

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

言而同者尔,若嬉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于数千

岁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而储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吗呼知圻待置於有时而获知所簧之心有时而施苞有志面丕必有求而后食余

喜与傅丕相求而西匿也于是坐书。

嘉佑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指责

B.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守也改变

C.以无终极视数千岁看待

D.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当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余乃知不待千岁臣乃敢上璧

C.基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再远而无所至极邪

D.以其不达而早死洎牧以谗诛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谈了对儒家经典中怪诞之说的怀疑。由于典籍不少都散落、毁坏,失掉真传,后代儒者不免将自

己不合正统的说法掺杂其中。

B.作者认为《河图》《洛书》是这些怪诞之说的突出代表。欧阳修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大胆的怀疑精神,

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了。

C.欧阳修本以为没有人会认同他的观点,后来看到了廖储的遗文,意识到世上本就有不用去寻找却可以

和自己见解相同的人。

D.本序者介绍了廖健的身世、才华、德行和怀疑精神,而对廖fit怀疑精神的称赞也表明了作者自己为追

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佃不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

(2)而偶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答案】

5.C

6.B

7.C

8.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倍不相求而两

得也/于是乎书

9.(1)我曾经哀叹那些求学的人只知道墨守经书,并深信不疑,却不知道这些欺人之说是在扰乱经典,

(我)多次写文章驳斥这些欺人之谈。(2)而廖信尤其喜欢古文,擅长写文章,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

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住。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视:比较。句意: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

几千年作比较。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第一人称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B.乃:都是副词,才。C.其:代词,代“六经”;抑,或许。D.以:连词,因为;介词,因为。故

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欧阳修本以为没有人会认同他的观点”错,原文“焉知无一

人焉,与修同其说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是说欧阳修相信后世一定会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呜呼!懂得有所等待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收获;懂

得蕴蓄才智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施展。如果有志向,不必去刻意追寻就会有与其不谋而合的人。

我为廖偶和我不用相互寻求而能心志一致而高兴,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呜呼”感叹词,用在句首,

独立成句,其后断开;“知所待者”与“知所畜者”、“必有时而获”与“必有时而施”是两组结构对称

的短句,中间和前后分别断开;“焉”是句尾语气词,其后断开;“余”作主语,其前断开;“也”为句

尾语气词,“于是”是句首连词,两词之间要断开。

最后的断句是: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偶不相

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学者,求学的人;笃信,深信不疑;乱经,扰乱经典;屡,多次;黜,驳斥。(2)好古,

喜欢古文;能,擅长写;闻于乡里,状语后置;游,交往。

参考译文:

自从孔子去世后,周朝便衰败了,历经战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先秦的儒家传统着

作《六经》也随之失传。汉朝兴起很久之后这些前代的典籍才陆续出现,这些书籍不少都散落、消失了,

失掉其真传,然后许多儒家学者趁机就把他们的非正统言论掺杂到这些书籍里面去,如《河图》《洛书》

里,怪诞虚妄的学说就非常多。我曾经认为那些只知道墨守经书,并对其深信不疑的做学问的人是可悲的,

他们不知道这些欺人之谈是在扰乱经典,我多次写文章排斥这些欺人之谈。但是学习的人却被长久流传下

来的经文迷惑了,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

说我想要改变许多人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在坚守,没有一个人认同我的见解。

我认为从孔子去世到现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欧阳修,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再过两千年,

怎么能够知道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和我欧阳修持相同的见解呢?再过两千年,将会再次出现一个这样的人。

到时就有三个这样的人了,那么后代的人不用再等千年就有持相同看法的人了。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已经很

多了,那么批判众人所沉溺已久的说法的观点便可获得胜利并且足以改变那些人的看法了。《六经》不是

属于某一个时代的书籍,它们将与天地一样没有终点并且长久存在;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

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在久远的后世能够出现是的事情,而我并没有想在当今时

代有所求取。

衡山的廖倚,和我交往了三十年。后来,他整理了他的哥哥廖傅遗留下来的文章一百多篇,取名《朱

陵编》,遗文中在论述《洪范》时,也认为“九畴”是圣遗文中在论述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并没有乌龟从

洛水中背出书来的事情。我这才知道不用等待千年,在当今时代就有和我不谋而合的人。当初我等待这样

的人在后世出现,希望能有因为我的见解而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像廖傅,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说法,但

是他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当今时代,本来就有不用去寻找却可以和我见解相同的人,又何必

去等待几千年后有这样的人出现呢?廖家住在衡山,他们世代以能作诗而闻名于湖南。而廖傅尤其喜欢古

文,擅长写文章,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往。他因为不得志而过早地离开人

世,所以没有在后世扬名。呜呼!懂得有所等待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收获;懂得蕴蓄才智的人,

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施展。如果有志向,不必去刻意追寻就会有与其不谋而合的人。我为廖傅和我不用

相互寻求而能心志一致而高兴,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

嘉佑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写了这篇序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

婿也,遂以其集用之,而告于公日:“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

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挨斥摧挫、流

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

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西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修。”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与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

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

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

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声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读土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撞裂④,

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

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乃

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木攀呼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

即冬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

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蔓与于美国用饮

遭得罪之人多一时工豪侬在被收卷进显于朝廷面于羡狸丕幸死矣岂韭甚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着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

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废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

“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摘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

成文章。掘裂,剔取割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归之归:属于B.公其可无恨恨:遗憾

C.致治几乎三王之盛几:接近D.子美之内少于予齿:年龄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忽近画贵远君子博学画日参省乎己

B.予举进士于有司不拘于时

C.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何以汝为见

D.而即之温温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明史•职官志》载:“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称进士。考试合格

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C.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是中央审判机关。初设于北齐,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合称

为“三法司”。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

D.长史,官职名。宋代散官名,用为士人恩赏或安置贬降人员,无实权。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

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

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

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当他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时,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

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

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

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在湖州长史任上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

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答案】

10.A

11.B

12.C

13.A

14.D

15.(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以后的时代一定有收藏并把它当作珍宝的人。

(2)而且替当代那些处在应该乐于给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职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3)在这之后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拿近古的文章教诲劝勉学写文章的人。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遂以其集归之”意思是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其中“归”是动词,译为“归还”,而不是“属

于”的意思。

故选Ao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B.“于”,介词,都表被动,可译为“被”。

C.“为”,动词,作,写。/语气助词,无实义。

D.“之”,代词,句中代指苏子美。/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错误,“大理寺卿”才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一句中,前两个动词“饮酒”“得罪”后的“之”只能是结构助

词,定语的标志,故“饮酒”“得罪”共同作“人”的定语,中间不需停顿,据此可排除B、D两项。

第二处,“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中“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不幸”作状语修饰动

词“死”,中间不需要停顿;“岂”一般用于句首,据此排除C项。

故选Ao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D.“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错误,这里是对“得罪之人”的误解,苏子美没有“得罪”这些人,

而是这些人和他一道“获罪”,属于词语理解错误。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宝之”,意动用法,译为“以之为宝”“把……当作宝物”。“见遗于一时”,被动句,在

某一时期被遗弃。“于后世”,介宾短语后置。

第二句中,“惜”,感到可惜,感到惋惜。“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定语后置句,

当代那些处在应该乐于给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职位的仁人君子们。

第三句中,“讽勉”,教诲,劝勉。“以近古”,状语后置,拿近古的文章。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之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留的手稿,我汇辑

抄录这些文章,把它们编纂成十卷。苏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他的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

“这些文章,都是黄金珠玉啊,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损耗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

但在以后的时代一定有收藏并把它当作珍宝的人。虽然它被埋没而没有显露出来,然而它的灵秀的气质、

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放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他遭受挨弃排斥、遇到摧残挫

折、流转离散困顿窘迫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自行流传;即使与他有怨仇的人,以及曾经穷尽心力

排挤他到绝境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贬低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

苏子美在今天这样受压抑,文章还如此受重视,在将来压抑得以伸张的时候,他的文章应该会怎样呢?您

大概能够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的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使国家安定清平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但文

学不能革除五代遗留的风气感到奇怪。这之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

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落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

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好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是不能纯正精粹,或是过

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为什么像这样困难呢?难道不是难以得到那样(能够振兴文风)的人吗?如果一旦

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盛世,世人难道可以不因为这尊敬看重他并爱护珍惜他吗?可叹

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黜免成为百姓,漂泊外地穷困潦倒而去世;这真是值得慨叹

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处在应该乐于给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职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的后面。天圣年间,我被主管官员取中进士,看见当

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致力于用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及声调平仄、对偶拼凑文章,号称是“时文”,还拿它

们相互夸耀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兄长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对他们大

加非议讥笑,可子美却不在意。在这之后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拿近古的文章教诲劝勉学写

文章的人。从这之后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

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人的喜好厌恶牵制,可以称得上是有坚定的志向和操

守的人啊。

苏子美做官升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黜免,后来担任湖州长史去世,享年四十一岁。他形体容貌

奇特雄伟,远看他感觉非常高傲,接近他感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戴仰慕。他才能虽然很

高,但人们也不太嫉恨忌妒他,那些人攻击他让他离职,用意不在子美身上。凭靠皇上明察事理仁德圣明,

凡是当时被指出姓名、受排挤斥逐的人,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想要把苏子美作为根由而牵累的人,都被保

护而没有受到伤害,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即使和子美一起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

现在也被任用,在朝廷职位晋升而地位贵显。可是唯独子美不幸去世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痛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巩

谈者谓南孥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

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

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电,闽、蜀皆已变,而越

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

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

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

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

而屋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避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龚

演乏g篇句燕丁蒸藕再三薪焉i予RW藐厂誉手嬴善至学手孤薪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

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因干,同用荐者为县,入举毛省,为着作佐郎。今村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

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元丰类稿•卷十四•序十一首》)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B.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C.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D.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17.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越,国名,亦作“南粤”。汉高祖于公元前196年遣陆贾立赵佗为南越王,疆域包括今两广之地。

B.夷,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名,殷代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也可用作古代对汉族以外各族的蔑称。

C.秘书省,官署名。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典司图籍。南北朝后始设秘书省,唐代改称兰台、麟台。

D.同年,可指年龄相同,也可指同一年,还可指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试者的互称,文中指最后一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言及柳州人民的不幸,臧否历代柳州任职官吏。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那些患得患失、只为自

己打算的官吏形象。

B.第二段历数柳州之美,作者从水果、花卉、食材、百姓性格等多方面真实地突出了柳州的物阜民安,

以宽慰李材叔之心。

C.第三段以古代官吏的敬业精神,勉励李材叔在柳州要大有作为。作者从反面立论,以古代官吏风范为

例,来激励李材叔。

D.第四段依据李氏兄弟为官经历和才干,认为二李上任为越人之幸,与首段“其民之不幸”呼应,表达

作者对二人的厚望。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2)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

20.请简要概括自古以来官员不愿到南越为官的原因。

【答案】

16.B

17.D

18.C

19.⑴为什么南越与中原地区交往已经一千多年,但称得上能够安抚那里老百姓的良吏,不超过几个人呢?

⑵到南方做官的人多着啦,我知道他的才能突出地超过一般人。

20.①地处偏远;②风气与中州异;③小其官/不足事。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使他们得知我的说法,仔细考虑考虑,那么便都会有长久

呆下去的打算,也不会认为官儿小,就能为南越百姓涤荡不好的风俗而达到大治,使南越赶上闽、蜀,后

来居上,使百姓没有不幸的感叹。“得”是动词,“吾说”是“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居”为动词,“居……上”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o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可指年龄相同”错,“同年”指同一年。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反面立论”错,以古代官吏风范为例,属于正面立

论。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何,为什么;通,交往;抚循,安抚。

(2)官,名词作动词,做官;官于南者,状语后置句;颖然,突出的样子;迈,超过。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语境在第一段。结合“南越偏且远”概括出

“地处偏远”;结合“其风气与中州异”概括出“风气与中州异”;

结合“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概括出“小其官/不足事”。

参考译文:

一般人都说南越偏僻边远,那里的风土气候与中原地区不同。所以当官的都不想长期呆在那里,往往

车船还没有启行,就弯着指头计算回来的日子了;又都觉得那里的官职小,不值得干。他们预先为自己考

虑到这种地步,因此他们到了那里,都动摇松懈,没有为百姓忧虑与勤勉工作的心思。这种坏习气从古以

来就是这样。不这样的话,为什么南越与中原地区交往已经一千多年,而称得上能够安抚那里老百姓的良

吏,不超过几个人呢?所以南越与闽、蜀,原先都是少数民族地区,闽、蜀都已经变先进了,而唯独南越

还不开化,难道是那里的风土习俗不可能改变吗?原来是那些做官的没有尽治理地方、教化百姓的心,这

也是那里的百姓的不幸啊。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从京城到南越,水路、陆路都能平安地行走,并不象闽溪、峡江、蜀栈的危险难行,

那么同样是到远方做官,南越不是更优越些吗?那里的风土气候是我所熟悉的,与中原地区也没有多大不

同。日常生活不违背节气,就不会生病。假如违背节气,即使是在中原地区,难道就能不生病吗?那里的

物产丰美,水果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桔、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类;吃的有各种海味、陈年

的酒醋,这些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那里的人很少争斗告状,喜欢玩乐。当官的只因为他们没有久居的心

思,所以认为那里呆不得;如果他们有久居的打算,怎么不可以呆下去呢?

古代的良吏治理一乡一县,他们的德行正义恩惠慈爱尚且足以改变那里的习俗,使百姓得到好处。现

在大到主管一个州,难道应当认为官小而不干吗?假使他们得知我的说法,仔细考虑考虑,那么便都会有

长久呆下去的打算,也不会认为官儿小,就能为南越百姓涤荡不好的风俗而达到大治,使南越赶上闽、蜀,

后来居上,使百姓没有不幸的感叹。他们做出千多年来没有过的好事,那么他们美好的政绩谁大谁小,便

一望而知了。然而不是才能突出地超过一般人的人也是不能办到的。到南方做官的人多着啦,我知道才能

突出地超过一般人,能够实行我的主张的,只有李材叔罢了。

李材叔长久以来和他的哥哥李公翊都在做官,同一年,因为别人的推荐当知县,后来进入秘书省当着

作佐郎。现在李材叔治理柳州,李公翊治理象州,又都在同一时间,才能又相当,那么两州互相交流他们

的为政措施,他们施行的迅速,形势的便利,可以说得完吗!这真是南越百姓的幸福,真是可喜可贺啊!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柳先生集》后序

穆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举歌诗,道未极浑备。

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

章》之类,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能萃①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摹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馀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忘字

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

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像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②外,文始

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真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已矣于怀。不图晚邑

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脱误,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靡〕灭,

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屡我以韩,既而伏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

于古则已;苟志于古,则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日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注①萃:zii险峻。②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③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

2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雄:称雄

B.能奉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蔑:无,没有

C.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假:借

D.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节:气节,节操

22.以下句子中全部是在表达“我”对韩柳之文的推崇情怀的一组是

①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②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

③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

④苟志于古,则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日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⑤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副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④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穆修为他所刻印的柳宗元文集所写的缀于书后的序,因为刘禹锡已在卷首之前写了一篇序。

B.文章评述唐文,以“初”“中间”“至韩、柳起”的时间为序,是为了表明韩柳散文地位的历史渊源

和发展沿革。

C.作者评李杜的文章,用“道未极浑备”,似乎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道”指文章内容,是说李杜

的散文在内容上还有局限性;其二,“道”指为文之道,是说在表达上还欠火候。

D.这篇序文本身即具韩柳之风。全文纯用古体而绝少骈俪,少用典故。长、短句式及设问、感叹句法的

交替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答案】

21.D

22.D

23.C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

和用法的正误。D项,“不图晚节,遂见其书”的意思是没想到晚年,竟见到了柳宗元的书,。其中“节”,

作名词,译为“时节”,“晚节”是晚年的意思。

故选Do

22.本题考查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提供要求选出全部表达“我”对韩柳之文的推崇情怀的一项。首先读

懂文章,然后懂得所给句子的意思,看每个句子的意思,从中可以分析全部表达“我”对韩柳之文的推崇

情怀的句子,最后结合题干要求,用排除法选择。

③是为“补其正”,而非勤读不辍的推崇;⑤是对所得藏书中“废字”的看法。排除带有③、⑤的选项。

故选Do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

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A项,“后序”不等于缀于书后。

B项,”是为了……”错误,是为了突出韩柳开创唐代新古文的宗师地位。

D项,文章无一处用典,也无设问而是反问。

故选Co

参考译文:

唐代的文章,一开始并未去除掉周、隋等五代的文风。中间值得称道的李白、杜甫,他们的才华开始

因文章见长,但专以擅长歌诗着称,表现于文章的道尚未全部完备。到韩愈、柳宗元兴起,这以后才大写

可与古人比美的文章,他们的语言(形式)和仁义(内容)相一致,如同花与果的关系,毫不驳杂。如韩

愈的《元和圣德》《平淮西》、柳宗元的《雅章》之类的文章,都是语言严谨文义严密,表达如经典一样,

能够使唐王朝的功德高立于盛汉之前而无所愧让,除了韩、柳二先生的文章推许谁呢?

我少时就爱看韩柳二家的文章,常为柳文不能完全地出现于世间而感到遗憾,那出现于世间的,残破

零落才有一百多篇。韩文虽然看得到全部,但字句脱落,在各家文集中数它最突出。我有志于还它本来面

目,然后把它传播开去,于是多次从热心人处寻访善本,前后积累了几十本,找到好的,就加以注释和修

改。遇到出远门,或者别的书没有工夫带,就只随身带着《韩》文,如果幸运地遇到他人珍藏的韩集,就

向他借来校正自己的韩集。在这方面花费力气,已超过二十四年,文稿才差不多定下来。而只有柳宗元的

文章,我怀疑它未能在当时光芒显耀,不然为什么真文隐藏而不能显耀于世?寻求柳集而无所收获,就在

心中放弃这事了。没想到晚年,竟见到了柳宗元的书,串联起来有八九厚册。刘禹锡在书的前面有序,按

卷目共分四十五编,真真地能和韩愈的巨着相配啊!

书上的文字很朴拙,不像现在的,大概是曾为人所珍藏的书。从考证角度看,有的整卷没有遇到错误

和脱漏,倘若有一两个废字,也是由于陈旧而磨掉了,对阅读也没有什么妨碍,还能帮助研究考证来求真

相。于是核对旧本,记为别本,和陇西李之才参研校读了几个月,详实后才停下来。

哎呀,老天爷太厚待我了。一开始拿韩文满足我,接着用柳文满足我,说老天爷不厚待我,难道不是

诬蔑吗?世上求学的人,如果不立志于学古文就算了;如果有志于学古文,希望进入文坛,倘若不经由学

习韩、柳的途径,即使说能够达到目的,但也不是我所敢苟同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

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目:“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

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

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土待轼,日:“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

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

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

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

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

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

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

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

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2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删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25.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士有自京师来竟然不敢辞意,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面公独不识欲须臾忘面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2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3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

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

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

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

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28.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答案】

24.C

25.C

26.D

27.B

28.(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解析】

24.酬:实现。

25.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

些;结构助词,的。

26.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27.“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28.被动句式“见……于”、“因”各1分。(2)“待”“传”各1分。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

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

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

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

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

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佑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

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